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极及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VD)伴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RHVD伴房颤患者,按照摸球法分为研究组(n=60,接受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与对照组(n=60,接受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消融时间为(20.63±8.54)min短于对照组的(28.65±8.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研究组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均增加,且研究组为(478.40±58.50)m,长于对照组的(425.32±50.6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21.67%,对照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率为8.3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VD伴房颤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优于单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可缩短消融时间,提高窦性心律转复率,改善患者心功能,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疗效。方法: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且需要瓣膜置换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和心脏瓣膜手术[1],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闭时间,测定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统计房颤消除率。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在出院时、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4个时间点房颤消除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左心房直径及射血分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同期伴发房颤,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经右胸微创切口外科治疗左房室瓣病变并同期采用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左房室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共60例,经右胸微创切口行瓣膜手术及心内膜射频消融术30例为研究组,经正中切口行瓣膜手术30例为对照组,两组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中行左房室瓣成形或置换,并应用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房颤,射频线路以改良迷宫Ⅲ手术为基础.随访并比较分析两组手术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房颤的消除率.结果 研究组无中转开胸、再次瓣膜手术、延期拔除气管插管、血红蛋白尿、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死亡.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平均体外循环时间延长、胸液量和输血量减少、住院日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出院时、术后6个月房颤消除率分别为96.7%、66.7%、73.3%和50%、23.3%、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研究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 经右胸微创切口实施左房室瓣手术同期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既达到微创的理念,又能有效处理左房室瓣并消除房颤,并不增加心内手术的风险及并发症,术后早、中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二尖瓣手术同时行射频(RF)消融迷宫(Maze)术对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至2004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二尖瓣手术同时行RF消融MazeⅢ手术的6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合并术前af但仅行二尖瓣手术的6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比较两组左房收缩功能、左房室大小、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平均随访(14.3±6.5)个月,对照组为(15.7±6.8)个月。两组术后最近一次随访时(>6个月)的左房、左室横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值均<0.05),研究组术后左房横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最后一次随访中,研究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者的构成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尖瓣手术手术同时行af消融Maze手术可有效改善af患者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并使患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5例)和研究组(70例)。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研究组行胸腔镜瓣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胸腔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LVEDD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1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瓣膜手术可显著提高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2月,选取55例瓣膜疾病或冠心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射频消融组(25例)和对照组(30例)?射频消融组患者实施开胸直视下心脏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对照组则单纯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时随访,射频消融组中转复为窦性心律患者比例较对照组高(80% vs 39%,P < 0.05)?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两组病例术后左心房横径?左室横径较术前都减小(P < 0.05);两组间比较,射频消融组术后左心房横径较对照组减小(P < 0.05)?射频消融组心功能≥Ⅱ级的比例射频消融组较对照组高(P < 0.05)?术后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同期行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术具有可行?安全?有效的特点,可以明显降低术后血栓形成,改善心脏功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陈灏  杨庆军  严宇  吴洪坤  罗永金  余杨  喻鹏凌 《重庆医学》2013,42(18):2095-2097
目的探索经房间隔路径行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经房间隔路径行瓣膜手术的同时采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改良迷宫手术(MAZEⅢ)(n=28),同期相似条件仅行瓣膜手术的患者做对照(n=26),随访6~10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无明显差别,术后均存活,消融组术后窦性维持率85.71%,对照组仅15.38%,消融组左室射血分数(57.68±11.56)改善较对照组(55.22±6.19)明显,消融组左房直径(46.76±10.60)回缩较对照组(56.19±13.53)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ICU、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引流量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经房间隔路径行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操作简单、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行瓣膜置换术同期配合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的效果,并分析其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房颤患者113例。其中63例患者选择瓣膜置换同期进行消融手术的配合治疗,记为观察组。另外有50例患者未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记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后的转复率以及并发症比例。根据是否转复将观察组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对比两组的相关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观察组手术效果的因素。结果术后观察组转复率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观察组心功能Ⅲ~Ⅳ所占比例少于对照组,而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到3个影响观察组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即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LAD)以及是否为风湿性瓣膜病变等。结论应用射频消融手术在房颤治疗中能高效提高转复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房颤病程长、LAD长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变的患者手术成功的概率相对更低,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9.
徐辉  葛建军  汪洋  程光存 《安徽医学》2019,40(4):381-384
目的评价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将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的60例患者作为消融组,行单纯心脏瓣膜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93. 93±30. 06) min,术后监护时间为(1. 97±0. 96) d,术后住院时间为(11. 83±5. 50) d,术后病死率为1. 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 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消融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64. 58±43. 92) min,手术时间为(300. 03±53. 43) min,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术前合并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在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双极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术联合同期房颤射频消融对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房颤转复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均较治疗前高,且研究组患者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61.3±7.8)%比(56.9±6.5)%],房颤转复率高于对照组(89.13%比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瓣膜置换术联合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瓣膜性心脏病,可改善患者左室功能,房颤转复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水清 《中外医疗》2016,(30):14-16
目的:分析探讨在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治疗中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同期组)和对照组(非同期组)各5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脏各项功能指标以及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出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胸比、LVEF、LVD(A-P)、LVS(A_P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心胸比、LVEF、LVD(A-P)、LVS(A_P)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出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出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45%)和死亡率(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18%)和死亡率(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瓣膜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二尖瓣手术同期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效果和意义。方法:从2012年9月-2014年8月在本科二尖瓣手术同期实施双极射频消融钳Cox MazeⅣ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58例左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对照组,70例双心房消融术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全麻状态且循环心脏停止跳动情况下实施左心房消融术与双心房消融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21.52±13.1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2.61±6.25)min均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01.57±8.18)min、(61.54±4.8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窦性心律占比94.29%、窦性心律维持率81.4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5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后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术前左房内径、房颤时长均为影响患者术后窦性心律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二尖瓣病变伴房颤患者,实施双心房消融术可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减少心房扑动发生率,临床上也需对影响术后窦性心律恢复因素进行干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左房前后径和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NT-probri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在COX-MAZE 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治疗持续性瓣膜性房颤患者术前术后的变化.方法:持续不间断地纳入32例持续性瓣膜性房颤的患者(房颤组)行COX-MAZE Ⅳ手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同期窦性心律患者单纯性心脏瓣膜手术(窦性心律)18例为对照组.房颤组再根据术后心律,分为房颤-窦性组19例,房颤-房颤组13例.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行心电图,24 h心电图,检测心律状态,行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前后径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检测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房颤组和窦性组比较,术前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53.53 ±9.48)mm vs.(41.11 ± 6.31)mm,P=0.000],LVEF无统计学差异[(52.53 ±7.03)%vs.(58.00 ±5.87)%,P=0.07)],血浆NT-proBNP浓度有统计学差异[(2 792 ± 1 582)pg/mL vs.(1 035 ±833)pg/mL,P=0.000].房颤-窦性组和房颤-房颤组比较,术前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49.90 ±1.70)mm vs.(58.85 ± 9.92)mm,P=0.007],术前LVEF无统计学差异[(53.37 ± 1.49)%vs.(51.31 ±7.83)%,P=0.424],术前血浆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2 298±261)pglmL vs.(3 514±1 892)pg/mL,P=0.03].术后6个月左房前后径有统计学差异[(41.84± 1.12)mm vs.(48.23 ± 8.12)mm,P=0.009],术后6个月LVEF有统计学差异[(58.58±0.62)%vs.(54.08 ±5.47)%,P=0.04],术后6个月血浆NT-proBNP有统计学差异[(489土84)pg/mL vs.(1 408±1 176)pg/mL,P=0.017].结论:左房前后径增大,血浆NT-proBNP浓度升高是瓣膜疾病并发房颤的危险因子.年龄、左房前后径增大、血浆NT-proBNP升高是瓣膜手术同期COX-MAZE Ⅳ手术术后房颤的复发高危因子.而术后6个月的左房前后径、左室射血分数、血浆NT-proBNP浓度与术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5.
郑晓梅  林春楠  杜宇 《吉林医学》2010,31(20):3314-3314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术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时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Ⅲ术的64例患者。结果:在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以及术前宣教,术后给予维持血液动力学和循环的稳定,密切观察有无右心功能的改变,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呼吸系统的护理,出血的观察和术后抗凝,术后健康宣教与随访。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改良MazeⅢ术治疗直观、时间短、创伤小,疗效佳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少了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解除了广大房颤患者的痛苦,明显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及预期寿命,护理上心率的变化、心电图的改变、呼吸系统的护理以及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 方法 随机抽取同时期接收的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瓣膜置换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观察组,瓣膜置换且未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指标,根据复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在机械通气在时间、ICU停留时间、恶性心律失常率、LVEF以及近期疗效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LVDd指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早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李忠辉  刘秀燕  曹瑞芳   《四川医学》2024,45(2):118-122
目的 探究房颤射频消融术(RA)对心脏搭桥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接受心脏搭桥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5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房颤RA治疗)与对照组25例(保守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心肌损伤[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指标,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患者窦性心律转复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比对照组长,总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CK-MB、cTnI、NT-proBNP水平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观察组术后2 h血清CK-MB、cTnI、NT-pro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48 h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比对照组LVEF[(49.78±2.35)%vs.(45.03±2.17)%]显著上升,LVEDD[(54.93±4.30)mm vs.(57.38±4.16)mm]、LVESD[(39.62±4.37)mm vs.(46.15±5.23)mm]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窦性心律转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MACCE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RA能有效改善心脏搭桥合并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心功能,提高窦性心律转复率,短期预后好,但可能引发一过性心肌酶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房颤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于我院进行诊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患者自身意愿分为参照组与联合组,每组40例。参照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联合组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手术并同期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患者的ICU停留时间、LVEF、LVD与LVDd指数均优于参照组;联合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2年内的窦性心律转复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15.00%,死亡率均为2.5%,其组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同期联合房颤双击射频消融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9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心功能指标[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LAD、RAD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LVFS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可缩短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人工瓣膜置换术治疗,但会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统一的标准筛选60例拟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术中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术后胺碘酮治疗和单纯瓣膜置换+术后胺碘酮治疗,并随访半年.结果 术后1、3、6 个月试验组房颤治愈率分别为777%、70%和667%,无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术后1、3、6 个月治愈率仅为167%、133%、10%.结论 房颤患者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可作为快速、有效、安全的辅助治疗手段,并发症发生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