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是诊断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病的一项重要的检测技术。用常规方法制备脐带血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生长短小。带纹不清淅。结果不好判断等问题。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脐带血染色体细胞培养和制备过程加以改进,采用加入一定浓度的溴化乙锭。通过对58例脐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Solexa高通量深度测序技术鉴定21号染色体上新的微小RNA(miRNA)基因,为阐明21号染色体功能、探索唐氏综合征(DS)患者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例经染色体核型分析诊断为DS胎儿的脐带血和3例正常胎儿脐带血,分析染色体核型;提取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总RNA,构建小RNA文库,采用Solexa高通量深度测序、计算机分析、Stem-loop RT-PCR法鉴定 miRNA基因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血染色体核型分析,5例DS胎儿脐带血显示DS标准核型,3例正常胎儿脐带血显示正常核型;在DS胎儿脐带血中共发现21个新miRNA,其中仅1个候选miRNA来源于21号染色体,位于21号染色体的“DS关键区域”,命名为“miR-nov21”,后者在DS胎儿脐带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胎儿。生物学功能分析,miR-nov21可调节211个靶基因共215个位点,与基因的表达、细胞分化的调节、胚胎形态的发生和心脏的发育有关。结论: 21号染色体“DS关键区域”存在1个新的miRNA基因--miR-nov21。  相似文献   

3.
<正> 研究新生儿的染色体核型,不仅可以测定群体中染色体疾病的频率,而且可以获得关于人的染色体自发畸变率的原始资料。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报导过一些北美、欧洲和日本新生儿染色体的观察结果,这些研究大多采用脐带血培养。国内仅有一些零星报导,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染色体疾病发病率的调查研究实属必要,为此我们对北京地区部分新生儿脐带血作了培养检查分析。本文报告50例新生儿核型分析的初步结果。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主要来自在本院附属宣武医院妇产科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取血后立即置于  相似文献   

4.
牟凯  张文卿 《齐鲁医学杂志》2013,(5):417-418,420
目的了解本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状况,探讨HBV先天性感染与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3例HBV感染产妇及20例正常产妇,检测其新生儿脐带血HBsAg,并对其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在83例HBV感染产妇分娩新生儿中,41例检出HBsAg,宫内感染率为49.4%;41例先天性感染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均发生畸变,11例畸变率>5%;42例未感染者中69%的染色体发生畸变,7例畸变率>5%;20例正常对照者中70%的染色体发生畸变,畸变率均<3%,两组畸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7.03,P<0.01)。结论 HBV感染孕妇胎儿获得宫内感染的风险较高,HBV先天性感染可导致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风险增加且畸变率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微量冻存法建立EB病毒(EBV)转化脐带血淋巴母细胞系(LCLs),为永久保存具遗传疾病的脐带血资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知情同意下收集妊娠中期至晚期终止妊娠的20例孕妇脐带血样本,采用微量冻存法,通过EBV转化获得脐带血LCLs,冻存复苏后,染色体G显带分析,检测建系前后的核型稳定性.结果 20例样本中19例成功进行微量冻存法转化,成功率95%,转化成功的脐带血LCLs冻存后复苏成功率达100%.除1例因胎儿为水肿胎失败外,19例脐带血样本均可在10 d左右观察到淋巴细胞增大呈母细胞化,增殖的淋巴母细胞凝聚成团,6~8周后可获得稳定生长的脐带血LCLs,转化前后的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微量冻存法可成功建立脐带血LCLs,EB病毒转化的脐带血LCLs细胞遗传学特性稳定,可用于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魏明艳  韩俊领  李茜 《医学综述》2007,13(6):418-420
随着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日益增多,脐血库中脐带血的保存质量已成为移植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完善和改进脐带血库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使脐带血库的整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提高脐带血制备、储存质量,为脐带血干细胞临床移植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妊娠中晚期脐带血胎儿血红蛋白(HbF)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通过检测脐带血HbF的浓度筛查母血污染脐带血.方法 对329例脐血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抗碱法检测HbF 114例,HPLC检测HbF 215 例.应用百分位数法界定两种方法测定HbF单侧下限99%可信区间的正常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我实验室于1981年8月~12月及1984年12月~1985年10月,两个阶段内连续对626例新生儿,进行脐带血染色体普查。用 G 显带核型分析,发现4例染色体异常,发病率为6.4%。其中2例为数目异常——21三体。另2例为结构异常:分别为罗伯逊易位和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一般的产前咨询与孕妇保健不能完全避免这样的婴儿出世,而脐带血染色体检查,可早期查出染色体异常儿,及时给予医疗指导,对提高人口素质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9.
张赫 《中外医疗》2016,(11):46-47
目的 探讨胎儿染色体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8月在该医院进行胎儿染色体产前诊断的198例孕妇,对脐带血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198例孕妇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11.6%,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7例,脐带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2.5%.结论 对胎儿进行染色体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重大,可以明显提高新生儿的健康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60例MDS患者,同时应用常规方法和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方法制备骨髓染色体.常规染色体的制备:患者骨髓经短期(24 h)培养后,加入秋水仙胺,37℃孵育1 h后收获细胞.骨髓高分辨染色体的制备:取初诊MDS患者骨髓,按有核细胞(1.5~2.0)×106mL-1接种子RPMI 1640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h.在收获前2 h加溴化乙锭(EB),再于收获前1 h加入秋水仙胺,按常规方法制片,G-显带.以同期住院的40例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结果:应用高分辨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出的骨髓染色体,每一单倍体带达550条左右.在160例MDS患者中,共发现90例骨髓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其中-5/5q-17例,-7/7q-31例,-Y 11例,t(9,22)15例,其余16例为4、6、10、11号染色体异常.应用常规染色体制备方法制备的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高分辨染色体方法制备的骨髓染色体相同,但每一单倍体带在400条左右.4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染色体未发现数目和结构异常.结论:骨髓高分辨染色体可检出更多的异常染色体,并可确定精细的断裂点.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的染色体分析资料,可用以确定人类群体中的染色体畸变频率以及其它细胞遗传学数据,为人类群体的遗传监视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根据。研究对象为住院分娩的新生儿。随机取样,采脐带血进行半微量全血培养,常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32岁,孕26~(+1)周,孕2产1。因在外院行羊水细胞核型分析发现异常,为做脐带血染色体分析来我院就诊。患者2002年足月顺产一女婴,智力低下,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再次怀孕20周时,在其他医院进行羊水染色体检测,染色体核型为45,X[21]/46,Xn[2],要求进一步做胎儿脐带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查体:身高163 cm,体质量67 kg,体毛分布正常,B型血,既往身体健康。孕前开始口服叶酸片(司利安),早孕反应轻。B型超声检查:双顶径70.6 mm,头围254 mm,腹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高龄孕妇产前胎儿染色体核型结果分析,探讨高龄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方法 通过高龄孕妇绒毛组织活检39例、羊水穿刺1062例、脐带血穿刺101例和妊娠流产物44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探讨高龄妊娠胎儿染色体异常的比率,对比35~37岁、38~40岁、≥41岁等组孕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分析不同高龄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结果 1246例高龄孕妇共发现染色体核型异常57例,异常检出率为4.57%,且随孕妇年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 随着孕妇年龄增长,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逐渐增高,高龄孕妇有必要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病人肝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方法 应用肝脏组织直接进行染色体制备及使用短期培养两种方法制备染色体,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佳肝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结果 短期培养法获得的单个细胞数目较多,细胞单个游离,获得的细胞中期分裂相较多,染色体分散好。而肝脏组织直接进行染色体制备获得的单个细胞数目少,常聚集成团,获得的细胞中期分裂相较少,染色体普遍分散不良。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病人肝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过程中,使用短期培养法可以获得数量和质量都满意的染色体,以满足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高效、简便和稳定的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和收获制备技术,更好地满足产前诊断的需要。方法对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8 240例孕妇,在B超介导下实施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和收获制备,常规G显带,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一次性培养成功率达99.89%,可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的成功率为99.85%。结论严格控制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和收获制备技术的各个环节,可大大提高培养成功率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染色体制备过程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控制,总结分析体外染色体标本成功制备方法及要点。方法选用中国仓鼠肺细胞(CHL)进行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阳性诱变剂选用丝裂霉素和环磷酰胺,经过常规低渗、固定、滴片,最后镜检阅片。结果 CHL染色体畸变试验,丝裂霉素、环磷酰胺处理后染色体畸变率显著增高,均20%;而阴性对照组在有和无代谢活化系统两种测试条件下,染色体结构畸变率均小于5%。所制备的染色体分散良好,长短适中,成功率较高。结论影响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因素很多,每一个步骤都很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掌握每一个步骤的原理,细致、耐心、科学地操作,才能制备出好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一种能改善染色体分裂相分散程度、缩短G显带染色体标本制备时间的方法。方法将外周血样本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后,采用热蒸汽—双氧水法制备G显带染色体标本,与常规G显带染色体标本制备法作比较。结果实验组获取的细胞分裂相分散优良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制备时间短于常规法。结论改良后的人类染色体G显带制备方法简便、效果突出,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与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制备方法,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方法对培养至第2、5、8、10、11代的共15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检查其有无异常。结果成功制备染色体标本,成功率为100%,正常核型率为100%。结论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实验结果稳定、成功率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至11代时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制备方法,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安全性.方法 对培养至第2、5、8、10、11代的共15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染色体制备,检查其有无异常.结果 成功制备染色体标本,成功率为100%,正常核型率为100%.结论 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制备方法实验结果稳定、成功率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至11代时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慢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转染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后,外源基因的表达。方法采用人脐带血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备表达GFP的慢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用以转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中的类似,其外表呈纤维样;转染5周后,慢病毒载体转染的GFP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腺病毒载体。结论 慢病毒载体较腺病毒载体作为基因转导系统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