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妇科相关疾病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探讨局部区域穴位敏化的规律性分布。方法通过临床试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妇科常见病(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卵巢囊肿等)引发的相应神经支配皮节区域牵涉痛进行探讨。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自身对照,以触诊法对全身体表皮肤进行探查,观察并统计7所教学医院的934例妇科相关疾病患者体表压痛敏感、皮肤局部区域形态异常改变。动物实验部分,大鼠9只以子宫内注射芥子油作为模型组,另有大鼠6只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大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后体表蓝色渗出点部位及个数。结果妇科相关疾病患者体表牵涉痛及皮肤局部组织结构异常表现多分布于下腹部(59. 04%)、双下肢内侧(52. 97%)、腰背部及骶部(49. 18%),与穴位重叠或临近。子宫炎模型大鼠体表渗出点亦集中于下腹部、双下肢、腰背部及骶部。结论妇科相关疾病的靶器官(子宫、卵巢)发生病变时,其相应节段(T10-S1)神经支配的体表区域出现规律性的敏化反应。  相似文献   

2.
心绞痛牵涉痛与穴位敏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牵涉痛分布区域与穴位的关系,并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局部敏化出现的规律。方法:临床研究部分,观察1 046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压痛敏感部位、局部皮肤形态异常改变,并测量了77位患者疼痛阈值的变化。动物实验部分,以SD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4h为心肌缺血模型组(n=14),以假手术为对照组(n=4),分别用在自然光下拍摄观察和活体荧光成像的方法,记录大鼠尾静脉注射Evans Blue后体表出现蓝染的部位,并检测痛阈变化。结果:心绞痛患者压痛部位以及皮肤局部组织结构的改变多分布在左侧胸前区、背部、肩部、上肢尺侧部;右侧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压痛点出现在穴位上、穴位附近和穴位以外。心肌缺血的大鼠模型出现类似的变化。结论:心脏发生缺血性病变时,其相应节段(T 1~T 5)神经支配皮节区域发生规律性的牵涉性的"敏化"反应,这些敏感度改变的部位与"穴位"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并和大鼠穴位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其分布相关性,为疾病状态下穴位敏化的动态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口服稀盐酸组(50只)和口服生理盐水组(10只)。采用空腹口服稀盐酸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当天尾静脉注射EB。分别观察造模当天(口服稀盐酸5h后)以及第2、3、4、5天EB渗出点的分布。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成体表一些部位的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点,即EB渗出点,这些反应点的分布呈一定的节段性,分布的节段从胸2-腰4(T2-L4),主要分布在胸6-腰1(T6-L1);分布位置主要位于:"膈俞"(相关百分比为47.5%)、"脊中"(相关百分比为58.82%)、"脾俞"(相关百分比为88.23%)、"胃俞"(相关百分比为82.35%)、"中脘"(相关百分比为17.64%)、"上脘"(相关百分比为5.88%)。但这些EB渗出点在正常状态时很少或者不出现,口服稀盐酸组与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相比P0.01,P0.05。这些渗出点和疾病的过程相关,呈现动态分布,自造模后的2~3d渗出点最多,随着疾病的自愈渗出点消退。结论:急性胃黏膜损伤可促使EB在体表渗出,渗出点呈现神经节段分布并与"脾俞""胃俞"等穴位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在疾病状态下沉寂的穴位可以被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睾丸及附睾炎性病变患者体表牵涉痛分布区与治疗该类疾病相关穴位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对比相关内脏器官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关系。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将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临床体查确定的体表痛敏点进行总结分析,将其分布部位与临床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进行对比;动物实验部分观察雄性SD睾丸炎模型大鼠(n=8)、对照组(n=3)注射伊文思蓝(Evans Blue)后体表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和相关穴位对比。结果:临床观察93例睾丸、附睾炎患者体表痛敏点大多分布在下腹部及下肢内侧,腰部及会阴部也有部分分布,痛敏点分布范围与大部分治疗该类疾病常用穴位所处位置在同一区域,并有部分重叠;动物实验观察到体表Evans Blue渗出点与临床痛敏点分布情况高度相似。结论:睾丸、附睾炎性病变引发的体表痛敏点多数与治疗该类疾病的相关穴位所处位置重叠或邻近,提示这些疾病状态下的体表敏化点可能是穴位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少军  朱兵 《中国针灸》2007,27(10):761-765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生殖内分泌系统疾病穴位的特异性规律。方法:①在大鼠卵巢内注射0·08mL10%芥子油,造"卵巢炎症"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0·25mL,检测血浆渗出点在皮肤的表达区域。观察渗出点分布区域,分析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与治疗卵巢疾病的针灸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渗出点主要分布在:"关元"-"子宫"穴区、"肾俞"-"命门"穴区、"长强"-"会阴"穴区、"三阴交"-"足三里"穴区、"中脘"穴区、"肝俞"穴区。"关元"-"子宫"穴区渗出点分布最密集,其次为"肾俞"-"命门"穴。结论:"卵巢炎症"在体表的反应区域所属的脊髓神经节段,是与支配卵巢功能的脊髓神经节段相一致的,针刺该区域相对应的经穴对该内脏功能有特异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验证穴位在疾病状态下是否存在痛觉敏化及穴位面积的改变.方法:采用电子Von Fray测定了正常人、功能性肠病患者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和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做比较,求得其穴位的相对压痛阈值,和正常健康志愿者的相对压痛阈值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性肠病患者体表相关敏化穴位的分布和痛敏感度变化.结果:功能性肠病患者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穴的压痛阈值显著下降(P〈0.05),其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的压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阴陵泉穴位及其旁开1寸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下降(P〈0.05).功能性肠病便秘患者在疾病状态下,曲池及其同神经节的压痛阈值、大肠俞的压痛阈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处于痛敏感状态.结论:功能性肠病患者会出现某些穴位的痛敏和痛敏的范围增大,说明穴位处于敏化状态.敏化的穴位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其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人体皮肤压痛阈,观察胃溃疡、胃炎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敏感点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指压法,检测正常人体及胃溃疡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敏感点。使用Von Frey检测仪,检测正常人体、胃溃疡、胃炎患者相关体表反射区的压痛阈值。结果指压法检测在正常组无明显压痛反应,胃溃疡组患者有明显压痛部位。用Von Frey检测仪,正常对照组痛敏感点分散,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相关体表反射区的痛敏感点较为集中。结论胃溃疡组及胃炎组患者在体表相关反射区有较为敏感的压痛反应。穴位可能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相对敏感的功能区域,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反应更加敏感,功能性更强。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查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穴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平面感觉检查的关键点及其对应穴位,进一步研究临床针刺规律之“节段支配规律”的适用范围。方法:观察各感觉平面关键点(皮节)所对应或相邻的25个穴位;并根据各穴位下肌肉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脊髓神经节段(肌节)支配。结论:皮区关键点中绝大多数与针灸穴位的体表点相重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组穴位中,躯干部穴位的主治具有“节段支配规律”;而具有相对特异的远道治疗作用的四肢远端穴位则无此规律,另有其他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肠癌患者是否存在某些穴位的痛觉敏化及穴位痛敏面积扩大现象。方法:共纳入30例肠癌患者与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电子Von Fray检测仪测定与胃肠疾病相关的13个穴位及其周围1寸、2寸和该穴位相应的同神经节段的参照点的压痛阈值,并与该穴位异神经节段的参照点压痛阈值比较计算痛阈的相对值,和健康受试者的相对压痛阈值比较,分析肠癌患者体表相关穴位压痛阈的变化。结果: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肠癌患者的压痛阈值较健康受试者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在这些穴位旁开1寸和2寸及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其压痛阈值也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P0.01,P0.001)。而阴陵泉穴的敏化区域集中在穴位及其旁开1寸,其同神经节段非穴位点也出现敏化(P0.01,P0.001)。结论:肠癌患者在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曲池、大肠俞及阴陵泉穴出现穴位压敏和面积扩大现象。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躯体穴区敏化的电生理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动态分布,测定其敏化程度的改变,总结穴位敏化的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模型恢复组(10只)。模型组和模型恢复组采用2.5%芥子油直结肠灌注造成急性肠黏膜损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由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EB渗出点-区的动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分离坐骨神经,刺激EB渗出点-区(敏化态穴区),测定其引起坐骨神经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刺激的阈值,和模型组的非EB渗出区域(穴区非敏化态)、非穴位区域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的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膝前""足三里-上巨虚"区域。刺激这些区域引起坐骨神经干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的阈值较非敏化部位以及对照同部位显著降低(P0.01,P0.05)。敏化的"膝前""足三里-上巨虚"接受2倍阈值刺激引发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个数多于敏化态的非穴位区域(P0.01,P0.05)。结论:穴位敏化后刺激阈值明显降低,敏化的穴位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侯湘 《中国针灸》2007,27(12):911-913
目的:通过探讨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压痛点与中医穴位的相关性,进行中医穴位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点区局部玻璃酸酶注射法等。结果:按G氏压痛点的标准,躯体的压痛点增加为50余组,与中医穴位相对照,二者均有压痛的性质,有压诊放射痛的性质,有局部索状、结块状纤维性硬韧变化等。结论:G氏压痛点和中医穴位均为身体病症的炎症性反应点,具有诊断和治疗的意义。相对健康者的这些部位多是肌腱筋膜附着在骨关节的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分布和对内外环境各因素敏锐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现代针灸文献中治疗腹痛"同功穴"的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8—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腹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得到相关文献50篇。结果:通过分析得出,现代文献针灸治疗腹痛"同功穴"主要为足三里、天枢、内关和中脘等;"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和任脉;"同功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下肢部和胸腹部;"同功穴"的特定穴类别选用主要是五输穴和募穴。结论:针灸治疗腹痛,主要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者相近的腧穴,即同功穴为主,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起到增强针灸治疗腹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选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临床文献的腧穴选用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7年5月间符合针灸治疗为主或其他疗法配合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相关文献,梳理后纳入文献47篇,总结其选穴规律。结果:发现关元、肾俞、三阴交、中极和足三里为最常用腧穴;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是选用较集中的经脉;胸腹部、下肢部和腰背部是选取腧穴较集中的部位;交会穴、募穴、背俞穴和五输穴是选用较多的特定穴类别。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卵巢早衰的选穴规律为循经、分部、辨证取穴,并以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14.
取夹脊、外关、太冲、足临泣和阿是穴为主穴,并根据病损部位配穴,病损在腹部为主加内庭,在后背加昆仑,在胁加行间,治疗了21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结果16例疼痛消失、皮损消失,4例皮损消失、疼痛明显减缓,1例皮损消失、疼痛稍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近5年来国内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关于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以"特定穴"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发表的关于特定穴相关文献。结果:通过计算机检索常用的中文数据库得出文献1 072篇,逐篇阅读文献并手工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共计3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纳入数据挖掘范围。纳入文献共涉及病种21种,所有病种出现频次总数为39次,其中偏头痛频次最高。所列文献共检索出穴位53个,按其出现频次统计为241个,其中特定穴204个,出现频次10次以上的分别是:阳陵泉、足三里、外关、丘墟、风池14次。39篇文献中,不以出现频次计算,共出现穴位53个,其中除五输穴中的经穴未有涉及外,其他类别的特定穴均有出现。五输穴比重最高。从检索出的文献中总结发现,特定穴的施术方法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针刺25篇,艾灸6篇,电针2篇,穴位注射2篇,埋线2篇,推拿1篇,红外线照射1篇。53个特定穴按部位分布情况为:下肢21个,上肢11个,背腰部8个,头面颈部7个,胸腹部5个,骶尾部1个。结论:特定穴治疗病种以经络病和脏腑病为主,临床应用较多的特定穴主要分布于四肢,特定穴中五输穴的使用率最高,施术法主要以针刺和艾灸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T3—L4的压痛反应规律,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以按诊的方式观察近期经胃镜或肠镜检查确诊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30例)和具有消化道症状但未行胃镜或肠镜检查患者(16例)的督脉背段,范围从督脉的至阳穴到腰阳关穴(包含经上非穴),以所按压的棘突间隙出现明显疼痛或酸胀的感觉为压痛阳性反应。结果:30例镜检患者和16例未镜检患者的压痛点阳性率均为100.0%,压痛反应阳性点主要集中在T6—T10的5个胸椎节段的相关穴位和经上非穴,压痛反应点的数量大多为5~9个。结论:从督脉灵台穴到中枢穴(T6—T10节段水平)循行区域的压痛反应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消化系统功能状态的判断和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颖芳  李万瑶 《光明中医》2012,27(7):1316-1318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蜂针对实验性疼痛模型的局部穴与远端穴的镇痛效果,从而揭示对于蜂针"以痛为腧"治疗痹证的有效性。方法将动物分成5组,即局部活蜂治疗组、后三里治疗组、针刺对照组、空白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测定小鼠的扭体反应。结果蜂针与蜂毒有较强大的镇痛作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法。结论从对抗腹腔深部大面积而持久的疼痛来看,局部蜂针取穴明显优于远端取穴,表明以痛为腧的蜂疗取穴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李丹  吴霞  肖四旺 《中医药导报》2021,27(2):151-154,159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分析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选穴规律及特点。方法:以"针灸"和"产后尿潴留"等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2篇,选用腧穴72个,总频数1 624次。使用频数最高的腧穴依次为三阴交、中极和关元;腧穴归经依次为任脉、脾经、胃经、膀胱经,未涉及心经、小肠经;腧穴主要分布在下肢部和腹部;特定穴多使用交会穴和募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中极→三阴交"支持度最高,"足三里、关元、中极→三阴交"置信度最高;聚类分析可分为两大类。结论: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以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足三里和关元为核心穴位组合,重视循经取穴及辨证配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