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及DNA直接序列分析等方法,对58例南方地区中国人苯丙酮尿症(PKU)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3进行了分析,发现9例PKU患者外显子3存在突变,占PKU患者的15.52%(9/58),外显子3突变占PAH基因突变的7.76%(9/116),6例患者存在ArglllTer错义突变,该突变位点的基因内频率为5.17%。结果提示中国南方和北方人群PKU分子遗传学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苯丙酮尿症(PKU)可疑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11、12(E7、11、12)区域的点突变。方法:应用PCR方法对6例可疑PKU患者的PAH基因E7、11、12区域进行扩增,再用γ-32P-ATP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SO)杂交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其中3例仅与含有R243Q突变的异常探针杂交,不与正常探针杂交,说明其为R243Q突变纯合子。结论:PCR-ASO探针可以特异地与PAH突变位点杂交,是诊断PKU的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应用ARMS方法对16个中国PKU家庭进行了常见PAH致病基因的筛查。在32个突变位点中,突变基因(点突变)检出率分别为:Exon7突变为56.25%、Exon6突变为12.5%,Exon12为6.25%、Exon3为3.13%和intron4切拼受端突变为9.38%。由于该方法对突变的检出率已达到87.5%、且简便、快速、不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故可作为产前诊断PKU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4.
应用ARMS方法对16个中国PKU家庭进行了常见PAH致病基因的筛查。在32个突变位点中,突变基因(点突变)检出率分别为:Exon7突变为56.25%、Exon6突变为12.5%,Exon12为6.25%、Exon3为3.13%和intron4切拼受端突变为9.38%。由于该方法对突变的检出率已达到87.5%,且简便、快速、不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故可作为产前诊断PKU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云南经典型苯丙酮尿症基因Exon—11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云南省经典型PKU基因突变特征,为基因诊断提供依据,应用PCR-ASO探针斑点杂交和PCR-SSCP分析技术,对14个PKU家系14名患儿的PAH基因Exon-11进行检测。结果:检出两种突变Y356X(TAC→TAA)和V399V(GAT→GTT),突变频率均为7.14%,前者略高于北方人群,后者低于北方人群。提示:云南PKU患者PAH基因Exon-11突变不同于北方人群,这对提高云南省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DNA tRNA~(leu(UUR))和 ND1双重突变──糖尿病家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在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RFLP、亚克隆及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对一个母系遗传糖尿病家系成员的线粒体DNAtRNAleu(UUR)及其临近区域进行了突变分析。结果:发现mtDNAtRNAleu(UUR)nt3243A→G和ND1nt3365T→A双重突变。结论:结合该家系糖尿病患者具有发病年龄早(<30岁),对胰岛素依赖,伴耳聋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推测ND1和tRNAleu(UUR)突变一起在发病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1(UCP-1)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基因在肥胖人群中的变异及其对肥胖患者基础代谢率(BMR)和体重指数(BMI)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产物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法测定UCP-1基因A→G(-3826)变异和β3-ARTrp64Arg突变并作基因分型,分析突变等位基因与BMR和BMI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肥胖人群UCP-1野生型等位基因(A)和突变型等位基因(G)的频率分别为0.7170和0.2899。β3-AR野生型等位基因(Trp64)和突变型等位基因(Arg64)的频率分别为0.8442和0.1558。UCP-1和β3-AR基因均有变异的肥胖患者与该两基因均无变异的肥胖患者相比,BMR降低和BMI增高分别显示极显著意义(P<0.01)和显著意义(P<0.05)。结论:UCP-1基因A→G(-3826)变异和β3-ARTrp64Arg突变与肥胖患者BMR降低和体重增加相关,两基因的变异对BMR和BMI的影响存在加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方人PAH基因外显子6,12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检测北方人中苯丙酮尿症(PKU)K本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6,12中的突变。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及直接测序方法,检测突变。结果L:中国北方人34例PKU患者外周血DNA中鉴定PAH基因外显子6,12中的3种突变,Y204C,Q232Q和R413P,其频率分别为5.9%,4.4%,5.9%。结论:本实验提示Q232Q可能为中国北方人中较常见的一种新突变,并可能为协  相似文献   

9.
以pUC19-δglobin为模板,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将δ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64位的C突变为T,即将CCAAC盒改变为CCAAT,并获得野生及突变的δ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约300bp的两个片段。将此两片段分别克隆到以虫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PMG3中,转染人HeLa细胞,以瞬时表达分析突变的CCAAC盒的启动子功能。结果表明突变组发动荧光素酶表达而产生的发光强度为野生型的5倍,说明将δ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64位的CCAAC盒改变为CCAAT能够增强该启动子的功能,从而证实了δ基因启动子区CCAAC盒的结构特点是该基因表达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两个新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寻找中国人苯丙酮尿症(PKU)新的基因突变点,研究其对PKU致病的作用,藉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率。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4区域。对发现的新突变,通过双链DNA循环测序方法加以确定。结果24例PKU样品中,7例电泳行为与正常对照有差异,分属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仅有1例,突变单链的两条带,一条位于正常单链的前方,一条滞后。测序结果显示突变发生在内含子4的5′受体位点(GT→AT);第二种类型较多见,突变单链的两条带均位于正常单链前方,测序结果显示突变发生在内含子3中,位于内含子3的3′端第11个核苷酸,为A→C取代。结论两种突变类型的第一种发生于切接位点,第二种为一多态性改变(突变频率为20%)。  相似文献   

11.
探讨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点突变与母系遗传方式传递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亚型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206bp结合APaⅠ酶解方法,辅以阳性对照,即可确认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核苷酸3243→G点突变。作者应用此种线粒体在基因突变诊断方法,对中国东北地区97例≤45岁、无亲缘关系,但各自均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中筛选此基因突变,结果发现2例基因诊断阳性,在具有不常见临床表现表现的NIDDM亚群中占2.06%~6.25%。此结果进一步证实线粒体基因突变对NIDDM亚型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PCR-RFLP方法,对140例有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线粒体tRNA1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进行筛查,结果发现6例(4.3%)该突变基因阳性者。总结其主要临床特征为:①呈母系遗传,②起病早(<40岁),③多消瘦(BMI<24mg/m2),④继发性口服降糖药失效需用胰岛素治疗,⑤多伴有神经性耳聋。本研究提示该突变在中国人家族性糖尿病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属于另一种糖尿病亚型。  相似文献   

13.
以pUC19-δglobin为模板,用PCR定点突变技术将δ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64位的C空的T,即将CCAAC盒改变为CCAAT,并获得野生及突变的δ珠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约300bp的两个片段,将此两片段分别克隆到以虫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表达载体pMG3中,转染人Hela细胞,以瞬时表达分析突变的CCAAC盒的启动子功能。结果表明突变组发支荧光素酶表达而产生的发光经度为野生型的5倍,说明将δ珠蛋白  相似文献   

14.
PCR—ASO技术对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外显子突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苯丙酮尿症(PKU)可疑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11、12(E7、11、12)区域的点突变。方法:应用PCR方法支6例可疑PKU患者的PAH患者E7,11,12区域进行扩增,再用γ-^32P-ATP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SO)杂交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其中3例仅与含有R243Q突变的异常探针杂交,不与正常探针杂交,说明其为R243Q突变纯合子。结论:PCR-ASO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提取物的致突变性。方法:采用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 PCE微核试验,大鼠肺及肝原代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和大肠杆菌 K12 infa基因突变试验及 infA基因 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指状青霉提取物:①可明显地诱发大肠杆菌ND-160菌株回复突变;②可使小鼠骨髓 PCE微核率极显著增高(P<0.01);③可显著诱导大鼠肝原代细胞UDS(P<0.05)及极显著诱导肺原代细胞UDS (P<0.01);④可诱发大肠杆菌K12 infA基因DNA序列中5个碱基位点突变,且其中1个位点的突变还可导致翻 译相应氨基酸的变异。结论:指状青霉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均有致突变活性。  相似文献   

16.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是一类多因子疾病。近年对NIDDM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之一为发现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为VandenOuweland等[1]于1992年首次发现第1个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突变糖尿病家系...  相似文献   

17.
王宇声  彭力 《吉林医学》1999,20(3):131-132
MYO7A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遗传性耳聋,既有综合性耳聋,又有非综合征性耳聋,其中又包含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性耳聋。为研究此基因突变与先天性聋哑的关系,本文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及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结果发现先天性聋哑患者有MYO7A基因第九外显子突变,其父母为突变基因的携带者,证实其先天性聋哑与比位点突变相关,MYO7A基因的突变分析对遗传性耳聋的临床诊断是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 鉴定一个婴儿肥厚型心肌病家系GAA基因的致病性突变。【方法】 分析一例患病女婴的临床及家系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和姐姐的外周血DNA,PCR扩增GAA基因的全部20个外显子及剪接位点序列,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家系分析表明该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心脏彩超提示患儿有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GAA基因有两个复合杂合性突变:遗传自母亲的外显子13的c.1843G>A(p.G615R)错义突变和遗传自父亲的外显子18的c.2608C>T(p.R870X)无义突变。先证者未患病的姐姐只携带了c.2608C>T杂合性突变。该两种突变均尚未在大陆地区患者中发现。该两个突变已被证实可引起突变等位基因编码的蛋白残存的GAA酶活性严重减少。【结论】GAA基因的c.1843G>A和c.2608C>T复合杂合性突变导致了该患儿出现以肥厚型心肌病为特征的经典婴儿型Pompe病(或糖原贮积症Ⅱ型)。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c.1843G>A突变与婴儿型Pompe病相关;同时也表明了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婴儿肥厚型心肌病进行GAA基因检测或GAA酶活性检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伴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家族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由线粒体tRNALeu(UUR)(mtDNA)3243A→G点突变引起的糖尿病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按WHO的标准,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对130例伴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其中包括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进行筛查。并对其中3例阳性者的家系进行临床及基因分析。结果从130例糖尿病患者中共检出4例(3.1%)伴有mtDNA3243点突变的非亲缘关系的病人,然后从其中3例突变病人及其家系中检测出9例线粒体糖尿病。全部患者均为消瘦体型。其中8例伴有神经性耳聋,8例因对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需改用胰岛素治疗。结论由于这类病人具有母系遗传、耳聋、进行性胰岛素分泌不全等特征,临床上可将这一类型的糠尿病分为一种新亚型-MIDD。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二段扩增法,从酵母基因组中获取635bp完整的MFα(α─matingfactor)基因及180bp的UASPGK(3─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的上游激活序列)DNA片段。首先,将430bp的MFα基因启动子和信号序列与180bpUASpGK片段分别克隆到PUC18载体上;然后,从含有MFα基因启动子和信号序列的阳性重组子pMFα1与含有UASPGK阳性重组子pUAS8质粒中,分别获得MFα基因启动子和信号序列及UASPGK片段,构建成含MFα基因启动子和信号序列的表达分泌型载体YEp5101及含MFα启动子和信号序列与UASPGK的强化表达分泌型载体YEp5102。这两种载体可用于外源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探讨UAS对外源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