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肺移植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即接受康复宣教、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物理治疗师监督行系统性早期肺康复治疗,包括体位转移、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呼吸训练等,3~5次/周,共训练4周;对照组由康复治疗师告知其有氧训练、呼吸训练、气道廓清等训练的方法,由患者自行康复治疗。分别于肺移植术前评估时及治疗4周后,采用床边肺功能仪评估2组患者的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FVC%)、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测定2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6MWD、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FEV1%(64.58±13.71)%、FVC% (71.38±7.05)%、FEV1/FVC(85.19±8.98)%、6MWD(394.25±95.14)m和MBI评分(83.55±6.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FEV1% (52.21±15.22)%、FVC% (58.80±16.61)%、FEV1/FVC(72.77±16.02)%、6MWD(303.00±52.80)m和MBI评分(74.50±7.19)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及核心稳定训练(包括腹横肌及多裂肌训练、髂腰肌及臀肌训练和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胸廓放松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BI及FMA评分[分别为(64.7±13.4)分和(48.3±6.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分别为(3.58±0.31)L和(3.69±0.21)L]、心功能指标LVEF、LVESD及LVEDD[分别为(52.31±3.24)%、(26.58±1.42)mm和(39.82±2.76)m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针刺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0d后分别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PEF)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FVC[分别为(3.38±0.25)L和(2.92±0.31)L]、FEV1[分别为(2.93±0.15)L和(2.48±0.11)L]、PEF[分别为(6.37±0.18)L/s和(5.75±0.13)L/s]及FMA评分[分别为(43.8±1.8)分和(36.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刺联合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其肢体运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短期强化肺康复训练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共存患者呼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7例OSA-COPD共存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予以夜间无创气道正压通气(NPPV)、氧疗及支气管舒张剂治疗,观察组同时辅以8周强化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功能训练及肢体运动训练等)。于入选时、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owSpO2)、夜间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值(TST90)等]、动脉氧分压(PaO2)分析、肺功能测定[检测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等]、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等。 结果 治疗8周后2组患者AHI、LowSpO2、TST90及Pa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FVC、FEV1及6MWT[分别是 (2.23±0.38)L、(1.41±0.28)L及(397.3±71.3)m]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SGRQ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日常生活评分及总分[分别是 (52.26±8.78) 分、(71.34±10.65)分、(42.53±10.23)分及(51.31±13.35)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NPPV可有效提高OSA-COPD共存患者对短期强化肺康复训练的耐受性;在此基础上辅以短期强化肺康复训练(以呼吸功能训练及肢体运动训练为主)能进一步促进患者呼吸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千金苇茎汤加减辨治对重症肺炎患者免疫平衡指标及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40例重症肺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千金苇茎汤加减辨治,治疗2周。对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和肺功能指标[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比值(FEV1/FVC)]。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10.23±1.05)分]较对照组[(12.18±1.13)分]低(P<0.05);治疗2周后,两组IgA、IgG、IgM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gA(2.03±0.42) g/L、IgG(5.22±0.64) g/L、IgM(1.74±0.44) g/L]水平高于对照组[IgA(1.73±0.36) g/L、IgG(4.36±0.47) g/L、IgM(1.56±0.36) g/L](P<0.05);治疗2周后,两组FVC、FEV1、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VC(3.31±0.84) L、FEV1(2.25±0.47) L、FEV1/FVC(67.98±5.18)%]高于对照组[FVC(2.68±0.41) L、FEV1(1.72±0.36) L、FEV1/FVC(64.18±4.83)%](P<0.05)。结论:千金苇茎汤加减辨治能改善重症肺炎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免疫能力,改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康复运动训练对非手术肺癌患者呼吸运动功能、中长期生活质量、生存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非手术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肺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肺康复运动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咳嗽咳痰训练、呼吸体操及步行训练等)。于入选时、治疗8周、16周及24周时分别采用肺功能测定[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等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6MWT)、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分析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总生存期(OS)进行随访。 结果 观察组治疗8周、16周、24周时其FVC[分别为(2.76±0.78)L,(2.88±0.56)L及(2.94±0.65)L]、FEV1[分别为(2.22±0.65)L,(2.35±0.24)L及(2.46±0.62)L)]及6MWT[分别为(446.3±13.4)m,(450.4±12.7)m及(455.8±11.9)m)]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照组上述时间点其FVC、FEV1及6MWT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QLQ-C30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便秘以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5.6%)明显高于观察组水平(11.1%)。观察组中位PFS(14.3个月)、OS(27.3个月)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3.7个月、26.1个月)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抗肿瘤基础上辅以肺康复运动训练(以呼吸训练及有氧运动为主),可有效改善非手术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呼吸运动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碳酸钙、骨化三醇软胶囊及使用鲑降钙素喷鼻剂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呼吸模式纠正训练和呼吸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肺功能仪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肺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L1-4腰椎骨密度值(BMD)。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疼痛VAS评分[(2.77±0.89)分]、ODI评分[(31.63±6.63)分]、VC[(2.49±0.34)L]、FVC[(2.39±0.32)L]、FEV1[(2.03±0.25)L]、MVV[(76.49±9.80)L]、MIP[(3.98±0.22)kPa]及MEP[(3.68±0.30)kPa]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而治疗后BMD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能在短期内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肺功能,但对患者腰椎BMD影响甚微,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放疗后患者生命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肺癌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于放疗疗程结束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持续训练1个月。分别于入选时、放疗结束时及治疗1个月后评定两组患者肺功能及生命质量情况。 结果放疗结束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均明显低于放疗前水平(P<0.05);放疗前、后2组患者FVC、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VC%)、FEV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呼吸训练后其FEV1[(1.12±0.03)L]较放疗后及对照组FEV1[分别为(1.05±0.05)L和(1.01±0.04)L]均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锻炼后其FVC、FVC%及FEV1%较放疗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经呼吸训练后其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83.4±10.3)分、(76.6±12.3)分和(79.6±9.1)分]均较放疗后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肺癌患者放疗后其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放疗后生命质量,但对其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华玲  王志  许忠梅  郝建凤  陆晓 《中国康复》2021,36(9):538-541
目的: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吸气肌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最大吸气压(MIP) 、吸气峰流速(PIF)评估患者吸气肌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 /FVC)、呼气流量峰值(PEF)评估患者肺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MIP、PIF、FVC、FEV1、PEF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的FEV1/FVC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进行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吸气肌力量,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呼吸功能的疗效。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呼吸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次,共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O2sat)和C反应蛋白(CRP)]、B超检查[平静呼气末与平静吸气末的膈肌移动度(Δm)、用力呼气末与用力吸气末的膈肌移动度(ΔM)、平静呼气末与吸气末时膈肌厚度差值(Δd)]和肺功能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自主通气量(FVC)]。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aO2为(81.92±5.66)mmHg,PaCO2为(43.16±4.92)mmHg,O2sat为(87.93±1.51)%;CRP为(15.83±5.36)mg/L,Δm为(16.96±3.25)mm,ΔM为(66.66±5.66)mm,FEV1为(44.85±5.24)%,FVC为(69.47±4.26)%,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神经生理促进疗法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呼吸功能,提高膈肌移动度和厚度,降低肺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徒手呼吸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就诊且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48例,按照随机区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功能训练、作业活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徒手呼吸功能训练,主要包括咳嗽声门练习、缩唇呼吸训练、胸廓活动训练、腹肌收缩与放松练习、腹式呼吸训练和腹式呼吸强化训练等。2组患者观察周期均为6周。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肺功能指标[最长呼气时间、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压(PImax)、洼田饮水试验(KDW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功能性吞咽困难评分(FDS)。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最长呼气时间[(6.00±0.77)s]、FEV1[(3.43±0.30)L]、FVC[(3.90±0.17)L]、PImax[(63.53±10.76)cmH2O]均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KDWT疗效等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KDWT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SA和FDS评分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辅以徒手呼吸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呼吸功能,并有效地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规范综合的呼吸训练疗法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分级的改善以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12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参加本实验。34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呼吸操训练(以缩唇呼气配合肢体动作为主,吸气用鼻,呼气用嘴,第1节双手上举吸气,放下呼气,10~20次;第2节以手放于身体侧面,交替沿体侧上移下滑,上移吸气,下滑呼气,10~20次;第3节双肘屈曲握拳,交替向斜前方击拳,出拳吸气,还原呼气,10~20次;第4节双腿交替抬起,屈膝90°,抬起吸气,放下呼气;第5节吹悬挂的小纸球训练)和运动训练(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不同,步行60~80步/min,10~15min/次,3次/d;上肢做双臂上举运动,2.0~3.0min/次,2次/d或用上肢拉力器训练,质量0.5~2.0kg,连续拉10~20次,训练时配合呼吸进行,拉起呼气)。各项指标分别于功能训练前和功能训练6个月后进行评定。活动受限主观呼吸障碍感受采用6级评定法(0级为无症状;1级为一般劳动后,有气促;2级为速度较快行走,上坡、上下楼有气促;3级为缓慢走不到百米就有所促;4级为说话、穿衣等轻微活动有气促;5级为安静状态下有气促,无法平卧)。肺功能采用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出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一氧化碳弥散量进行评定。结果:34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呼吸功能障碍分级的变化:功能训练前0级1例,1级3例,2级24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功能训练后分别为2,8,10,12,2,0例。②肺功能指标变化:功能训练后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出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的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最大呼气量、一氧化碳弥散量与功能训练前基本一致[(2.61±0.13)L,(2.58±0.12)L;(1.67±0.11)L,(1.62±0.10)L;(73.26±4.54)%,(67.71±4.15)%;(61.44±2.43)%,(61.59±2.30)%;(62.91±3.39)L,(62.05±3.42)L;(13.31±0.72)mL/(min·mmHg),(13.75±0.82)mL/(min·mmHg),(t=0.248~1.741,P>0.05)]。结论:通过半年呼吸康复训练,患者呼吸功能障碍明显减轻,但肺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无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SF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膈肌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肺功能检查、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Fugl9-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各组患者呼吸功能、疲劳严重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其中以MVV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P<0.01);治疗后治疗组FSS评分[(3.39±0.53)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FSS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FMA评分[(41.82±10.3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膈肌训练可明显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疲劳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1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前庭康复训练和防跌倒教育,前庭康复训练包括适应性训练、平衡和步态训练,每周训练6次,每次50~70 min,共治疗8周时间,而对照组仅行防跌倒教育。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及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PDQ39)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UPDRSⅢ、BBS和PDQ39评分及TUGT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UPDRSⅢ评分[(24.53±8.93)分]和PDQ39评分[(36.52±10.37)分],较组内治疗前[(26.24±7.56)分和(37.23±11.14)分]改善不明显(P>0.05),且2组间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BS评分[(51.70±8.47)分]和TUGT数值[(9.82±3.48)s]较组内治疗前[(42.68±12.52)分和(12.86±4.47)s]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治疗后[(43.69±11.28)分和(12.46±3.32)s]改善更为明显(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可以作为辅助药物治疗的重要物理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社区呼吸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社区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给予社区呼吸康复干预,治疗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药及营养指导、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每4周电话随访1次。于入选时及干预1年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RC)及Borg量表、焦虑及抑郁测评、6min步行试验(6MWT)、营养状况等。 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入选COPD患者康复前FEV1%为(48.11±14.54)%,康复后为(47.82±14.94)%,康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min步行距离从康复前[(416.10±99.84)m]增加至[(437.51±116.17)m],康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GRQ评分较康复前平均降低4.8分;急性加重次数由康复前[(1.07±1.27)次]减至[(0.39±0.69)次](P<0.01)。根据疾病严重度分级,中度及重度以上COPD患者SGRQ评分均较康复前分别降低4.84分和5.73分。体重指数正常COPD患者6min步行距离改善幅度[由(409.52±98.31)m增加至(433.53±118.46)m]较低体重指数患者改善情况[由(440.07±105.4)m增加至(452.0±110.32)m]更显著;低体重指数患者SGRQ评分较康复前降低9.46分,体重指数正常患者SGRQ评分较康复前降低3.33分。抑郁及焦虑在本研究入选对象中较少见。 结论社区呼吸康复可改善COPD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次数。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均可通过社区呼吸康复干预受益,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联合腹直肌电刺激对中、低位颈髓损伤(CSCI)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5例中、低位C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上肢主动运动、站立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FMS及腹直肌中频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最大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及潮气量(VT)等指标]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治疗组VC[(3.24±0.89)L]、FEV1[(2.58±0.74)L]、PEF[(6.74±1.63)L]、VT[(394.33±96.54)ml]及对照组VC[(2.19±0.52)L]、FEV1[(2.10±0.47)L]、PEF[(5.24±1.69)L]、VT[(316.72±74.18)m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低位CSCI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rFMS及腹直肌中频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通气效率,提高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四肢联动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四肢联动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CT)、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3周和6周后,2组患者的TCT、BBS、MBI、FAC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3周后,治疗组的TCT评分为(37.09±10.99)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3周后的(26.83±10.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TCT、BBS、MBI、FAC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四肢联动功能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眼针治疗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包括腰部、腹部肌群训练及肩胛骨、躯干、骨盆控制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步行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躯干控制测试(TCT)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上肢及下肢Fugl-Meyer量表 (FMA)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TCT评分[(100±0)分]、BBS评分[(49.27±5.21)分]、MBI评分[(66.69±9.32)分]、上肢FMA评分[(35.58±9.18)分]、下肢FMA评分[(26.76±7.23)分]及FAC评分[(4.31±0.4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92.15±7.39)分、(42.29±5.47)分、(56.22±9.81)分、(28.32±9.76)分、(21.32±7.76)分和(3.75±0.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眼针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具有显著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