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肺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COPD患者61例,根据患者早期开始进行肺康复治疗的时间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一组(20例)、治疗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依据2018年COPD全球倡议(GOLD)治疗方案进行临床COPD的相关治疗及抗感染药物治疗,肺康复治疗时间计算均从入院第1天算起。治疗一组患者于入院后第6天开始行肺康复训练,治疗二组患者于入院后第14天开始行肺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于入院4周后择期进行肺康复治疗。肺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上肢上举训练、排痰训练,康复治疗一组持续23 d,治疗二组持续治疗15 d。分别于入院第6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检测各组患者肺功能中的主要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并采用COPD评估测试(CAT)量表和6 min步行距离(6MWD)检测各组患者的自主症状评分和运动耐力。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的FVC、FEV1、CAT评分和6MW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一组的FVC和FEV1分别为(1776.7±360.19)ml和(985.50±317.64)ml,与对照组[(1546.5±328.21)ml和(795.50±220.23)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二组患者的FVC[(1785.7±349.81)ml]和FEV1[(971.90±196.94)ml]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的CAT评分[(16.25±2.36)分和(16.81±2.29)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19.30±4.21)分]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一组治疗后的6MWD[(194.45±47.71)m]较对照组6MWD[(166.35±48.47)m]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二组的6MWD[(189.14±52.73)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肺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及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社区呼吸康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门诊及社区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给予社区呼吸康复干预,治疗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用药及营养指导、呼吸训练、运动锻炼等;每4周电话随访1次。于入选时及干预1年后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观察指标包括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RC)及Borg量表、焦虑及抑郁测评、6min步行试验(6MWT)、营养状况等。 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入选COPD患者康复前FEV1%为(48.11±14.54)%,康复后为(47.82±14.94)%,康复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6min步行距离从康复前[(416.10±99.84)m]增加至[(437.51±116.17)m],康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GRQ评分较康复前平均降低4.8分;急性加重次数由康复前[(1.07±1.27)次]减至[(0.39±0.69)次](P<0.01)。根据疾病严重度分级,中度及重度以上COPD患者SGRQ评分均较康复前分别降低4.84分和5.73分。体重指数正常COPD患者6min步行距离改善幅度[由(409.52±98.31)m增加至(433.53±118.46)m]较低体重指数患者改善情况[由(440.07±105.4)m增加至(452.0±110.32)m]更显著;低体重指数患者SGRQ评分较康复前降低9.46分,体重指数正常患者SGRQ评分较康复前降低3.33分。抑郁及焦虑在本研究入选对象中较少见。 结论社区呼吸康复可改善COPD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次数。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均可通过社区呼吸康复干预受益,且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FMS)联合腹直肌电刺激对中、低位颈髓损伤(CSCI)患者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5例中、低位CSC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上肢主动运动、站立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FMS及腹直肌中频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最大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及潮气量(VT)等指标]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治疗组VC[(3.24±0.89)L]、FEV1[(2.58±0.74)L]、PEF[(6.74±1.63)L]、VT[(394.33±96.54)ml]及对照组VC[(2.19±0.52)L]、FEV1[(2.10±0.47)L]、PEF[(5.24±1.69)L]、VT[(316.72±74.18)m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低位CSCI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rFMS及腹直肌中频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通气效率,提高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肺康复训练联合吸入舒利迭与噻托溴铵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中重度COPD患者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吸入8周舒利迭与噻托溴铵,康复组同时辅以肺康复训练(包括呼吸操锻炼及上、下肢肌力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首日、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8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肺功能测试,同时采用COPD评估测试问卷(CAT)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对照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其CAT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rt;0.05);康复组在治疗2周、4周、8周时其CAT评分分别为(25.44±4.23)分、(24.31±3.45)分和(22.83±5.06)分,均明显低于入组时水平(P<0.05);对照组在治疗4周时其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71.00±10.22)%]较入组时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8周时FEV1%Pre较治疗4周时有减弱趋势(P&rt;0.05)。康复组治疗2周时其FEV1%FVC[(63.9±10.20)%]、最大自主通气量(MVV)[(64.62±10.26)L/min]均较入组时显著提高(P<0.05);治疗4周、8周时康复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持续改善。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8周时康复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其治疗2周、4周及8周时的CAT评分亦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肺康复训练联合吸入舒利迭与噻托溴铵对中重度COPD患者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减轻患者气道阻塞及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肺康复干预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肺康复干预(包括肢体运动训练、呼吸肌训练及社会心理支持干预等)。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评价2组患者肺功能、病情严重程度、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70.71±4.96)%]和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73.55±9.21)%]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ODE指数评分[(2.01±0.68)分]、焦虑量表(SAS)评分[(38.75±8.22)分]、抑郁量表(SDS)评分[(44.59±7.80)分]及圣·乔治COPD生活质量调查问卷(SGRQ)评分[(43.55±7.3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肺康复干预可明显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及心理状况,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在COPD患者人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肺俞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诱导痰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轻、中度(肺功能Ⅰ-Ⅱ级)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肺俞穴经皮神经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肺功能,体质指数-气流阻塞-呼吸困难-运动能力(BODE)指数及诱导痰中TNF-α浓度进行检测。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R)]、BODE指数及诱导痰中TNF-α浓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FVC[(2.75±0.77)L]、FEV1[(1.77±0.50)L]、FEV1%[(73.20±7.69)%]及PEFR[(4.33±1.0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诱导痰中TNF-α浓度[(14.27±2.78)pg/ml]、BODE指数[(0.43±0.65)分]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rt;0.05)。 结论肺俞穴经皮电神经刺激能缓解轻、中度COPD患者气道炎性反应,改善肺功能,降低其BODE指数,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肺移植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即接受康复宣教、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物理治疗师监督行系统性早期肺康复治疗,包括体位转移、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呼吸训练等,3~5次/周,共训练4周;对照组由康复治疗师告知其有氧训练、呼吸训练、气道廓清等训练的方法,由患者自行康复治疗。分别于肺移植术前评估时及治疗4周后,采用床边肺功能仪评估2组患者的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FVC%)、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测定2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6MWD、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FEV1%(64.58±13.71)%、FVC% (71.38±7.05)%、FEV1/FVC(85.19±8.98)%、6MWD(394.25±95.14)m和MBI评分(83.55±6.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FEV1% (52.21±15.22)%、FVC% (58.80±16.61)%、FEV1/FVC(72.77±16.02)%、6MWD(303.00±52.80)m和MBI评分(74.50±7.19)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康复运动训练对非手术肺癌患者呼吸运动功能、中长期生活质量、生存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非手术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肺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肺康复运动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咳嗽咳痰训练、呼吸体操及步行训练等)。于入选时、治疗8周、16周及24周时分别采用肺功能测定[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等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6MWT)、生命质量核心量表(EORTC QLQ-C30)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记录、分析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及总生存期(OS)进行随访。 结果 观察组治疗8周、16周、24周时其FVC[分别为(2.76±0.78)L,(2.88±0.56)L及(2.94±0.65)L]、FEV1[分别为(2.22±0.65)L,(2.35±0.24)L及(2.46±0.62)L)]及6MWT[分别为(446.3±13.4)m,(450.4±12.7)m及(455.8±11.9)m)]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对照组上述时间点其FVC、FEV1及6MWT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其QLQ-C30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便秘以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5.6%)明显高于观察组水平(11.1%)。观察组中位PFS(14.3个月)、OS(27.3个月)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3.7个月、26.1个月)有改善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抗肿瘤基础上辅以肺康复运动训练(以呼吸训练及有氧运动为主),可有效改善非手术肺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呼吸运动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COPD患者78例,至研究结束共脱落患者10例,最终纳入研究患者共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肌肉电刺激组(36例)和运动治疗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基础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双下肢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双下肢肌力、耐力训练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肺功能、多因素分级、股四头肌等速肌力、运动心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多因素分级系统评定、股四头肌峰力矩、心肺功能、SGRQ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例(FEV1/FVC)均有所改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除体重指数(BMI)外,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MRC、6MWD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运动治疗组BMI、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6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治疗后BMI、6MWD与运动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峰力矩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且运动治疗组峰力矩[(83.07±1.83)Nm]大于神经肌肉电刺激组[(78.88±2.06)Nm](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治疗后VO2max、Wmax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运动治疗组治疗后VO2max、Wmax、力竭时间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除疾病影响因素外,总分、症状、活动能力评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运动治疗组总分、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因素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下肢运动训练均可作为COPD患者肺康复的基础,但下肢运动训练仍是COPD患者肺康复的首选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音乐联合心理治疗对帕金森病(PD)患者多导睡眠图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伴睡眠障碍的PD患者分为对照组、音乐组、心理组及联合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PD药物(如多芭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治疗,根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酌情调整剂量及配伍。音乐组、心理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音乐或心理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音乐和心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1d后分别应用多导睡眠图(PSG)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对患者夜间睡眠和白天嗜睡情况进行检测,记录各组患者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期(SL)、睡眠效率(SE)、快速眼动睡眠时间(REMS)、醒觉指数(AI)及ESS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TST、SL、SE、REMS、AI及ES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1d后音乐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组仅有TST及SL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21d后联合治疗组TST[(367.56±26.84)min]、SL[(17.66±5.16)min]、SE[(75.5±14.3)%]、REMS[(13.41±6.22)min]、AI[(25.9±10.8)次/h]及ESS评分[(10.4±10.3)分]均显著优于音乐组、心理组及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音乐联合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伴睡眠障碍PD患者的夜间睡眠结构,减少日间过度嗜睡,提高睡眠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负荷深呼吸训练联合负氧离子吸入治疗稳定期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稳定期轻中度CO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负荷深呼吸训练(主要包括深呼吸、加压深呼吸训练、阻力深呼吸训练及自然呼吸调节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负氧离子吸入干预。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呼吸肌功能[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改善情况,同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中的躯体功能维度及心理健康维度对2组患者进行评价,并对比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 结果 经治疗3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MIP、%MEP及GQOLI-74躯体功能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IP(61.25±5.29)、%MEP(63.20±5.81)、GQOLI-74躯体功能评分[(75.84±6.52)分]、心理健康评分[(78.54±5.82)分]及治疗满意度(满意率为55.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负荷深呼吸训练基础上辅以负氧离子吸入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稳定期轻中度COPD患者康复疗效,改善肺功能,同时治疗过程中患者满意度较好,有助于其长期坚持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及核心稳定训练(包括腹横肌及多裂肌训练、髂腰肌及臀肌训练和躯干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及胸廓放松训练等)。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BI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MBI及FMA评分[分别为(64.7±13.4)分和(48.3±6.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FVC[分别为(3.58±0.31)L和(3.69±0.21)L]、心功能指标LVEF、LVESD及LVEDD[分别为(52.31±3.24)%、(26.58±1.42)mm和(39.82±2.76)mm]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浙江省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合并发肺功能障碍患者69例,其中2018年6月之前收集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之后收集的3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给予康复医学科一般常规治疗护理及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电动起立床训练、吞咽训练、呼吸训练器锻炼、胸廓活动度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每日1次,每项训练20 min,5次/周),观察组此基础上实施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治疗,所有康复评估及治疗均由医护治三方共同商讨决定并实施。2组患者的观察时间均为6周。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干预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 指数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肺功能,并观察治疗期间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比率。 结果 2组患者干预后的ADL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对照组(33.97±8.42)和(3.65±0.69)分,观察组(40.43±9.03)和(3.11±0.76)分]均较组内干预前[对照组(18.67±7.51)和(4.09±0.67)分,观察组(19.14±6.80)和(4.11±0.63)]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ADL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干预后的FVC、FEV1、FEV1/FVC%、PEF[对照组(2.49±0.33)L、(1.83±0.27)L、(73.40±3.76)%、(2.64±0.32)L/s;观察组(2.83±0.34)L、(2.19±0.30)L、(77.19±4.20)%、(2.98±0.35)L/s]亦较组内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肺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期间因肺部感染使用抗生素的比率分别为55.88%(19/34)和22.86%(8/35),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897,P<0.01)。 结论 医护治一体化康复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肺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情况、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田蕾  郭羽  陈海军 《中国康复》2021,36(12):729-733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肺功能及呼吸困难(mMRC)分级的影响。方法:114例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呼吸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持续6周。统计2组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及治疗前后呼吸力学指标[响应频率(Fres)、5Hz振荡频率下的气道阻力(R5)、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Raw)]、肺功能[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 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6 min步行距离(6MWD)、膈肌功能[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移动度]及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周后,观察组Fres、R5、Raw均低于对照组,Cl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FEV1/FVC、FVC、FEV1%及6MWD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膈肌移动度、DTei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mMRC、CAT、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除了DTee其余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吸气肌训练能改善脑卒中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力学,恢复膈肌功能和肺功能,在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减轻病情程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增加基于心肺运动试验制订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Borg评分评估2组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氧阈(AT)、心率(HR)、心脏指数(CI),采用6 min步行距离(6MWD)测定患者的最大步行距离,评估康复疗效。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org评分、心肺功能指标、6MWD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Borg评分[(2.38±0.45)分]、FEV1[(3.65±1.31)%]、FVC[(64.09±12.10)%]、FEV1/FVC[(61.98±11.34)%]、VO2max[(19.62±4.06) ml/kg/min]、AT[(669.25±133.82) ml/min]、HR[(96.52±20.59)次/分]、CI[(3.98±1.17) L/min/m2]、6MWD[(315.25±60.12)m]、总有效率(58.33%)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的个体化运动康复疗法,可以缓解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对肺癌放疗后患者生命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96例肺癌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于放疗疗程结束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持续训练1个月。分别于入选时、放疗结束时及治疗1个月后评定两组患者肺功能及生命质量情况。 结果放疗结束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EV1%)均明显低于放疗前水平(P<0.05);放疗前、后2组患者FVC、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测值百分比(FVC%)、FEV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呼吸训练后其FEV1[(1.12±0.03)L]较放疗后及对照组FEV1[分别为(1.05±0.05)L和(1.01±0.04)L]均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锻炼后其FVC、FVC%及FEV1%较放疗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经呼吸训练后其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及总分[分别为(83.4±10.3)分、(76.6±12.3)分和(79.6±9.1)分]均较放疗后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肺癌患者放疗后其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采用阻力呼吸训练器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放疗后生命质量,但对其肺功能的改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平衡、步行、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核心肌群控制训练、放松训练、全身大关节活动训练、姿势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面部肌肉控制训练等,每周训练3次,每次持续60 min,共训练2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每组进行15个腹式呼吸,分3组进行,每组结束后休息2 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日45个腹式呼吸)和吸气肌训练(每组进行10次最大吸气与呼气训练,共3组,每组结束后休息2 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日训练30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MT)步行距离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并评估所有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 结果 治疗12周时,2组患者的UPDRS Ⅲ、BBS、6MWT、MBI及FEV1、FVC、FEV1%[治疗组(25.82±0.62)分、(43.16±0.91)分、(324.54±88.51)m、(62.55±2.79)分及(1.96±0.62)L/s、(2.81±0.59)L、(71.83±9.12)%;对照组(27.33±0.68)分、(41.77±0.61)分、(297.34±90.12)m、(60.14±2.71)分及(1.71±0.53)L/s、(2.69±0.62)L、(69.38±8.89)%]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亦均较组内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治疗组的UPDRS Ⅲ、BBS、6MWT、MBI[(19.22±0.39)分、(46.27±0.82)分、(350.12±87.73)m、(70.29±3.01)分]及FEV1、FVC和FEV1% [(2.35±0.64)L/s、(3.17±0.63)L、(75.41±8.29)%]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24.91±0.72)分、( 43.62±0.74)分、(316.62±91.32)m、(65.42±2.92)分及(1.92±0.59)L/s、(2.97±0.59)L、(71.24±9.03)%]改善更为明显(P<0.05),且与组内治疗12周时相比亦有进一步改善。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呼吸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肺康复干预联合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SA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肺炎对证治疗、营养支持、降脂、抗感染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俞募配穴法针刺,观察组则辅以俞募配穴法针刺及肺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流速(PEF)、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含量,同时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对2组患者咯痰、气短、肺啰音、咳嗽、发热、乏力等指标进行评分;记录2组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 ,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PEF、WBC、CRP、PCT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FVC[(3.10±0.68)L]、FEV1[(2.79±0.67)L]、PEF[(6.01±0.78)L/min]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水平(P<0.05),WBC[(9.38±1.91)109·L-1]、CRP[(12.91±4.26)ρ/mg·L-1]、PCT[(0.41±0.17)ρ/mg·L-1]及中医证候总积分[(6.79±5.38)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早期肺康复干预联合俞募配穴法针刺对SAP患者具有确切疗效,能显著缩短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同时在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天训练1次。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进行检测。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61.9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VFSS评分[(8.92±0.95)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7.36±1.6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VC[(3.57±0.48)L]、FEV1[(2.83±0.49)L/s]及PEF[(5.36±1.04)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