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果糖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模型的胰腺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高果糖诱导大鼠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IR)模型的胰腺代谢组变化。方法选取Wistar大鼠16只,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
每组8只。模型组给予10%果糖水喂饲8周,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纯净水。实验8周后取大鼠胰腺组
织,采集两组大鼠胰腺组织水溶性提取液的1H NMR谱,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分析。结果与
正常对照组相比,肌酸、甜菜碱/氧化三甲胺、牛磺酸、甘氨酸和肌醇在模型组中是升高的,乳酸、胆碱和甘油磷脂胆碱/磷脂胆碱
则是降低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基于核磁共振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方法能够给出胰岛素抵抗模型胰腺组织提取液
的代谢特征,为理解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胰腺组织的代谢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探讨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SD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6周后,腹腔注射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STZ)37 mg/kg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动态检测空腹血糖(FBG)变化,检测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C)、游离脂肪酸(FFA)及胰岛素(INS)水平.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2、4、6、8周收集大鼠尿液,采用氯甲酸乙酯(ECF)衍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检测大鼠尿液代谢谱的变化.结果 造模后大鼠FBG持续升高,FFA、TG、TC明显升高,血清INS含量明显降低;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代谢谱与对照组完全区分,并随时同变化逐渐偏离;比较两组差异,从差异变量中鉴定出10个生物学标记物.结论 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造模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发生明显变化,尿液代谢组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2型糖尿病大鼠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测试与比较正常对照组和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Ulcerative ColitisModel,UCM)组结肠组织代谢产物,探讨UCM结肠组织中UC相关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2只)和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21只),分笼喂养,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复合乙酸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收集两组大鼠结肠组织,进行1H-NMR图谱测定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UC模型组结肠组织的内源性代谢谱、肠组织的代谢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化,UC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丙酸、乳酸、牛磺酸、乙酸、脯氨酸、丙氨酸等小分子代谢物含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大鼠结肠组织的代谢谱明显偏离正常大鼠结肠组织,乳酸、牛磺酸、脯氨酸、丙氨酸等6种代谢物在临床上可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早期诊疗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土三七干预后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分析土三七诱导大鼠肝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土三七组,每组6只。土三七组大鼠灌胃给予7.5 g·kg-1·d-1土三七水煎液,对照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纯净水,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并分离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TBIL和TG水平; 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液质联用(L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主成分分析评价组间代谢谱差异,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土三七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 HE染色结果显示,土三七组大鼠肝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组间代谢谱差异明显,尿液样本中共鉴定出马尿酸、苯丙氨酸、N-甲基烟酰胺、氧化三甲胺等40个差异代谢物,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Vit B2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结论:土三七诱导大鼠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Vit B2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异烟肼肝毒性时效关系的代谢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异烟肼灌胃后不同时段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学和血浆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连续经口灌胃0、50、100、200和400mg.kg-1异烟肼3、7、14d,收集给药前24h及给药期间每天24h的尿液,测定质子核磁共振(1HNMR)谱,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毒性研究方法显示异烟肼在较高剂量、较长给药时间(7d以上)时表现出肝毒性,并且有较好的时间-效应关系。对大鼠尿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显示各组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随着给药时间的变化,大鼠尿液1HNMR谱发生一定改变,代谢谱的改变与常规毒性检测指标相符且更灵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药组尿样1HNMR谱葡萄糖和牛磺酸显著增加,2-酮戊二酸和柠檬酸显著降低。结论大鼠尿液1HNMR代谢轨迹与异烟肼毒性作用时间密切相关,异烟肼引起的肝毒性与线粒体功能受损、三羧酸循环中能量代谢异常及葡萄糖代谢紊乱有关。代谢组学分析在毒理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肝脏组织代谢轮廓模型,从代谢角度探索慢性心衰肝脏代谢变化规律,探寻对心力衰竭分子机制及疾病诊疗具有价值的特征代谢物。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20只,心衰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手术,对照组行假手术,术后饲养24周。利用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大鼠肝脏组织进行代谢轮廓分析,建立心衰大鼠肝脏组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及主成分分析模型,结合SPSS 19.0软件的数据处理最终得到特征代谢物。结果成功建立了主成分分析模型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同时从模型中筛选并鉴定了10种在心衰组与对照组具有差异的特征代谢物,包括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油酸,甘氨胆酸,硫酸脱氢表雄酮等物质。结论构建的代谢轮廓模型很好地拟合慢性心衰大鼠肝脏的代谢紊乱状态,筛选出的特征代谢物可为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分子机制以及该疾病诊疗等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乌头碱对Wistar大鼠急性毒性作用下粪样的代谢谱的变化。方法15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给药组(10只)、对照组(5只),给药组按照2.54mg/kg的剂量灌胃给予乌头碱,对照组给予同体积饮用水,采集给药6h后的粪样,处死大鼠后采集心脏、肝脏、肾脏,并计算脏器系数。使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测粪便水提物的代谢物谱,应用模式识别技术对积分数据进行正交偏最小方差判别分析(OPLS—DA)及皮尔森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Studentt检验,使用MATLAB软件做相关系数图。结果给药组大鼠的脏器系数相对于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心脏、肝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粪便水提物中,核磁检测到的代谢物包括短链脂肪酸、氨基酸、单糖、三羧酸循环中间体及嘧啶和嘌呤类等40余种代谢产物。统计学分析表明,与对照组大鼠相比,给药组大鼠的粪便水提物中α-氨基戊酸、谷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出现显著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乌头碱对大鼠肠道菌群产生了毒性作用,使得这些肠道菌群代谢及分解胃肠道食物的能力下降,致使粪样中代谢产物含量发生了变化。结合代谢通路的分析发现,乌头碱通过影响肠道菌群造成了大鼠体内氨基酸及能量代谢的异常,并且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要脏器的损伤。结论本文客观地反映了大鼠粪样中代谢物谱图与乌头碱毒性的关系,指明了肠道菌群对整个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起到的重要作用。潜在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建立粪便代谢组学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评价药物毒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高脂喂养联合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肾病(type 2 diabetic nephropathy,T2DN)大鼠模型在不同时期尿液代谢组学的差异,寻找T2DN早期代谢标志物并分析T2DN发病机制.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T2DN组(n=12)和正常组(n=6),T2DN组采用高脂喂养4周后空腹注射STZ(40 mg/kg)建立T2DN模型;正常组正常饲料喂养并注射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分别于第8、12、16周代谢笼收集尿液,通过1 H NMR技术检测其尿液代谢组学特征,采用模式识别方法分析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代谢差异.结果 模型组中9只大鼠发展为T2DN模型,成模率为75%.模式识别方法分析显示正常组、T2DN组第8周、T2DN组第12周和T2DN组第16周大鼠的尿液有明显的代谢差异,这些差异代谢涉及能量代谢、三羧酸循环、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结论 随着T2DN大鼠病程的进展,其尿液中的代谢谱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具有显著性变化的代谢物可以为T2DN的早期诊断和探索T2DN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17-β-雌二醇抑制去卵巢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管重构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对高果糖诱导的去卵巢胰岛素抵抗大鼠血管重构的影响. 方法 将48只成年雌性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7-β-雌二醇替代组、溶媒对照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大鼠普通饲料喂养8周;模型组大鼠卵巢切除后,高果糖饲料喂养8周诱导胰岛素抵抗的产生;17-β-雌二醇替代组大鼠卵巢切除后,高果糖饲料喂养同时给予17-β-雌二醇(30 μg/kg体重)每天皮下注射;溶煤对照组大鼠卵巢切除后高果糖饲料喂养8周,同时每天给予30 μL/kg体重的无水乙醇皮下注射.实验8周末检测各组大鼠收缩压、血清雌二醇,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大鼠放血处死后甲醛固定主动脉和肠系膜小动脉,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主动脉和肠系膜小动脉重构的指标:内径、中膜、中膜/内径、中膜横截面积.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显著性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性降低,肠系膜小动脉内径减小,中膜和中膜/内径比值增加,而主动脉未见明显改变;17-β-雌二醇替代逆转上述改变. 结论 17-β-雌二醇能抑制高果糖诱导的去卵巢大鼠胰岛素抵抗和肠系膜小动脉重构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菊粉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小鼠脂质代谢紊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菊粉组,每组8只。对照组小鼠喂予普通饲料,模型组和菊粉组小鼠喂予高脂饲料诱导肥胖模型。造模8周后,菊粉组小鼠给予含8%菊粉的高脂饲料进行干预,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仍分别给予原饲料,继续喂养8周。试验期间每周记录小鼠体质量,末次给药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和粪便样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TC、TG、HDL-C和LDL-C的含量;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检测粪便样本,构建代谢轮廓谱,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比较组间代谢谱差异,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结果:①菊粉干预第2周起,菊粉组小鼠体质量增长较模型组明显减缓;干预第6周,菊粉组小鼠平均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并持续至第8周。②干预8周后,与模型组相比,菊粉组小鼠血清TC、TG、HDL-C和LDL-C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P0.01)。③代谢组学主成分分析显示组间代谢谱差异明显。共鉴定11种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与模型组相比,菊粉干预可升高果糖、麦芽糖、次黄嘌呤、油酸、肌酸和丁酸的含量,并降低棕榈酸、丙酮酸、色氨酸、尿嘧啶、3-羟基丁酸的含量,且通路分析显示丁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等途径与菊粉改善DIO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结论:菊粉可有效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与丁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脂肪酸合成等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当药和水飞蓟提取混合物对大鼠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liverdisease,NAFLD)基础上由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h)诱导的肝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Cl_4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加CCl_4组、当药和水飞蓟混合物组(提取物组)、甘草酸二铵组。正常组和CCl_4组喂食普通饲料,其余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提取物组和甘草酸二铵组大鼠同时分别采用当药和水飞蓟混合物或甘草酸二铵干预。8周后,除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腹腔注射小剂量CCl_4,注射48h后收集血清和肝脏组织。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andeosin,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mineaminotrasferas,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肝组织匀浆中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protein-2,UCP2)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肝组织HE染色显示,小剂量CCl_4未导致正常饮食大鼠肝脏出现病理学异常改变,高脂饮食组出现肝小叶大面积肝细胞脂肪变性,高脂饮食加CCl_4组脂肪变性加重,肝细胞气球样变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提取物组、甘草酸二铵组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性和炎性浸润明显减轻。与正常组比较,CCl_4组大鼠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TAG、MDA、GSH水平和UCP2表达无明显改变;各指标除GSH外在高脂饮食组较正常组及cck组略有升高;高脂饮食加0孔组血清ALT、AST水平较高脂饮食组显著升高,肝组织TAG、MDA含量和UCP2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GSH含量明显下降;而提取物组和甘草酸二铵组各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 结论:NAFLD大鼠肝组织对小剂量CCl_4损伤敏感性显著增加,肝组织中氧化因素上调,抗氧化应激因素下调是其重要机制。当药和水飞蓟混合物可逆向调节这些氧化应激因素的改变,从而显著改善NAFLD大鼠肝组织对CCl。损伤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健脾化瘀祛痰法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异常的影响,基于载脂蛋白AⅠ(apoA-Ⅰ)/单磷酸腺苷激活蛋白激酶(AMPK)/ 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ⅠA(CPT1A)信号通路阐明其分子机制。 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给予1.575 mg·kg-1·d-1辛伐他汀)和化瘀祛痰方(HYQTP)组(给予13.846 mg·kg-1·d-1化瘀祛痰方药物),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HYQTP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8周后,辛伐他汀组和HYQTP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表现,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脂质沉积情况,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G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poA-Ⅰ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apoA-Ⅰ、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1)和CPT1A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高密度脂蛋白受体(SR-B1)、AMPK、磷酸化AMPK(p-AMPK)和CPT1A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和LDL-c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中TG水平升高(P<0.05);肝细胞出现明显肿胀,体积增大;并且可见明显红色脂滴分布;肝组织中apoA-Ⅰ、SR-B1和CPT1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AMPK/AMPK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HYQTP组大鼠血清TC、TG 和 LDL-c水平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中TG水平降低(P<0.05);肝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脂滴分布明显减少,肝组织中apoA-Ⅰ、SR-B1和CPT1A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AMPK/AMPK比值升高(P<0.05)。 结论 健脾化瘀祛痰法能够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异常,减轻肝脏损伤及脂质沉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poA-1/AMPK/CPT1A信号通路促进大鼠脂肪酸β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APS)联合顺铂(DDP)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复制H22肝癌小鼠移植瘤模型,将40只接种H22肝癌细胞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其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ASP组、DDP组以及APS+DDP组,观察小鼠的毒副反应以及生存质量。实验19d后,处死全部小鼠,剥离皮下肿瘤,称小鼠肿瘤重量,计算出抑瘤率。结果:APS单用组的H22肝癌平均瘤重为(1.29±0.29)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6±0.73)g(t=3.9746,P〈0.001)。APS+DDP组的H22肝癌平均瘤重为(0.52±0.31)g,均明显低于APS单用组(t=9.9351,P〈0.001)和DDP单用组(t=4.1970,P〈0.001);其抑瘤率达72.0%,明显高于APS单用组(χ2=17.3756,P〈0.001)和DDP单用组(χ2=5.0794,P〈0.05)。APS+DDP组小鼠毒副反应明显低于DDP组,生存质量优于DDP组。结论:黄芪多糖和顺铂合用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具有协同抑制作用,并能降低顺铂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高饱和脂肪酸组(饱和组),观察外周血浆内毒素(LPS)、血清游离脂肪酸(FFA)、肝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及肝脂肪变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饱和组血浆LPS、血清FFA、肝匀浆TNF-α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且血浆LPS含量与血清FFA、肝匀浆TNF-α及MDA含量分别成正相关。结论:LPS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向脂肪性肝炎乃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5.
Yang LL  Wang M  Liu T  Song HY  Li DF  Zheng PY  Liu P  Ji G  Ji G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998-1004
目的:研究降脂颗粒(Jiangzhi Granule,JZG)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大鼠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组和JZG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PIO组及JZG组给予高脂饲料(88%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造模4周后药物干预4周,留取肝脏组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检测肝组织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水平;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肝组织LXR-α和SREBP-1c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LXRα和SREBP-1c的表达。结果:模型大鼠肝组织出现明显的大泡性脂肪变性,JZG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JZG与PIO均可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FFA、TAG含量及LXRα、SREBP-1c的表达水平。结论:JZG可调节模型大鼠脂肪酸代谢紊乱,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肝组织LXRα和SREBP-1c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TARAP)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脂代谢及肝脏形态学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购入的SD大鼠适应性喂养7d,然后按照体重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东宝肝泰组、TARAP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正常组饲以基础饲料,饮用自来水,其余各组饲以高脂饲料,持续喂养12周。造模成功后各组予以相应药物灌胃4周后取材,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肉碱脂酰转移酶Ⅰ(carnitine palmityl transferaseⅠ,CPTⅠ)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TARAP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脂肪变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RT-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ARAP能显著提高CPTⅠ的表达。结论:TARAP能提高CPTⅠ的表达,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提示TARAP通过调节CPTⅠ的表达是其治疗NAFLD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匹格列酮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的预防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组(40只)、匹格列酮组(4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给予从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匹格列酮组在给予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的同时,给予匹格列酮(5mg·kg^-1·d^-1)。于5周及10周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并分别处死每组一半大鼠,取肝脏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模型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63.0±9.9)、(84.0±10.6)和(82.0±12.5)、(163.0±21.4)U/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5);5周后,45%(9/20)大鼠发生肝脂肪性变性;10周后,90%(18/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50%(10/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匹格列酮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48.0±8.6)、(64.0±7.9)和(62.0±13.6)、(83.0±16.1)U/L,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升高(P均〈0.05);5周后,30%(6/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10周后,70%(14/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30%(6/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结论匹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鼠实验性酒精性肝病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徐慧  邓意志 《当代医师》2014,(5):616-619
目的 观测内脂素(Visfati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拟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治开阔出新的思路.方法 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予基础饲料喂养,并每周两次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2 ml/100 g体质量);造模组予高脂饲料喂养,并每周两次腹腔内注射40% CCl4色拉油溶液(0.2 ml/100 g体质量).分析各组在2、4、6、8周4个时间点血清ALT、AST、TG、TC的变化及肝组织Visfatin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造模时间延长,造模组大鼠血清ALT、AST、TG、TC逐渐升高(P<0.05).免疫组化及RT-PCR显示造模组大鼠各时期肝组织中内脂素水平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较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高脂喂养并腹腔内注射CCl4可以成功构建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模型;(2)内脂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随着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增强而增高,因此可作为诊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并观测其严重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聂玉梅 《医学动物防制》2013,(12):1364-1367
目的观察苦瓜提取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8周龄雄性SH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SHR组)、卡托普利组(c组)、苦瓜提取物低剂量组(L组)、苦瓜提取物中剂量组(M组)和苦瓜提取物高剂量组(H组),另取10只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连续灌胃8周,每2周平行测量大鼠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末次给药后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内皮素(ET-1)等指标。结果与SHR组比较,C组SBP、DBP、MBP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AngII和ET-1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L组SBP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P和MBP显著降低(P〈0.05);M组和H组的SBP、DBP、MB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H组血清AngII和ET-1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苦瓜提取物能降低SHR大鼠的血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AngII和ET—1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