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生理曲度的生物力学变化所致颈椎不稳与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对30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和30例随机抽样正常健康者颈椎的X线表现做对照研究。结果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不稳者为23例(76.6%),颈椎间盘退变7例(23.4%);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13例,3个者4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3-C4、C4-C5、C5-C6,偶见于C6-C7,且多为中度以上。对照组颈椎生理曲度不稳者为7例(23.4%),且多为轻度;颈椎间盘退变占21例(70%)。结论颈椎生理曲度的生物力学变化所致的颈椎失稳是交感型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2.
重建颈椎稳定性缓解交感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间盘退变被认为是颈椎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1-3],是动静力共同失去平衡的综合性动态过程。而交感型颈椎病则为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症状[4-5],如头晕、心动过速、恶心等。本文收集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颈椎不稳重建后交感型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而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根据病损部位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牵引适用于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对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颈椎小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发病年龄超前,发病率亦有增高趋势。据统计,30~50岁人群有25%患过或者正在患颈椎病,60岁以上的则达50%。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椎纤维环破裂、萎缩和颈椎小关节紊乱、骨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组织而引起相应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病共分为6种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5.
正颈椎病又称为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1]。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其它型。青少年颈椎病是1996年张先发[2]提出,并阐明由于儿童青少年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睡姿、用笔不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迫使颈椎和胸椎上段椎体的生物力学发生多方面的改变,主要是生理曲度的改变,引起生物力学的综合性失衡,日久则发生椎体移位、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对颈椎周围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椎间盘光电镜结构及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为公  王金堂  刘淼 《医学争鸣》2004,25(10):937-939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光电镜形态以及组织化学变化,探讨颈椎病病因. 方法:用光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对颈椎病患者(n=15)椎间盘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出现纤维断裂、增粗、排列紊乱,坏死细胞增多,椎间盘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弱阳性,PAS呈强阳性. 结论: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光电镜形态和组织化学的改变,支持椎间盘退行改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间盘脱出以及颈椎间关节、韧带等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交感神经等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候群,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入。颈椎病按其受压部位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临床中笔者根据颈椎病的分型特点,辨证施治,采取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青年型颈椎病的X线、CT、MR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杨正刚 《西部医学》2008,20(2):375-376
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青年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40岁以下有明显颈椎病症状的患者进行X线、CT、MR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青年型颈椎病影像表现包括: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弧弓改变、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等。结论椎间盘突出是青年型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而X线平片不能显示椎间盘改变,CT应作为首选检查方式,MR可作为进一步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步认识。目的通过一系列临床病例观察,对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作进方法回顾分析22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症状缓解或消失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8例,均为非手术疗法。随访1年得到恢复者8例,随访2年得到恢复者10例。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与颈椎解剖结构动态变化因素相关,颈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颈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程度决定了临床表现,典型的症状为诊断提供依据。结论非手术疗法是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使症状缓解、功能改善。适应于病情不是很重、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以及高龄患者合并有重要器官疾病者。对较重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退变压迫的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Xu HG  Peng HX  Cheng JF  Lü K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1):2912-2916
目的 建立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观察人正常颈椎椎体和退变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的形态及表征.方法 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49例颈椎骨折、脱位(19例)及颈椎病(30例)患者术中取出的颈椎终板软骨,用酶消化法分别分离培养人正常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对照组)和退变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颈椎病组);用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甲苯蓝染色及反转录-PCR(RT-PCR)法对终板软骨细胞进行鉴定;RT-PCR法检测终板软骨细胞特征性基因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特征性蛋白多糖、Ⅱ型胶原及Ⅰ型胶原,其生长情况及细胞表型类似于关节软骨细胞.对照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多角形为主,增殖速度较快;而颈椎病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以梭形为主,细胞增殖速度较慢.颈椎病组原代终板软骨细胞表达的蛋白多糖基因(0.695 ±0.052)和Ⅱ型胶原基因(0.726 ±0.035)均低于对照组(0.950±0.032、0.907±0.078,t=7.263、3.681,P=0.002、0.021),Ⅰ型胶原基因则高于对照组(0.795±0.028比0.552±0.070,t=-5.560,P=0.005).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颈椎椎体终板软骨细胞退变模型,为椎间盘退变机制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细胞学基础,解决了以前一直以动物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气虚血瘀肾虚型颈椎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月龄雌性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益气化瘀补肾方组,每组10只。气虚血瘀肾虚型颈椎病模型通过病、证模型复合而成。益气化瘀补肾方组采用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1个月。通过放射免疫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益气化瘀补肾方的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出现精神萎靡、少动,舌质、尾色瘀紫,体质量减轻,子宫及附件质量降低,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乌苷及其比值无明显差异,血黏度、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糖蛋白(alpha-granular membraneprotein,CD62p)增高,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降低。益气化瘀补肾方组与模型组比较,除子宫及附件质量外,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HE染色显示模型组颈椎间盘高度降低,纤维环出现裂隙,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髓核减少,软骨终板变薄;益气化瘀补肾方组椎间盘高度正常,纤维环排列稍紊乱,髓核结构良好,软骨终板变化不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Ⅱ型胶原表达减少;益气化瘀补肾方组Ⅱ型胶原在纤维环的表达比模型组有所增加。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Ⅱ型前胶原基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teinase1,TIMP1))基因表达降低(P〈0.01),益气化瘀补肾方组与模型组比较,Ⅱ型前胶原基因和TIMP-1基因表达增高,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因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通过调节免疫、凝血和内分泌系统等改善模型动物气虚血瘀肾虚状态,通过调节椎间盘细胞外基质以及相关金属蛋白酶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PDCD5在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中的表达,深入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进一步预防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以及RT-PCR方法检测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腰椎骨折患者髓核和纤维环标本中PDCD5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盘突出组髓核和纤维环中PDCD5表达阳性率分别达73.1%、80.8%与对照组(30%、4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D5 mRNA在椎间盘突出组髓核和纤维环中的表达分别为0.5609±0.0495和0.5740±0.0447,与对照组(0.4895±0.0259和0.5065±0.0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D5在不同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中均有表达,椎间盘突出组髓核和纤维环中PDCD5表达高于对照组,提示PDCD5参与了椎间盘退变过程,在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纤维环穿刺法诱导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8只,经右侧腹膜外入路用弯血管钳夹持16G穿刺针准确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 mm。于术前及术后4、8、12周对造模后的椎间盘及对照组的椎间盘(以L1-2、L2-3、L6-7为对照)行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MRI检查,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从手术后第4~12周,造模后的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呈递减趋势,MRI T2WI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P〈0.01);组织学观察发现4、8周造模组髓核细胞逐渐减少,12周组髓核细胞几乎被纤维软骨组织替代,纤维环排列不整齐,与髓核界限不清。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以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为临床深入研究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We studied normal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of rat, rabbit and man (fetus and adult) by transmis- 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It wa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annulus fibrosus was composed of fibrocartilage, the cells in the lacunae of the fibrocartilage showed configuration transition from fibroblasts to notochordal cells. Elastic fibers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annulus. Nucleus pulposus contained notochordal cells which may exist singly or in stacks in a loose matrix. In patients with protruding or ruptur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the diseased disc material originated from the nucleus pulposus, the superficial stratum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and the cartilagi nous tissue. Both living and degenerate notochordal cells existed in the nucleus pulposus. In the cartilaginous tissue, chondrocytes showed active secretory function or underwent interstitial growth and degeneration. The cellular component of the superficial stratum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was com- prised mainly of living fibrocartilage cells similar to fibroblasts.  相似文献   

15.
椎间盘是脊柱的重要结构之一,维持着中轴骨骼的正常功能;磁共振成像是目前检查椎间盘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对于椎间盘的结构、力学及理化特征一直是近来研究的热点,文章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人椎间盘磁共振信号变化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颈椎磁共振屈伸位成像对青年颈椎病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1.5T高场强磁共振上对颈椎进行屈伸位磁共振成像,探讨磁共振多体位成像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颈椎病防治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1.5T高场磁共振成像仪对早期颈椎病患者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分析屈伸位成像对颈椎序列、椎间盘及黄韧带等潜在颈椎致病因素的显示情况。结果 30例早期颈椎退变的年轻患者屈伸位成像发现颈椎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颈椎欠稳。前屈位显示新增椎间盘突出17.33%(26/150);后伸位较中位新增椎间盘突出20.00%(30/150)。后伸位尚可见新增黄韧带增厚5例。结论磁共振颈椎屈伸位成像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而准确的非侵袭性颈椎检查方式,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对于颈椎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具有积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SD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的预防效果。方法: 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每组8只。实验组在术中透视引导下用27G针头对L4-5,L5-6椎间盘后侧针刺后以微量注射器向椎间盘内注射bFGF 50 μL, 对照组椎间盘穿刺后注射生理盐水50 μL,空白组椎间盘不予穿刺,术后8周3组SD大鼠统一行MRI检查,观察T2加权像腰椎间盘信号强度的改变,以Pfirrmann分级法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取出椎间盘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MRI结果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及空白组髓核信号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间Pfirrmann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及空白组髓核细胞数量无明显改变,纤维排列整齐,对照组髓核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结论:bFGF注射对于后侧纤维环针刺术后SD大鼠椎间盘的退变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MRI矢状位T2图(矢状位多回波SE序列T2 mapp Ing),探讨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T2值改变在椎间盘退变中的意义,并以此进行椎间盘分级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选取30位健康志愿者(18男,12女;年龄21~49岁;平均年龄34.1岁),均利用常规FSE序列和多回波SE序列对L3/4、L4/5、L5/S1共90个椎间盘进行MRI矢状位扫描。通过图像后处理进行T2图成像(T2 mapp Ing)并对各椎间盘进行分级;测量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T2值,针对T2值与年龄、椎间盘级别、椎间盘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RI矢状位T2图分级法中,椎间盘级别随着椎间盘位置的降低而增高,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髓核T2值随着年龄增大而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别椎间盘髓核T2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矢状位T2图提供了一个建立在T2值上的椎间盘分级方法,通过对T2图的评估及椎间盘髓核和纤维环T2值的测量,有助于监测椎间盘早期退行性改变以及和相关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椎黄韧带叠压兔黄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变化。方法 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动物。模型组通过颈椎前路穿刺破坏纤维环及抽吸颈5/6髓核组织建立兔颈椎黄韧带叠压动物模型,术后4、8、12周3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材,切取颈5/6后方黄韧带组织,制作石蜡切片并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模型组黄韧带纤维排列紊乱,玻璃样变性,TGF-β1表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4周组变化最为明显,术后8、12周TGF-β1的表达较术后4周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GF-β1在颈椎黄韧带叠压兔黄韧带中的表达增加,加速了黄韧带的退变。  相似文献   

20.
大鼠椎间盘器官整体培养条件下髓核组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整体培养包括上下软骨终板、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大鼠椎间盘器官,观察髓核组织的变化,探索一种椎间盘器官整体培养的实用技术。方法取SD大鼠90只,完整取出腰段椎间盘器官共400个,随机分为4组,置入12孔培养板内,配制高渗培养液,对椎间盘器官进行整体培养,观察髓核细胞成活率、组织完整性及基质变化情况。结果体外培养2周的椎间盘组织形态、细胞存活率及髓核组织成分与新鲜离体椎间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高渗培养液可对椎间盘器官进行整体培养,为椎间盘的生理与病理的研究提供一种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