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建清  吴斌  梁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4,(28):3834-3835
目的分析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为颈椎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受试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对不同体位下颈椎序列、椎间盘及椎管硬膜囊间隙等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0例颈椎病受检者中,中性自然位检查时显示颈椎椎体不稳者7例,前屈位检查时显示颈椎不稳9例,后伸位检测示颈椎不稳9例。结论颈椎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能够全面、准确地诊断颈椎病,也能够及早发现早期潜在的颈椎致病因素,给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颈椎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颈椎病患者52例,均进行多体位磁共振成像诊断,包括中性自然位、前屈位和后伸位.对比观察不同体位对病变颈椎的检出价值.结果 不同体位检出病变颈椎间盘数:中性自然位74个,前屈位112个,后伸位109个,前屈位检出数最多;加重椎间盘数:前屈位41个,后伸位52个;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数:中性自然位18个,前屈位24个,后伸位1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诊断颈椎病过程中使用多体位磁共振的效果更好,能够更多地检出病变颈椎,并发现严重病变颈椎,观察是否存在椎管内硬膜囊前间隙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体位磁共振成像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受试者进行中性自然位、颈椎前屈位及后伸位成像等不同体位下的颈椎相关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共检查椎间盘200个。中性自然位下发现突出的椎间盘总数为72个,而前屈位下发现112个、加重48个,后伸位下发现104个、加重44个。前屈位及后伸位发现椎间盘突出总数与中性自然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别进行前屈位、中性自然位及后伸位成像时,椎管狭窄及硬膜前、后间隙狭窄的发生例数和病变严重程度依次增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体位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全面而准确的检查方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屈伸位动态MRI检查评价椎管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椎管在屈伸位MRI上的动态变化。方法27例颈椎病患者,均行中立、前屈、后伸位MRI检查,观察颈椎椎管的狭窄程度、受压部位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患者后伸位上出现颈椎椎管狭窄加重的数量(21/27)较前屈位(7/27)明显多(P〈0.01)。结论颈椎动态MRI扫描揭示了颈椎椎管的潜在致压因素,后伸位对常规检查的补充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所有220例受试者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颈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与去枕仰卧位的成像进行分析,比较三种体位下颈椎间盘、椎管与椎序列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成像情况与成像满意度。结果220例受试者中,进行颈椎前屈位磁共振检查的患者60例,平卧中性自然位的患者75例,去枕仰卧位的患者85例;比较去枕仰卧位与前屈位、平卧中性自然位的应用效果,发现去枕仰卧位在颈椎病变磁共振的检查中成像效果比对比组的清晰,显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70.24%。而患者对磁共振时的体位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χ2=1.772%。结论去枕仰卧位更适合于颈椎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检查。  相似文献   

6.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CSCIWOF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脊髓损伤,以颈椎过伸性损伤为主要损伤机制,患者多有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以及椎间盘突出等基础疾病,导致迟发性颈椎不稳,出现颈脊髓损伤症状加重。普通X片检查不能发现颈椎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但可反映颈椎管狭窄以及颈椎不稳等病理改变,磁共振成像对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可用于评价颈椎软组织的损伤情况,并明确脊髓损伤节段。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DTI技术的应用为疾病的精准诊断和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海燕  杨瑞  尚随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329-4331
目的:通过对66例有典型颈椎病临床症状并且有完整CT、CR检查资料,临床怀疑颈椎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和CR对颈椎病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患者均行CR检查和CT平扫检查,CR拍摄颈椎侧位及左右斜位共三个位置,CT平扫C2~C6椎间盘,每个椎间盘扫描6层。结果:CR检查66例中,未见异常30例,颈椎曲度异常诊断颈椎病早期36例(54.5%)。CT检查66例,共扫描330个椎间盘层面。其中CR检查未见异常组30例,CT最后诊断颈椎病21例(70%)。颈椎曲度异常组36例,诊断颈椎病36例(100%)。结论:CT能良好显示椎间盘的突出或膨出程度、椎管及横突孔的大小形态、锥体后缘增生及后纵韧带骨化等,对颈椎病早期的诊断有效、准确、可靠。颈椎曲度异常是CR诊断颈椎病早期的重要征象,但是诊断准确率远不及CT。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5):477-480
目的:探讨正常颈椎椎间盘及黄韧带的动态MRI功能变化,为脊髓型颈椎病的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15年12月~2016年10月间招募4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中立位、最大屈曲和后伸位颈椎MRI扫描。观察3种体位颈椎不同节段正中面、左右旁正中面的椎间盘膨出大小并测量黄韧带厚度。比较3种体位不同节段、不同部位的椎间盘膨出及黄韧带厚度的差异。结果:3个不同体位C_(3~7)节段椎间盘有不同程度膨出,随体位变化较小。黄韧带厚度在过伸位>中立位>过屈位,C_(3~4)的左右旁面,C_(4~5)、C_(5~6)的左右旁及正中面,C_(6~7)的右旁及正中面的黄韧带厚度在三种体位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_(3~6)左旁、右旁面,C_(4~7)正中面,C_(6~7)右旁面在过屈与过伸位之间,C_(5~6)右旁、正中面在中立位与过伸位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颈椎椎间盘在最大屈曲和后伸时变化均较小,黄韧带厚度在不同体位变化较大,以过伸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磁共振影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颈椎病患者行SE序列,矢状位T1WI、T2WI,轴位T2WI扫描,并对磁共振影像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磁共振平扫均可显示椎体骨质、椎间盘及颈髓的病理变化,并以C4-C6病变最为明显。结论:MRI对后纵韧带骨化、后纵韧带肥厚和颈椎间盘脱出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为颈椎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及影像特点。方法:对100例颈椎病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膨出及椎间盘疝。同时可展示神经根袖受压程度、前纵韧带及黄韧带肥厚程度、颈段脊髓受压和损伤情况。结论:MR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有效的检查手段,为临床诊断、治疗颈椎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发现椎间盘退行性变、椎间盘膨出及椎间盘疝是诊断颈椎病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椎间盘光电镜结构及组织化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为公  王金堂  刘淼 《医学争鸣》2004,25(10):937-939
目的:观察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光电镜形态以及组织化学变化,探讨颈椎病病因. 方法:用光电镜及组织化学方法,对颈椎病患者(n=15)椎间盘进行观察研究. 结果: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组织出现纤维断裂、增粗、排列紊乱,坏死细胞增多,椎间盘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阳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弱阳性,PAS呈强阳性. 结论:颈椎病患者椎间盘光电镜形态和组织化学的改变,支持椎间盘退行改变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NKH蛋白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软骨终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理。方法:将我科2008年5月~2009年2月手术取出的颈椎骨折或脱位和颈椎病患者的新鲜颈椎软骨终板标本40例,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13例),其中对照组经MRI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无椎间盘退变的软骨终板标本,实验组经MRI和病理检查证实为椎间盘退变的软骨终板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检测ANKH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并将其结果进行相互比较。结果:ANKH蛋白在实验组软骨细胞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为(21.24±2.04)%,与对照组软骨细胞中ANKH表达的阳性细胞数(39.18±1.96)%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ANKH蛋白在椎间盘退变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在正常颈椎软骨终板和退变颈椎软骨终板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调节ANKH蛋白在终板软骨细胞中的表达有可能会遏制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颈椎前路切除的7名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11个退变的椎间盘作为A组,同时收集8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生理老化椎间盘12个作为B组,7名颈椎外伤患者的10个正常对照椎间盘作为C组,行组织学检查和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神经肽Y(neuropeptides Y,NPY)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盘在组织学上的显著特点表现为,一条或多条从纤维环外层至髓核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条带区,肉芽组织旁的纤维环内可见增生的透明软骨细胞群落。生理老化椎间盘和正常对照椎间盘表现为年龄相关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交感型颈椎病的颈椎间盘内的神经丝蛋白和神经肽Y阳性的神经纤维分布数量和比例,较正常对照椎间盘和生理老化椎间盘明显增多(P〈0.05);神经纤维主要分布在伴有裂隙的肉芽组织条带区及裂隙周围的增生软骨细胞群落中。结论:以神经肽Y为递质的交感神经纤维通过椎间盘裂隙中的肉芽组织,向榷闾盘重新长入,可能是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平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0例临床诊断相符颈椎病患者的X线平片进行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因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改变如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结果椎间盘退行性改变者约占82%、椎体缘骨质增生改变者约占74%、椎间孔形态改变者约占69%、颈椎生理曲度改变者占51%、韧带钙化者约占36%、退行性滑脱者约占27%、椎管狭窄者约占9%。结论 X线平片目前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方法,它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射频结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结合中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40例患者分为2组,A组20例采用颈椎间盘手术治疗,B组20例行颈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结合中药治疗,以VAS评分差值判断疗效。结果 40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2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对比术前VA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间盘射频消融术结合中药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均与手术病人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同时接受脑循环治疗仪和低周波治疗仪治疗。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28/30例),对照组治愈率为63.3%(19/30例),治疗组CASCS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P〈0.01),且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治疗联合低周波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较单用药物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5例颈椎病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而后对图像进行3D和MPR处理,观察颈椎椎体骨质有无改变,椎间孔的大小,小关节突的改变及椎动脉受压的情况.结果笔者发现有95例有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钩突关节等小关节增生变形,有15例有椎间盘突出,有23例椎管狭窄,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等,有2例见有食管压迫征.结论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对颈椎椎体的骨质改变,对钩突关节等小关节及椎间孔的增生狭窄,以及椎体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均能直接观察到,因此对颈椎病的诊断多排螺旋CT的三维重建是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交感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组,各组30例。结果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3.3%(19/30例),常规治疗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有效率为93.3%(28/30例)。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用于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