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明确外周血细胞免疫在HB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急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23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正常献血员进行了研究,用氮蓝四唑实验(MTT)测定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BV不同区抗原的增殖反应。结果在急性乙肝患者PBMC对抗原的增殖反应大于慢性乙肝患者及正常对照,PBMC对HBcAg的增殖反应最高,HBeAg次之,而对HBsAg的反应均较弱。另外,无论在急性、慢性患者,其PBMC对抗原的增殖反应水平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血清HBVDNA阴性、HBeAg阴性的慢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患者,其PBMC对HBV抗原的增殖反应较弱,在血清HBVDNA或HBeAg阳性患者,增殖反应较强,而当血清HBVDNA、HBeAg均阳性时,增殖反应最强,表明外周细胞免疫与HBV的复制及清除相关。结论HBV感染后,外周血中存在对HBV抗原的细胞免疫,这种细胞免疫可能与乙肝的发病及HBV的清除有关。  相似文献   

2.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对丙型肝炎病毒(HCV) 抗原刺激的增殖反应.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与HCV 抗原c22 、c33 、c100 - 3 、NS5 和植物血凝素(PHA) 分别共同孵育,加入胸腺嘧啶核苷(3 HTdR) ,然后收集细胞于液闪仪测定每分钟脉冲数(cpm) .结果 根据对不同HCV 抗原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发现,以c22免疫原性最强,c100 - 3 次之:淋巴细胞激活与HCV 基因型关系不大;健康对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各HCV 抗原未能显示有效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与健康对照比较,慢性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对PHA 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结论 HCV 抗原c22 免疫原性最强,丙型肝炎患者对HCV 抗原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系特异性;慢性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抑制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套式PCR检测25例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HCV-RNA,结果显示血清阳性21例,PBMC阳性18例,表现在大部分丙肝患者PBMC中有HCV-RNA的存在。且急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RNA阳性率明显低于慢性丙肝患者,提示PBMC中HCV-RNA的存在可能与感染HCV后的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An P  Chen L  Tian H  Chen P  Li L  Liu C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737-739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对2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1例抗-HCV(+)血液管析患者及12例健康献血员的PBMCs分别进行HCVRNA,HCV抗原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 (1)22生丙型肝炎肝炎患者PBMCs中有77.3%(17/22)HCVRNA阳性,(2)感染HCV的PBMCs中电镜下发现复制的HCV颗粒;(3)HCV颗粒阳笥者的血清和  相似文献   

5.
高勇  贺永文 《肝脏》1999,4(4):207-209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外周血个核细胞(PBMC)的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运用非核素原位杂交法(NISH)和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法(SABC)分别检测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HCV RNA和NS5抗原。结果 20例患者中有8例(40%),PBMC中HCV RNA呈阳性,其中6例(30%)PBMC中NS5抗原同时呈阳性。HCVRNA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而NS5抗原还可以出现在胞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丙肝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存在情况及有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套式PCR检测46例急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以下简称丙肝)和4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PBMC中HCVRNA。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中HCVRNA检出率显著高于急性丙型患者(P〈0.001),急,慢性丙型肝患者血清和慢性丙肝患者PBMC中HCV RNA检出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的抗-HCV阳性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核蛋白(NP)、膜蛋白(MP)及病毒知HF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动态变化,提示HFRSV在患者PBMC中感染、增殖及消亡之规则,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测定18例HFRS患者不同病日的95份外因单个核中的Np和MP抗原。结果表明:第3病日,即可患者PBMC中检测到NP和MP;第3-5病日,病结构蛋白表达较强,6-10日明显变弱,第18病是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特异性HCV抗原增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发病机制和机体对HCV的免疫应答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为此,我们研究了丙型肝炎(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HCV特异性抗原的增殖反应,从细胞免疫的角度分析机体抗HCV免疫功能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一、病例...  相似文献   

9.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NS3和抗HCVNS5单克隆抗体对21例丙型肝炎患者尸检石蜡包埋肾组织中的丙型肝炎抗原(HCAg)进行检测。结果HCAg的检出率为619%(13/21),其中膜增殖性肾炎(MPGN)11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1例,1例未见明显病变。HCAg阳性颗粒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21例中有17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呈阳性,同单纯HBV感染组相比,本组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病变更为多见(χ2=85,P<001)。结论MPGN型是HCV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单克隆抗-HCV-NS3直接酶标法对石蜡包埋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Ag-NS3)进行测定,该抗体系应用基因重组表达丙肝抗原(HCV-NS3区-C33-C)免疫小鼠并通过细胞融合术后获得,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测定结果,抗-HCV阳性组的HCAg-NS3检出率51.9%(14/27),抗-HCV阴性组为13.6%(3/2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1.
HBV 侵犯PBMC致线粒体功能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侵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6个月以上,无肝炎症状及体征,肝功正常患者58例.多聚酶链反应检测PBMC中HBVDNA,噻唑兰(MTT)比色法测线粒体功能.HBsAg、HBeAg检测用固相放免法检测.结果慢性HBV感染者58例,PBMC中检出HBVDNA31例(535%),PBMC中HBVDNA阳性组MTT比色法查线粒体功能的A(OD500nm)值明显低于HBVDNA阴性组(005±003vs029±007,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时,HBV常侵犯PBMC,并导致PBMC线粒体功能降低、能量代谢异常.这可为HBV慢性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334例患者中有46例感染了HBV,列为HBV感染组,检出PU19例(413%),其余288例列为HBV非感染组,检出PU66例(229%),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34例患者中有PU85例,列为PU组,血清HBVM阳性率为224%,其中胃溃疡(GU)31例(365%),十二指肠溃疡(DU)35例(412%),复合性溃疡(CU)19例(223%),GU,DU及CU血清HBVM阳性率分别为258%(8/31),229%(8/35)及158%(3/19),三组相互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49例列为非PU组,血清HBVM阳性率108%,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U组与全国城市人群标化HBVM阳性率79%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HBV感染与PU关系密切,是参与PU发病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重组HCV抗原片段C22和33c包被酶标板孔,以间接ELISA方法,检测40例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IgM。40例患者均在起病后40天内出现抗-HCV-IgM阳性,抗-HCV-IgM阳性与HCVRNA阳性密切相关,抗体阳性持续时间因病程是否转为慢性而不同。23例自限性急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在起病后6个月内抗-HCV-IgM全部阴转并伴有HCVRNA阴转,而17例转慢的急性丙肝患者中15例抗-HCV-IgM持续阳性,其HCVRNA亦持续阳性或间断阳性。提示急性丙肝检测抗-HCV-IgM,可作为抗-HCV-IgG和HCVRNA检测的一个补充,在反映病情和判断预后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重组HCV抗原片段C22和33C包被酶标板孔,以间接ELSIA方法,检测40例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CV-IgM。40例患者均在起病后40天内出现抗-HCV-IgM阳性,抗-HCV-IgM阳性与HCV RNA阳性密切相关,抗体阳性持续时间因病程是否转为慢性而不同。23例自限性急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在起病后6个月内抗-HCV-IgM全部阴转并伴有HCV RNA阴转,而17例转慢的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CV与HBV重叠感染对慢性肝病过程、预后及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第二代抗_HCVELISA及RT_PCR法测定187例HBsAg阳性慢性肝病患者抗_HCV及HCV_RNA,并对HCV与HBV重叠感染者的肝损害,HCV,HBV间的相互作用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抗_HCV,HCV_RNA的阳性率在慢性肝炎(轻度)13.3%,慢性肝炎(中~重度)16.1%,肝硬变22.7%,慢性重型肝炎63.6%,肝细胞癌13.3%。平均阳性率18.2%,慢性重型肝炎抗_HCV,HCV_RNA的检出率最高,明显高于肝脏损害的其他肝病(P<0.05),近半数以上HCV慢性感染已与HBV重叠感染。结论HCV与HBV重叠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预后较差。但并未发现HCV对HBV复制具有阻遏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在急性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及HCV不同编码区抗体在急性丙型肝炎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本文建立了含HCV不同编码区3种重组抗原(C22,C33C,C100_3)的RIBA,对20例急性输血后丙肝患者血清相应抗体进行了动态监测并与第二代放免法(RIA_2)检测抗_HCV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病程1月及3月内RIB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RIA_2的阳性率(85%vs40%,P<005;100%vs70%,P<005)。急性丙肝血清中抗_C22及抗_C33c早期检出率(病程1月内分别为90%和80%,3个月时均为100%)显著高于抗_C100_3(1月内为45%,3个月时为70%)。结论HCV核心区抗体(抗_C22)及NS3区抗体(抗_C33c)在急性丙肝中出现早,检出率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RIBA可提高急性HCV感染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IL-2及其受体角度探讨宫内感染HBV导致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对22例HBV宫内感染儿童和15例正常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在非特异性刺激(PHA)和特异性刺激(HBsAg)下的膜IL-2受体表达水平和IL-2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在HBsAg刺激情况下,HBV宫内感染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无反应组PBMC的IL-2膜受体表达水平低于有反应组和正常儿童组。在PHA或HBsAg刺激情况下,HBV宫内感染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无反应组PBMC细胞培养上清的IL-2水平低于有反应组和正常儿童组。结论IL-2分泌能力低下,以及IL-2膜受体表达不足可能是宫内感染HBV导致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庚型肝炎临床和病理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HG)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HGVRNA;用庚型肝炎病毒(HGV)NS5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对22例临床和/或病理确诊的急、慢性庚型肝炎进行肝脏免疫组化。结果HGV感染的血清学模式以重叠HBV,HCV,HAV或HEV二重感染为主,占63.6%(14/22),单独HGV感染者占36.4%(8/22);HGV在肝脏内分布呈散在胞浆型。结论HGV单独感染者临床多呈隐匿性发病,症状轻,慢性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有电镜等技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PBMCs进行综合检测,以证实其受HCV感染,并试图在电镜下发现和证实感染细胞内HCV颗粒。方法 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分别检测患者PBMCs内的HCV RNA和HCVAg,以常规和免疫电镜技术观察研究感染细胞内HCV的形态、定位和超微结构。结果 HCV RNA阳性检出率为77.2%(17/22),HCVAg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免疫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C)基因免疫用于预防和治疗HCV感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HCVC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质粒CMV启动子的下游,在证实其可以在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H2d)中表达之后,将重组质粒注射BALB/c(H2d)小鼠股四头肌,ELISA检测血清中抗体产生水平;3HTdR掺入法测定免疫小鼠淋巴细胞HCVC抗原特异性增殖能力,4h51Cr释放法检测免疫小鼠细胞毒T细胞(CTLs)体外杀伤功能.结果免疫小鼠20只,初次免疫2wk后,血清中均出现了HCVC抗体,且增加免疫剂量可提高抗体滴度;淋巴细胞增殖指数为61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Ls体外特异性杀伤率为631%,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CVC基因免疫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体液免疫,而且产生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它可能是防治HCV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