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脾,指运用益气健脾的方药调补脾脏。治疗慢性肝炎采用实脾的方法,是通过调补脾脏以达到治肝的目的,对缓解症状和肝功能恢复有明显效果。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但与脾的关系极为密切。盖肝木脾土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依存。肝之气血求之于脾,脾之运化赖肝疏泄:肝病多传脾,脾病亦  相似文献   

2.
"肝脾相关"理论是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脏腑功能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本文通过对"肝脾相关"学术理论渊源及内涵进行分析,进一步阐释肝脾两脏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同时结合现代临床医家对该理论的应用及自身临证体会,探讨"肝脾相关"理论与乳腺癌病因病机之间的联系及这一理论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基于"肝脾相关"理论治疗乳腺癌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疏肝解郁和健脾益气两方面,疏肝解郁以散邪、健脾益气以扶正,两者相辅相成,达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目的,这也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辨证施治思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综述法,分析线粒体结构、膜通透性、氧化损伤、呼吸功能、酶活性及线粒体生物合成与骨骼肌衰老的关系,探讨补肾益气类方药对衰老骨骼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采取合适中药延缓骨骼肌衰老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随着机体逐渐衰老,骨骼肌线粒体呈现出结构退化、膜通透性改变、氧化损伤、呼吸功能、酶活性及线粒体生物合成能力下降等改变,补肾益气类方药可通过改善衰老骨骼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延缓骨骼肌的衰老,但其深层作用机制及作用途径尚不明晰。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结合现代实验技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明补肾益气类方药在延缓骨骼肌衰退中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是开发此类方药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益气健脾、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对脑老化小鼠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采用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复制亚急性衰老及脑老化动物模型.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大脑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及凋亡百分率,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大脑神经元密度.结果:益气健脾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均能明显:(1)稳定MMP,益气健脾方药更具优势;(2)抑制大脑皮质神经元密度的下降(对海马神经元密度的作用不显著).益气健脾法方药还能明显降低神经元凋亡百分比(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作用不显著).结论:益气健脾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均有一定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单纯益气健脾方药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运用细胞化学定量技术、电镜及生化技术对“脾气虚”大鼠骨骼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观察了四君子汤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脾气虚”大鼠骨骼肌存在能源物质贮存减少、能量供应不足、线粒体及氧化酶异常减少以及无氧酵解酶活性异常升高的变化。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可纠正上述变化。说明“脾主肌肉”的理论有其科学依据,并提示“脾气虚”的发病机制与能量代谢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自噬是通过有选择性地将功能障碍或受损的线粒体清除,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是线粒体自噬发生的经典信号通路,其与神经肌肉病发生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线粒体自噬保持细胞内线粒体的质量和数量的平衡,对维持骨骼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基于中医“脾藏肌肉之气”理论,从营卫角度阐发脾与肌肉之间的联系,结合现代医学对线粒体自噬的研究,分析线粒体自噬与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以期阐明健脾益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强肌健力作用的科学内涵,为临床治疗神经肌肉相关疾病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益气健脾法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D-半乳糖(D-gal)所致衰老小鼠自由基的影响。方法:测定D-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血清、心、肝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心、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脂褐素(LDF)水平,并观察益气健脾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益气健脾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方药能不同程度地提高D-gal致衰老模型小鼠血清、心、肝组织中T-SOD的活性,降低心、肝组织MDA、LPF含量。结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可能是益气健脾法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延缓衰老的共同作用机制之一,两法对不同组织的作用强度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8.
“脾藏营”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本质是脾主转运。脾的正常转运是脾藏营功能正常的基础,是五脏六腑畅达的重要生理环节。脾藏营失司则脾营不足、脾营不运,机体代谢异常。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病程日久引起脾不升,胃不降,以胃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即脾藏营失司是糖尿病胃轻瘫核心病理环节。线粒体应激是糖尿病胃轻瘫的重要发病机制,线粒体是物质能量代谢的核心细胞器与中医学之“脾”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健脾助运法能调节线粒体应激,恢复脾藏营功能,改善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症状。因此本文基于“脾藏营”理论探讨健脾助运法调节线粒体应激、恢复线粒体稳态,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李文慧  李阳  于姚  高维  郭蓉娟 《环球中医药》2020,13(9):1494-1498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脾与线粒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高度相似,脾虚失于升清的本质是能量代谢障碍,是抑郁症重要的中医病机。同时醒脾解郁、健脾益气、调理中焦气机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线粒体结构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进一步表明抑郁症脾虚病机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密切相关,治疗抑郁症当重视从脾论治。本研究旨在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角度探讨从脾论治抑郁症的机理,为提高抑郁症的疗效提供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以健脾益气法,研制出中药制剂——肝复康,对慢活肝及肝硬化蛋白比例失调,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观察患者99例,有效率达93.5%,对照为54.05%。  相似文献   

11.
治肝实脾浅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肝病实脾”的机理、涵义、临证运用等予以探讨,以冀为灵活运用实脾之法,真正达到治未病之目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健脾益气法下调大鼠肝癌有关新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治法下调DEN诱导大鼠肝癌高表达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为进一步揭示健脾益气法防治原发性肝癌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在课题组以往大范围揭示出健脾益气法下调大鼠肝癌高表达基因谱的基础上,采用电子克隆与RT-PCR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健脾益气法明显下调的17个ESTs片段的全长cDNA序列。结果成功克隆出14个ESTs片段的含完整编码区全长或近全长cDNA序列,经Blast对比,有7个基因为新基因,已向GenBank申报,并实现登录,命名为健脾益气药物下调大鼠肝癌ZH1、ZH3、ZH8、ZH12、ZH14、ZH16、ZH17基因。结论本研究在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资源的基础上,成功克隆出7个健脾益气法能明显调控的新基因cDNA序列,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新基因的功能,以及深入探讨健脾益气法防治肝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血证论》重脾阴的思想以血病津伤累气为理论基础,应用甘淡养阴滋脾益气为治疗大法,固护脏腑津液,并结合清心宁血、心脾兼治、培土疏木、抑火生血、宁血止血的治疗法则,达到滋阴生血益气的治疗效果。《血证论》甘淡滋脾治疗贫血的理论,摆脱了现代医学对中医思路的限制,以中医传统阴阳气血水火理论为基础,顾及到血虚患者津伤病气,同时容易发生火性炎上、肝郁不疏、心血不宁的病理表现。为中医治疗贫血提供有益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究滋补脾阴中药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将滋补脾阴方剂中使用频次较高且历代医家对其滋补脾阴功效有明确论述的山药、茯苓、白芍、扁豆、芡实作为研究对象,检索TCMSP和STITCH数据库得到其活性化学成分和靶点,此后将靶点信息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滋补脾阴中药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通过PageRank算法对网络中的节点打分筛选关键靶点。同时将靶点信息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TTD数据库分析潜在靶点关联疾病。利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潜在靶点PPI网络、中药-活性化合物-关键靶点网络,最后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 筛选出滋补脾阴中药核心靶点15个,信号通路98条,这类中药可能通过,参与人体物质代谢、免疫、造血、炎症反应等过程发挥其滋补脾阴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IF-1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花生四烯酸代谢、mTOR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关键靶点VEGFA、PTGS1及PTGS2与熊果酸等化合物有较强结合力。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得到滋补脾阴中药调节的关键靶点和通路,为探究滋补脾阴中药的作用机理提供数据支撑,从而为更加深入的探究脾阴学说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何炜 《光明中医》2014,(5):979-980
目的通过临床疗效观察,证实健脾益肾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我院住院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病例,运用健脾益肾中药治疗。结果运用健脾益肾中药治疗14天后,20例患者白细胞均恢复正常。结论健脾益肾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有效。  相似文献   

17.
汪龙德认为脾胃之病发生,无不责之于升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及肾中阳气的温煦、生化与肾阴的濡润、滋养,提出脾胃病的诊断要四诊合参,重视舌脉,在治疗脾胃之病时,要注意调理气机,用药也要顺应脏腑升降特点,使脾胃升降如常,注意从肝肾调理,肝脾肾同治,重在健脾运脾;同时运用现代检测手段,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以肥胖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脾失健运,痰湿阻络”为切入点,根据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结合柴可夫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探讨健脾和络法治疗肥胖型糖尿病的依据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益气活血法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大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呼吸功能失调性疾病,其致死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根治性的治疗方法,稳定期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但又易被医患双方所忽视。本文从中医气血理论出发,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表现及特点,提出肺、脾、肾三脏气虚及血瘀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最根本的病理改变,是COPD稳定期确定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从而提出益气活血法为COPD稳定期最根本治疗大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肝与脾的生理及病理关系,肝病如何传脾,如何实脾等方面浅析《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同时以脏腑虚实及五脏生克制化为原理,推论出五脏虚实的相应治疗法则,为脏腑虚实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