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兔脑血管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建立可靠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实验分正常组、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SAH3d组、SAH5d组、SAH7d组、SAH10d组和SAH14d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应用脑血管造影、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等方法观察SAH后基底动脉形态改变。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SAH后第3d基底动脉狭窄,第7d达高峰。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出血后第3d开始出现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变性,并随时间推移加重,第5d和第7d病理改变更明显,尤以第7d为著,10d后缓解。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不同时间点基底动脉表达情况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成两组:(1)对照组(12只);(2)SAH组(60只).SAH组进一步按时间随机分为术后1d、3d、5d、7d、10d5个亚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模型.二次注血后在各个时间点采用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测定基底动脉横截面积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应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观察eNOS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制作SAH模型,基底动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Western blotting观察到eNOS在对照组大量表达,实验组第1天表达开始减少,第5天表达水平最低,之后表达逐渐增加.结论 SAH后eNOS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痉挛发展的时相性具有一定的一致性,eNOS蛋白减少可能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作一种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脑血管痉挛 (CV)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 ;SAH组经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 ,制成SAH模型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以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组织学改变判定脑血管痉挛。结果 :SAH组双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明显痉挛 (P <0 0 1) ,基底动脉有典型病理改变 ,对照组未见异常。结论 :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 ,是一种简便、可靠的SAH诱发CV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上 ,尝试建立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及血管造影 ,监测椎基动脉脑血管痉挛 (CVS)的新方法。方法 兔枕大池一次性注血 ,同时行逆行颈总动脉插管椎基动脉造影及开骨窗TCD监测。结果 逆行性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系统 ,注血前后血管直径差异明显 (P <0 .0 5 ) ,平均血流速度注血后明显增快 ,但中、重度痉挛之间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一侧颈总动脉逆行插管椎基动脉造影 ,操作简便 ,结果可靠。采取开骨窗以提高TCD超声频率的方法 ,可获得兔基底动脉稳定的频谱图并易于重复。  相似文献   

5.
DSA和TCD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小动物如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模型上经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探讨TCD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效度.方法 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迟发性CVS的动物模型.术前1 d和术后3、5 d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判断CVS的程度;术前1 d及术后1、3、 5、 7 d行TCD连续检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判断CVS的变化及程度.结果 在家兔CVS动物模型上成功完成左侧椎动脉选择性插管和造影,可有效地判断CVS的严重程度;采用TCD连续监测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获得稳定图谱,能观察到制模后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论 经兔股动脉入路行选择性椎-基底动脉造影是完全可行的,TCD可连续监测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兔SAH后CVS状况的评价稳定可靠,TCD与脑血管造影在检测SAH后CVS方面具有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基底动脉TNF-α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分别从蛋白、基因水平分析TNF-α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SAH后大鼠基底动脉逐渐出现痉挛,从1 d开始,5~7 d时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也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14 d基本恢复正常。TNF-α阳性的内皮细胞数及TNF-α蛋白水平逐渐增高,术后7 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14 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mRNA表达在注血后1 d明显增加,7 d时达高峰,持续到14 d,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①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后基底动脉呈现痉挛状态;②基底动脉TNF-α表达变化与动脉痉挛程度呈正相关,表明TNF-α可能导致SAH后基底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分级标准。方法 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在造模后1,3,7 d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后,行DSA造影;然后取基底动脉进行HE染色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造模后3,7 d,出现明显行为和神经功能异常,血管造影显基底动脉中度-重度痉挛;HE染色示基底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小,血管明显痉挛;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造模后3 d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出现凋亡小体,线粒体空泡样变性,造模7 d基底动脉内皮线粒体肿胀溶解,包浆空泡样变性。结论 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能够重复建立成功的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判定标准(4级分法),有利于科学地综合评价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完善单侧兔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的血管形态学研究。方法实验兔随机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SAH组)与单纯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每组各10只。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变,并分别于注血前、注血后(d1,d5)行基底动脉脑血管造影。结果各组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两组d5发生CVS数量与注血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同时间段CVS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兔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CVS动物模型方法可行,模型稳定,改良制作方法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两种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兔枕大池二次注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A组)与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B组)各20只,分别于1d、4d、7d、11d、14d行CTA检查,测量其血管痉挛程度。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血管痉挛在注血后4d达到高峰,14d开始缓解,通过CTA测量血管直径了解痉挛程度。结论两种模型比较,CTA测量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中血管痉挛的变化可靠、微创,为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提供了确实可靠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壁的表达及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的1 d、3 d、5 d、7 d、14 d将大鼠处死,取出基底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壁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中PDGF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上的表达,3 d和5 d组最明显,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能够成功的模拟SAH后CVS的发生。PDGF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并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新的家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方法 采用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制成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观察并比较各组动物神经功能改变、基底动脉经颅多普勒超声血流速度变化以及基底动脉和海马形态学变化。结果 SAH组和L-SAH组均出现了神经功能症状,SAH组较轻,L-SAH组较重且持续时间长。SAH组和L-SAH组枕大池二次注血后血流速度均明显加快,根据平均血流速度计算的基底动脉痉挛程度:SAH组在二次注血后1d、3d、7d分别为32.70±5.81、21.29±7.98、4.21±6.55;而L-SAH组为29.97±6.37、21.51±10.25、12.40±7.46。结论 兔单侧颈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制成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可用于研究SAH后神经功能损害及药物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新西兰纯种大白兔160只,枕大池二次注血,制作兔SAH后CVS的模型。分离基底动脉,应用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兔基底动脉管径变化、血管壁上NF-κB的表达及其与CVS的关系。结果在SAH后第7天,DSA证实基底动脉痉挛明显;痉挛血管壁上NF-κB的表达在SAH后第5天出现强烈表达,两者的表达有时项上的差别。抑制NF-κB的表达可以有效缓解CVS的发生。结论NF-κB的表达与CVS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两种注血方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模型,比较两种制备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和二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基底动脉痉挛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计算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枕大池一次注血组和二次注血组大鼠颅底有凝血块沉积;一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略有缩小[(2.68±0.48)×10-2mm2],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630,P=0.070),二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2.41±0.24)×10-2mm2]显著小于假手术组(q=4.660,P=0.003),但与一次注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31,P=0.166).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内弹力层局部变薄,内皮细胞胞质少量空泡形成,胞膜损伤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空泡样变性;二次注血组大鼠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胞质空泡样变性,内皮细胞胞膜受损.结论 经枕大池注血法可复制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以二次注血法所复制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NF-κB圈套寡核苷酸对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利用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在二次注血前枕大池分别注入NF-κB诱骗寡核苷酸、乱序寡核苷酸与脂质体的混合物,利用DSA测定兔基底动脉直径,了解CVS的情况,并以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兔基底动脉管壁形态以及NF-κB在管壁上的表达.结果 统计学结果显示,NF-κB诱骗寡核苷酸组血管狭窄的程度、形态学改变以及NF-κB在管壁上的表达较乱序寡核苷酸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NF-κB圈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对CVS的防治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缝隙连接阻断剂1-庚醇对脑血管痉挛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及观察其阻断剂在动物实验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经动脉或池内注入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对脑血管痉挛的抑制和治疗作用,并观察基底动脉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枕大池注血后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出现痉挛。在脑血管痉挛后,动脉给予heptanol对急、慢性脑血管痉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预先枕大池注入heptanol再注血,造影显示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5),heptanol枕大池预处理后能显著抑制急、慢性期脑血管痉挛的形成。形态学检查发现,对照组第7d的基底动脉光镜见内皮细胞核染色质聚集,内弹力膜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分布稀疏等。动脉给药组和池内给药组也有类似变化,但范围局限、程度轻。结论缝隙连接阻断剂heptanol能有效抑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和慢性脑血管痉挛,体内试验表明缝隙连接在脑血管痉挛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其阻断剂heptanol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脑代谢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枕大池2次注生理盐水组(NS组)8只,枕大池2次注血组(SAH组)8只。两组均采用微透析仪于注血(或生理盐水)前、后第1,3,5,7天检测脑细胞外液的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及天冬氨酸的浓度,并计算乳酸与丙酮酸(L/P)比值。经颅多普(TCD)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血流速度;DSA测定两组兔基底动脉直径。结果与注血前相比,SAH组注血后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基底动脉直径显著缩小及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均于第3天开始(P0.05),并于第5天达高峰;且轻度和中度脑血管痉挛血流速度与管径呈负相关(γ轻=0.673,P0.01;γ中=0.613,P0.01)。乳酸和L/P比值均于第1天明显升高(P0.05),第5天达高峰;且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呈负相关(γ乳酸=0.624,P0.01;γL/P=0.713,P0.01)。谷氨酸第1天显著升高(P0.05),后急剧下降。结论 TCD可通过检测血流速度变化判断兔脑血管痉挛情况,但痉挛程度的判断存在局限性。脑细胞外液乳酸和L/P比值变化可预测兔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判断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血管壁增殖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常规饲养并枕大池二次注入0.9%生理盐水;②SAH组,通过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SAH模型;③辛伐他汀+SAH组,每日胃灌辛伐他汀5 ms/kg,连续7 d后建立SAH模型.各组兔模型前后行两次脑血管造影.灌注后取基底动脉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其显微以及超微结构.采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基底动脉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基因表达量的变化.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观察到二次注血后兔基底动脉出现明显的痉挛,管径变细;而给予辛伐他汀后,痉挛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壁略有增厚,电镜显示平滑肌细胞内合成旺盛;而给予辛伐他汀预处理后这些变化明显减轻.SAH组兔基底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内α-SMA、PCNA、PDGF-B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给予辛伐他汀后三者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迟发性CVS中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来缓解SAH后迟发性CV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动脉中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同时评价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的防治效果。方法中国白兔48只,体重2~2.5kg,随机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n=8),不做枕大池穿刺注血,Day0处死;B组:SAH组(n=24),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SAH模型,即在Day0和Day2第一、二次枕大池注血,并分别在Day4、Day7和Day14分三批处死,每批8只;C组:SAH+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组(n=8),枕大池注射ICAM-1单克隆抗体10μg,耳缘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并在Day7处死;D组:SAH+生理盐水组(n=8),用等量37℃生理盐水代替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第一次注血后Day7处死。结果A组动物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正常。B组动物基底动脉在Day4、Day7时出现血管痉挛,Day7时最严重,Day14时血管痉挛缓解。C组动物基底动脉痉挛明显缓解(P<0.05)。而D组动物基底动脉脑血管痉挛无缓解。B组动物基底动脉壁ICAM-1表达于day4开始增加,day7达到高峰,day14降至正常水平。C组ICAM-1表达明显减弱,与B组(day7)和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兔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中ICAM-1表达变化与DCVS炎症反应时相一致。应用ICAM-1单克隆抗体和甲基强的松龙,可抑制炎症反应的启动和进展,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DC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