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季峰  沈华  卢佩琳  彭克荣  崔峻辉 《浙江医学》2003,25(8):451-452,460
目的 探讨CD44v6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浅表性胃炎、34例中重度萎缩性胃炎、34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患者活检胃粘膜及64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病理组织中CD44v6的表达。 结果 CD44v6表达阳性率在浅表性胃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分别为3.33%(1/30)、14.71% (5/34)、44.12%(15/34)及60.94 % (39/64)。不典型增生及胃癌患者阳性率高于浅表性胃炎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 (均P<0.01)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CD44v6表达与胃癌远处转移有关 (P<0.05) ,与淋巴转移、不同性别、肿瘤长径是否大于5cm及发生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 结论 胃活检组织CD44v6检测可能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推测远处转移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gp(P-giycoprotein)和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65例胃癌组织中Pgp和CD44V6的表达。结果:Pgp和CD44V6在胃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和63.1%。胃癌组织中Pgp和CD44V6的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CD44V6在Pgp表达阳性的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gp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肿瘤化疗耐药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胃癌组织中Pgp和CD44V6的表达可能反映胃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44V6和原位癌基因Bcl-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3例宫颈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和宫颈不典型增生中CD44V6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间关系。结果:①CD44V6表达在宫颈癌中最高,其次为宫颈不典型增生,在正常宫颈组织最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CD44V6表达率越高,并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②Bcl-2表达在宫颈癌中最高,其次宫颈不典型增生,在正常宫颈组织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D44V6和Bcl-2在宫颈癌中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CD44V6、Bcl-2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Claudin-6、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laudin-6及CD44V6蛋白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胃腺癌组织及胃癌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腺癌组织中,Claudin-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65.0%、53.3%,呈明显降低趋势(χ2=7.758,P<0.05);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45.0%、77.8%,呈明显增高趋势(χ2=15.917,P<0.05)。肿瘤侵及浆膜层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侵及肌层及以内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laudin-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其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的患者中,Claudin-6和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显示,Claudin-6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986,P<0.05)。在MKN28、SGC7901、BGC823细胞中,Claudin-6和CD44V6免疫染色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audin-6及CD44V6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检测Claudin-6及CD44V6的表达有助于判断胃癌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30例胃癌组织CD44V6的检测,研究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粘膜中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在正常胃粘膜无表达,在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70%(30:21),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20%(10:2),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7.5%(8:3),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7%(22:17)。结论: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转移密切相关。通过捡测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转移及其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胃癌组织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96例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及20例胃溃疡组织、溃疡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水平.结果:4种组织中均有CD44V6的表达,但胃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率(64.5%,62/9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27.1%,26/96)、胃溃疡组织(25.0%,5/20)及溃疡旁正常胃黏膜组织(20.0%,4/20),P<0.05;CD44V6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且与肿瘤pTNM分期关系密切(P<0.001).结论:CD44V6高水平表达可能意味着胃癌恶性程度较高且病期较晚,测定胃癌组织中CD44V6的水平对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病期进展情况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范永旗 《基层医学论坛》2015,(11):1487-1488
目的:对胃癌组织中CD44V6、E-钙黏附素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胃癌患者75例,收集患者切除癌组织及胃正常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组织与胃癌组织中的CD44V6、E-钙黏附素,对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及临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中CD44V6及E-钙黏附素阳性率差异显著;CD44V6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淋巴结微转移呈负相关,E-钙黏附素和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微转移呈负相关;CD44V6阳性表达和胃癌浸润程度与生长方式之间有密切联系,而E-钙黏附素阳性和胃癌浸润程度与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结论与正常胃细胞相比,胃癌组织中CD44V6、E-钙黏附素表达有明显差异,二者对胃癌细胞转移和发展过程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癌CD44V6、PCN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112例弥漫型胃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12例弥漫型胃癌中41例(36.6%)CD44V6性,96例(85.7%)PCNA阳性.淋巴结转移组CD44V6阳性率76.4%,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1.7%(P<0.01);淋巴结转移≥10枚淋巴结组CD44V6表达(85.3%)明显高于<10枚结巴组23.8%(P<0.01).粘膜及粘膜下肿瘤PCNA阳性率28.5%,明显低于肌层及浆膜外肿瘤的93.0%(P<0.01).)结论CD44V6、PCNA的表达可作为预测胃癌浸润和转移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9.
SCLC与NSCLC中P-gp、CD44表达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多药耐药基因表达产物P-gp及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差异。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NSCLC与8例SCLC肿瘤组织中P-gp和CD44V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SCLC中P-gp阳性率为50.00%,CD44V6阳性率为0,NSCLC中P-gp阳性率为79.49%,CD44V6阳性率为62.82%,P-gp及CD44V6在SCLC与NSCLC中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NSCLC中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3.85%,CD44V6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20.5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gp和CD44V6的表达率在SCLC与NSCLC间存在显著差异,CD44V6的表达与NSCLC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SCLC与NSCLC在化疗耐药和浸润转移机制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张颖  张古林  胡建功 《河北医学》2012,18(5):597-600
目的:探讨CD147在胃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20例癌旁组织、60例胃腺癌组织中CD14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D147的表达阳性率在胃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上皮及癌旁组织中(P<0.01),在癌旁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中(P<0.05);在低分化癌组织中显著高于中分化癌组织中(P<0.05),在浸润肌层及浸润浆膜层组织中显著高于浸润粘膜下层组织中(P>0.05),在浸润肌层及浸润浆膜层组织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CD147的表达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体积等无关(P>0.05)。结论:CD147的表达增强可能与胃癌的侵袭转移有关。CD147可能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CD44V9和nm23基因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9和nm23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60例胃癌中CD44V9和nm23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9和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55%;CD44V9阳性胃癌中nm23阳性表达率(42.2%)明显低于CD44V9阴性胃癌(93.3%)(P<0.01).CD44V9阳性表达与胃癌Lauren分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nm23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CD44V9和nm23在胃癌中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二者有可能作为临床上预测胃癌侵袭转移潜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E-cadherin/β-catenin与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E-钙黏连蛋白(E—cadherin,E-cad)和β-连接素(β—catenin,β—cat)及CD44V6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肿瘤分化、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胃癌、30例癌旁组织、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8例胃正常组织中E-cad、β-cat和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E-cad和β—cat的表达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E—cad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分化程度无关。β-cat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密切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胃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分化程度无关。结论:E-cad、β—cat及CD44V6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cad、β—cat及CD44V6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良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唾液酸化的Lewis X抗原 (sialylLewis X ,SLeX)和CD4 4v6基因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敏感性的催化信号放大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 1 7例早期胃癌和 78例进展期胃癌组织进行SLeX抗原和CD4 4v6蛋白检测 ,并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胃癌中 ,SLeX和CD4 4v6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86 .3%和 82 .1 %。SLeX和CD4 4v6表达阳性率在进展期胃癌明显高于早期胃癌 (P <0 .0 5 ) ;SLeX和CD4 4v6表达水平具有一致性 ,均与胃癌浆膜浸润 ,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SLeX和CD4 4v6表达与胃癌转移和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 ,检测SLeX和CD4 4v6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Cadherin和CD44v6在。肾脏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肾脏恶性肿瘤组织30例和正常肾组织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恶性肿瘤组织和正常肾组织中E—Cadherin、CD44v6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E—Cadherin和CD44v6与肾脏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肾脏恶性肿瘤组织E—Cadherin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D44v6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Cadherin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44v6表达在不同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显著(P〈0.01)。E—Cadherin、CD44v6表达在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肾脏恶性肿瘤组织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E—Cadherin表达下调和CD44v6升高在肾脏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CD44v6,增殖细胞抗核抗原(PCNA)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性转移的关系以及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62例原发性胃癌中CD44v6,PCNA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CD44v6阳笥率为64.5%,PCNA阳性率为100%,其中弱阳性(Ⅰ-Ⅱ级)表达率为24.2%,强阳性(Ⅲ-Ⅳ)表达率为75.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PCNA的表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的阳性经以及为75.8%。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CD44v6,PCNA的表达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CD44v6的阳性率以及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结论:胃癌组织中CD44v6,PCNA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子学改变,联合检测其结果有助于评估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CD44v6、MMP-9与VEGF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拼接变异体v6(CD44 splice variant v6,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1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80例胃癌组织进行CD44v6、MMP-9与VEGF蛋白检测。结果:CD44v6、MMP-9与VEGF的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组织类型、组织分化程度等无关;CD44v6、MMP-9与VEGF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其共同表达者发生淋巴结转移与深度浸润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中之一或之二表达者或三者皆阴性表达者(P<0.05)。结论:CD44v6、MMP-9与VEGF的表达促进胃癌的浸润转移,三者具有正协同作用。联合检测CD44v6、MMP-9与VEGF蛋白可作为预测胃癌的浸润转移及评价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MP2 )、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扩散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观察MMP2和CD44V6在 71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MMP2在胃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 (P <0 .0 1) ;在肠型组、弥漫型组中的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 (P <0 .0 1) ;粘膜及粘膜下组表达与肌层组、浆膜层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2 )CD44V6在胃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 (P <0 .0 1) ;肠型组表达明显高于弥漫型组 (P <0 .0 1) ;在淋巴结转移组表达高于未转移组 (P <0 .0 5 ) ;粘膜及粘膜下组表达与肌层组、浆膜层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3)胃癌MMP2和CD44V6两者表达间呈正相关 (r =0 .75 6 ,P <0 .0 5 )。结论 :MMP2、CD44V6在胃癌中均过度表达 ,MMP2、CD44V6均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D44V6、MMP-9和CATH-D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MMP—9和CATH—D蛋白在128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 CD44V6、MMP—9、CATH—D蛋白的表达与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TNM分期均有关;CD44V6蛋白与远处转移、MMP—9蛋白与淋巴结转移和LAUREN分型、CATH—D蛋白与淋巴结转移等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CD44V6、MMP-9和CATH—D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胃癌进展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和抑癌基因nm23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及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CD44V6和nm23-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D44V6和nm23-H1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更好地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 p16蛋白 ,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4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 p16和CD44V6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胃癌组织中 p16蛋白阳性率 (8/ 46 ,2 1.0 5 % )明显低于癌旁组织中表达率 (2 7/ 46 ,5 8.70 % )。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 (71.74% ,33/ 46 ) ,癌旁组织中未见CD44V6表达。两者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癌大小无相关性 ,而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16与分化程度有显著差异 ,而CD44 6则与之无关。在TNM分期中 ,CD44V6在Ⅲ、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中 ,而p16在Ⅰ期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Ⅱ、Ⅲ、Ⅳ期中的表达率。p16与CD44V6两者在胃癌中的表达无相关性。但有淋巴结转移组(2 7例 )中 ,p16阳性表达率 3 .70 %明显低于CD44V6阳性表达率 88.89% ,且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结论 p16蛋白、CD44V6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是CD44V6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 ,p16蛋白、CD44V6可为临床诊断胃癌、判断预后、指导手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