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目的了解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病例资料,通过海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蚊媒密度监测资料和登革热暴发疫情资料,分析发病病例与蚊媒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海曙区共15个疫点,报告登革热病例43例。望春街道病例和疫点最多,病例29例占67.44%,疫点5个占33.33%。流行曲线呈多峰分布,8月14日—22日为发病高峰,17例占39.53%。布雷图指数为0~175.00,中位数为5.00;叮咬指数为0~20.00只/(人·h),中位数为2.00只/(人·h)。不同地区的布雷图指数和叮咬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例数与布雷图指数(r=0.743,P=0.002)和叮咬指数(r=0.543,P=0.037)均呈正相关。结论海曙区登革热暴发疫情发病例数与蚊媒密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2013年,河南口岸禹州市首次发生输入性登革热暴发,通过开展人群健康教育、快速杀灭成蚊和消除蚊媒孳生地等措施,使登革热暴发流行得到有效控制。该文从疫情控制存在的问题,思考输入性登革热控制,探讨了输入性登革热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东莞市虎门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分析,以及对蚊虫媒介进行综合治理,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方法针对2014年9月~11月东莞市虎门镇暴发的登革热,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法分析疫情数据、布雷图指数法监测蚊媒密度以及分析可能传播途径来源等。结果东莞市虎门镇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本次疫情共报告了57例登革热确诊病例,所有病例均痊愈,没有出现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疫情主要分布在东方社区,共有39例,占68.42%。本次疫情男女性别比为1:1.28。年龄最小3岁,最大90岁,平均50岁。以30~59岁中年病例最多,占54.39%。疫情发生时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92.38,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下降,疫情得到较好控制。结论本起疫情为由输入性病例或病媒引起的本土暴发疫情,经过清除积水,消灭蚊虫孳生地,有效将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一直保持在5以下水平;使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广州市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今后广州市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0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9例,输入性病例22例,累计发病率为1.57/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全市8个区26个行政街(镇)。检测可疑登革热发热患者血清标本1879人份,其中阳性139人份,阳性率为7.40%;分离到登革病毒29株,其中登革病毒Ⅰ型7株、Ⅱ型2株、Ⅲ型6株、Ⅳ型14株。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在6—10月份达到高峰,布雷图指数(BI)达4.02~6.40,与登革热疫情流行高峰相一致。结论201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总体上呈现出中等强度、多点散发的流行态势,发病数较2009年明显增多,与广州市历年来登革热流行规律基本一致,属于发病规模较小的登革热暴发年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今后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荔湾区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病例和可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疫点及周围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2006年7-11月荔湾区共发生310例登革热,发病率为43.99/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流行历时136 d,病例主要集中在8、9月份,占总发病数的78.71%。疫情波及20条行政街,出现家庭型、乡村型、工地型暴发。结论该次疫情为登革热的暴发流行,属于本地感染。发现可疑病例、有效控制首发病例和早发疫情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云南省瑞丽市2013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所有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登革热病毒NS1抗原法检测病例血清标本,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104 d,共确诊病例232例,其中本地感染145例,缅甸输入87例。流行季节为8-11月,病例主要集中在瑞丽市城区(124/232,53.45%);男女性别比为1.23∶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0岁,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者居多。结论此次疫情为瑞丽市首次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采取伊蚊综合控制措施,布雷图指数≤5.0,疫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2019年珠海市登革病毒(DENV)的流行病学数据统计分析、DENV包膜蛋白(E)基因序列测定、登革抗体水平回顾分析及蚊媒密度监测,分析珠海市登革病毒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资料开展统计学分析;采集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清标本,提取RNA,用RT - PCR方法检测,阳性标本针对E基因测序分型,构建进化树分析样品来源;采集2017—2019年珠海市200份/年的健康人群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IgG检测;开展珠海市2019年蚊媒监测。结果 珠海2019年DENV流行的血清型主要为DENV - 1型,全部属于基因Ⅰ亚型,并分布在3个不同的分支上,分别与2017年越南、2015年柬埔寨,2014年马来西亚、新加坡,2014、2012年斯里兰卡等流行株高度同源;少数感染DENV - 2与DENV - 3病例均为输入病例,核酸序列与分别输入国的流行株序列高度同源;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逐年提高(2017年的1.5%到2019年12%);2019年全市BI指数月平均值处在1.4~3.6之间。结论 目前珠海市登革病毒流行方式属于输入性引起的本地暴发流行,鉴于珠海登革疫情预警机制和蚊媒密度监测等工作推断,我市未来几年大范围暴发本地登革热疫情几率不高。  相似文献   

8.
郴州市2008-2009年登革热监测与媒介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郴州市登革热相关蚊媒密度动态及登革热病毒感染情况、人群抗体水平,为预测登革热(DV)暴发流行提供基础资料,以便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收集血清学、登革热蚊媒等监测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健康人群血清323份,DV-IgG抗体阳性的16例,总阳性率为4.95%,2008年阳性率为1.26%,2009年阳性率为8.54%;蚊幼监测,各监测点5-10月份平均阳性率均超过5%,成蚊监测,2008年白蚊伊蚊密度为0.09只/h,2009年为0.45只/h,媒介孳生地调查仅发现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结论登革热在郴州市部分地区仍存在登革热流行的危险性,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以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1990—199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于1996 年4 月~1998年12 月开展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根据以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疫情分析,选择广东省3 个监测点,收集血标本95 份及蚊媒标本6000 余只分别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 PCR 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1025 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3 个监测点上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 ;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 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O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佛山市登革热连年暴发流行的原因,为本地科学防控疫情提供建议。方法采用诱卵器法监测佛山检验检疫局辖区口岸蚊卵密度,结合佛山市登革热病例及佛山市气候因素,采用多因素回归法分析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原因。结果 8月份为蚊卵孵化的高峰期,气温高,降雨天数多,降雨量大,而9-10月是登革热病例出现的高峰,每月降雨天数是影响佛山市登革热发病的主要原因(Y=-7.750X+164.855)。结论气象是影响蚊卵孵化和登革热发病的关键因素,蚊卵孵化高峰和登革热病例高峰存在一个滞后效应,应加强蚊媒和气象因素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同时提高居民防控意识,开展科学灭蚊,达到有效预防蚊媒传染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广东省河源市某建筑工地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和暴发原因,为登革热疫情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疫点开展病例筛查和蚊媒调查,采集可疑病例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用RT-PCR方法进行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型。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起疫情从首例至末例的时间跨度为51 d,共发生病例32例,均为轻症无死亡。32例病例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15~64岁,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登革病毒Ⅰ型阳性14例。首次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核心区符合防控要求的为11个,占64.71%;警戒区符合防控要求的为5个,占41.67%;监测区符合防控要求的为11个,占52.38%。采取控制措施后10 d,媒介BI值下降至5以下,疫情得以控制。结论本次疫情由登革病毒Ⅰ型引发,首发病例未能及时发现和疫点地区蚊媒密度较高可能是引起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登革热流行区应加强疫情和蚊媒监测,做好预警和灭蚊防蚊工作,预防控制暴发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2019年江西省新干县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防控提出建议。方法在新干县辖区各级医疗机构及划定的疫区范围内进行病例搜索、流行病学调查和媒介伊蚊监测,采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研判疫情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疫情持续38 d,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病例均为NS1抗原阳性,其中35例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病毒为DENV-1血清型。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中位数)为1~8 d(3 d),其中病例首诊医院的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诊疗过程中多次转诊与未转诊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就诊医疗机构是否开展登革热培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疫区开展蚊媒监测,首次监测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24.5,其中湄湘社区最高(28.1)、城南社区最低(16.3)。9月8日开始,所有监测点蚊媒密度均达标。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地暴发疫情,病毒可能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建议提高医疗机构登革热病例诊断能力,确保早期发现登革热疫情;同时加强由政府主导的网格化灭蚊管理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及时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汕头市金平区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对2000~2005年金平区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5年金平区共报告登革热101例,其中2000年发生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54例);疫情涉及10个街道63个居委,病例主要集中在金砂街道(占总病例数的56.44%);病例多集中在9~11月,其中10、11月份各占67.33%和25.74%;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7,P>0.0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占发病总数的59.62%;临床表现多以典型登革热为主。2005年4~11月蚊媒监测结果显示,布雷图指数(B 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平均值分别是15、14.7%、10.5%;孳生高峰在6和9月份。结论金平区疫情的分布呈高度集中的特点。加强防治登革热社区干预及伊蚊密度监测是防治登革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对阳春市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数据、蚊媒调查资料以及可能传播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9月5日- 10月3日,阳春市春城街道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6例,输入性病例3例,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死亡病例。疫情主要集中在春城街道东门居委会,共报告7例,占36.84%;男女性别比0.73∶1;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岁,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占47.37%。疫情发生时反映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56.41,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极高,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快速下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症状不典型的输入性病例容易引起本地登革热疫情,人员的流动性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快速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并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潮州市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探讨防制对策。方法对潮州市1995-200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995-2004年的10年中有6年发生了登革热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238例,年均发病率为5.11/10万,其中局部暴发疫情规模较大的有3次。疫情波及湘桥区和潮安县的平原地区(共14个街道/镇),发病高峰季节在8-10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10~49岁的青壮年,职业以农民为主。结论潮州市登革热疫情高度集中分布于韩江流域平原地区,8-10月是发病高峰,农村和城郊是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政府重视、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和防蚊灭蚊是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州市白云区2002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特征。方法 对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蚊媒孳生地布雷图指数调查。结果 本次疫情共发病168例,发病率为19.41/10万;病例以21~40岁年龄组为主,占43.45%。发病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145.0,平均为27.3。采取隔离治疗病人,开展以消除伊蚊孳生地,灭杀成蚊为主的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证实为登革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近3年武汉市青山区登革热监测结果,为青山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2个监测点的常规监测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0-2012年,青山区辖区内无登革热病例报告;蚊媒标本268只,检测登革病毒,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青山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危险性,需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媒介伊蚊种类、密度,为制定登革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对2例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对病例血液标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对媒介伊蚊密度进行应急监测;清理蚊媒孳生地,开展蚊媒消杀。结果 2例女性登革热病例,发病前刚从马尔代夫旅游归来,均为登革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确定为输入性病例。经病例主动搜索、清理蚊媒孳生环境、快速杀蚊,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这是一起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各部门密切配合,未发生疫情扩散。防控的关键是蚊媒孳生环境的清理和成蚊的快速杀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