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调查了解我国社区≥60岁老年人抑郁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该项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9年在辽宁、河南和广东3省16个县(区)共完成14 335名≥60岁老年人的抑郁筛查。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是否与家人居住、是否与邻居有交往、日常锻炼、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等信息,使用PHQ-9抑郁筛查量表评估老年人近半个月内的抑郁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辽宁省、河南省、广东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45%,3省分别为18.17%、18.87%、9.93%。不同地域间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存在城乡差异,其中河南省为17.09% vs. 20.61%,广东省为7.99% vs. 1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男性(OR=1.76,95%CI:1.58~1.96),离异/分居(OR=2.08,95%CI:1.01~4.30)、认知功能异常(OR=1.78,95%CI:1.59~1.98)、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受损(OR=1.74,95%CI:1.23~2.46)、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OR=2.23,95%CI:1.97~2.54)是老年人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且IADL受损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高于BADL受损(2.23 vs. 1.74);≥80岁(OR=0.82,95%CI:0.68~0.99)、与家人居住(OR=0.67,95%CI:0.57~0.80)、与邻居有交往(OR=0.86,95%CI:0.76~0.98)、每周锻炼多次(OR=0.82,95%CI:0.69~0.96)、几乎每天锻炼(OR=0.63,95%CI:0.56~0.70)是老年人抑郁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我国社区≥60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性别、婚姻状况、社会交往、体育锻炼、认知功能、ADL均是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老年卫生保健部门应开展重点人群心理预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Mp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防治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基于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SCH)开展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监测,筛选2018-2021年在SCH住院的<16岁CAP病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等信息,通过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查询研究对象的病原检测结果,比较Mp、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比较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对病情严重性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8 274名CAP住院病例,其中Mp阳性2 184例(26.4%);Mp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P<0.001),随月龄增加而升高(P<0.001),夏秋季高于冬春季(P<0.001)。喘息、气促、喘鸣音及肺部呈片状阴影的发生率,以及发热和住院天数等指标在Mp、细菌和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月龄Mp混合感染病例出现喘息症状及痰鸣音和喘鸣音的比例高于单纯感染病例,≥60月龄混合感染病例较Mp单纯感染更易出现气促症状(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男童(aOR=1.38,95%CI:1.15~1.67)、<6月龄(aOR=3.30,95%CI:2.25~4.89)、6~月龄(aOR=3.44,95%CI:2.63~4.51)、24~月龄(aOR=2.50,95%CI:1.90~3.30)、48~71月龄(aOR=1.77,95%CI:1.32~2.37)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aOR=1.28,95%CI:1.06~1.55)为Mp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Mp是导致儿童CAP住院的主要病原体,单纯Mp感染病例较细菌、病毒感染病例发热天数更长;Mp常与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男童、<72月龄和3个月内呼吸系统感染史是Mp混合感染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病变(PAD)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基于中国糖尿病足预防模式项目基线调查,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市江岸区和江苏省常熟市社区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2 528名,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血糖检测。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为11.2%,<55、55~、65~、≥75岁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7.8%、6.0%、12.9%、2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55岁年龄组糖尿病患者相比,55~、65~、≥75岁年龄组PAD患病的OR值分别为0.74(95%CI:0.43~1.28)、1.72(95%CI:1.05~2.81)、3.56(95%CI:2.07~6.11);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糖尿病患者相比,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PAD患病的OR值分别为1.37(95%CI:0.97~1.94)、2.48(95%CI:1.73~3.55)、1.99(95%CI:1.26~3.13);现在吸烟(OR=1.49,95%CI:1.02~2.17)、现在饮酒(OR=0.45,95%CI:0.28~0.71)、餐后2 h血糖控制未达标(OR=1.72,95%CI:1.22~2.43)、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史(OR=2.32,95%CI:1.50~3.61)均是糖尿病PAD的影响因素。结论 社区管理糖尿病患者的PAD患病率较高,有必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PAD常规筛查,及早发现,早期预防,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浙江省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共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及评估干预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和自我管理式问卷调查方法,于2022年4-6月对浙江省30个市(县、区)376所学校的28 043名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的学生采用统一的问卷进行匿名调查。焦虑症状判定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抑郁症状判定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最终纳入分析27 004名。结果 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共病率为11.54%(95%CI:10.90%~12.19%),女生(15.42%,95%CI:14.47%~16.38%)高于男生(8.05%,95%CI:7.43%~8.67%)(P<0.001);农村(12.35%,95%CI:11.49%~13.22%)高于城市(10.06%,95%CI:9.27%~10.86%)(P<0.001);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共病率分别为11.73%(95%CI:10.82%~12.64%)、12.49%(95%CI:11.20%~13.79%)和9.98%(95%CI:8.68%~11.27%)(P=0.025);离异/丧偶/分居家庭的学生共病率(16.64%,95%CI:14.86%~18.43%)高于在婚家庭(10.82%,95%CI:10.14%~11.5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共病率越低(P<0.001);过去30 d吸烟者共病率(21.70%,95%CI:18.24%~25.16%)高于未吸烟者(11.13%,95%CI:10.51%~11.76%);过去30 d饮酒者共病率(19.36%,95%CI:17.58%~21.14%)高于未饮酒者(10.05%,95%CI:9.43%~10.68%);共病率随每周体育活动天数增加而降低(P<0.001);自报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共病率越高(P<0.001);过去12个月参与过打架者共病率(18.42%,95%CI:16.75%~20.09%)高于未参与过者(10.45%,95%CI:9.81%~11.10%)。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焦虑抑郁症状共病率较高,应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山东省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死亡风险及延长生存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2021年山东省HIV感染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及确证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1年山东省报告的14 700例HIV感染者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351例,占2.4%(351/14 7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为初、高中/中专(aHR=1.37,95%CI:1.01~1.84)、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1,95%CI:1.22~2.12)、病程为艾滋病期(aHR=9.86,95%CI:6.86~14.19)、未检测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aHR=3.93,95%CI:2.69~5.75)、抗病毒治疗(ART)时间<6个月(aHR=3.46,95%CI:2.42~4.93)和未ART(aHR=1.45,95%CI:1.02~2.07)、末次CD4<200个/μl(aHR=3.51,95%CI:2.18~5.65)和末次CD4未检测(aHR=10.58,95%CI:6.15~18.19)、末次病毒载量(VL)值为50~999拷贝数/ml、≥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2.59,95%CI:1.07~6.26;aHR=9.50,95%CI:5.60~16.12;aHR=15.33,95%CI:8.91~26.36);HIV感染者确证1年内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8,95%CI:1.19~2.36)、病程为艾滋病期(aHR=10.60,95%CI:7.13~15.75)、基线CD4未检测(aHR=3.71,95%CI:2.34~5.90)、ART时间<6个月(aHR=4.30,95%CI:2.85~6.49)和未ART(aHR=2.05,95%CI:1.35~3.13)、末次CD4<200个/μl(aHR=5.45,95%CI:2.04~14.60)和末次CD4未检测(aHR=20.95,95%CI:7.69~57.04)、末次VL值为50~999、≥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15.21,95%CI:2.54~91.21;aHR=42.93,95%CI:9.64~191.20;aHR=61.35,95%CI:13.85~271.77)。结论 扩大检测覆盖面,促进早发现和早治疗,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和检测,掌握病程进展并进行精准管理和治疗,对降低HIV感染者病死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力活动和成年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名研究对象。体力活动分组采用五分位数。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值。结果 调查对象体力活动水平为(30.63±15.25)代谢当量(MET)-h/d,男性体力活动水平[(31.04±15.48)MET-h/d]高于女性[(30.33±15.07)MET-h/d ](P<0.001)。调查对象累计随访595 526人年(平均随访11.4年)。随访期间,1 138名男性和1 082名女性被新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在调整了社会人口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BMI、腰围和SBP等多种危险因素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体力活动的增加而降低,趋势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体力活动最低组(<16.17 MET-h/d)人群相比,中低组(16.17~24.94 MET-h/d)、中等组(24.95~35.63 MET-h/d)、中高组(35.64~43.86 MET-h/d)和最高组(≥43.87 MET-h/d)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HR值分别为0.93(95%CI:0.83~1.04)、0.87(95%CI:0.76~0.98)、0.82(95%CI:0.71~0.95)和0.76(95%CI:0.64~0.89)。结论 增加体力活动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及其时长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彭州市项目点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及其时长与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分析其与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46 082名30~79岁研究对象,冬季11 634名(25.25%)进行取暖,其中8 885名(19.28%)使用清洁燃料,2 749名(5.97%)使用固体燃料;34 448名(74.75%)不取暖。控制多个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清洁燃料相比,不取暖降低总呼吸系统疾病(HR=0.81,95%CI:0.77~0.86)、COPD(HR=0.86,95%CI:0.78~0.95)、肺炎(HR=0.80,95%CI:0.74~0.86)的发病风险;固体燃料暴露增加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HR=1.10,95%CI:1.01~1.20),与COPD、肺炎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与没有固体燃料暴露相比,随着固体燃料暴露时长增加,总呼吸系统疾病(1~19年:HR=1.23,95%CI:1.10~1.37;20~39年:HR=1.25,95%CI:1.16~1.35;≥40年:HR=1.26,95%CI:1.15~1.39)及肺炎(1~19年:HR=1.21,95%CI:1.03~1.42;20~39年:HR=1.30,95%CI:1.16~1.46;≥40年:HR=1.35,95%CI:1.18~1.54)发病风险增加(趋势检验均P<0.001);固体燃料暴露时长1~19、20~39年使COPD的发病风险增加23%(HR=1.23,95%CI:1.02~1.49)、16%(HR=1.16,95%CI:1.00~1.35)。结论 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增加了总呼吸系统疾病、COPD、肺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都市MSM对重复HIV检测阴性的反应及与危险性行为的关联。方法 2022年3-5月与成都同乐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合作,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招募研究对象610名MSM。收集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对HIV检测阴性的反应和性行为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检测阴性反应与性行为的关联。结果 参加问卷调查579名(94.9%),纳入研究对象354名(61.1%),HIV检测阴性反应得分分别为强化安全(17.03±2.20)分、运气(7.50±1.87)分和低风险感知(8.87±3.6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强化安全与发生群交呈负相关(aOR=0.80,95%CI:0.67~0.95);运气与临时性行为(aOR=1.20,95%CI:1.06~1.35)、不坚持使用安全套(aOR=1.21,95%CI:1.06~1.37)、发生群交(aOR=1.26,95%CI:1.00~1.60)和多性伴(aOR=1.24,95%CI:1.09~1.42)与危险性行为呈正相关。低风险感知仅与多性伴(aOR=1.08,95%CI:1.01~1.15)呈正相关。结论 成都市MSM对重复HIV检测阴性反应的强化安全和运气维度认可程度较高,自身风险感知良好。在提供HIV检测和咨询服务期间,干预策略和风险咨询应重视向对运气认可较高的个体倾斜,帮助其树立安全性行为意识,减少侥幸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天津市中老年社区居民性活跃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通过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天津市≥50岁中老年社区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样本量估计数为735名。通过调查员面对面收集问卷,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健康特征以及性生活方式有关特征等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活跃状态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776名研究对象(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10名和266名),年龄以50~59岁(45.9%)为主。总体性活跃率为45.6%。年龄更大(60~69岁:aOR=0.67,95%CI:0.45~0.99;≥70岁:aOR=0.12,95%CI:0.07~0.21)、男性(aOR=1.93,95%CI:1.32~2.82)、城镇居民(aOR=0.18,95%CI:0.12~0.28)、同居/已婚(aOR=2.80,95%CI:1.41~5.58)、独居(aOR=0.51,95%CI:0.27~0.96)、爬楼或行走困难(aOR=0.55,95%CI:0.31~0.97)、现患慢性病(1种:aOR=0.55,95%CI:0.36~0.85;≥2种:aOR=0.53,95%CI:0.33~0.84)与性活跃状态有关。结论 相当比例的中老年社区居民仍然保持性活跃。身体健康状况与中老年社区居民的性活跃状态存在关联。应将性健康服务纳入中老年社区居民卫生保健服务范围,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性健康相关服务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地区现在吸烟者戒烟意愿,探索其影响因素,为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4 509名≥18岁居民,其中10 241名农村现在吸烟者纳入研究。采用χ2/F检验对戒烟意愿与人口学信息、烟草使用情况、烟草相关危害知识的认知、慢性病患病情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453名(37.46%)考虑在未来12个月内戒烟。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偶尔吸烟者的戒烟意愿高于每天吸烟者(OR=0.693,95%CI:0.494~0.971),每天吸烟量<1包者的戒烟意愿高于≥1包者(OR=0.628,95%CI:0.511~0.771),12个月内有戒烟经历者的戒烟意愿高于12个月内未戒过烟的现在吸烟者(OR=0.438,95%CI:0.357~0.537),烟草危害认知程度高者戒烟意愿更高(OR=1.056,95%CI:1.028~1.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现在吸烟者戒烟意愿与吸烟状况、吸烟量、戒烟情况、烟草危害认知有关。建议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提供简短的戒烟干预,提高农村现在吸烟者的戒烟意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18~64岁劳动力人口经常锻炼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8-12月北京市成年人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范围内抽取13 240名调查对象,本研究纳入其中11 604名18~64岁劳动力人口。采用问卷调查人口学基本信息、慢性病患病...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城乡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城乡差异,为有针对性的老年人跌倒预防和干预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2017年1-3月先后对上海市7个城市社区和6个农村社区方便抽取的≥60岁常住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跌倒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老年人跌倒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结果 共调查城市老年人3 386人,其中441人(13.0%)发生跌倒,261人(7.7%)发生跌伤;共调查农村老年人2 826人,其中320人(11.3%)发生跌倒,169人(6.0%)发生跌伤;城市和农村老年女性的跌倒风险均较男性高,OR值(95% CI)分别为1.62(1.42~1.86)、1.16(1.38~1.98),而跌伤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的跌倒和跌伤风险合计均较低,OR值(95% CI)分别为0.86(0.73~0.99)、0.74(0.56~0.99),其中男性老年人跌倒风险较低、女性老年人跌伤风险较低,OR值(95% CI)分别为0.68(0.51~0.90)、0.66(0.47~0.93)。老年人的跌倒地点主要为家中,城市老年人跌倒发生在上下楼梯时的比例较高,农村则在干农活过程中的比例较高,>60%的老年人跌倒发生时有环境因素,以地面较滑和地面不平为主,跌伤中骨折的发生比例较高,城市骨折发生89人次(28.2%),农村为64人次(36.1%)。结论 上海市老年人跌倒风险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宜根据老年人跌倒发生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膳食对社区管理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为实施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5年在常熟市和武汉市随机抽取8个社区,对进行社区管理的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血糖检测。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获得膳食模式。并分别以FPG、餐后2 h血糖控制是否达标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共纳入1 818名T2DM患者,患者FPG控制率为57.59%(95%CI:55.30%~59.86%),餐后2 h血糖控制率为24.90%(95%CI:22.93%~26.91%);因子分析得到5种膳食模式:动物性食物模式、水果-水产-薯类模式、蔬菜-谷物模式、蛋-奶-豆模式和油盐模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FPG达标概率降低与动物性食物模式(OR=0.71,95%CI:0.52~0.98)、水果-水产-薯类模式(OR=0.71,95%CI0.51~0.97)相关,餐后2 h血糖达标概率降低与水果-水产-薯类模式(OR=0.60,95%CI:0.40~0.90)相关,FPG和餐后2 h血糖达标概率增加均与蔬菜-谷物模式(OR=1.41,95%CI:1.03~1.94;OR=1.68,95%CI:1.13~2.51)、蛋-奶-豆模式(OR=1.75,95%CI:1.25~2.46;OR=1.56,95%CI:1.00~2.42)有关。与蛋-奶-豆模式Q4组相比,膳食模式组合(水果-水产-薯类模式Q4组、蔬菜-谷物模式Q2组、蛋-奶-豆模式Q3组)FPG控制达标可能性更高(OR=6.79,95%CI:1.15~40.23,P=0.035);与蔬菜-谷物模式Q4组相比,膳食模式组合(水果-水产-薯类模式Q4组、蔬菜-谷物模式Q3组、蛋-奶-豆模式Q2组、油盐模式Q2组)餐后2 h血糖控制达标可能性更高(OR=12.78,95%CI:1.26~130.05,P=0.031)。结论 搭配得当的膳食模式及膳食模式组合更有利于武汉市和常熟市社区管理T2DM患者的FPG和餐后2 h血糖控制,应加强患者营养教育,提高患者食物搭配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山东省人群烟草使用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山东省36个区(县)216个村(居委会)抽取调查对象,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有效调查6 271人,经过复杂加权计算后,≥ 15岁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3.93%,其中男性为45.58%,女性为1.18%;不同年龄组人群现在吸烟率差别较大,45~64岁年龄组现在吸烟率最高(25.07%);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吸烟率不同,初中文化程度者现在吸烟率最高(28.94%);农村现在吸烟率(24.98%)高于城市(23.08%);现在每日吸烟率为20.23%,吸烟者开始吸烟平均年龄为21.21岁,日平均吸机制卷烟量为16.31支;在调查所有曾经和现在吸烟者中,戒烟率为20.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地区、健康知识得分与吸烟行为存在关联。男性现在吸烟率高于女性(OR=49.625,95%CI:37.832~65.093),45~64岁组现在吸烟率高于15~24岁组(OR=1.830,95%CI:1.048~3.194),农林牧渔从业者现在吸烟率分别高于医务人员(OR=0.403,95%CI:0.187~0.866)和离退休人员(OR=0.648,95%CI:0.481~0.873),中部地区居民现在吸烟率低于东部(OR=0.724,95%CI:0.606~0.865),吸烟危害健康知识得分1~3分组现在吸烟率高于4~6分组(OR=1.432,95%CI:1.240~1.654)。结论 山东省人群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对吸烟者开展控烟健康教育等综合性干预措施,以降低人群吸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公开发表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样本量2 7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93,95%CI(1.24~3.00),P=0.003]、糖尿病[OR=2.83,95%CI(2.34~3.44),P<0.001]、手术时间[OR=3.22,95%CI(1.39~7.44),P=0.006]、术前使用抗菌药物[OR=2.14,95%CI(1.12~4.12),P=0.022]、术前行导尿术[OR=4.06,95%CI(2.81~5.85),P<0.001]、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OR=4.08,95%CI(3.34~4.99),P<0.001]、术者初学经验[OR=2.17,95%CI(1.69~2.77),P<0.001]、一般常规护理干预[OR=2.66,95%CI(1.31~5.42),P=0.007]、尿液密闭引流系统断开[OR=24.17,95%CI(8.28~70.62),P<0.001]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术前评估,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医生应提高技术水平,注意把控手术时间;术后护理人员应重视导尿管留置的适应证,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两地抗病毒治疗(ART)门诊注射吸毒HIV感染者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入组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云南省两地艾滋病疫情数据库进行关联,在ART门诊筛选出由注射吸毒感染HIV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一组是正在参加MMT,另一组是从未入组MMT。提取这些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相关疾病史、高危行为等信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635例研究对象中,247例(38.9%)正在参加MMT,388例(61.1%)从未入组MMT;男性536例(84.4%),女性99例(15.6%);年龄M=40.33岁;确证感染HIV时间的M=6.08年。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40,95%CI:1.00~5.74)、初中文化程度(OR=3.28,95%CI:1.75~6.14)和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7.10,95%CI:1.90~26.62)、确证感染时间≥6年(OR=3.84,95%CI:2.11~6.98)、患有丙型肝炎(OR=6.21,95%CI:3.06~12.58)是入组MMT的促进因素;已婚(OR=0.38,95%CI:0.20~0.72)、有职业(OR=0.01,95%CI:0.00~0.02)是入组MMT的限制因素。结论 两地ART门诊的注射吸毒人群入组MMT的比例不高,为加强这类人群转介入组MMT,需要对具有不同特征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呼吸系统功能及健康状况。方法 选取2020年2-3月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为普通型、重型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吸烟史、既往史、运动情况等基线临床特征,改良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胸部CT表现及评分。在出院后6、12、18、24个月进行随访,询问患者是否仍有COVID-19的临床症状。结果 纳入320例COVID-19患者,普通型组179例(55.9%),重型组141例(44.1%);男性149例(46.6%),女性171例(53.4%)。疲劳或乏力、睡眠障碍为患者出院后随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与出院时相比,出院后12个月明显好转(P<0.05)。与出院时相比,普通型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6MWD)出院后6个月明显改善,重型组患者出院后12个月明显改善(均P<0.05)。胸部CT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磨玻璃影及纤维化改变,截止出院后24个月有94.1%(174/185)的患者胸部CT病变完全吸收。经Cox回归分析,年龄较小(HR=0.975,95%CI:0.963~0.987,P<0.001),疾病严重程度较轻(普通型/重型组,HR=1.800,95%CI:1.255~2.581,P=0.001),运动等级较高(中等活动量/波动量,HR=1.432,95%CI:1.046~1.961,P=0.025),基线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HR=1.126,95%CI:1.054~1.202,P<0.001),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HR=0.991,95%CI:0.982~0.999,P=0.036)是COVID-19患者胸部CT异常表现完全吸收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大多数普通型与重型COVID-19患者在24个月的随访中,呼吸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普通型组比重型组恢复得更快。年龄较小、体育活动等级高、疾病严重程度较低、基线淋巴细胞水平较高、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均有利于患者胸部CT显示病变的完全吸收。  相似文献   

18.
125例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围产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围产期相关因素与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甲减)症(CH)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福建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诊断为CH的新生儿125例为病例组,按1:3比例随机选择非CH的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项分类logistic同归模型分析CH的围产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中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高龄产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新生儿在女性、早产儿、过期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双胎及多胎、伴发其他出生缺陷和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产妇(OR=2.518,95%CI:1.186~5.347)、妊娠期糖尿病(OR=1.904,95%CI:1.190~3.045)、妊娠合并甲减(OR=12.883,95%CI:2.055~80.751)或甲亢(OR=30.797,95%CI:3.309~286.594)、早产儿(OR=4.238,95%CI:1.269~14.155)、过期儿(OR=12.799,95%CI:1.257~130.327)、低出生体重儿(OR=3.505,95%CI:1.059~11.601)、巨大儿(OR=3.733,95%CI:1.415~9.851)、双胎及多胎(OR=5.493,95%CI:1.701~17.735)、伴发其他出生缺陷(OR=3.665,95%CI:1.604~8.371)和胎儿窘迫(OR=3.130,95%CI:1.317~7.440)为新生儿CH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 新生儿CH与母亲孕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胎数、胎儿窘迫、伴发其他出生缺陷等有一定关系,应加强围孕期保健,减少高危因素,降低CH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国8个长寿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2017年8个长寿地区数据,共纳入2180名≥65岁老年人,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慢性病患病情况、功能状况、亲友和社会支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结果中国8个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5.0%,其中男、女性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11.5%和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锻炼身体(OR=0.44,95%CI:0.26~0.74)、经常吃鱼类(OR=0.57,95%CI:0.39~0.83)、参加文娱活动(OR=0.65,95%CI:0.44~0.96)、参加社会活动(OR=0.28,95%CI:0.11~0.73)和能够享受社区服务(OR=0.68,95%CI:0.50~0.93)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低。睡眠不足(OR=2.04,95%CI:1.49~2.80)、视力障碍(OR=1.54,95%CI:1.08~2.18)、患胃肠溃疡(OR=2.97,95%CI:1.53~5.77)、患关节炎(OR=2.63,95%CI:1.61~4.32)、家庭支出大于收入(OR=1.80,95%CI:1.17~2.78)和自评经济条件差(OR=4.58,95%CI:2.48~8.47)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结论老年人是否锻炼身体、饮食有鱼类、参加文娱和社会活动、享受社区服务、睡眠时长、视力情况、是否有胃肠溃疡和关节炎与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