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途径介入化疗治疗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支气管动脉灌注氟脲嘧啶,顺氯氨铂,丝裂霉素;肺动脉灌注5-Fu,PDD,足叶乙甙。每隔3-4重复1次一种,两个途径交替使用。并与同期单纯支气管动脉介入化疗组49例作对比观察。结果:BAI加PAI组有效率52.8%,BAI组有效率40.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经支气管动脉灌注与全身化疗治疗支气管肺癌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许荣德 《广东医学》1998,19(3):188-189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与全身化疗的优缺点,寻求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优化方法。方法:对3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共60例次,经支气管动脉DSA,加抗癌药物灌注。与3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共40次,用常规全身化疗后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比较。了解这二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二者疗效差异显著性(P值〉0.05),但前者副作用明显较后者小。结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在治疗肺癌,特别是对于一般情况较差的非小细  相似文献   

3.
自1991年10月~1997年5月,我们采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双途径介入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6例。所有病例均可评价近期疗效。1 临床资料11 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介入化疗组(BAI+PAI组)36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肺鳞癌20例,肺腺癌15例,大细胞肺癌1例;男27例,女9例,年龄35~68岁;中央型肺癌22例,周围型肺癌14例。病例选择标准:①因某种原因不能手术或未手术的Ⅲa期[1];②Ⅲb期、Ⅳ期[2];③心、肝、肾、骨髓功能正常,无凝血障碍及化疗禁忌症。12 单纯支气管动…  相似文献   

4.
研究大鼠不同血管中α1 肾上腺素受体(α1adrenoceptor,α1AR) 亚型的分布情况及其功能意义。方法:采用离体血管收缩功能实验,测定α1AR 选择性拮抗剂抑制大鼠血管NE收缩反应的功能性亲和常数(pA2) ,与分别表达α1A、α1B和α1DAR的克隆细胞上结合常数(pKi)作相关性分析,以判断血管中的α1AR 亚型分布。结果:哌唑嗪、WB4101 、5MU、BMY7378 和RS17053 分别竞争性地抑制血管对NE 的收缩效应,pA2 值与这些拮抗剂对克隆α1A、α1B、α1DAR 的pKi 值间的决定系数在肺动脉分别为0 .05、0.45、0.77 ;在肠系膜动脉分别为0.02、0.47 、0 .87 ;在尾动脉分别为0 .77 、0 .77 、0 .44 ;在门静脉分别为0 .79 、0 .81、0 .27。结论:大鼠肺动脉、肠系膜动脉的功能性α1AR主要为α1DAR;而尾动脉与门静脉的功能性α1AR主要是α1A和α1B亚型。  相似文献   

5.
双介入途径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交栓塞(BAPC+BAE)和选择性肺动脉灌注化疗(SPAPC)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内双灌注化疗,对照组采用支气管动脉化疗,两组均行支气管动脉栓塞。结果:两组患经第一次介入治疗4-8周后分别摄正侧位胸片和CT复查。治疗组有效率(CR+PR)29例(72.5%),对照组30%(P<0.01)。所有患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BAPC+BAE)和SPAPC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卢瑞朝 《广西医学》2000,22(6):1207-1208
目的:观察经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化疗放射治疗(放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1991年来我院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非小细胞肺癌60例。每次注入卡铂300mg,5-氟尿嘧啶730~1000mg,表阿霉素40~60mg,每月1次,共3次,其中30例加常规放疗,将单纯灌注化疗与灌注化疗+放疗分二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率:灌注化疗+放疗组为53%,单纯灌注化疗组为23%。1、3年生存率:灌注化疗+放疗组分别为66%、40%,较纯灌注化疗组33%及20%明显为高,灌注化疗+放疗组的毒副反应,主要为Ⅰ、Ⅱ度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放疗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肝动脉灌注白细胞介素-2(IL-2)加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直接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实验组22例采用IL-3肝动脉灌注后再行化疗栓塞,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SIL-2R细胞活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与实验组肿块缩小超过50%分别为63.3%与77.3%,1年及2年生存期分别为30%、40.9%、20%及4  相似文献   

8.
陆启兵  许林 《河北医学》2000,6(11):963-966
目的:探讨对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抗癌药并评价疗效。方法:1986年6月至1999年6月对88例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经皮股动脉穿刺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顺铂CPDD+环磷酰胺CTX或5-氟脲嘧啶或丝裂霉素MMC)并与随机抽出同期单纯静脉化疗100例晚期肺部癌作比较。结果:1年生存率为69.3%(61/88),2年生存率为54.5%(48/88),3年生存率15.9%(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综合序贯治疗中晚期支气管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0例支气管肺癌,其中腺癌34例,鳞癌60例,小细胞肺癌6例.其中Ⅱa期8例, Ⅱb期34例, Ⅲa期44例, Ⅲb期14例.全部先后给予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鱼腥草灌注, 局部放射治疗, 静脉化疗.治疗前后均作X线胸片检查对比.结果本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放疗、静脉化疗的近期有效率为90%.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局部放疗控制局部原发病灶较为理想, 全身静脉化疗可以预防和控制肺癌的转移.结论对于中晚期肺癌采用综合序贯疗法即支气管动脉灌注、放疗、静脉化疗三者互相交叉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58例进展期肺癌和15例中晚期食管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和灌注化疗的结果。另2例管癌行食管固有动脉灌注。结果表明:肺癌组的CR+PR率为56.5%,食管管组70.5%。作者对支气管动脉解剖及其变异、影响疗效的因素以及脊髓损伤与支气管造影表现的动态变化间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不同穿刺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肱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比较3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插入冠状动脉成功率、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迷走反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与股动脉组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血肿及迷走反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少(P<0.05)。3组患者插入冠状动脉的成功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肱动脉、经桡动脉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一样安全可行,且并发症更少,经济实用,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17具(34侧)成人尸体的枕动脉。对枕动脉在枕动脉沟至穿深筋膜点之间的行程、长度、管径、及其与椎动脉第三段的距离,以及椎动脉第三段的管径进行了观察测量,旨在为临床作枕动脉与椎动脉第三段吻合术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我院15例经肱动脉行同侧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经验,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成功率,为临床中进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提供一个新的手术入路。方法选取同期存在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指征的患者共30例,按入路血管分为经肱动脉入路组及经股动脉入路组,各15例。比较两组椎动脉狭窄改善情况、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进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支架膨胀均良好,术后狭窄处血管改善情况均良好。且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经肱动脉入路组术前椎动脉平均狭窄率为86.7%,术后下降至6.7%;经股动脉入路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3.3%,术后下降至6.7%。两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存在的狭窄均10%。结论经肱动脉行同侧椎动脉支架植入术这一入路方式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可作为新的血管介入方式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经股动脉和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东方  苗云江  杨波 《海南医学》2002,13(11):61-62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我院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10月住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 3 0 0例 ,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 ,比较其使用导管数、X光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导管使用条数分别为 2 .3条和 1.3条 (P <0 .0 1) ;X光照射时间分别为 5 .3 2± 3 .5 8min和 4.64± 3 .2 5min(P <0 .0 5 >;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 2 1.6± 10 .5min和 15 .1± 10 .2min(P <0 .0 1)。成功率分别为 98.1%和 97.9% (P >0 .0 5 ) ;血管并发症分别为 13 .1%和 3 .5 7% (P <0 .0 1) (不包括疼痛和导尿等非血管并发症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卧床 ,病人损伤小 ,止血方便 ,血管并发症少 ,节省费用 ,减少X光照射时间。安全、可行、便捷、经济。作者推荐使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刘卿卿 《医学综述》2013,19(11):1947-1950
临床上,丘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3.1%,其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扩容、抗凝、脱水和溶栓药物治疗等,但其疗效及预后较差。目前,关于丘脑梗死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且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对不同患者制订绝对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因此,对丘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与丘脑相应供血血管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其相关机制,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研究颈动脉(CCA)、股动脉(FA)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56例冠状动脉造影受检者术前利用高频超声进行CCA、FA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查,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CCA、FA的IMT增厚及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多支病变组显著(P<0.01);FA斑块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73.1%)高于CCA组(65.1%),CCA、FA两处均有粥样硬化斑块者对冠心病预测的准确度更高。结论CCA和FA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CCA、FA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45侧下肢标本和15只狗进行了胫骨血供的实验和解剖学研究。胫骨血供是以滋养动脉为主干,并与骺血管和骨膜血管存在广泛吻合。切除狗胫骨大面积骨干骨外膜并同时切断滋养动脉后,创面渗血仍然存在,经2—20周观察未见出现骨质的缺血性坏死,表明胫骨各个供血系统相互间代尝作用很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益处。方法:选择适宜病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64例病人4例出现桡动脉痉挛,其中3例注入硝酸甘油后缓解,1例改肱动脉穿刺。结论: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局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0.
During a routine dissec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of the Rural Medical College, Loni, we found a rare variation in branching patter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ECA) bilaterally. The knowledge of possible 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CCA and ECA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surgeries of head, neck and face; and also for the radiologist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carotid system imaging when undertaking cerebral angiography. This case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variation are repor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