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春燕 《中原医刊》2007,34(5):27-28
目的 探讨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临床与解剖学的关系建立模板进行研究。结果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TG)供血区梗死以对侧偏侧型感觉障碍为主;②丘脑结节动脉(TT)供血区梗死多表现为神经精神障碍及丘脑性失语,偏侧忽视;③丘脑旁正中动脉(TP)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意识障碍、痴呆及红核丘脑综合征等;④丘脑脉络膜动脉(PC)供血区梗死可表现为象限盲、轻瘫与偏身感觉障碍。结论 丘脑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引起各具特征性临床症候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ercheron动脉导致的脑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均以意识不清起病,1例伴垂直眼动障碍,恢复期均有认知障碍.2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双侧丘脑旁正中信号,1例伴中脑病变.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均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表现.结论 意识障碍、眼动障碍及认知改变等典型临床表现,以及MRIDWI双侧丘脑旁正中对称高信号对于早期诊断Percheron动脉梗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以及在疾病早期判断预后和CT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丘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CT检查血肿分型[1]:丘脑局限型13例,丘脑内囊型15例,丘脑脑室型20例.出血量:6~15m18例,16~30ml19例,>31ml1例.并根据其出血量和分型进行比较.结果本组48例患者均按脑出血常规处理,脱水及给予神经营养剂,防治并发症等对症治疗.经内科治疗痊愈8例,显著进步22例,无效9例,死亡9例.结论丘脑出血大多病情严重,死亡率达18.75%,其与出血量、CT分型有密切关系,血肿局限于丘脑的预后较好,侵入基底节预后欠佳,破入三、四脑室的多预后不良.CT检查对判断本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及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心脏病等,临床常见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运动障碍。影像学特征常为中脑或丘脑合并枕叶、颞叶、小脑等部位的梗死,尤以双侧丘脑"蝶形"梗死灶为特征性改变。本病预后不良。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关键部位梗死性痴呆(strategic infarct dementia,SID)是指与高级皮质功能相联系的关键部位缺血性梗死所致的痴呆[1]。这些关键部位包括丘脑、角回、基底前脑-基底下丘脑结构、扣带回等,其中最常见是丘脑性痴呆。丘脑系基底节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结构及血液供应复杂。  相似文献   

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0例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检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 对 1 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0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 ,但以丘脑和中脑的缺血症状最常见 ,头颅MRI显示病灶较明确。结论 TOBS临床症状复杂 ,难以用一个病灶解释的 ,头颅MRI对诊断TOBS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目前国内外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 AOP)梗塞的报道逐渐增多,但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容易误诊误治。本文通过对此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方法】本文先报道了我院收治的2例房颤患者AOP梗塞的临床诊治过程及预后,之后查阅文献,得到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86例AOP梗塞病例数据,再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得出临床特点如下。性别:男 41人,占46.6%,女 47人,占53.4%;年龄从6岁-93岁不等,平均年龄58.7386±18.87679岁,其中 50-59岁、70-79岁最多,占20.5%;TOAST分型相差不大,小动脉闭塞型占26.1%,心源性栓塞和其他均占25.0%,,不明原因为占23.9%;是否溶栓中未溶栓者80人,占90.9%;起病形式以急性最多,占94.3 %;临床表现中意识障碍有占90.9%,眼肌麻痹占46.6%,言语障碍(构音障碍或丘脑性失语)占42.0%,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8.6%,瞳孔异常占38.6%,头晕占17.0%,记忆减退占15.9%,共济失调占5.7%,占3.4%;梗塞部位以丘脑独立梗塞最多,有44人,占50.0%,丘脑合并中脑有35人,占39.8%;影像有典型中脑“V”字症占15.9%;预后好转占90.9%,死亡占5.7%,再发脑梗塞和无变化均占2.3%。性别和TOAST分型与患者的预后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和梗塞部位与预后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50-60岁,70-80岁,梗塞部位为单纯丘脑的患者预后好转的多。 【结论】目前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仍待进一步提高,容易误诊误治。早期多变的症状及急性期DWI提示的丘脑和(或)中脑处高信号,典型的中脑“V”字征,或超急性期双侧旁正中丘脑缺血的DWI和FLAIR不匹配有助诊断,早期治疗为静脉溶栓和其他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案。预后与年龄和梗塞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 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偏盲或皮层盲、眩晕、肢体瘫痪、共济失调、记忆障碍为该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影像学MRI特征: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合并梗死病灶为主。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同时具有幕上幕下多处梗死病灶的表现,结合头颅MRI检查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治疗及判定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马新强  周国平  王飞 《医学争鸣》2005,26(7):612-612
0引言丘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复杂,预后与治疗方案关系密切.我科2002/2004年共收治丘脑出血32例,现将其临床资料、治疗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1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端综合征 (RBAS)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了 15例RBAS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 ,对发病特点、梗塞部位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 6 0 .5岁 ,多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史。梗塞部位多在丘脑、中脑、脑桥上部、枕叶及小脑。一次发病可有多个病灶。结论 传统型RBAS较可逆型RBAS治愈率低应尽早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本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2.
李晓明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9):595-59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解剖学、影像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影像学上以中脑、丘脑病变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改变为主。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临床少见,如有疑似,应尽早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茜  常凤鸣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72-73,94
目的 :探讨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 1 0例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因、CT/MRI以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多数急性起病 ,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Korsakoff遗忘综合征 ,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 ,预后差。结论 :中线旁双侧丘脑梗死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昏迷综合征 ,诊断主要依据 CT或 MRI,DSA检查对于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CT 高密度征在急性脑梗死中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2016 年 5 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8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根据首次CT 中是否出现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进行分组,两组前循环皮质梗死、基底节 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及放射冠梗塞中梗死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后循环梗死(包 括脑干、丘脑及枕叶皮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MCAS 常见于前循环、基底节 及放射冠梗死,在大面积脑梗死中HMCAS 构成比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脑微出血(CMBs)T2*WI序列图像和临床资料相关性,探讨T2*WI序列扫描对CMBs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CMB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18例查体均无阳性神经系统病理征的CMBs患者的MRI T2*WI序列图像。结果 MRI平扫表现为单纯性脑萎缩2例、脑白质缺血改变5例,合并有脑白质缺血改变与腔隙性脑梗死4例,合并有脑萎缩、脑白质缺血改变和腔隙性脑梗死7例。有2例患者于丘脑区于T2*WI序列见1~2个大小约3 mm低信号影。T2*WI序列扫描见CMBs灶的部位位于双侧基底节区、单侧丘脑、单侧小脑半球各有6例,出血灶数量为多灶性出血,多的表现为"满天星"样,最少的出血灶为4个,出血灶的大小约2~5 mm,相应部位有腔隙性脑梗死灶。结论在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但年龄比较大、有高血压病史、MRI平扫有脑白质缺血改变、腔隙性脑梗死表现时应增加T2*WI序列扫描,可以发现CMBs,从而减低在CMBs基础上发生后果更严重脑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孙丹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03-220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钾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治疗组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血清钾离子浓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对治疗组入院时、治疗1周和2周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治疗组入院时钾离子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血清钾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中丘脑病变者血钾浓度下降最明显(P<0.05);(3)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血钾浓度变化有明显相关性(r=0.91,P<0.05)。结论:血清钾离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有关,丘脑病变者最容易出现低血钾;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血清钾离子浓度有一定相关性,低血钾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于血钾正常者,早期补钾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的病因,总结TOB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以期加深对TOB的认识,能更好的服务于TOB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2012年期间收治的3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结果:中老年是TOB的高发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危险因素(53.1%),其次为心脏病,常见有心房纤颤、心肌梗死等和糖尿病,有少部分患者有动脉炎和高脂血症史,也有部分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史;突然眩晕伴视物旋转、呕吐是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继发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模糊、昏睡、浅昏迷等;眼球运动障碍;双瞳孔散大或呈椭圆形;记忆障碍;偏瘫;少数患者出现偏盲和小脑共济失调。CT和MRI影像数据表明TOB患者的中脑或丘脑合并小脑、颞叶、枕叶等部位梗死。结论-TOB诊断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原发性高血压是TOB最常见危险因素(P〈0.05);CT和Mm影像学表现可为TOB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脑疝是TOB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对症综合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林瑷琪  丰宏林 《医学综述》2014,(24):4492-4494
分水岭脑梗死(CWI)又称为边缘带脑梗死、交界区脑梗死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其中血管狭窄性病变作为CWI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研究报道指出,在不同类型的CWI患者中,通过行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灌注成像等血管检查技术,均能够发现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颅内大血管的狭窄性病变。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亦作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参与CWI的形成。由于可以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因此CWI的预后情况通常较好。对于那些不稳定斑块或血管狭窄病变的CWI患者,及早进行血管内治疗,必要时行血管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风险,对改善CWI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