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断肺通气对婴儿体外循环(CPB)的肺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取60例1岁以内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于CPB开始后停止通气;处理组于CPB开始心脏停跳后膨肺(用手挤压气囊,使气道压力升到25—30cmH2O,维持3—5秒,重复5次),将肺内血液排出,然后静态膨肺(4—8cmH2O),并每隔10min膨肺5次。两组患儿均于腔静脉开放后恢复机械通气。记录术后呼吸机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在主动脉阻断前、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分别采集左右心房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并测定术前、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24h和48h时血浆NE、TNF-帷L-6、IL-8含量。结果术后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时间处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主动脉阻断10min和开放10min时,对照组右心房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左心房血(P〈0.01);NE-TNFa、IL-6和IL-8浓度在主动脉阻断10min、开放10min、CPB后2h、6h、12h时处理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婴儿CPB过程中持续静态膨肺并间断压力膨肺,可以减少白细胞的粘附、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较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围体外循环(CPB)期婴儿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IL-8、NE的影响.方法 60例<1岁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常规库血预充.用ELISA法测定围体外循环期8个时点(CPB开始前、主动脉阻断10min、主动脉开放10min、CPB结束后2、6、12、24和48h)的血浆TNF-α、IL-6、IL-8、NE浓度.结果 TNF-α、IL-6、IL-8、NE的浓度均在CPB开始后明显升高(P<0.01),CPB结束后2h达到高峰.实验组CPB后的TNF-α、IL-6、IL-8、NE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去白细胞血预充可减少围体外循环期婴儿炎性因子TNF-α、IL-6、IL-8和NE的产生,减轻体外循环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术前应用山莨菪碱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将24例先天性心脏病CPB手术患儿分为对照组12例和山莨菪碱组12例.两组在给药前(T1)、转流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2 h(T3)、6 h(T4)、24 h(T5)分别采桡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弹性蛋白酶(NE)、丙二醛(MDA)值;并在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15、30 min分别采左、右心房血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跨肺差值.结果 在T2、T3、T4、T5 时刻,两组TNF-α、IL-10、NE、MDA值均较T1有显著性增高,山莨菪碱组同时点术中及术后IL-10的增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增高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后15、30 min,两组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大于转流前,山莨菪碱组白细胞跨肺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 山莨菪碱能有效抑制CPB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围手术期促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从而减轻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自体肺体外循环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CPB)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12 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 min、辅助循环30 min, 于CPB前(T1)、转流后60 min(T2)、停机后60 min(T3)、停机后120 min(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犬血浆TNF-α、IL-6和IL-10水平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2~T4时点实验组犬血浆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可抑制犬CPB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提示自体肺CPB可减轻常规CPB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改良白细胞滤器对体外循环模型犬肺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犬体外循环(CPB)管路静脉端使用改良白细胞滤器(LD-1)进行短时间白细胞滤过对犬肺的保护作用。方法 16只健康杂种犬建立CPB模型后,随机分为LD-1组和对照组。LD-1组在CPB管路的静脉端安装LD-1,CPB初期开放白细胞滤器5min。对照组无LD-1。于CPB前、CPB5、10、40、70min、主动脉开放5min、停机、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停CPB 2h 9个时点测血常规。于CPB前、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停CPB 2h检测氧合指数、肺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血浆中IL-6、IL-8的水平。于停CPB 2h检测肺泡灌洗液(BALF)中IL-6、IL-8的水平。结果 LD-1组白细胞计数在CPB 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CPB 40min至停CPB 2h各时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停CPB 2h氧和指数LD-1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1组肺组织白细胞浸润和肺泡壁水肿明显轻于对照组。鱼精蛋白中和后5min两组血浆IL-6和IL-8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CPB 2h LD-1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停CPB2h两组BALF中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D-1组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犬CPB管路静脉端使用改良LD-1进行短时间白细胞滤过,能明显减少循环中自细胞的数目,减少血浆中IL-6、IL-8的水平,减轻CPB后肺部的炎性反应,对犬肺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所引起的肺组织炎性损伤,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UTI)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将乌司他丁2万U/kg于体外循环开始后,直接加入体外循环机中;对照组除用等量生理盐水替代乌司他丁外,其他条件相同.动态检测两组患者左右房中性粒细胞数(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血小板数(et);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气道压力、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①对照组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5 min左房PMN、Pt明显低于右房(P<0.05);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6、TNF-α进行性升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最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对照组增高更显著(P<0.05).③CPB开始后,两组桡动脉血IL-10进行性增高,于主动脉开放心脏复跳后,达到最高,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PB前,实验组增高更显著(P<0.05).④两组患者肺泡氧合指数(OI)CPB后比麻醉诱导时增高,对照组升幅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⑤两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在停CPB和手术结束后均有升高,但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且对照组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肺内聚集和扣留,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的产生,并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循环(CPB)前去除预充血液中的白细胞,探讨其对CPB肺保护作用。方法 50例≤10岁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去白细胞血预充,对照组用库存全血预充。测定围术期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含量;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及术后呼吸机通气时间。结果实验组CPB后血浆NE、TNF-α、IL-6和IL-8浓度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P(A-a)O2低于对照组(P〈0.05)。OI在CPB后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预充能减少CPB后血中NE、TNF-α、IL-6和IL-8的含量,改善术后肺换气功能,具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体外循环(CPB)期间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及L-精氨酸、甲泼尼龙、川穹嗪3种药物加机械通气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60例择期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采用临床对照研究.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采用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加机械通气,余各加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入L-精氨酸、甲泼尼龙和川穹嗪,每组各15例.4组病人均采用常规CPB,分别在麻醉后、开放主动脉1 h,回ICU 0、6、12、24 h取桡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结果 6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经过顺利,均痊愈出院.开放主动脉后,各加药组血浆TNF-α、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PB过程中持续肺动脉灌注L-精氨酸、川穹嗪、甲泼尼龙均可以明显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增加抗炎因子的释放,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持续肺动脉灌注4℃低温含氧血混和乌司他丁以及间断肺通气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50例心脏手术及大血管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肺保护组25例,对照组25例。CPB期间肺保护组经主肺动脉持续灌注4℃混和鸟司他丁的低温合氧血及给予间断肺通气;对照组常规进行心脏、大血管手术。分别在麻醉诱导期、转流结束即刻、转流结束后6、12、24小时取桡动脉血,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结果:术后肺保护组呼吸机支持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在体外循环后TNF—α、IL-6和IL-8水平开始升高,24小时仍高于术前(P〈0.01),但肺保护组TNF-α、IL-6、IL-8水平上升幅度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经肺动脉持续灌注混和乌司他丁的低温含氧血及间断肺通气对CPB肺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动脉灌注去白细胞肺保护液对体外循环(CPB)肺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30例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去白细胞肺保护组(A组)、普通肺保护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0例.A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去白细胞肺保护液;B组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C组患者常规行瓣膜置换术.监测3组患者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前术后平均肺动脉压力(PAPm)、气道阻力(AR)及静态肺顺应性(CLS)的变化、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测定3组患者CPB前和CPB后0、6、12、24 h血清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手术顺利,均痊愈出院,无术后并发症.3组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CPB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及CPB前血清MDA、IL-6、TNF-α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CPB后0、6、12、24 h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血清MDA、IL-6、TNF-α及术前、术后PAPm、CLS、AR变化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及生化指标在A、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PB期间肺动脉灌注去白细胞肺保护液可明显减轻CPB肺损伤,与单纯CPB期间经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比较,两者肺保护效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