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状腺摄锝比与摄碘率之定量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玉  刘小弟 《宁波医学》1997,9(2):53-54
为探讨甲状腺30分钟摄^99mTc比与25小时摄^131I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对3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进行了初步研究。按常规方法测定24小时摄^131I率后,每个病人静脉注射5mCi^99mTcO4,30后行针上甲状腺显像,准直器距颈部皮肤6cm,采集100K计数和,以甲状膜ROI平均计数与颈部软组织ROI平均计数之赤参数,与24小时摄^131I率作相关分析,推导回归方程。结果:30分钟摄^99mT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1h摄锝参数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各型甲亢患者和130例正常人,按常规方法测定3h、24h吸碘率后,口服99mTcO4法进行甲状腺1h静态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甲状腺区的总计数、象素数,摄锝参数=甲状腺部位总计数(甲状腺象素数×采集时间)。摄锝参数>10提示甲状腺摄取功能增强,计算摄锝参数在各型甲亢的均数及诊断灵敏度。用相关分析由1h摄锝参数推算24h吸碘率。结果各型甲亢摄锝参数显著高于正常(P<0.001),诊断甲亢总的灵敏度为86.9%(60/69)。摄锝参数(X)与24h吸碘率(Y)呈显著正相关(r=+0.784,P<0.001),回归方程为Y=0.8X十52.4。用该方程验算结果与实测值误差<10%。结论甲状腺1h摄锝参数与24h吸碘率密切相关,可准确反映甲状腺摄取功能,受干扰少,对诊断甲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妊娠早期的甲状腺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对妊娠6-8周的妇女进行甲状腺功能研究发现,32例孕妇的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基础代谢率(BMR)及24小时甲状腺吸^131I率(24hRAIU)、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ro)及雌二醇(F2)较人工流产后4周明显升高;促甲状腺激素(TSH)则明显降低。且孕期hCG与FT3、FT4及24hRAIU呈正相关;与TSH则呈负相关。32便吸12例孕期有高代谢症状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99mTcO4甲状腺平面显像在甲亢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68例甲亢患者其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组)94例,慢性淋巴性腺炎50例(桥本氏甲亢组),亚急性甲状腺炎组24例,进行^99mTcO4甲状腺平面显像。结果:Grave’s病组甲状腺摄取^99mTcO4量多且均匀;桥本氏病组,摄取欠佳核素分布不均,而亚甲炎组大多双侧甲状腺摄取差,显像不清。结论^99mTcO4甲状  相似文献   

5.
应用γ闪烁计数装置探讨Na^99mTcO4(^99mTc-P)和^99mTc-植酸钠(^99mTc-Phy)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动力学分布,结果显示,以每克组织蓄积的放射性活度计,^99mTc-P在注后30min以肺脏的含量最多,^99mmTc-Phy在肝脏的含量最多,随时间的延续,^99mTc-Phy在各器官的含量逐渐减少,而在脾脏的蓄积量明显增多,注后60min时约为10min时的3倍,结果提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1h以锝参数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9例各 型甲亢患和130例正常人,按常规方法测定3h、24h吸碘率后,口服^99mTcO4法进行甲状腺1h静态显像,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甲状腺区的总计数、象素数,摄锝参数=甲状腺部位总计数/(甲状腺象数×采集时辜)。摄锝参数>10提示甲状腺摄 取功能增强,计算摄锝参数在各型甲亢的均数及诊断灵敏度。用相关分析由1h摄锝参数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双时相显像在鉴别甲亢与桥本氏病、亚甲炎甲亢期的价值。方法:对甲亢、桥本氏病、亚甲炎甲亢期患者进行99mTcO4-甲状腺血流和静态显像。结果:38例甲亢患者摄99mTcO4-曲线均未见颈动脉峰,其中,84.2%的患者5min摄99mTcO4-曲线为速升型(≥50%),15.8%为缓升型(40%-49%)。桥本氏病、亚甲炎甲亢期的患者,摄99mTcO4-曲线均可见颈动脉峰,曲线为缓升型或低平型(<50%)。结论:甲状腺双时相显像鉴别甲亢和非甲亢疾病方法简便、安全,影响因素少,特异性高,可作为一种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经直肠^99mTcO4^-门脉闪烁显像法评估分流率(SI)与支架口径的关系,并观察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对肝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健康杂种犬19只,制做门脉高压模型。在TIPSS前后经直肠注入^99mTcO4^-,用SPECT测分流率(SI)及肝、心放射性活性(RI)。通过统计学处理计算出SI与支架口径的关系。结果:SI与支架口径呈直线相关,回归方程:Y=0.301+0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肿大的桥本甲氏状腺炎病人和激素合成障碍性甲状腺肿病人血清TT3,TT4,FT3,FT4和TSH,并进行摄^131碘试验以及过氯酸钾释放试验,结果显示,该类病人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功能降低,高水平TSH刺激甲状腺腺泡细胞增生,导致甲状腺肿大,而且摄^131碘功能增加,该类病人^131碘过氯酸钾释放试验呈出阳性,表明甲状腺腺泡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或缺陷,测定血清TGAb和T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唾液腺动态显像对干燥综合征(SS)的诊断价值,采用静注^99mTcO6-4法对19例SS患者和32例正常人进行唾液腺动态显像,并计算唾液腺的高峰摄取时间(Tp)唾液腺与甲状腺的活性比值(S/T)及排泌速度(Vs)结果表明SS患者Tp值明显大于正常,S/T至Vs低于正常(P〈0.001),3个指标诊断SS的灵敏度分别为94.7%,100%,84.2%,提示^99mTcO^-4唾液腺动态显像对S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17.
手部屈肌腱Ⅱ区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Ⅱ区屈肌腱断裂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8例(219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应用显微无创技术对断裂屈指肌腱手术修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肌腱吻合技术。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TAM系统评定法对两组随访资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者60指,良45指,可5指,优良率达95.45%;对照组:疗效优者38指,良52指,可14指,差5指,优良率为82.57%。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7,P<0.01)。结论应用显微无创技术高质量缝合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屈肌腱术后粘连,促进患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胎儿脏器重量与胎儿发育的关系。方法 对213例受精龄为13 ̄38周正常胎儿的心、脾重量及体重进行了测量。  相似文献   

19.
某些疾病是有季节性的。某些有昼夜变动的周期性或一些角度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不能用传统的几旬构成比或月旬相对比的方法,应该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圆形分布法目前在国内应用尚不多,其应用的原理是通过三角函数的代换,对季节性或周期性资料分布及高峰期所在时间提供较确切的吋点,对疾病的预防和死囚分析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了荷泽医专一年级大学生244人(男159,女85)的身高、体重、胸围、最大胸围和腹围,并计算了有关指数,依其指数大小做了体型分类和体质分型。调查结果表明:1.身高、胸围、体重、最大胸围和腹围男均大于女,性差明显。2.体型分类,男廋长型占50.49%,中间型占48.1%,矮胖型仅占0.63%;女瘦长型占41.18%,中间型占58.5%,无矮胖型。3.体质分型,男性强占11.32%,好占18.24%,中等占53.46%,弱占16.89%,女性强占2.35%,好占31.77%,中等占45.88%,弱占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