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5 毫秒
1.
目的应用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UDRC)比较抗组胺药物(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的抗组胺活性.方法90名健康志愿者及60例过敏性疾病患者,按随机、双盲的方法单次口服咪唑斯汀10 mg,氯雷他定10 mg或安慰剂1片.服药前及服药后2、4和24h分别进行组胺皮肤滴定试验,记录风团及红晕反应面积,计算AUDRC.结果健康志愿者和过敏患者在服药前及服药后2、4和24 h的风团及红晕反应差异均无显著性.服药前,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和安慰剂3组的AUDRC2.7-54.3mmol/L差异无显著性.服药后,咪唑斯汀组和氯雷他定组的AUDRC2.7-54.3mmol/L均比服药前明显下降,且咪唑斯汀组的AUDRC2.7-54.3mmol/L下降幅度较大(P<0.01).结论依据抗组胺药物对组胺点刺皮肤试验的抑制作用可建立药效动力学模型,AUDRC可作为比较抗组胺药物药效动力学活性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息斯敏(astemizole)是一种无镇静作用的新型抗组胺药,我们于1988年进行了本品治疗荨麻疹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长疗程开放试验和皮肤试验风团反应抑制作用的研究,对本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综合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短疗程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1.1.1 病例选择经临床确诊的各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年龄为12~16岁,男女不限。投药前3天停用一切抗组胺药、镇静剂和皮质激素。肝肾功能不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人将抗组胺药分为传统的抗组胺药和新型抗组胺药,息斯敏就是新型抗组胺药的代表性品种。息斯敏与H_1受体有很强的亲合力,而且有高度的选择性。息斯敏是一种长效制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是去甲基阿司咪唑,后者和息斯敏一样也具有抗组胺活性。息斯敏及其代谢产物与H_1受体结合后解离速度甚慢,这是它作用持久的基本原因。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在连续服用息斯敏后,息斯敏和去甲  相似文献   

4.
息斯敏是新一代抗过敏药,目前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也见到不少滥用现象,应引起重视。 息斯敏学名为阿司咪唑。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新型抗组胺药,与外用H_1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不通过血脑屏障,不影响脑内H_1受体,因而无困倦及嗜睡等中枢副反应。息斯敏口服吸收迅速,于给药后0.5~1小时达到血药浓度峰值,4~8小时达最高组织浓度,疗效持续24小时,因此,每天服药一次即可。 息斯敏的适应证是与组胺有关的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疾病,常见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第1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否与其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的治疗作用相关.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者,应用第1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4 mg/次,2~3次/d)治疗(10±3)d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以咳嗽好转1/2及以上为治疗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应用咪唑斯汀10mg,对照组应用西替利嗪10mg,分别每日1次,连用14天,均于治疗前、开始服药后的第7天、第14天进行疗效评估.结果:7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26.67%、8.89%,14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53.33%、26.67%,总有效率分别91.11%、75.56%,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咪唑斯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型抗组胺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各单味药不同剂量配比对过敏性鼻炎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0只豚鼠分为模型组,息斯敏组,玉屏风散1组,玉屏风散2组,玉屏风散3组,玉屏风散4组,溶媒对照组共7组,每组10只.玉屏风散1、2、3、4组根据比例给予玉屏风散汤剂10 mL/(kg·d),模型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息斯敏组给予息斯敏0.3 mg/(kg·d)灌胃.连续给药4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E及血浆组胺含量.结果:玉屏风散各组给药后均可以降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血清中IgE浓度及组胺浓度,其中以玉屏风散1组效果最佳.结论: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当黄芪:白术:防风剂量比为3:1:1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单纯抗组胺、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抗组胺+免疫调节剂、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调节剂4种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方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A、B、C、D组,A组(抗组胺):曲普利啶胶囊2.5mg,每天2次,脑益嗪片25mg,每天3次,雷尼替丁胶囊0.15g,每天2次,连续1个月。B组(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A组疗法+抗幽门螺杆菌“三联7日疗法”(即灭滴灵片0.4g,每天3次,阿莫西林胶囊0.5g,每天3次,奥美拉唑片20mg,每天2次,连续7天)。C组(抗组胺+免疫调节剂):A组疗法+斯奇康注射液2ml,肌注,隔天1次,连用30天。D组(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免疫调节剂):各种药的用法用量同上。每周随诊1次,疗程结束后继续随诊2周。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C、D组(P<0.05或0.01),D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C组(P均<0.05),但B、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抗组胺、抗幽门螺杆菌及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我们进行了威灵仙合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和药效学研究,并与息斯敏组做对照,结果表明:威灵仙合剂的治愈与有效率与新型抗组胺药息斯接近,但其治愈后的复发率却显著低于对照组,没有息斯敏的副作用,故可广泛应用于荨麻疹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2003年4月-2005年2月应用康体多注射液治疗玫瑰糠疹45例,现报告结果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选择作者所在医院门诊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28.5岁(8岁~49岁)平均病程8.5天(3天~21天)。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感染史者29例,无明显诱因者16例,有8例在外院服用过抗组胺药及抗生素等。2治疗方法:康体多注射液(复方甘草酸胺注射液)(每支2m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8岁~10岁每次6支,10岁~15岁每次8支,1次/d,16岁以上每次15支,1次/d,连用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治疗期间皮损有瘙痒者使用炉甘石洗剂。3疗效…  相似文献   

11.
For the purpose of evaluat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histamines, we have set up an assay method called the "Skin Test Inhibition Index" (STII). Twenty subjects with hay fever were given astemizole (10 mg/d) for 7 days. Skin titration tests were carried ou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the skin test reaction by astemizole was demonstrated (STII = 91). Another group of 6 hay fever patients was given astemizole (10 mg/d) for 10 days, and STII was determined on days 5 and 10 and on days 7, 14 and 21 after treatment. STII were calculated as 12, 108, 90, 10 and 7,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astemizole is a long-acting antihistamin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芩榆烧伤液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及皮肤过敏性试验,为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刺激性试验,分别在豚鼠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给药,一日内给药4次,末次给药后观察并记录可能出现的皮肤刺激反应;采用皮肤过敏性试验,分别于第0、7、14天在豚鼠皮肤给药致敏,第28天激发给药,观察豚鼠皮肤或全身过敏反应。结果芩榆烧伤液在豚鼠外用给药未引起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反应。结论芩榆烧伤液用于治疗火毒炽盛所致Ⅱ度以下烧伤、烫伤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芒果苷在鸭体内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芒果苷对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1日龄北京鸭静脉注射强阳性鸭乙型肝炎病毒后,口服给予芒果苷50、100和200mg/kg 3个剂量,每日2次,连续给药10d,于给药前、给药后第5、10天以及停药后第3天采血,分离血清,采用斑点杂交方法及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鸭血清乙肝病毒DNA(DHBV-DNA)的动态变化。[结果]芒果苷100mg/kg、200mg/kg在给药期间对DHBV-DNA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在停药后未见明显反跳现象。[结论]提示芒果苷有良好的抑制DHBV感染作用,且停药后不易出现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炎琥宁对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炎性应激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2例病毒性胃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补液、退热、纠酸、调节菌群治疗,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0mg/kg·d,1次/d,疗程5-7d;观察组静脉滴注炎琥宁8-10mg/kg·d,1次/d,疗程5-7d.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10天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和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3天和10天的血清抗炎因子(IL-2、IL-4、IL-10)、促炎因子(IL-6、TNF-α)和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炎琥宁可明显改善病毒性胃肠炎患儿的炎性应激与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复方苦蛇乳膏进行皮肤刺激试验和过敏试验,为科学评价其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家兔皮肤刺激试验,分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连续给药5 d后观察;采用豚鼠皮肤过敏试验,于0、7、14 d左侧脱毛皮肤致敏,第28 d右侧脱毛皮肤激发,观察是否引起皮肤过敏或全身性过敏反应。结果:复方苦蛇乳膏对家兔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豚鼠皮肤过敏试验未出现皮肤明显红斑、水肿等皮肤过敏反应及其它全身性过敏反应。结论:复方苦蛇乳膏是安全性较好的外用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红霉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高热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将支原体肺炎急性期持续高热患儿4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红霉素20~30 mg/(kg.d)连续7~10 d,糖皮质激素静滴3~5 d,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连续5 d。两组均给予退热、平喘、雾化等对症治疗。对比观察两组退热时间、病情变化、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发热持续时间为(2.27±1.12)d,对照组为(3.54±1.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3,P〈0.01);治疗组重症肺炎发生率为9.1%,低于对照组40.9%(χ2=4.364,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治疗组为(8.45±3.17)d,明显少于对照组(11.09±3.17)d(t=2.981,P〈0.01);CRP水平随病情好转显著下降,治疗后治疗组CRP水平为(5.24±7.60)mg/L,低于对照组(11.65±10.48)mg/L(t=2.324,P〈0.01)。结论:联合应用红霉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持续高热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肯定,可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向重症肺炎发展,缩短发热时间,从而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价并比较伊曲康唑2种短程疗法治疗角化型手癣的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患分为1周疗法组和2周疗法组。1周疗法组给予伊曲康唑200mgBid,服用7d;2周疗法组给予伊曲康唑200mgQd,服用14d。在服药前及停药后第2周及第4周进行临床症状和体征观察及真菌学镜检及培养。在服药前及停药第4周时进行肝功能检查。以停药第4周时的结果作为观察疗效的标准。结果:1周疗法组在停药第4周时的临床痊愈率为82.6%,总有效率为95.6%,真菌学治愈率为95.6%。2周疗法组在停药第4周时的临床痊愈率为81.8%,总有效率为90.9%,真菌学治愈率为95.4%。2组间差异不显(P〉0.05)。2组各有2例患出现轻度副作用,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的2种短程疗法治疗角化型手癣均有效,且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对吗啡诱导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消退及随后小剂量药物诱发点燃的影响。方法小鼠采用交替隔日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或等容量生理盐水后在伴药箱或非伴药箱训练共8 d,即接受吗啡和生理盐水训练共4个轮次,使小鼠形成CPP。采用不同的消退方法使小鼠CPP熄灭。方案1:自然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后不做任何处理,待21 d后,每隔7 d进行1次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2:测试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每日进行1次消退测试观察其消退程度;方案3:训练消退。小鼠吗啡CPP形成第2天起,用生理盐水代替吗啡,小鼠每日分别在伴药箱和非伴药箱完成一轮训练,每训练2轮测试1次,观察其消退程度。待各组完全消退后间隔2~7 d,皮下注射5 mg/kg吗啡对小鼠CPP进行重建测试。结果吗啡处理诱导小鼠出现显著的CPP效应,自然消退组在CPP形成后第28天仍保持CPP行为,第35天CPP效应消失。消退测试6次,训练熄灭4轮均使得CPP效应消退。以上3种方案消退的小鼠均可被5 mg/kg的吗啡点燃。结论吗啡诱导的小鼠CPP模型可维持28 d以上(自然消退),测试及训练消退的方法均可加速其消退,且5 mg/kg吗啡可诱导各组CPP效应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缬更昔洛韦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7年l至7月行HSCT的19例移植后CMV血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移植后应用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定期进行病毒DNA监测,CMV-DNA阳性,定量>6.0×102拷贝/ml的患者应用缬更昔洛韦900 mg 2次/d诱导治疗14 d,然后900 mg 1次/d维持治疗14 d.结果 HSCT后发生CMV血症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第40(20-83)天,诊断时CMV-DNA中位数3.346×103(9×102~4.2×103)拷贝/ml.缬更昔洛韦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14 d转阴率84.2%.治疗前后CMV-DNA每日降低中位数0.084(0.045-0.25)10g 10拷贝·ml-1·d-1.常见不良反应为贫血、血小板下降和白细胞减少,且多为轻度;随访6个月无1例发展至CMV病.结论 缬更昔洛韦用于治疗HSCT后患者CMV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检验医师参与海南地区2例布鲁菌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两例患者均出现畏寒、发热现象,其中一例伴有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另一例伴有明显头痛。血培养革兰染色镜检见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呈“细沙样”,柯氏染色待检菌为阳性(红色),大肠埃希菌为阴性(蓝色),15 min尿素酶强阳性,具备布鲁菌感染的特点。血清试管凝集试验(SAT)效价分别为1:200及1:600。考虑到患者曾有牛羊接触史,结合发病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布鲁菌病。经利福平(600 mg/d)联合多西环素(200 mg/d)正规治疗6周后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