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骞爱荣  赵俊生  商澎  赵建业  陈建  陈志南 《医学争鸣》2003,24(12):1100-110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0 2例人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VEGF阳性表达率为4 9.1%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和M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VEGF表达还与胃癌浸润深度和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P <0 .0 5 ) ;VEGF表达阳性或MVD≥ 5 0的胃癌患者 5a生存率较低 (P <0 .0 5 ) .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癌组织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 ECGF)与胃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对 5 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分别作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染色以及抗bFGF ,VEGF和PD ECGF染色 .结果 :胃癌组织中bFGF ,VEGF和PD EC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1.2 % ,5 1.9%和 78.8% .胃癌组织中bFGF ,VEGF和PD ECGF表达均阴性 ,其中之一表达阳性 ,其中两种表达阳性以及 3种均表达阳性者 ,伴有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 2 0 .0 % ,6 0 .0 % ,87.5 %和 95 .2 % ,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胃癌组织中的MVD计数分别为 34.2± 5 .6 ,4 3.3± 12 .6 ,5 6 .1± 15 .3和 74 .5± 2 4 .0 ,方差分析 ,各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随着胃癌组织中血管生长因子表达阳性数目的增多 ,其肿瘤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增大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2例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指标间关系。结果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P<0.01),VEGF表达和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皆P<0.05),与肿瘤分化无关(P>0.05)。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或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血管生成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在直肠癌细胞增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 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和分析 4 6例直肠癌标本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阳性表达率、Ki 6 7标记指数 (Ki 6 7LI)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和Ki 6 7LI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P <0 .0 1)。MVD值、VEGF阳性表达率和Ki 6 7LI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 (P <0 .0 1)。MVD值、Ki 6 7LI在VEGF表达阳性组显著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 (P <0 .0 1)。MVD值与Ki 6 7LI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 =0 .36 ,P <0 .0 1)。 结论 :直肠癌血管生成可促进癌细胞增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CD105抗体检测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不同分化程度胃癌MV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浸润深度胃癌MV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MVD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urvivin、MMP-9蛋白的表达与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的值的关系及其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8例胃癌手术标本中survivin、MMP-9、CD34的表达.结果:128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MMP-9阳性表达率和MVD分别为60.9%、64.1%、28.68±10.25,三者均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survivin阳性表达和MVD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远处转移有关(P<0.05);三者在胃癌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survivin、MMP-9共同表达者组发生深度浸润(T3~4)与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和MVD明显高于其中之一或二者皆阴性表达者 (P<0.05);survivin、MMP-9蛋白阳性表达者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survivin 、MMP-9与血管形成和胃癌生长、浸润、转移及预后均有密切相关,联合检测survivin、MMP-9、CD34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密度和nm23,血管内皮因子表达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MVD)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检测了98例胃癌组织中的MVD及nm23、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表达与组织分化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VEGF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5.9%,VEGF阳性者MVD显著高于VEGF阴性者。VEGF阳性表达和MVD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阳性者预后明显较VEGF阴性者差(P<0.05)。结论:联合检测nm23、VEGF和MVD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判断预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和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 (FⅧ -RAg)的抗体 ,标记 6 8例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 ,检测MVD。分析其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分化水平、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6 8例胃癌组织中FⅧ -RAg阳性表达 5 2例 ,占 76 .4 7%。FⅧ -RAg和MVD与分化水平、浸润深度 (P <0 .0 1)及淋巴结转移 (P <0 .0 0 1)密切相关。不同组织学类型中FⅧ-RAg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1) ,而MVD则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血管生成对胃癌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FⅧ -RAg的检测和MVD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检测表皮生长因子样域7(EGFL)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新鲜胃癌,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GFL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肿瘤分级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结果:有淋巴结转移组EGFL7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浸润浆膜层组阳性率高于未浸润浆膜层组。癌组织中EGFL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胃癌低分化组MVD高于高分化组和中分化组;浸润至浆膜层组MVD高于未至浆膜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M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中MVD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EGFL7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中MVD均值33.80±10.56,高于EGFL7阴性表达组26.00±7.21(P<0.05),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分析,发现MVD值与EGFL7表达正相关(r=0.313,P<0.05)。结论:EGFL7是一个新的预测胃癌临床进展的标记物,并可能成为胃癌患者抗血管新生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COX-2表达和微血管生成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0例胃癌患者胃癌及癌旁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COX-2的阳性表达率(667%)明显高于癌旁肠化及非典型增生COX-2阳性表达率(356%),P<001。COX-2阳性者MVD值(4866±1789)显著高于阴性者MVD值(2414±1217),P<001。COX-2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MVD值(4049±1988)明显高于癌旁肠上皮化生及非典型增生MVD值(1981±1133);MVD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COX-2可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从而进一步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COX-2、MVD均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进展期胃癌中胸苷磷酸化酶(TP)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以及与5-氟脲嘧啶化疗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0例进展期胃癌标本(患者术后均经过常规的以5-FU为主的化疗)及3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测定TP的表达情况;通过CD 31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MVD。结果:胃癌细胞的TP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TP阳性组中MVD明显高于TP阴性组(P<0.01);TP阳性组中局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P阴性组(P<0.05);胃癌中高、中、低分化的癌组织之间的T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癌中TP的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及胃癌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胸苷磷酸化酶(TP)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及预后的关系,探讨TP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患者术后均辅以以5-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及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P的表达,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定量测定TP的水平;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胃癌组织中的MVD.结果 胃癌组织中的TP水平高于正常胃黏膜;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的TP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组织中的TP水平与MVD值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TP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分化程度无关;在浸润和转移情况一样时,胃癌TP高表达组的预后优于TP低表达组.结论 胃癌组织TP表达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并可作为患者对以5-氟尿嘧啶为主的化疗疗效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P)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率、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 蜡块组织中的TP的表达水平及MVD。结果:TP阳性肿瘤的MVD明显高于TP阴性肿瘤。病理分级G1的TP阳性率明显高于G2、G3肌层未受螺或侵犯肌层≤1/2的TP阳性率明显高于侵犯肌层>1/2者,手术分期Ⅰ期、Ⅱ期总的TP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结论:TP具有促血管增生作用,且主要在子宫膜癌的早期阶段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胃癌微血管密度变化及其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在胃癌发展中的变化及血管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抗体 (F- )的表达水平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用 F- 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 P法检测 5 6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 ,观察癌组织、癌旁及正常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分析其与胃癌的发展关系。结果 :微血管密度在癌组织为 40 .2 4± 13.6 ,癌旁为 2 5 .2 0± 10 .12 ,正常组织为 14.2 1± 4.2 5 (P<0 .0 5 ) ,有转移者与无转移者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 40 .17± 8.91和 19.2 1±10 .0 4(P<0 .0 1)。结论 :微血管的生长与胃癌的发展有关 ,除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 ,肿瘤分期具有预后意义外 ,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也具有判断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间质微血管密度对胃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间质微血管密度(MVD)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手术切除胃癌标本74例及其癌旁正常组织17例进行MVD检测.结果:胃癌间质MVD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MVD与淋巴结转移、癌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浸润到肌层以下者,其MV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VD是判定胃癌生长、浸润、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pa)表达状况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卵巢癌组织中Hpa表达及计数MVD。结果Hpa表达和卵巢癌组织浸润深度,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Hpa阳性表达组MVD值(48.8±11.3),显著高于Hpa阴性表达组MVD值(41.5±11.9)(P〈0.05)。结论Hpa可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加速肿瘤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CD105抗体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不同分化程度结直肠癌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浸润深度结直肠癌M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MVD与无淋巴结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VD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