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赣州市四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早死概率等指标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情况。方法 收集2015—2021年赣州市死因监测地区死亡资料,分性别、地区计算四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标化率、早死概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年平均增速等指标,预测“健康中国2030”赣州市早死概率。结果 2015—2021年赣州市四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中标率、死亡构成比分别为500.18/10万、477.87/10万和79.18%;四类主要慢性病城市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4.71%,P<0.01)、农村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4.33%,P<0.01);城市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6.32%下降至11.25%(APC=-5.54%,P<0.01),女性、农村和全人群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城市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变化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4.14%、-7.33%、-6.83%、-4.92%,P均<0.01),农村恶性肿瘤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3.83%,P<0.01);赣州市2030年男性、女性、城市、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安徽省2014-2018年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变化趋势,探讨实现“健康中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可能性。方法死亡资料来源于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2018年24个全国死因监测点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安徽2030”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分别下降30%和25%)为基准,评价实现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难度。结果2014-2018年安徽省4类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比例从82.76%升高至84.77%,呈上升趋势(APC=0.50%)。30~69岁人群4类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1.78%)。4类慢性病合计的早死概率分析结果显示,合计早死概率由2014年的15.53%下降到2018年的14.43%;男性和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下降速度(APC=-1.80%)略低于女性(APC=-2.00%);城市(APC=-1.57%)和农村(APC=-1.99%)、皖北(APC=-2.32%)和皖中(APC=-1.81%)地区均呈下降趋势;同一年份早死概率比较,男性约为女性的2倍、农村>城市、皖北>皖中>皖南。分病种看早死概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最明显(APC=-9.19%),其次为癌症(APC=-1.77%),男性糖尿病呈上升趋势(APC=-2.90%)。按2014-2018年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预计2030年可实现健康安徽目标;但实现健康中国目标需将下降速度在既往基础上提高26.40%;比较不同性别、城乡和地区下降速度需提高的比例,男性>女性、城市>农村、皖南>皖中>皖北。结论安徽省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呈持续下降趋势,男性、农村、皖北地区居民为重点人群,应开展针对主要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工作,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4—2018年大兴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等相关指标的趋势变化,为慢性病干预控制提供方向和建议。方法2014—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死亡登记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及北京市卫生防病监测信息资源整合分析平台。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编码与分类。应用SPSS 17.0和Excel 2007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4类慢性病占慢性病死亡比例、慢性病70岁之前死亡比例、早死概率,应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并检验趋势变化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014—2018年大兴区30~69岁人群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4.28%、-5.86%),其中女性两指标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7.75%、-8.7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均呈波动状态。2014—2018年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3.15%下降至10.36%,达到"健康北京2030"2020年预期性指标(10.5%),APC=-8.80%,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t=-5.61,P<0.05)。男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高于女性,女性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速度快于男性。大兴区全人群、男性和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顺位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结论大兴区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女性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下降速度快于男性。男性所有指标均较女性差,应将男性作为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淮安市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和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不同性别及年龄别死亡率、早死概率对淮安市2010 - 2015年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 - 2015年淮安市30~69岁居民主要慢性病年均死亡率301.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243.35/10万,全人群和女性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别为1.81%、1.51%;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 = 3 912.291,P<0.001);主要慢性病死亡顺位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其中肿瘤(APC = 3.9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APC = 6.01%)、糖尿病(APC = 13.39%)呈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APC = - 3.47%)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别肿瘤死亡率占比均在50%以上;早死概率在14%左右,年度变化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69岁淮安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肿瘤已成首位死因,早死概率控制速度较为缓慢,与实现“健康江苏203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湖北省钟祥市慢性病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为当地制定慢性病防控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2014—2019年钟祥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用寿命表法的原理计算慢性病早死概率,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率的趋势χ2检验,利用Joinpoint 4.7.0.0软件计算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结果 2014—2019年湖北省钟祥市慢性病粗死亡率为495.02/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7/10万,四类慢病粗死亡率为457.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00.04/10万。男性(APC=-6.60%,t=-8.18,P=0.001)、女性(APC=-7.04%,t=-3.04,P=0.039)、总人群(APC=-6.23%,t=-4.78,P=0.009)心脑血管疾病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4.55%,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3.17%。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APC=-2.53%,t=-2.78,P=0.049)呈下降趋势,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的早死概率(APC=22.05%,t=2.84,P=0.048)趋势分析上升态势明显,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湖北省钟祥市四类慢病早死概率为13.17%,2014—2019年上升0.01%,趋势分析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仍有不小差距。男性四类慢病早死概率均高于女性,男性为未来慢病干预的重点人群。糖尿病早死概率上升幅度较大,应优先对糖尿病进行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舟山市2009—2018年4类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状况、早死概率以及预测实现"健康中国2030"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的情况,为实施及评估慢性病防治规划和行动纲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2009—2018年舟山市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为基础,按照国际疾病编码ICD-10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状况及早死概率,预测舟山市"健康中国2030"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目标实现情况。使用Excel 2010进行数据整理,SPSS 20.0、Joinpoint 4.4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平均增长速度、早死概率目标值、早死概率预测值。死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变化趋势的分析采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8年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在474.81/10万~607.30/10万之间,标化死亡率在297.92/10万~456.02/10万之间。2009—2018年,男女性和总人群的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男性APC=2.21%、女性APC=2.03%、总人群APC=2.09%),男女性和总人群的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APC=-4.14%、女性APC=-3.40%、总人群APC=-3.9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历年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2018年舟山市男性、女性、总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分别以4.89%、6.35%、5.16%的速度下降,总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2009年的15.34%下降至2018年的9.85%。男性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高于女性,是女性的2.06~2.51倍。预计2030年舟山市男性、女性和总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将降至8.38%、2.81%和5.46%,均能达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值。结论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按现在的下降速度,舟山市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可以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7 - 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户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趋势及过早死亡概率,为制定适宜的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2007 - 2018年东城区户籍居民死因登记资料,分析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死亡比例,应用WHO推荐的早死概率计算方法,计算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采用Joinpoint回归计算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对各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7 - 2018年东城区慢性病年均死亡率为613.94/10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APC = 1.41%,P<0.001),年均标化率为294.62/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 = - 1.39%,P = 0.002),男性和女性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2.24/10万和259.31/10万,均呈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P<0.05)。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分别占死亡总数的43.72%、27.82%、8.08%和2.84%,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APC分别为 - 1.59%和 - 2.47%,P值分别为0.006和0.001)。65岁以下人群死于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心脑血管疾病,70岁组恶性肿瘤死亡比例开始下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高。4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23%,男性高于女性,女性早死概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APC = - 2.57%,P<0.001)。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是影响东城区户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2007 - 2018年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男性居民为过早死亡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金昌队列人群2011-2020年四种主要慢性病的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锁定影响人群健康的核心病种,为人群慢性病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金昌队列为平台,纳入基线全部人群48 001人,连续10年追踪随访其结局,应用简略寿命表法与joinpoint回归法计算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等指标。  结果  2011-2020年金昌队列人群4类主要慢性病平均死亡构成比为80.26%,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6.48%),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10.02%),其他三类疾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均无变化趋势。除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外(APC=12.92%),其他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无变化趋势。男性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及早死概率高于女性。主要慢性病不同病种平均死亡率前3位为肺癌、脑卒中、冠心病。  结论  4类主要慢性病是导致金昌队列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肺癌、脑卒中为核心病种。男性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同时还应重点关注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病早死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4类慢性病死亡情况及早死概率趋势,为政府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的死因资料,分析4类慢性病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户籍人口4类慢性病合计标化死亡率由2012年260.54/10万下降到2018年227.98/10万(APC=-1.19%,P>0.05)。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粗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APC分别为3.67%、3.25%和6.82%(均P<0.05);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APC分别为-5.92%和-9.52%(均P<0.05)。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4类慢性病合计早死概率为13.05%~14.87%(APC=-0.4%,P>0.05)。按疾病类别分类,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09%、-8.15%(均P>0.05);恶性肿瘤和糖尿病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70%、4.92%(均P>0.05)。女性、农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20.47%、 -11.57%(均P<0.05)。结论 2012-2018年肇庆市死因监测点居民4类慢性病合计的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波动变化。建议进一步加强慢性病防治,最终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06—2019年天津市河西区户籍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及早死概率变化趋势,为评价慢性病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死亡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死亡日期为200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天津市河西区户籍人口。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编码,4类主要慢性病ICD-10编码为心脑血管疾病(I00-I99)、恶性肿瘤(C00-C9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J30-J98)和糖尿病(E10-E14)。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9.0对数据进行整理及统计分析,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2006—2019年天津市河西区户籍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变化范围为605.05/10万~686.57/10万,APC=0.50%;标化死亡率由299.10/10万下降至207.45/10万,APC=-2.3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15.23%下降到10.23%,APC=-2.57%,男女性早死概率APC分别为-1.49%、-4.6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APC分别为-2.86%、-2.08%和-8.79%,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006—2019年天津市河西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早死概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进一步落实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措施,预防与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分析了当前医院护理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思想不纯正;接受继续教育不足:工作效能低下。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队伍的思路:严格标准,搞好选才;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大培养力度;建立科学考评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措施;合理编制,突出效率。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网络开放利用,为资源的开放共享创造了良好条件,它使医学科技信息得到了高效传播和最大利用。网络开放利用医学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利用的主体和核心是其信息内容。信息内容是网络用户从中提取知识和所需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信息破坏者发动攻击的主要目标之一,因而,信息内容的安全是信息安全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规范性、完整性与真实性、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的合理性等。要做好这些工作,应该遵循相应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8.
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因此,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应该具有较强的目标针对性,应该向社会贫困人群倾斜,使其从中受益。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井着重探讨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内涵、研究范围、测算方法和研究意义。以及实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分配公平性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长春新碱过量引起严重毒副反应1例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1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因误用长春新碱(VCR)10mg一次性静脉推注后治疗护理情况。其出现间断性神志恍惚、眼睑闭合不全、言语不清、口腔黏膜糜烂、全身疼痛、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手足麻木等症状,经积极解救,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麻油、开塞露、生理盐水灌肠,合理应用肠外营养,注重疼痛、心理护理,做好口腔、肛周护理,预防感染加重,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20.
对上海市某医院2003年-2007年骨科出院病人的住院日描述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的床位利用指数与平均住院日相关性分析.2003年-2007年骨科床位与医护比例分析.2007年骨科前10大病种平均住院目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STATA软件)。通过对骨科10大病种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等待天数、手术类型、是否输血分别对10个、9个和8个病种的住院目有影响。输血因素和手术类型是医院不可控、由病人的病情决定的,术前等待天数是管理因素,是最值得医院重视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