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解毒作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将四逆汤附子、干姜用量固定,甘草取6个水平,得6个不同配伍的四逆汤,应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其乌头碱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四逆汤中乌头碱的含量随甘草剂量的增加而减少,二者呈高度负相关,f=—0.9945。  相似文献   

2.
四逆汤组方配伍减毒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四逆汤组方中所含的有毒中药附子,从毒理学角度研究四逆汤组方配伍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平行比较附子、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四逆汤全方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大鼠心脏毒性和毒性成分,测定小鼠急性毒性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心脏毒性半数中毒剂量(TD50)和水煎液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从急性毒性、毒性靶器官和毒性成分3个方面研究四逆汤组方中不同配伍对附子毒性的影响。结果四逆汤组方中附子配伍甘草急性毒性的 LD50和心脏毒性的 TD50高于单用附子与四逆汤全方。而附子配伍干姜对附子的急性毒性的 LD50和心脏毒性的 TD50影响不明显。附子配伍甘草水煎液中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低于附子配伍干姜。结论四逆汤组方配伍药物中甘草对附子毒性具有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逆汤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应文 《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1):865-866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能。近几年来,对四逆汤的临床研究报道趋多,现综合如下。1配伍研究张氏等对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以及3味药物配伍前后有效成分变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增高36.40%,但加入甘草后含量又降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再加入干姜后含量又升高;而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的含量增加17.54%。该研究结果为中医学所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伍四逆汤的无机元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不同配伍四逆汤中13种无机元素进行了分析。药量及药味的变化对各元素煎出的绝对量未见明显影响,煎出率则随药量及药味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探讨四逆汤抗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氧自由基、一氧化氮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艳  杨成梯  吴伟康  赵丹洋 《中成药》2003,25(5):386-389
目的:从整体初步探讨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抗失血性休克的氧自由基、一氧化氮机制。方法:复制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分为假手术对照组;休克模型组;休克 生理盐水复苏组;休克 四逆汤复苏组。监测各组血压变化。测定休克前、休克lh、复苏后lh、复苏后3h血浆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MDA(丙二醛)的含量,各组观察结束后血浆乳酸、NO(一氧化氮)含量。结果:四逆汤组与生理盐水相比较,复苏3h后,血中SOD活性明显升高(P<0.01),MDA明显降低(P<0.01),乳酸含量也显著下降(P<0.01)、血中NO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平均动脉血压也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四逆汤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少体内乳酸的堆积,升高NO,改善机体微循环,维持机体复苏后的血压,理论了减轻了由于休克后缺血缺氧、体内乳酸的堆积、微循环功能障碍造成的不可逆性的休克。  相似文献   

6.
研究四逆汤中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后药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素、异甘草素含量的变化。以甘草单煎液、甘草附子合煎液、甘草干姜合煎液、四逆汤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甘草中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甘草配伍不同药味之后4种药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4种药效成分的含量均为甘草单煎液 > 甘草干姜合煎液 > 甘草附子合煎液 > 四逆汤。其中甘草苷质量浓度分别为11.18,9.89,9.67,9.17 mg·g-1;甘草酸质量浓度分别为20.76,15.58,11.30,8.52 mg·g-1;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66,0.57,0.45,0.24 mg·g-1;异甘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14,0.07,0.03,0.01 mg·g-1。因此,甘草配伍干姜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明显降低,为甘草可缓干姜之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甘草配伍附子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为甘草解附子之毒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撑;甘草与附子、干姜共同配伍后甘草中药效成分含量进一步降低,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以共奏药效,体现了四逆汤药味之间相畏/相杀、相须/相使配伍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YP450酶的四逆汤复方配伍减毒机制。方法采用"Cocktail"探针药物法测定CYP1A2和CYP3A4酶活性,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浆中咖啡因和咪达唑仑两种特异性探针药物的浓度。应用CO示差还原法测定大鼠肝微粒体中CYP450酶含量,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来检测CYP1A2和CYP3A4 mRNA的表达。结果附子对CYP1A2和CYP3A4酶活性及CYP450酶含量无影响;甘草、附子配伍甘草和四逆汤对CYP1A2和CYP3A4酶活性有诱导作用并且显著增加CYP450酶含量;与对照组比较,甘草组、附子配伍甘草组和四逆汤全方组对CYP3A4 mRNA的表达有不同程度诱导作用。甘草组和四逆汤全方组对CYP1A2 mRNA表达有显著诱导作用,附子配伍甘草组对CYP1A2 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结论实验研究表明甘草、附子配伍甘草、四逆汤全方能够诱导CYP1A2和CYP3A4酶活性,显著增加CYP450酶含量;附子配伍甘草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可能由甘草对酶基因表达影响引发,使酶活性增强,从而加快附子毒性成分在体内代谢,从肝药代谢酶角度阐明甘草在四逆汤中对附子起主要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逆汤药物配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张宇  王朝晖等 《中成药》1996,18(12):9-11
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干姜三味药组成。本实验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以及三味药配伍前后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碱类生物碱类生物碱的含量降低28.68%。附子与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升高36.40%;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升高17.54%。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方法以血流动力学为指标,观察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α和β受体阻断剂对其作用的影响。结果四逆汤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等容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和平均动脉压(MAP)的降低,α和β受体阻断剂可不同程度地阻断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结论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有强心、升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肾上腺素α和β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合子草中的氨基酸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合子草游离氨基酸含量,全草约0.40%-种子0.41%;酸水解总氨基酸含量,全草约11.48%。无机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含24种无机元素,以K元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参四逆汤各部分提取物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药理作用。方法:以失血性休克大鼠为实验对象,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及人参四逆汤11个不同提取物给药组,观察人参四逆汤不同提取物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血压、心率、生存时间及生存百分率的影响。结果:附子乙醚提取物+干姜乙醚提取物(F_7+F_8)、人参四逆汤乙醚提取物(S_1)、人参四逆汤(上柱)70%乙醇洗脱液(S_7)可缓解失血性休克,其中 F_7+F_8可使失血性休克动物血压明显升高,动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存活百分率明显提高。结论:人参四逆汤中 F_7+F_8、S_1、S_7三个不同提取物对恢复大鼠失血性休克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异紫堇定在动物实验中可以抗失血性休克,增加动脉血压,本研究采用家兔造成急性失血性休克,测定草药异紫堇定抗失血性休克条件下血浆MDA及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的改变。结果显示失血性休克条件下红细胞膜脂质流动性明显降低(P〈0.05),而异紫堇定可以增加失血性休克时红细胞膜脂的流动性,使其维持正在正常水平(P〉0.05)。此文对该草药的抗休克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观察四逆汤中药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串联质谱ESI-MS/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结果:附子与甘草配伍后乌头类生物碱和甘草酸的含量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甘草与附子配伍后甘草黄酮含量的变化。方法以甘草苷为对照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及其甘草与附子配伍前后煎煮液中甘草苷的含量。结果甘草苷在4.4—44μ/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甘草与附子配伍后合煎比甘草单煎液甘草苷的含量降低。结论甘草与附子配伍,使甘草苷等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降低,为中医配伍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人参四逆汤抗失血性休克作用的提取组分S-1和S-7的组成成分。方法 结合硅胶色普柱分离,利用ESI/MS^n、MALDI-TOF/MS等技术分析鉴定S-1和S-7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人参四逆汤水煎液的抗休克作用的有效组发S-7中分析和鉴定了人参皂苷-Ra1、Ra2、-Rb1、-Rb2、-Rb3、-Rc、-Rd、-Re、-Rg1、-Rg2、-Rg2、-Rf等12种人参皂苷;从有效组分S-1中检出下列二萜生物碱成分;苯甲酰乌头碱油酸酯(14-benzoylhypaconine-8-linoleate,HAL)、苯甲酰去氧乌头碱油酸酯(14-benzoyldeoxyaconine-8-oleate,HAO)、苯甲酰次乌头碱棕桐酸酯(14-benzoylhpaconine-8-palmitate,HAP)、苯甲酰中乌头酸(benzoylmesaconitine,BM)、苯甲酰乌头碱(benzoyla-conitine,BA)、苯甲酰次乌头碱(benzoylhpaconitine,BH)。结论 首次分析鉴定了人参四逆汤水煎液抗失血性休克作用的提取组分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甘草中28个无机元素含量,寻找不同元素间的相关性及不同产地间的差异性,同时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利用ICP-MS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甘草中28个无机元素的含量,建立无机元素叠加图谱,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不同产地甘草间无机元素的差异及无机元素间的相关性,计算重金属元素每日最大可耐受量(EDI)、靶标危害系数(THQ)和致癌风险(CR),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甘草中不同元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不同产地甘草的无机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EDI、THQ、CR结果显示30批甘草样品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未对暴露人群产生明显的健康风险。结论:无机元素可作为区分不同产地甘草的重要依据,甘草中的无机元素含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相关性,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为甘草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及临床用药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四逆汤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黏膜损伤及肠道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动物分为空白组、失血性休克组、四逆汤高、低剂量组(按生药量计4.8,2.4 g.kg-1)。通过定血量放血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复苏3 h后肠黏膜损伤程度,并取肝、脾、肾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培养,测定肝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动脉血浆D-乳酸(D-Lac)含量。并通过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的测定进行作用机制的探讨。结果:四逆汤与模型组比较,肠黏膜病理学改变得到显著改善,细菌培养计数、内毒素及D-Lac含量显著减少。血浆t-NOS显著减少,TNF-α有降低趋势,四逆汤药效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强。结论:四逆汤能够抑制肠道菌移位,减轻肠黏膜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OS,TNF-α有关。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方药抗缺血心肌脂质过氧化作用及其量效时效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四逆汤全方可显著降低缺血心肌MDA含量,组成四逆汤的各单味药除干姜外,附子、甘草也有一定的抗胎质过氧化作用,但不及全万。本实验条件下,在0.05~0.2ml/20g剂量范围内和0.1ml/(20g·d)用药2~7天,四逆汤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观察失血再灌注胃体部粘膜损伤及丹参提取物F与甲氰咪胍抗胃粘膜损伤的作用。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分生理盐水(NS)组、丹参提取物F(DSEF)组及甲氰咪胍(CI)组。结果:(1)DSEF组及 CI组的胃体部粘膜损伤指数及重度损伤均明显低于 NS组( P< 0. 01),但DSEF组与 CI组间无显著性差鼻( P>0.05)。(2) DSEF组的前列腺素 E2(PGE2)、 6-酮-前列腺素F1α/ (6-keF-to-PGF1α)及 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比值明显高于NS及CI组(P<0.01, P<0.05);而 TXB2含量明显低于NS组及CI组(P<0.05)。但CI组与NS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DSEF组及CI组的细胞内钙含量明显低于 NS组(P< 0.01),而 DSEF组与 CI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诱导的大鼠胃体部粘膜损伤中,DSEF与 CI均具有防治作用,但机制不同。 DSEF既具有增强胃粘膜保护因子的作用又具有削弱攻击因子的作用,甲氰咪胍只有抵抗攻击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