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癌症疼痛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37例已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效果不佳的患者,每日静脉注射50 mg/5 ml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同时合并使用麻醉性止痛剂。分别就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癌症疼痛的总有效率为91.9%(34例/37例)。未见腹痛、消化道出血等副作用,也未见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难治性癌症疼痛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中、重度疼痛时,本药用于麻醉性止痛药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31例经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不可耐受反应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50~100mg/次,共使用3d,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癌痛患者疼痛评分在3d内可控制在3分以下。腹痛、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见增加。 结论 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的癌痛患者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应用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1例经大剂量阿片类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不可耐受反应的患者,通过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50~100 mg/次,2次/d共使用3 d,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癌痛患者疼痛评分在3 d内可控制在3分以下.腹痛、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未见增加.结论 氟比洛芬酯微球注射液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治疗的癌痛患者中使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并分析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对中重度术后疼痛患者的止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手术后需要镇痛治疗的中重度疼痛患者400例,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进行镇痛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进行镇痛治疗。对照组治疗剂量为5m L生理盐水,而观察组则为5m L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两者均单次静脉推注。观察并记录下两组患者给药后0h(给药前)、1/4h、1/2h、1h、2h、3h、4h及5h时患者疼痛缓解度(PAR)、疼痛强度差(PID)、疼痛强度(PI)以及给药1d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给药后1/4h至5h时PI、PID、PAR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1d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对于术后中重度疼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安慰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是一种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组成,是目前临床应用的具有靶向性的镇痛药.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已用于术后镇痛、癌性疼痛等,本文将总结其药理作用和围术期应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临床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洁  耿立成 《医学综述》2009,15(17):2676-2678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是一种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由脂微球和其所包裹的氟比洛芬酯组成。脂微球对其所包裹的药物具有靶向性,控制包裹药物的释放,易于跨越细胞膜从而促进药物吸收,进一步缩短起效时间。氟比洛芬酯脂微球注射液已用于围术期镇痛、癌性疼痛等。本文综述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芬太尼透皮贴剂与美施康定控制中重度癌痛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比较芬太尼透皮贴剂(商品名为多瑞吉)与美施康定控制癌痛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瑞吉组43例,美施康定组38例,分别就其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多瑞吉与美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有效率分别为83.7%和81.6%。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有差异,但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方面多瑞吉组明显低于美施康定组。结论:两药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可靠,生活质量均可得到改善,但多瑞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作为临床首选用药或口服吗啡替代药。  相似文献   

8.
奥施康定与美施康定控制中重度癌痛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羟考酮控释片与吗啡控释片控制癌痛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8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奥施康定组36 例,美施康定组45例,分别就其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奥施康定与美施康定治疗中重度癌痛的显效率分别为83.7%、82.2%,疗效相当,两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均无差异.但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方面奥施康定组明显低于美施康定组.结论 两药治疗中重度癌痛疗效可靠,生活质量均可得到改善,但奥施康定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用于中重度癌痛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半数以上的癌症患者饱受疼痛的折磨。在癌痛的三阶梯治疗原则下,阿片类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但其副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便秘是阿片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就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8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治疗的疗效,评估镇痛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结果:85例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的患者镇痛总缓解率为98.8%(84/85),镇痛效果好,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不良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癌痛安全有效,能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可作为中重度癌痛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和低频振荡振幅(ALFF)方法,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后的脑功能变化特点。方法 用1.5T磁共振成像仪采集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治疗前、后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统计参数图和数据处理工具箱脑成像分析软件对静息态fMRI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ALFF分析比较氟比洛芬酯治疗前后大脑自发性活动的低频振荡振幅的差异。结果 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后的患者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低于给药前,疼痛有明显缓解(P=0.000)。在静息状态下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后的患者与给药前相比,其右背外侧前额叶、双侧内侧前额叶和右中扣带回区域的ALFF值均降低(P=0.000)。结论 氟比洛芬酯的镇痛作用存在中枢作用机制,抑制因为慢性疼痛刺激引起的脑功能活动异常部位,从而减低疼痛,但具体的中枢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难治性癌痛的疗效.方法:100例难治性癌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氟比洛芬酯组(33例)、芬太尼组(33例)和联合用药组(34组),观察止痛效果和毒副反应.结果:氟比洛芬酯、芬太尼组和联合用药组的癌痛缓解率分别为72.7%、69.7%和91.2%,均无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透皮贴剂是治疗难治性癌痛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3.
陆文汉  华东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4):324-325,32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妇科患者术后镇痛及血糖的影响。方法:45例妇科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术中均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A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缓慢静脉滴氟比洛芬脂注射液1 mg/kg,B组于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 mg/kg,C组不给药;观察术前、术始、术毕、术后各时点的血糖变化,采用10 cm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疼痛评价,观察记录术后1、6、12、24 h的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各时点A、B组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5)。A组术后1、6 h的VAS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12、24 h VAS评分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至术后各时点C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A、B组(P<0.05),而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术前或术后应用氟比洛芬酯于妇科手术可以安全、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方法:将拟行人工流产的152 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手术开始前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丙泊酚2 mg/kg静脉注射;实验组术前10 min予氟比洛芬酯50 mg溶于1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手术开始前依次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g/kg,丙泊酚2 mg/kg.术中根据患者抵抗运动强弱追加丙泊酚0.5-1 mg/kg,至体动消失.观察唤醒时间、镇痛效果、术者和患者对镇静的满意度、术中丙泊酚追加次数及用量,并比较麻醉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镇静满意度、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恶心、呕吐、注射部位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麻醉镇痛效果满意,可减少术后疼痛不适,且不良反应小,有利于病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超前镇痛对大鼠炎症痛血小板CD62p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超前镇痛是否影响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为其安全用于围术期疼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I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右后脚趾部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溶液0.1ml之前10min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溶液2m1。II组(即刻镇痛组)大鼠右后脚趾部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溶液0.1ml即刻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kg溶液2ml。Ⅲ、Ⅳ组(超前镇痛低、高剂量组)致痛之前10min腹腔注射25、50mg/kg氟比洛芬酯2m1。致痛后立刻进行疼痛评分;并且分别于致痛前24h、后12h取静脉血检测血小板CD62p水平。结果:预注氟比洛芬酯后有效抑制了相痛反应(P<0.05),对I相无影响(P>0.05)。与I组比较,致痛后12h血小板CD62p水平、Ⅲ、Ⅳ组均降低(P<0.05),且Ⅳ组低于Ⅲ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剂量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对切口痛大鼠痛行为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比洛芬酯的预防性镇痛效果。方法 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S组)采用Brennan法进行手术,建立切口痛模型;对照组(C组)于术前20min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F1(小剂量组)、F2(中剂量组)、F3(大剂量组)组分别于术前20min按1mg/kg、5mg/kg、9mg/kg尾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连续观察1h行为学反应,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进行评分,术后2h处死动物,取脑组织,分离中脑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组和C组比较,F1、F2、F3组的累积疼痛评分较低且C-fos免疫阳性细胞的数量减少(P〈0.01);F1、F2、F3组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镇痛效果增强。结论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可以减轻切口痛大鼠的术后疼痛,有预防性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奥施康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对中重度肿瘤骨转移患者疼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 以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治疗的100例中重度肿瘤骨转移疼痛(NRS≥4)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奥施康定,研究组予以奥施康定联合氟比洛芬酯。记录奥施康定服用剂量、爆发痛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检测患者血清应激反应因子水平,评估镇痛疗效。 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含量[(37.28±4.85) ng/mL、(41.08±5.74) mg/mL、(12.05±1.96)μg/dL]均低于对照组[(49.57±5.72) ng/mL、(66.63±6.55) mg/mL、(16.37±2.21)μg/dL,均P<0.001];研究组镇痛总体有效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χ2=4.762,P=0.029);研究组奥施康定服用剂量[(407.59±52.61) mg]显著低于对照组[(486.40±73.83) mg],爆发痛次数[(6.82±1.09)次]显著少于对照组[(12.74±2.31)次,t=-6.198、-15.776,均P<0.001];2组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44.0% vs.5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1,P=0.432)。 结论 奥施康定联合氟比洛芬酯可有效缓解中重度肿瘤骨转移疼痛患者应激反应,减少镇痛药物用量,提高镇痛疗效水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前使用舒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曲马多对雷米芬太尼复合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将40例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A组)和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组(B组),每组20例。A组手术结束前5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kg;B组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和曲马多2 mg/kg。记录并比较2组苏醒时间、苏醒后的镇痛评分(VRS)和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结果:A组苏醒时间长于B组(P0.01);B组苏醒拔管后10、20、30 min的VRS均明显高于A组(P0.01);2组拔管后2 h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在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苏醒早期的镇痛效果较氟比洛芬酯复合曲马多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骨科手术时超前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将96例ASA I~Ⅱ级行肱骨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15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mg/kg;对照组术前15min静脉缓注脂微球注射液0.1 mL/kg。所有受试患者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分别记录术后2h、4h、6h、12h、24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24h芬太尼用量和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2h、4h、6h、12h、24hVAS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观察组的芬太尼用量(580.4±38.2)μg低于对照组的(720.7±47.6)μg(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骨折手术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能减少术后芬太尼的用量,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提高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