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采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35例不稳定型CSM患者(A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结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27例不稳定型CSM患者(B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临床指标及手术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椎管矢状径及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等影像学参数,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疗效,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椎板“再关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随访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时间B组长于A组,末次随访时颈椎ROM 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2组颈椎曲度、颈椎ROM、椎管矢状径、椎管横截面积、JOA评分、VAS评分、N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椎曲度、椎管扩大率、椎管横截面积、脊髓后移距离、JOA评分、VAS评分、ND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1%(2/35);B组术后发生轴性症状5例、C5神经根麻痹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93%(7/27);2组术后均未发生椎板“再关门”;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后路单开门短节段侧块螺钉内固定结合“锚定法”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不稳定型CSM,可明显改善患者脊髓功能,维持颈椎曲度及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对C_5神经根麻痹和椎板再关门的影响。方法 将10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将89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脊髓功能损害评分(JOA)、术后C_5神经根麻痹情况、颈椎病疗效评分、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3,t=1.613,P0.05);研究组术后1月、3月的JOA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3,t=7.880,P0.05)。研究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7.62%(8/105),显著小于对照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17.98%(16/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8,P0.05)。研究组颈椎病疗效总分(17.15±6.16)显著低于对照组(20.5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55,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随访一年的椎板再关门发生率分别为0.95%(1/105)、4.49%(4/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8,P0.05)。结果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使用微钛板于开门侧固定椎板,可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在不影响椎板再关门的情况下,改善症状,促进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颈后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与术后临床疗效、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以及再关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9年1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19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后CT测量,按照椎板开门变化角度,以30°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6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30°者,其中男44例,女32例;B组122例为椎板开门变化角度15~30°者,其中男71例,女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法评定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改善率,并记录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及再关门患者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内A组7例(9.2%)、B组2例(1.6%)铰链侧发生C5神经根麻痹,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两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8,P=0.033)。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术后24个月A、B组JOA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24个月两组间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一组内术后24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4个月,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患肢上举功能均恢复;CT检查示A组患者无再关门发生,B组患者4例(3.3%)发生再关门,但随访期间症状无反复或加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不同椎板开门角度临床疗效相似,C5神经根麻痹的预后良好;将椎板开门变化角度控制在15~30°降低了铰链侧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但应注意开门应固定牢固,防止再关门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与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影响因素,并总结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6—2014-06诊治的83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3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微型钛板成形术(A组),40例行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比较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以及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结果术后1~3 d内共出现8例(9.6%)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出现2例(4.7%),B组出现6例(15.0%);A组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采用甘露醇脱水及地塞米松治疗,进行积极功能锻炼,症状得到缓解;2例遗留肩部疼痛及关节活动受限,在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松解术。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均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但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并发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更高,因此需在围手术期进行合理预防和治疗以降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伴MRI T2加权像髓内ISI的MCSM患者59例,其中26例采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33例采用单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B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价神经功能状态。在颈椎X线片上测量C2~7 Cobb角,计算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测量髓内信号改变比值(SCR=ISI区域光密度值/C7 ~ T1正常区域光密度值),定量评估髓内ISI程度,并进一步分析SCR变化值对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影响。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术后SCR及其变化值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C2~7 Cobb角、颈椎整体ROM及其保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CR变化值显著改变组的JOA评分改善率最高,中度改变组次之,轻度改变组最低,3组间两两相比,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伴MRI T2加权像髓内 ISI的MCSM患者,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联合MRI T2加权像髓内ISI节段单侧侧块螺钉内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尤其在术后髓内ISI的改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与椎管占位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44例严重OPLL患者(椎管占位率50%)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麻痹组(11例)和非麻痹组(33例)。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椎管占位率,累及椎体数量,OPLL分型,术前、术后Cobb角和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Cobb角和JOA评分改善率。采用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C_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性。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椎管占位率、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椎管占位率进入方程,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具有相关性。结论严重颈椎OPLL患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椎管占位率越高,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结果 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矫正伤椎Cobb角、促进颈椎曲度恢复,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成形微钛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3-06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分别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门诊复查颈椎X线、CT、MRI,测量椎管前后径指数,开门角度,评估椎管扩大率,采用JOA评分观察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钛板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4±1.7),末次随访时为(13.6±2.2),改善率为60.5%。传统组:术前平均JOA评分为(8.5±1.5),末次随访时为(11.6±2.0),改善率为5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应用颈椎微钛板固定可有效维持术后开门角度,预防“再关门”出现,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联合椎间孔切开术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4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8~71岁,平均53.6岁;24例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治疗(联合椎间孔切开组),21例采用单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单纯单开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C_5神经麻痹及轴性症状发生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及颈椎Cobb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其中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8)个月,单纯单开门组为(13.7±3.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椎间孔切开组和单纯单开门组的NDI评分分别为13.6±1.8和16.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_5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4.2%(1/24),28.6%(6/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发生率分别为8.3%(2/24),9.5%(2/2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椎管成形联合椎间孔切开术不仅能够充分的解除脊髓压迫,亦可扩大椎间孔,松解受压神经根,缓解根性症状,同时在预防C_5神经根麻痹等并发症的出现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治疗伴有神经根症状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对颈后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节段)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侧块螺钉内固定组(侧块组)26例,单开门组24例,回顾性分析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对术后疗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改善率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4年随访,平均(24.0±5.5)个月。侧块组术前颈椎曲度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天颈椎曲度与术后6个月、术后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组分析显示,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低度丢失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及颈部VAS评分均优于高度丢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能够改善术后颈椎曲度及保持术后椎间高度,能有效地降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提高中期JOA评分改善率。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路手术中双侧椎间孔切开预防C5神经根麻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双侧C4,5节段椎间孔切开对颈椎后路手术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2003-2007年,共75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男42例,女33例,平均年龄为57岁。其中单纯全椎板切除减压41例(A组),全椎板切除并C4,5双侧椎间孔切开34例(B组),分析A、B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乎均随访19个月,75例患者中有5例(6.67%)出现了C5神经根麻痹症状,A组患者4例(发生率为9.76%),B组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2.94%)远低于A组患者(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1例(A组)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C4,5节段双侧的椎间孔切开扩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周洋  滕红林  王靖  朱旻宇  李驰 《中国骨伤》2016,29(11):1011-1015
目的:分析两种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接受椎管成形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0例接受4节段(C_3-C_6)椎管成形术(A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4±9.2)岁;80例接受3节段(C_4-C_6)椎管成形术(B组),男4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6.8±8.9)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记录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最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术后观察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C_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12.4±3.2)个月。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JOA评分、MRI最小脊髓直径、颈椎的Cobb角及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中7例(8.75%)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4例出现上肢放射痛,3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2例残留轻微的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B组患者中5例(7.5%)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3例出现上肢放射痛,2例出现上肢感觉减退,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上肢放射痛及感觉减退均恢复正常。两组C_5神经根麻痹的患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_5神经根麻痹时三角肌肌力、伴随神经症状、恢复时间A组分别为(2.3±1.0)N、30例(37.5%)、(11.4±1.0)周,B组分别为(2.8±0.8)N、23例(28.8%)、(8.2±0.8)周,三角肌肌力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随神经症状及恢复时间A组比B组差。结论:两种术式相比,患者术后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的概率相当,但是C_4-C_6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C_5神经根麻痹症状较轻,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0月共收治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患者10例,其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8例,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口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有效空间(SAC)和椎管狭窄率等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10例患者术后随访18~4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JOA改善率优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0.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及ROM下降。术后SAC较术前明显增加,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随访过程中无颈椎不稳、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手术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术后C_5神经根损伤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的手段。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行颈前路减压及融合手术310例,对其中9例术后出现C_5神经根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1例;年龄51~84岁,平均64岁。内固定椎间融合手术节段:单节段为2例,双节段6例,3节段1例。单纯三角肌无力及疼痛麻木7例,三角肌及肱二头肌同时无力及疼痛麻木2例。肌力0级1例,1级3例,2级4例,3级1例。结果:9例患者术后随访均超过12个月,最长为24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7例肌力恢复到4~5级。术后恢复时间与损伤程度成正比,术后肌力在2级以上的患者3周之内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10.89±1.89,术后发生C_5神经根麻痹时8.92±1.91,末次随访时14.48±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内固定术后C_5神经根损伤的原因较为复杂,如果不存在严重碾挫伤及离断伤,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正确选择手术节段,操作准确轻柔,控制术中椎间隙撑开的幅度及椎体次全切的宽度等是预防此并发症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区法椎间孔切开在颈椎后路内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重复性。方法:自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内镜下分区法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5~56(47.3±5.1)岁。手术节段:C_(4,5) 6例,C_(5,6) 10例,C_(6,7) 5例。采取分区法在内镜下完成椎间孔切开,再行髓核摘除及神经根减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d、术后1周的NDI及VA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6.10±26.39)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0±18.25) ml,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3~9个月,中位数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手术前后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 d、术后1周VAS评分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周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内镜下应用分区法行椎间孔切开安全性高、临床疗效可靠、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像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4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疗效不佳2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神经功能、合并糖尿病、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脊髓压迫率、脊髓高信号等相关因素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随访1-4年,平均2,3年。术后患者脊髓前后径及神经功能JOA评分明显提高,但颈椎曲度改善不明显。其中35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19例患者疗效不佳,多因素分析示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骨化物横断面分型可影响患者手术疗效。本组并发症包括7例C5神经根麻痹,5例颈肩部的轴性痛和2例血肿压迫。结论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是一种适合于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横断面骨化分型对患者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究颈椎曲度和矢状面平衡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55例多节段OPLL患者资料,其中231例行椎板成形术(A组),224例行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手术范围均为C_(3~7)。记录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C_(2~7) Cobb角、颈椎曲度指数(CCI)、C_2铅垂线至C_7后上缘的距离(C_(2~7_ SVA)、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1.2(27~38)个月。术后24个月,2组C_(2~7) Cobb角和CCI均较术前明显减小,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_(2~7) SVA较术前明显增高,B组C_(2~7) SVA无明显变化,2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2组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2组间JOA评分在各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在术后1个月、3个月时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4例患者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中有11例,B组中有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成形术尽管在维持颈椎矢状面平衡上不如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但两者能获得相似的神经功能恢复。椎板成形术术后轴性痛在短期内低于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长期两者无明显差异;椎板成形术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较椎板切除并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低,但患者均能在6个月内恢复。  相似文献   

18.
后路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疗效及并发症,并探讨二者的影响因素。方法2003年4月-2009年12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54例。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mion,JOA)神经功能评分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和疗效不佳2个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是否合并糖尿病、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范围、骨化物分型、是否有脊髓高信号对患者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随访1—6年,平均3.3年。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9.2±1.3分增加至术后14.2±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improvement rate,IR)为(62.4±13.2)%。其中35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IR≥50%),19例患者疗效不佳(IR〈50%)。术后并发症包括9例神经根麻痹和2例血肿压迫。影像学研究表明手术疗效良好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明显大于手术疗效不佳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神经根麻痹患者的颈椎曲度矫正程度明显大于非麻痹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板切除融合固定术是一种适于治疗严重的多节段颈椎OPLL的手术方式,术中矫正患者颈椎曲度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但同时可能增加术后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