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颈后路手术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8-2011-01期间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84例(A组):其中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37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8例,后纵韧带骨化19例。同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2例(B组):其中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39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4例,后纵韧带骨化19例。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其诊断标准为:在无脊髓原有症状加重的情况下,颈椎管减压术后出现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肌力下降,伴或不伴肩部感觉减退或消失。结果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椎曲度改变率以及术后C5神经麻痹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对椎间孔的减压降低了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椎间盘突出患者并不少见,当患者后纵韧带骨化严重,需后路减压,但同时伴有巨大的椎间盘突出,甚至髓核突入椎管内,卡压神经根时,单纯后路间接减压预计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往往需同时手术摘除致压的髓核.本治疗组于2010年6月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联合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伴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内固定椎管成形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侧块螺钉内固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8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随机分为单开门组和全椎板切除组,实施减压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颈椎曲度指数丢失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等几个方面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单开门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全椎板切除组;在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丢失角度等方面少于全椎板切除组。两组在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后路单开门钛板内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及其可能的原因,探讨C4、5椎间孔减压对C5神经根麻痹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05年6月~201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术的131例颈椎疾病患者纳入研究,男86例,女45例;平均年龄(58.3±10.9)岁。其中行椎管扩大成形术63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68例;此外,67例患者行单纯颈椎后路减压术(A组),64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减压术并双侧椎间孔减压术(B组)。对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与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术前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评估,同时对A、B组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54个月,平均(23.4±8.8)个月,131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总体发生率为6.9%。行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中,3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4.8%);行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的患者中有6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8.8%)。两种术式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8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1.9%),B组有1例患者发生C5神经根麻痹(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有一定的发生率,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两种方法并无统计学差异;加行C4、5椎间孔减压术可降低颈椎后路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自2003年6月~2007年6月共收治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42例,其中18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锚钉内固定,15例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丝线固定术、9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肩痛及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23个月),42例患者均获随访,锚钉内固定组、丝线固定组、单纯减压组术前术后各组手术前后评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检验,P<0.05).术后颈肩部疼痛评分锚钉内固定组优于其他两手术组(q检验,P<0.05).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结论]后路椎板成型和椎板减压是治疗混合型OPLL的有效方案;颈椎节段最大活动度、活动节段最小残留率、脊髓膨胀率与JOA评分改善率之间存在相关性;锚钉内固定对术后颈肩痛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辅助钉棒系统固定与后路单侧椎板成形辅助微型钢板固定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本院行颈后路减压手术患者105例,其中49例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辅助钉棒系统固定,56例患者行后路单侧椎板成形术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进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 结果 2组患者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手术方式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5神经根麻痹发生可能与术后颈髓漂移造成神经根牵拉有关。单侧椎板成形辅助微型钢板固定并发症较少,但单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没有矫形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_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与椎管占位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44例严重OPLL患者(椎管占位率50%)的临床资料。以术后是否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将患者分为麻痹组(11例)和非麻痹组(33例)。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测量并记录患者椎管占位率,累及椎体数量,OPLL分型,术前、术后Cobb角和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Cobb角和JOA评分改善率。采用t检验分析以上因素组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其与C_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性。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2组间椎管占位率、术前JOA评分、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术前、术后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椎管占位率进入方程,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具有相关性。结论严重颈椎OPLL患者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较高。椎管占位率与术后C_5神经根麻痹呈正相关,椎管占位率越高,C_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因素,为此类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自2011年2月-2017年2月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23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与否,作为自变量;并将性别、年龄、病程,有无发育性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脊髓内缺血信号,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相关指标作为因变量。对上述10项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进一步将所有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处理。结果 237例CSM患者手术后,29例并发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为12.24%。单因素分析显示,椎间孔狭窄、后纵韧带骨化、术后开门角度和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等5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均为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脊髓后移距离增加、术后开门角度增大和颈椎曲度指数增加,均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C5神经根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 ,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 ,2 ] 。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 ,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 ,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 ,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 ,提高了手术疗效。自 1 998年 6月~ 2 0 0 2年 6月 ,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Cervifix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1 0例 ,下面就这一术式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0例中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4 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01诊治的11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5例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观察组),55例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比较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结果 11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6、9、12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CC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矫正伤椎Cobb角、促进颈椎曲度恢复,但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可有效减少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平均年龄57.5岁,分别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17例)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15例)治疗。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椎的生理曲度及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进行评估。结果: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开门再闭发生,B组患者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脱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个月,J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与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5(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因多节段颈脊髓病变分别接受椎管成形术的患者27例(A组):男21例,女6例;年龄33~80岁,平均60.4岁;减压3~6个节段.同期接受椎板切除内固定术的患者41例(B组):男31例,女10例;年龄22~77岁,平均58.7岁;减压3-6个节段.术后随访12~46个月(平均22个月);两组手术前后以Cobb法测量颈椎前凸角度,以Ishihara法测定颈椎曲度指数(cervical curvature index,CCI),并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比较B组中9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B1组)与32例无C5神经根麻痹患者(B2组)的手术前后颈椎前凸角度及CCI.结果 A组C5神经麻痹发生率为3.7%( 1/27),B组发生率为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 0.05),10例C5神经根麻痹患者平均于术后14个月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B1组手术前后CCI改变率为38.07%±18.03%,B2组为22.81%±12.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P<0.05).结论 相比颈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低.C5神经根麻痹可能与颈后路术后颈椎前凸增加有关,神经根拴系效应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对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5岁。退变性椎管狭窄1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12例,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13例。患者颈椎椎管狭窄的节段均≥3个。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为6.7±1.2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3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JOA评分为8.2±1.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2.8±1.8分,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解决了减压不彻底的问题,又保证了颈椎的稳定性;但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需要术者扎实的局部解剖知识以及丰富的置钉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像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4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疗效不佳2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神经功能、合并糖尿病、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脊髓压迫率、脊髓高信号等相关因素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随访1-4年,平均2,3年。术后患者脊髓前后径及神经功能JOA评分明显提高,但颈椎曲度改善不明显。其中35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19例患者疗效不佳,多因素分析示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骨化物横断面分型可影响患者手术疗效。本组并发症包括7例C5神经根麻痹,5例颈肩部的轴性痛和2例血肿压迫。结论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是一种适合于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横断面骨化分型对患者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入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同时使用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全椎板切除加双侧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前颈椎MRI显示有5例颈椎椎间盘水平病变合并同节段黄韧带肥厚突入椎管,2例同时伴有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肥厚或钙化。结果随访5个月~3年4个月。按JOA评分:优10例,良9例,可3例,差1例。结论从后方扩大椎管容积对脊髓进行减压,辅以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对减压后的颈椎行即时的稳定的固定,增加了后方植骨融合成功率,减少了颈椎术后后凸畸形和术后不稳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精确责任神经根定位微创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2例,男97例,女8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片及CT、MRI检查。中央管狭窄17例,侧隐窝狭窄95例,混合性狭窄70例,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者56例。患者分为: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88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4例。结果: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微创开窗减压组90.9%(80/88),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2.6%(87/94),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镇痛药使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P〈0.01),两组间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和术后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失败综合证3例发生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结论:微创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微创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应用于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患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颈椎曲度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254例颈椎病患者采取3种不同术式治疗:A组(126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B组(70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未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C组(58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明显改变颈椎曲度的后路内固定术。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X线、MRI和CT检查显示:3组患者脊髓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后漂移,侧块螺钉均没有进入椎间孔和椎管内,椎板没有再关门,椎板合页处没有向内陷入椎管,亦没有明显压迫硬膜脊髓的硬膜外血肿。A组颈椎曲度无改变;B组颈椎曲度无显著性改变;C组颈椎曲度改善明显,曲度增加值为5.3 mm±2.7 mm。18例术后发生C_5神经根麻痹,其中A组2例(1.59%)、B组4例(5.71%)、C组12例(20.69%);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脊髓型组5例(3.09%),混合型组13例(14.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C_5神经根麻痹患者于术后2~4 d出现颈肩痛或原有颈肩痛加重,其中12例随后迅速出现肌力下降,而感觉减退不明显。18例均给予保守治疗,术后2~3周患者颈肩部麻痛消失;术后4~24周12例肌力下降中11例完全康复,1年后另1例C_5神经支配区肌力恢复至4+级。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可发生C_5神经根麻痹,无内固定时发生率最低,在颈椎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时发生率最高;术后混合型较脊髓型更易出现C_5神经根麻痹,其损伤机制可能与脊髓漂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_2穹顶减压法治疗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06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_2穹顶减压法治疗的11例累及C_2后纵韧带骨化症。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17分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8(13~29)个月。1例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1例术后出现颈椎轴性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痊愈。大部分患者四肢麻木、行走不稳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10.09±1.38)分,末次随访时为(14.13±1.29)分。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5例,可2例。结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C_2穹顶减压法治疗累及C_2的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操作简单,短期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K线在预测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本科采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3个)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28例。分别观察K线阳性组(骨化物未超过K线范围)及K线阴性组(骨化物超过K线范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及末次随访平均改善率K线阳性组患者均高于K线阴性组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K线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内骨化物的关系,可以有效预测全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胸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至2008年间胸椎黄韧带骨化病例27例。患者术前均常规给予X线、CT及MRI检查。手术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27例患者术后1年内优良率77.8%,手术总有效率85.2%,1年后优良率85.1%。VAS评分应用专用评分尺,患者总满意度为66.6%,1年后总满意度为75%。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胸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为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