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机器手对脑卒中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以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32例脑卒中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n=16)和对照组(n=16)。实验组予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和手部基础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手部基础康复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FMA)的手指、腕运动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治疗后FMA、MBI总分及各亚项评分明显提高(Z3.45,t3.45,P0.01)。对照组治疗后FMA总分、手指、腕,MBI进食、穿衣、修饰共6项评分高于治疗前(Z2.07,t4.18,P0.05)。治疗后,实验组FMA、MBI总分及各亚项评分高于对照组(Z2.14,t3.20,P0.05)。结论虚拟现实机器手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行t DCS治疗,对照组行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Fugl-Meyer评定(FMA)中上肢运动功能、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ARAT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 DC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手功能激光成像仪应用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的评价。方法 2016年1月至6月,18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9)和治疗组(n=9),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thel指数(MBI)进行评价,采用手功能激光成像仪进行感兴趣区(ROI)测量。结果治疗后,MAS、FMA评分明显改善(t4.44,P0.01),治疗组BI评分明显改善(t=3.95,P0.01),治疗组MAS、FMA、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17,P0.01)。两组治疗后,患手ROI评分均显著降低(t7.78,P0.00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2.23,P0.05);两组间健手RO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11,P0.05)。结论手功能激光成像可以提供手部血流灌注情况的信息,与手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效果。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11月,9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体感音乐)、对照组1(体感音乐)和对照组2(针刺),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并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上肢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Z3.067,P0.001),FMA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326,P0.01)。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Z2.919,P0.01),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对照组1与对照组2 MAS分级、FMA评分、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0%,对照组1为50%,对照组2为53%(χ~2=8.573,P=0.014)。结论针刺配合体感音乐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急性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9月,46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30 min/d,5 d/周,共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UL)评定上肢及手部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肘关节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UL评分、MAS分级、MBI均较治疗前改善(t3.856,Z1.889,P0.05),且实验组FM-UL评分、MAS分级优于对照组(t=-2.386,Z=-2.625,P0.05),实验组MB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326,P=0.098)。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3)和试验组(n=10)。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另加1 Hz rTMS刺激健侧初级运动区8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任务态f MRI观察大脑激活,计算偏侧化指数(LI)。结果治疗后,两组MAS、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t=6.248,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Z2.084,t=-2.095,P0.05)。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对照组较试验组激活增强的脑区有同侧初级运动区、同侧感觉运动区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治疗后,两组M1区LI提高(t2.366,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2.430,P0.05)。两组M1区LI变化与MAS、FMA-UE评分改善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低频rTMS可能通过促进皮层功能重组、诱导皮质功能正常化,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诊断为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例):高频组、低频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脑卒中后二级预防用药结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其中高频组给予患侧高频rTMS治疗,低频组给予健侧低频rTMS治疗,对照组不接受rTMS。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通过比较患侧屈腕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改良Barthel指数(MBI)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3组治疗前相关指标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显著升高,而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和低频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屈腕MAS、CSI指数、MEP潜伏期和CMCT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以高频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患侧高频和健侧低频rTMS均可安全、有效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患侧高频rTMS治疗效果优于健侧低频rTMS。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辅助下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腕手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7)和试验组(n = 17)。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和常规手工作业治疗,试验组在每天手工作业治疗时及休息时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常规手工作业治疗每次30 min,每天2次,共14 d;非训练时间佩戴矫形器每天累计5 h,共14 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上肢和手)、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腕手)评定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腕关节肌张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FMA评分、MAS分级、MBI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Z| > 3.420, P< 0.01),且试验组FMA和MBI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Z = -2.895, t = 4.331, P< 0.01);两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在治疗前后均无改变(P> 0.05)。结论 佩戴复合式腕手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可进一步促进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腕手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及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小组模式训练的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8周治疗后,2组患者FMA-UE、UEFT评分、M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FMAUE、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MBI指数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联合小组模式康复训练能提高训练疗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计算机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n=23)和试验组(n=23)。在接受基础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试验组采用计算机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治疗,每天1次,每次30min,每周5次,共4周。治疗前后采集患侧手部的表面肌电值,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分级评价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来评估患者的功能。结果:共43例患者完成试验。治疗后,对照组FMA、MBI评分以及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试验组FMA、MAS、MBI评分以及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拇短展肌表面肌电iEMG、RMS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FMA总分及手部分评分、MBI评分、腕伸肌RMS、指伸肌iEM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计算机运动反馈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垂直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垂直振动训练。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MAS评分[(1.16±0.32)分和(1.62±0.36)分]、FMA评分[(28.26±4.33)分和(21.24±5.31)分]、MBI评分[(72.8±24.6)分和(55.3±18.7)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配合垂直振动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肩、肘关节肌张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患者每次训练的运动轨迹。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03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723,P0.05),实验组评分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及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P0.05);对照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Z2.000,P0.05),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Z1.890,P0.05),但评分略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各项MAS评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Z1.734,P0.05),但评分略低于对照组。系统记录的患者进行直线触点运动时的运动轨迹,由最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有规律性,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与重复性运动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悬吊下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及Brunnstorm分期(包括上肢和手)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及上肢Brunnstorm分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Brunnstorm分期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悬吊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36 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共1 个月。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Wolf 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WMFT、MBI 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 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WM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治疗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伴有认知功能受损的PSD患者共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组、高频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接受1 Hz低频r TMS治疗、5 Hz高频r TMS治疗及假刺激治疗,三组同时均予以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及综合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第4周末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抑郁程度、改良巴塞尔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三组HAMD及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末,高频组与低频组HAMD及MB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低频组与高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高频组HAMD及MBI评分优于低频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仅有3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r TMS治疗PSD安全有效,在疗程为4周时,高频r TMS较低频r TMS对改善PSD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BTXA)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按常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加用BTXA局部注射痉挛的肌肉,每次注射总剂量≤500 IU。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6、12周分别采取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足印分析法评估2组的肌痉挛状况、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态。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6周2组的MAS评分显著下降,FMA及MBI评分均显著升高,步速及步长显著提高,并且实验组表现更优(P0.05)。治疗后12周,2组的MAS、FMA、MBI、步速、步长等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痉挛肢体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并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神经心理学评测,40例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康复疗法)13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予运动想象疗法)13例,实验组(常规康复治疗同时予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14例。3组治疗前后分别予偏侧忽略行为学量表评定(C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1观察组和实验组治疗后CBS较治疗前下降(P0.01),FMA、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 3组治疗前后CBS、FMA、MBI评分差值的平均效应不全相同,经过两两比较,实验组CBS、FMA、MBI评分差值均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项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侧忽略患者,能够改善忽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