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琼海市中医院针灸科和康复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予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西药治疗,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眩汤配合葛根素和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65例的临床疗效.方法:95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葛根素点滴,每日1次;治疗组65例,在葛根素的基础上加服颈眩汤及推拿治疗,每日1次.2组均1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93.84%,对照组愈显率63.3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砭术治疗组(40例)、电针对照组(37例)和西药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电针对照组采用颈夹脊穴电针治疗,西药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三组治疗均每日1次,7次为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在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砭术组为95.00%,电针组为78.38%,西药组为70.59%,砭术治疗组与电针组比较,χ2=4.699(P0.05),与西药组比较,χ2=8.061(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电针组和药物组。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中药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与牵引、针灸、推拿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实施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取牵引、针灸、推拿推对比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5.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配合整脊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70例颈源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耳穴贴压,2组均治疗10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简单易行、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中途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针刺治疗。7d为一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眩晕障碍评分(DHI)。结果: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72%、86.7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DHI评分改善指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枕下三角区肌肉起止点治疗颈源性眩晕效果较好,有助于改善眩晕障碍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眩晕评分和TCD(经颅多普勒)数值。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治疗组眩晕评分(4.69±0.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0.87)分(P0.01);治疗组LVA(左椎动脉)、RVA(右椎动脉)及BA(基底动脉)TCD数值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7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采用静脉滴入活血化瘀的中药,以及口服西比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药封包大椎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佛山市健翔医院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3次/周针灸、局部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1次/周的针刀松解寰枕筋膜治疗,均治疗3周。依照《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评分变化、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血清中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的含量和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眩晕症状缓解时间及生命质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眩晕有效缓解时间明显缩短,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的平均血流、收缩期血流、舒张期血流速度、血清中NO及EDHF水平明显上升,血管搏动指数显著下降(P<0.05);生命质量评分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够通过改善颈源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效治疗患者的颈源性眩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棍针配合针刺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棍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等结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VA、右VA、BA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高,治疗组较对照组增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 0. 05)。结论:相比于单纯传统针灸治疗,结合棍针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老年颈源性眩晕与血瘀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2例中老年颈源性眩晕患者作为治疗组,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并设健康中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治疗前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后各指标均回归正常水平。结论:中老年颈源性眩晕与血瘀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TCD数值和颈椎X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疗法治疗后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计分、TCD数值、颈椎X线变化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外治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就诊日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综合外治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综合外治疗法组总有效率为93.33%;药物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外治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引起颈源性眩晕的原因,找到治疗该病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枕丘"穴位注射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取经验穴"枕丘",采用复方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取穴印堂、太阳、合谷、天柱、风池、大椎、列缺,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各腧穴均施平补平泻手法,每次施术20 min。观察组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均休息3天,观察2个疗程。结果:颈源性眩晕患者头颈部运动后,PV有显著差别(P0.05),且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VA内径、RI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Vs、Vd及Vm血流参数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眩晕程度、生活功能障碍积分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源性眩晕患者头颈部运动后,可导致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大幅度变化,且椎动脉血流变化与引起眩晕发作关系密切,而与椎动脉内径、RI无明显关系。"枕丘"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的Vs、Vd及Vm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眩晕程度、生活功能障碍较前明显改善。"枕丘"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并提示其机理之一可能通过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颈源性眩晕病人 118例 ,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治疗组 ) ;西药治疗组 (对照组 )。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配合针刺 ;对照组静滴能量合剂、65 4 2、口服脑益嗪、尼莫地平、西比灵、维生素B12 。结果 ,治疗组 76例 ,有效 75例 ,无效 1例 ;对照组 4 2例 ,有效 3 5例 ,无效 7例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予灯盏花及针刺联用治疗颈源性眩晕 ,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定位旋转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101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5例,应用牵引配合定位旋转法治疗;对照组55例,采用眩晕停加推拿治疗。结果:经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牵引配合定位旋转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用小针刀松解头枕部及颈部阿是穴后,行颈椎复位手法。每周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针刺对照组用毫针针刺太阳、印堂、百会、风池、风府、颈夹脊等穴,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10次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韦汉容  谢维  张齐娟  谭先健  刘正茂  段婉娥 《河北中医》2023,(7):1147-1149+1155
目的 观察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椎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4/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快(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且取穴少,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2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19例和对照组11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拔罐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刺络放血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8.63%,治疗组有效率为97.4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刺络放血配合针刺拔罐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