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悦森  毛湄  柯金土  王慧  施安丽 《新中医》2014,46(10):179-182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加理疗综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和中医症状等改善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综合症状的疗效优于西医综合疗法。且治疗组未见毒、副反应发生,依从性良好,半年内复发率更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隔天1次,9次为1疗程,治疗1~3疗程。结果:32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TD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疗效及House-Brackmann(H-B)分级情况。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40.0%和100.0%。治疗组治疗后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患者痊愈率分别为69.2%、61.1%、33.3%和50.0%,对照组分别为64.0%、33.3%、0%和10.0%,治疗组风热袭络、风痰阻络、气虚血瘀证患者痊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是一种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药棒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加药棒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I各项评分值降低幅度治疗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配合药棒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明显,安全。  相似文献   

5.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疼痛3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女性腹部手术后继发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施氏砭术综合疗法以传统砭术为基础,以砭毯、砭板等砭石工具与针灸、火罐等相结合,分虚实辨证,着重任督二脉的治疗,结合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补虚泻实,以达到治疗目的。结果: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腹部手术后慢性盆腔疼痛,总痊愈率39.47%,总有效率97.37%。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于腹部手术后继发的慢性盆腔疼痛有可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丁悦森  毛湄 《中国针灸》2011,31(1):68-70
介绍施安丽研究员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施安丽研究员对“砭、针、灸、药、导引及按蹻”中医六大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开创了“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在临床上发挥了显著功效。本文主要总结施安丽研究员应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分析要点主要有三:1、重视选择穴位和手法;2、灵活运用砭术综合疗法;3、对病情顽固者进行芒针透刺治疗。挖掘继承发展了砭石技术,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调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对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的调复作用.方法:对30例人工流产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术前给予膀胱经、督脉背部循行部位刮痧,术后30 min平卧温热砭石毯休息、同时砭石板热敷下腹.术后按常规给予抗生素连服3天预防感染,术后1、2、3周各复诊1次,实施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包括温推督脉、经络刮痧,拍打八醪穴,透刺三阴交,斜刺气海、关元、中极、子宫穴,将砭石板置于针柄上进行温熨.观察术后阴道出血情况、月经复潮情况、腰酸等自觉不适症状等.结果:人工流产患者经围手术期实施砭术综合疗法后,术后3天内阴道出血量少,止血较早;30例患者中腰酸、腹痛、怕冷等临床不适症状明显者仅2例;30例患者中仅1例第1次月经周期较平素月经周期明显推迟,其余均接近平素月经周期.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应用于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具有良好的促进术后恢复的作用,临床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针刀疗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颗粒组和联用组各30例,针刀组采用单纯针刀治疗,颗粒组采用单纯颈舒颗粒治疗,联用组予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ESCV评分及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刀治疗和单纯颈舒颗粒治疗。结论: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眩晕能够缓解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同时配合牵引+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推拿按摩、电针及中药辨证口服)进行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4例,有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10例,好转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梁钧梅  韦燕  施安丽  冉青珍 《新中医》2018,50(5):173-176
目的:观察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疼痛(CP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2例气滞血瘀型CP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疗程为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采用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者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前的SAS评分为(43.75±7.92)分,低于治疗后的(32.75±6.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21,P0.01)。治疗后患者WHOQOL-BREF各项条目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晕针、滞针等不适症状。结论:施氏砭术综合疗法能有效缓解气滞血瘀型CPP患者的疼痛,减轻焦虑,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刺络联合拔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血清中D-二聚体及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0.05),血清中D-二聚体及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刺络拔罐治疗可有效改善颈源性眩晕临床症状,调节局部炎性反应,降低眩晕患者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朱氏砭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予"朱氏砭术疗法"治疗,对照组45例予口服阿维A胶囊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均无脱落病例,治疗期间亦未见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9%,高于对照组的4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朱氏砭术疗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安全而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联合应用的作用机制及意义。方法选取92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颈椎推拿和口服眩晕宁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疗法,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于2个疗程后观察颈性眩晕的相关改善情况,分析2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DHI评分、VAS评分及TCD(Vp、Vd)变化情况,评估其疗效,随访分析3个月后复发率。结果 2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增加(P均0.05),尤以治疗组评分增加为明显(P均0.05);2组DHI评分和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均0.05),尤以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P均0.05);2组Vp、Vd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3个月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经通督穴位贴敷配合超短波二法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相关症状,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情况、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ESCV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9),观察组采用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症状及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0%vs 83.67%,P 0.05);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及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颈夹脊对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7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颈夹脊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为56.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颈夹脊可纠正颈源性眩晕患者颈椎曲度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琼海市中医院针灸科和康复科收治的颈源性眩晕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则予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与功能的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适应社会能力等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西药治疗,针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更显著,可提高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缓解眩晕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颈源性眩晕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只用颈椎定点伸引术,5d~7d 1次,共治疗5次。治疗组应用颈椎定点伸引术同对照组,再加用肌肉起止点疗法,隔日1次,共治疗10次,2组患者治疗前后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治疗颈椎病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头晕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临床治愈率84%优于对照组28%(P<0.01),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86%(P<0.05)。治疗后2组颈部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优于对照组84%(P<0.05)。结论:肌肉起止点疗法结合颈椎定点伸引术治疗颈源性眩晕较单纯使用用颈椎定点伸引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颈源性眩晕诊断标准的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以毫针针刺颈夹脊穴(C3-C7),针刺同时服用自拟葛根二藤汤;治疗组予以枕颌牵引,同时口服氟桂利嗪胶囊、尼莫地平片等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均予以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及眩晕评分改善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结合葛根二藤汤口服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颈椎失稳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半年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颈椎失稳情况(包括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曲度反向、颈椎旋转移位)比较,除颈椎旋转移位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