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针刀局部松解枕下肌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3%、65.0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VAS评分、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颈性眩晕患者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治疗的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松解治疗,研究组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Vp、Vd、Vm)、症状及功能评分(ESCV)、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ESCV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79.59%(39/49)(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临床症状及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针刀、针灸和推拿松解颈项部筋结点对颈源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性眩晕伴颈椎曲度变直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针刺组和推拿组各30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颈椎生理曲度、眩晕评分的变化。结果:针刀、针刺和推拿对颈源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针刀组总有效率为100.0%,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6.7%,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两者均低于针刀组(P<0.05);针刀组颈椎生理曲度、眩晕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针刺组、推拿组(P<0.05)。结论:恢复颈源性疾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颈源性疾病的重要方案;针刀松解筋结点能有效改善颈源性疾病症状,对颈源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回阳九针穴加减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瘀血阻络证)急性发作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以回阳九针穴加减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3周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和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2周和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椎动脉(LVA)和右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口径比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LVA和RV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口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血清内皮源性超级化因子(EDHF)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周后,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和EDHF水平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两组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2周后(P0.05),血清EDHF水平明显低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周和3周后,治疗组患者血清NO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和2周后,治疗组血清EDHF水平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香丹注射液治疗基础上,回阳九针穴加减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瘀血阻络证)急性发作可提高疗效,促进症状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针刀疗法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颗粒组和联用组各30例,针刀组采用单纯针刀治疗,颗粒组采用单纯颈舒颗粒治疗,联用组予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ESCV评分及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刀治疗和单纯颈舒颗粒治疗。结论:针刀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颈源性眩晕能够缓解眩晕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5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9例给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组79例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刀松解治疗,2组均治疗3周。统计2组近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左椎动脉血液流速、右椎动脉血液流速、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内皮素-1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观察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 05),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及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 05),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 05)。结论针刀松解辅助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眩晕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率,并有助于调节内皮素-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治疗椎动脉狭窄颈性眩晕(CV)的疗效。方法将44例椎动脉狭窄CV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给予盐酸倍他司汀片配合牵引治疗,治疗组22例在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基础上给予香丹注射液静脉滴注,并予中医手法+针刺回阳九针穴治疗,2组疗程均30 d。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速度及口径,记录CV症状与功能评分,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及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水平,并统计疗效。结果 2组治疗2、3周后CV症状与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1、2、3周后CV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及口径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血流速度及口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2组血清NO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清EDH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NO、EDHF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2组血清NO水平高于治疗2周后(P0.05),血清EDHF水平低于治疗2周后(P0.05)。治疗2、3周后,治疗组血清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EDH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椎动脉狭窄CV可提高疗效,促进症状和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韦汉容  谢维  张齐娟  谭先健  刘正茂  段婉娥 《河北中医》2023,(7):1147-1149+1155
目的 观察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椎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4/3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ESCV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增快(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LAV、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浮针配合首尾穴治疗颈源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且取穴少,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微针刀疗法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源性眩晕(CV)的疗效及对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的影响。方法:将200例CV患者随机分为微针刀组(100例,脱落5例)和药物组(100例,脱落3例)。微针刀组于后颈项部寰枢段枕下三角区域行微针刀治疗,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7次;药物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次6 mg,每天3次,连续口服14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和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椎动脉Vm,并随访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且微针刀组低于药物组(P<0.001);治疗后,两组双侧椎动脉Vm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微针刀组高于药物组(P<0.05);微针刀组总有效率为96.8%(92/95),高于药物组的67.0%(65/97,P<0.001)。结论:微针刀疗法可改善CV患者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障碍,提高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10.
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枕下三角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组,分为针刀治:疗组(n=50)和针刺对照组(n=50),治疗组以针刀松解枕下三角,对照组以针刺颈3~6夹脊穴,配双侧天柱、双侧风池穴。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眩晕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在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眩晕的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上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CD指标变化比较:治疗前针刀和针刺对各项血流参数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Vs、VD及VM值极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极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VS及VM值有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参数值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治疗组在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眩晕程度的减轻、眩晕发生频率的降低、以及眩晕发生时持续时间的减少的作用较对照治疗明显,在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13.
Cervical vertigo is also called as vertebral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pathy and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linic. Currently, it is frequently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mas-sage, physiotherapy, medication, etc.. Regard-ing the cI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cupuncture,moxibustion and massage are definite. Sincel999, we have treated 78 inpatients usingacupuncture plus moxibustion of cervical plexusand achieved satisfied results. Here is the re-POrt.1 CLINICAL DATAA total of 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灸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益气聪明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程度、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均降低,每次持续时间均缩短,且观察组低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淡白等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增加,PI减小,且观察组基底动脉Vm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左、右椎动脉Vm均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益气聪明汤。  相似文献   

15.
加味葛根汤合西比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忠  黄玉琴 《河北中医》2005,27(12):934-935
目的 观察加味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椎动脉血流的改善情况,并探讨椎动脉血流改善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 将颈性眩晕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加味葛根汤口服加针刺及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26例口服西比林加针剌及颈椎牵引治疗。通过超声经颅多谱勒血流分析仪观察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治愈或明显减轻眩晕症状。结论 加味葛根汤能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对颈性眩晕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7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55例和药物组52例。针刺组采取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动脉血流,并随访3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9.1%,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1):针刺组复发率亦低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配四关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CSA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予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均同时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X线检查指标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变化并比较。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NF-α、ET、NSE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障碍、猝倒、颈椎不适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能通过改善CSA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椎活动范围,促进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部软组织针刀松解术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方法:将86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行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及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分别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判定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变,且有显著差异.结论:颈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性松解术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