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注意偏向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注意偏向的特点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前后的变化。方法:对28例难治性抑郁症(研究组)患者在MECT前和MECT后2、4、6、8周进行情绪图片刺激的点探测任务测试,同时选择与研究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匹配的2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前后以及与对照组之间反应时和注意偏向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平均反应时尽管MECT后较MECT前有显著缩短(P<0.05),但始终长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对负性情绪图片刺激的注意偏向分尽管在MECT后显著降低(P<0.05)且后4次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MECT对这种偏向可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过程中抑郁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30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本研究,分别在MECT前和MECT后第1次、第3次和第5次和最后1次结束后次日清晨空腹抽血检测血清CRP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MECT的疗效。结果:MECT第1次后CRP水平即出现降低,随着MECT次数的增加CRP水平持续降低并伴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抑郁症状缓解者在MECT结束时CRP水平显著降低,女性患者基线CRP水平显著预测MECT的疗效(P0.05)。结论:MECT前后CRP的变化与疗效相关,女性抑郁症患者基线CRP水平能够预测MECT治疗效果,提示MECT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电休克治疗在老年抑郁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现代电休克治疗(MECT)在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象为1999年1月—2001年9月间的住院老年患者(≥60岁),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共131例,合并应用MECT为研究组(71例),未合并MECT为对照组(60例),按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ECT组病情较对照组显著较重,但住院天数显著较少。结论:MECT能缩短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住院病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132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抗抑郁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MEC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海马体积和侧脑室下静脉的最大长度、最大直径、分支数目.结果 (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左侧海马体积、右侧海马体积及海马总体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侧脑室下静脉的最大长度、最大直径、分支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ECT治疗可显著缓解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患者海马形态及侧脑室下静脉的良性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8例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研究组予以艾司西酞普兰合并MECT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共观察28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1、28天予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评定.结果 研究组HAMD、BSI评分在治疗后第3天起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在治疗后第7天起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各个评分点HAMD、BS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MECT治疗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疗效确切,起效快,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相似文献   

6.
无抽搐电休克合并舍曲林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舍曲林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therapy,MECT)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3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l例)在原用抗抑郁剂舍曲林的基础上加用MECT治疗。对照组(22例)仍使用原有抗抑郁剂舍曲林。所有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并作比较。结果研究组显效率为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9%(P<0.01)。两组TESS分值无差异。结论抗抑郁剂并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后谵妄中的干预效果,探索MECT后谵妄护理的新方法。方法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并首次接受MECT治疗的住院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6~12次MECT治疗,共1个疗程。两组均接受MECT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集束化护理。在每次治疗后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和护理不良事件记录表收集资料,比较两组患者MECT后谵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MECT后谵妄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患者接受一个MECT疗程治疗后,研究组MECT后谵妄发生率为11.80%、对照组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P0.05);谵妄的持续时间,研究组为(5.78±2.73)min、对照组为(11.20±4.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3,P0.05);MECT后谵妄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组为7.13%、对照组为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40,P0.01)。结论实施集束化护理可能有助于降低MECT治疗后谵妄发生率,缩短谵妄的持续时间、减少MECT后谵妄致护理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联合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与单用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对中重度抑郁发作的效果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联合MECT组(研究组)和单用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组(对照组)各80例。两组文拉法辛起始剂量为75 mg/d,根据患者疾病状况及耐受性,剂量可加至225 mg/d。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共8次MECT:第1周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第2周隔日1次,治疗3次。研究周期共4周。于基线期和治疗第2、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两组患者抑郁症状,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研究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第2、4周末,两组HAMD-17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低(t=2.846~9.803,P均0.01);治疗2周末,研究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t=2.070,P0.05),研究组WCST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错误应答数、概念化、非持续错误及学习到学会评分均较治疗前高(t=2.099~2.257,P均0.05);治疗4周末,研究组上述指标均低于治疗前(t=1.997~2.257,P0.05)。结论文拉法辛缓释胶囊联合MECT对中重度抑郁发作的效果较单用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的效果更好,联合组患者会出现短期、可逆的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现状,并对比分析伴或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述情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241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家庭教育方式量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对比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研究组)和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照组)患者的差异。结果241例患者中,44.8%(108/241)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对照组(133例)比较,研究组家庭教育方式量表中父亲的惩罚/严厉[(24.80±7.36)分比(21.41±6.89)分]、过分干涉[(23.56±5.02)分比(21.74±4.66)分]、拒绝/否认[(13.44±4.39)分比(11.35±3.81)分]、过度保护因子[(12.56±3.28)分比(11.20±2.94)分]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42.23±8.06)分比(37.73±7.80)分]、拒绝/否认[(18.65±5.85)分比(15.70±5.72)分]、惩罚/严厉因子[(19.13±6.52)分比(15.97±6.20)分]得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述情障碍量表中,研究组难以识别自己的情感及难以描述自己的情感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19±6.23)分比(22.12±7.09)分,(18.06±4.19)分比(15.90±4.5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率较高,其述情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抑郁症患者视觉P300的影响. 方法: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40例和正常对照组40名.正常对照只行视觉P300检测,抑郁症组在MECT前后行视觉P300检测及HAMD评分;两组间进行P300指标比较及对抑郁症组MECT前后视觉P300与HAMD评分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前抑郁症组N2、P3潜伏期延长(t=3.36,8.38;P<0.01),P3波幅降低(t=2.68,P<0.01);治疗后抑郁症组N2、P3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2.01,2.98;P <0.01).相关分析显示,HAMD评分与N2、P3潜伏期治疗前(r=0.89,0.88)和治疗后(r=0.85,0.80)均呈高度正相关(P均<0.01);与N2、P3波幅治疗前(r=-0.13,-0.16)和治疗后(r=-0.18,-0.23)呈微弱负相关(P均>0.05). 结论:MECT可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视觉P300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疗法对抑郁症患者Quisi的影响。方法对33例抑郁症患者进行MECT治疗前后睡眠脑电记录,监测MECT治疗前后Quisi的变化。结果抑郁症患者经过MECT治疗后,Quisi显示睡眠总时间增加、睡眠潜伏期缩短、觉醒时间减少、眼快动睡眠(REM)时间减少、慢波睡眠增加;而REM潜伏期无明显变化。结论 MECT有改善睡眠的作用,但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60例,MECT前和第2、4、8次MECT后检测血清BDNF浓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结果 (1)病例组第2、4、8次MECT后HAMD-17评分均明显低于MECT前(P0.05);(2)病例组治疗前BDNF水平、治疗前与第8次治疗后BDNF变化值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8次MECT后BDNF水平在性别、精神病与非精神病性抑郁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缓解与未缓解方面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第8次MECT后HAMD评分与BDNF水平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BDNF可能是TRD患者MECT疗效是否缓解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锌离子(Zn~(2+))在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非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抑郁症中的浓度变化及与抑郁症状缓解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诊断标准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21例(脱落2例),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实验,对入组患者进行MECT联合SSRIs抗抑郁药物治疗,每位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次、治疗6次后进行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一般生命体征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并抽取外周血5 mL。采用生化法检测Zn~(2+)浓度。结果①不同时间点Zn~(2+)浓度的GLM分析结果显示,Zn~(2+)浓度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②MECT治疗3次后Zn~(2+)浓度变化差值与HAMD-24及各因子评分无相关性(P0.05)。③治疗6次后Zn~(2+)浓度与HAMD-24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变化差值有相关性(r=-0.529,P=0.020)。④MECT治疗3次后和治疗6次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9.47%、100%,临床痊愈率分别为42.11%、68.42%。结论 MECT联合SSRIs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可能不是通过离子型受体发挥作用,患者血清Zn~(2+)浓度变化与睡眠改善相关,提示抑郁症患者血清Zn~(2+)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与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根据性别和年龄相配伍,收集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非MECT组)和联合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MECT组)各24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8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BDNF浓度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浓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BDNF浓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P<0.05),MECT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非MECT组(治疗前后均致差分别为20.75和10.10),而两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8,P=0.16).两组治疗有效者血清BDNF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或JP<0.05),治疗无效者治疗前后血清BDNF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CT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均可能通过提高BDNF水平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应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抗抑郁作用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4例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在接受MECT基础上,研究组(26例)联合r TMS治疗,对照组(28例)联合伪r TMS治疗;分别于MECT治疗前、第6次MECT次日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以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WCST中持续性错误应答数(PE)、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TFC)、以及P300波幅与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且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HAMD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协方差分析显示,研究组WCST中PE、P300潜伏期延长幅度及P300波幅降低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F=6.155、6.761、7.138;P均0.05)。结论:应用MECT的抑郁障碍患者联用r TMS可增强抗抑郁效果,并减轻MECT所致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抑郁症不同治疗方案的特点和疗效,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自编病例收集表格收集113例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1)93.8%的患者老年抑郁症首选以单一抗抑郁药治疗为主,仅6.2%选择两种抗抑郁药联合治疗;(2)舍曲林、米氮平、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使用比例较高;(3)米氮平是抗抑郁药联合治疗的首选;(4)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药物治疗临床痊愈率为28.6%,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15.5% (P <0.05).结论 新型抗抑郁药合并MECT治疗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推荐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停药清洗1周并同期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效果,并评价1周后续用先前抗抑郁药的治疗反应。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予1周的清洗,清洗期停用除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以外的所有精神科药物,同期合并MECT治疗,清洗期结束后继续使用原抗抑郁药物,共观察6周。在MECT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①6周末痊愈14例,显效17例,进步7例,无效2例。有效率77.5%。②治疗第1周末(清洗期合并MECT后)HAMD-17、HA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第4周末(即重新开始续用原抗抑郁药后第3周)和第6周末HAMD-17、HAMA评分与第1周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停药清洗1周合并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效果良好,经过清洗合并MECT后可提高原抗抑郁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无抽搐电休克(MECT)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难治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rTMS组(rTMS+度洛西汀)30例和MECT组(MECT+度洛西汀)30例,2组均观察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评分,以减分率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末MECT组HAMD总分减分率显著大于rTMS组(P0.05),4周末、8周末2组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与MECT联合度洛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相当,且rTMS组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P300及血浆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共入组的15例患者,将其分为所有患者组,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在MECT治疗前后分别完成P300和血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三组患者P300和血浆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组P2、N2、P3波幅治疗后分别为(16.79±18.31,25.32±18.58,24.33±18.676)高于治疗前分别为(5.05±3.72,9.88±9.78,11.299±9.8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N2波幅治疗后分别为(32.847±21.563,16.54±9.224)均高于治疗前分别为(13.72±12.14,5.40±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神经递质在所有患者组以及精神分裂症组和抑郁症组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CT对患者N2、P3波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对血浆神经递质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研究组)和帕罗西汀组(对照组),共观察6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结束时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和42.5%,P<0.01).研究组治疗后第1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2周末起HAMD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头痛、性功能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MECT治疗难活性抑郁症疗效显著,起效快,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