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照研究CD34和CD1 0 5在胃癌微血管中的表达并探讨胃癌间质抗CD1 0 5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 (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CD34抗体、CD1 0 5抗体和VEGF抗体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我院 2 0 0 3年 3月至 6月 4 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 ,并取 1 0例正常组织对照。结果 :应用CD34抗体、CD1 0 5抗体测得的微血管密度在癌组织内分别为 4 7.1 8± 1 7.93、2 0 .38± 8.31 ,正常组织分别为 9.30± 3.34、阴性表达 (P<0 .0 1 )。CD1 0 5标记的MVD在高中分化及低分化胃癌中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并且在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中比较 ,差异显著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P <0 .0 1、P <0 .0 5 )。而两者标记的MVD与VEGF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 (r=0 .4 70、r =0 .4 2 6)。结论 :胃癌间质内CD1 0 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特异性高于CD34标记的MVD ,两者都和VEGF表达强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可能促进胃癌的发展并影响其预后 ,在胃癌进展过程中用CD1 0 5评估新血管生成可能对预测胃癌进展危险度是一个有价值的指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血管生成标记物用于胃癌MVD计数 ,并与VEGF均可作为预测胃癌发生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5 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S -P法 ) ,检测 7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P5 3、VEGF蛋白表达 ,并用Ⅷ因子抗体标记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 ,计数MVD。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区P5 3、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分别为 :5 5 .2 6 % ,36 .84 % ,32 .6 1± 8.14。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5 3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5 3(+)或VEGF(+)组MVD (37.5 6± 6 .2 8,37.37± 7.98)均显著高于P5 3(- )或VEGF(- )组 (2 7.0 0± 5 .13,2 9.5 3± 5 .83;P <0 .0 1) ;VEGF和P5 3均为阳性时 ,MVD值最大 (4 3.5 3± 5 .0 1,P <0 .0 1)。MVD与P5 3蛋白及VEGF阳性表达、VEGF阳性表达与P5 3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血管生成过程中 ,P5 3基因、VEGF在调控肿瘤血管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胃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胀亡。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4 0例胃腺癌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 ,用透射电镜检测胃癌细胞的胀亡情况。结果 :4 0例胃癌组织中 ,MVD 9~ 78,平均 (36 .5± 1 6 .5 ) ;1 6例VEGF表达阳性 ,阳性率为 4 0 %。胃癌组织中可出现不同时期的胀亡细胞 ,胀亡指数为 (2 .5 94± 0 .1 5 7)。VEGF的表达与胀亡细胞的发生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胃癌组织中血管形成抑制了细胞胀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骞爱荣  赵俊生  商澎  赵建业  陈建  陈志南 《医学争鸣》2003,24(12):1100-110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生成与胃癌发展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 10 2例人胃癌组织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VEGF阳性表达率为4 9.1% ,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阴性者 (P <0 .0 5 ) ,VEGF表达和M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 ;VEGF表达还与胃癌浸润深度和生长方式密切相关 (P <0 .0 5 ) ;VEGF表达阳性或MVD≥ 5 0的胃癌患者 5a生存率较低 (P <0 .0 5 ) .结论 :VEGF与胃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对胃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 ,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胃癌组织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 ECGF)与胃癌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对 5 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分别作抗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染色以及抗bFGF ,VEGF和PD ECGF染色 .结果 :胃癌组织中bFGF ,VEGF和PD EC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71.2 % ,5 1.9%和 78.8% .胃癌组织中bFGF ,VEGF和PD ECGF表达均阴性 ,其中之一表达阳性 ,其中两种表达阳性以及 3种均表达阳性者 ,伴有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分别为 2 0 .0 % ,6 0 .0 % ,87.5 %和 95 .2 % ,趋势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胃癌组织中的MVD计数分别为 34.2± 5 .6 ,4 3.3± 12 .6 ,5 6 .1± 15 .3和 74 .5± 2 4 .0 ,方差分析 ,各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结论 :随着胃癌组织中血管生长因子表达阳性数目的增多 ,其肿瘤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增大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 ,选择 80例原发性肝癌手术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VEGF及Ⅷ因子的表达。结果显示 :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2 .5 % ;原发性肝癌中MVD为 3 1.76± 13 .5 6,其中VEGF表达阳性者MVD为 45 .3 8± 14 .85 ,VEGF表达阴性者MVD为 18.87± 8.67.,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和有无门脉癌栓明显相关 (P<0 .0 1) ,而与肿瘤有无包膜、分化程度、AFP水平、HBsAg阳性无关 (P >0 .0 5 )。提示VEGF能促进肿瘤中微血管的形成 ,与原发性肝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与肾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4 2例肾癌和 9例正常肾组织中VEGF及微血管密度 (MVD)进行检测。结果 4 2例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 2 7例 (6 4.3% ) ,MVD均值为 (6 4.38± 2 5 .17) ,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肾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与其组织类型、分级、淋巴转移及 5年生存期都明显相关 (P <0 .0 1)。结论 肾癌组织中VEGF、MVD可作为判定肾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 ,微血管生成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 50例子宫内膜癌及 1 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及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子宫内膜癌中VEGF表达阳性率 (92 % ) ,MVD(46 .0± 4 .5)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率 (30 % ,MVD1 4 .0± 1 .7,P <0 .0 1 )。 43例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 <1 / 2肌层 ,其VEGF表达率为 90 .7% ,7例肌层浸润深度 >1 / 2 ,VEGF全部阳性表达 ,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无意义 ,肿瘤浸润深度 >1 / 2肌层组MVD(69.9± 1 6 .8)显著高于浸润深度 <1 / 2肌层组 (42 .8± 4 .4)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VEGF表达率 ,MVD与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不相关。结论 VEGF ,MVD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 ,说明VEGF ,MVD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MVD可作为子宫内膜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胆囊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血管生成与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探讨诱导性一氧化氮合成酶 (induciblenitricoxidesyn thase,iNOS)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探讨iNOS的表达与胆囊癌血管生成的关系 .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标本 4 0例及正常胆囊标本 8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 ,并用F Ⅷ相关抗原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 ,测定胆囊癌组织中的MVD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 .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结果 :胆囊癌组织中MVD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46± 14vs 14± 6 ,P <0 .0 5 ) .MVD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 .低分化及未分化组MVD >中分化组 >高分化组 (5 2± 9vs 4 3± 9vs 33± 6 ,P <0 .0 1) .Nevin分期Ⅳ ,Ⅴ期组的MVD显著高于Ⅰ ,Ⅱ期组及Ⅲ期组(5 2± 8vs 37± 13,P <0 .0 1) .淋巴结转移组MVD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 (5 3± 8vs 38± 8,P <0 .0 1) .肝脏转移组MVD显著高于肝脏未转移组 (5 5± 6vs 4 2± 10 ,P <0 .0 5 ) .iNOS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 5 2 .5 % ,iNOS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 .淋巴结转移组iNOS的阳性表达率为 70 .0 % ,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 35 .0 % (P  相似文献   

10.
喉鳞状细胞癌中VEGF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60例喉癌和 10例正常粘膜VEGF的表达及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结果 VEGF蛋白表达 :①正常喉粘膜组与喉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0 .0 % ( 2 / 10 )和 71.7% ( 4 3/ 60 ) (P<0 .0 1)。②喉癌Ⅰ级组与Ⅱ、Ⅲ级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57.1% ( 12 / 2 1)和 92 .3% ( 36/ 39) (P <0 .0 1)。③喉癌生存组与死亡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0 .0 % ( 6/ 2 0 ) ,80 .0 % ( 8/ 10 ) (P <0 .0 5)。MVD( χ±s表示 ) :①喉癌Ⅰ级组与Ⅱ、Ⅲ级组分别为 2 1.33± 14.16,4 3.67± 2 5.2 3(P <0 .0 1)。②喉癌生存组与死亡组分别为2 1 77± 11 74 ,4 0 71± 2 6 4 1(P <0 .0 5)。③喉癌VEGF蛋白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分别为 37 4 5± 2 4 4 5,18 88± 11 2 7(P <0 .0 1)。结论 VEGF蛋白表达和MVD和喉癌分级、预后相关 ,VEGF蛋白是喉癌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针对VEGF蛋白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望成为喉癌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发生发展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SP法)分别检测8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5例乳腺原位癌、15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和10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术后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值.结果 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原位癌和乳腺癌标本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22.0%(22/100)、33.3%(5/15)、56.0%(14/25)和70.5%(62/88),乳腺良性病变组最低,乳腺癌组最高,4组VEGF表达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P=0.000);乳腺癌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表达水平高于未转移组(P=0.015),VEGF在Ⅱ b期+Ⅲ期组中表达水平高于Ⅰ期+Ⅱ a期组(P=0.006).C-erbB-2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P=0.016),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VEGF表达水平也呈逐渐升高趋势(P=0.017);乳腺良性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原位癌和乳腺癌标本中MVD值(个)分别为14±4、18±4、20±6和23±15,良性病变组中MVD值最低,乳腺癌组中MVD值最高,4组MVD值旱逐步升高趋势(P=0.000),其中在乳腺癌组中发现随着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P=0.006);在VEGF阳性组中MVD值高于VEGF阴性组(P=0.000),乳腺癌组中随着VEGF表达水平的升高MVD值也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P=0.000).结论 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VEGF和MVD值可作为反映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VEGF可能与乳腺痛的发生发展有关.以VEGF为靶点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有望成为治疗C-erbB-2阳性患者的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与大肠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大肠癌、65例癌旁组织及16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进行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测定。结果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P<0.05),与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VEGF阳性者MVD值显著高于VEGF阴性者(P<0.05);大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rs=0.410,P=0.001)。VEGF表达和MVD与大肠癌浸润深度、TNM分期、血行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表达阳性或高MVD的大肠癌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VEGF表达与大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VEGF和MVD可作为大肠癌预后检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马薇  张书勤  魏柏  夏佩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2):178-180,184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中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与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病人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94例肝癌术后病理标本,距离肿瘤病灶边缘2 cm以上的癌旁组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标本、癌旁组织的HDGF、VEGF及MVD情况。结果:肝癌组织中HDGF蛋白、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77%、65.96%,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15.96%、19.15%(P<0.01);肝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肝癌组织中HDGF、VEGF蛋白表达与MVD计数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824,r=0.839,P<0.01);HDGF蛋白阳性表达病人3年生存率19.61%(10/51),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生存率47.06%(16/34)(P<0.01)。VEGF蛋白阳性表达病人3年生存率14.81%(8/54),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生存率56.25%(18/32)(P<0.01)。结论:肝癌组织中HDGF、VEGF的表达升高,并且与肝组织MVD呈正相关性,HDGF、VEGF的阳性表达对病人的远期预后不利。  相似文献   

14.
杨卫东  张亚冰 《重庆医学》2012,41(24):2496-2497,2500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直肠癌对手术切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06年8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加手术组(治疗组)32例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30例。灌注化疗方案为替加氟800mg、亚叶酸钙100mg、奥沙利铂150mg。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组织VEGF阳性率与MVD计数。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体积(37.21±11.15)cm3较治疗前(48.57±10.43)cm3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1例行根治手术,对照组15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组术中出血量(86±24)mL较对照组(158±36)mL少(P<0.05)。治疗组VEGF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平均微血管密度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晚期直肠癌术前行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可减小肿瘤体积,增加手术切除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和MVD值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倒NPC组织中MVD大小以及VEGF和iNOS蛋白表达的情况。蛄果NPC组织中的MVD为15.57(38.8±11.6)。伴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组、iNOS阳性组的MVD均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阴性组和iNOS阴性组(P〈0.05)。蛄论NPC组织中MVD的增高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井与肿瘤组织中VEGF和iNOS蛋白表达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微血管密度 (MVD)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87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 6 6 .7% ,MVD为 32 .80± 12 .11。VEGF和MVD在侵及浆膜层的结直肠癌中明显高于侵及肌层者 ,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在DukesC、D期明显高于A、B期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且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 (P <0 .0 5 ) ;VEGF阳性组中的MVD值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 (P <0 .0 1)。结论 VEGF与结直肠癌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VEGF的表达和MVD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恶性程度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VEGF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人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CD34的表达;应用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VEGF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60.3%,VEGF在肿瘤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分布不均,血管密集区主要集中在癌灶边缘;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MVD与VEGF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胃癌组织的VEGFmRNA表达比癌旁组织高。结论:VEGF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该现象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转移情况及微血管形成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52例胃癌患者及27名健康人血清VEGF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293.32±164.3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116.26±47.15)ng/L](P〈0.05);血清VEGF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等有关,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等因素无关。结论VEGF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血清VEGF水平对胃癌的诊断、治疗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与患者外周血CK20mRNA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Q  Chen RX  Wang ZW  Ni QC  Qian JJ  Sheng H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7):1205-1208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外围血癌细胞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58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的表达,用巢式RT-PCR法检测了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癌细胞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58例大肠癌组织中35例高中分化MVD计数为30.2±12.7,低分化大肠癌23例MVD计数为86.6±19.1;26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呈阳性染色(44.8%).MVD计数及VEGF阳性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Dukes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或P<0.01).5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32例CK20mRNA阳性表达(32/58),术后48 h有35例阳性表达(35/58),其中根治性切除组有21例阳性表达(21/44),非根治性手术组12例阳性表达(12/14),21例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7~14 d有11例转为阴性,12例非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7~14 d有11例阳性表达.CK20mRNA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病理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相关(P<0.01).CK20mRNA阳性表达患者大肠癌组织中MVD计数(88.5±15.1)与VEGF阳性表达率(65.6%)明显高于CK20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MVD计数(31.0±12.9)和VEGF阳性表达率(19.2%)(分别P<0.01,P<0.001).结论大肠癌组织中MVD和VEGF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Dukes分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相关.大肠癌组织血管生成与周围静脉血中癌细胞微转移情况密切相关.CK20mRNA的检测对大肠癌预后判断、疗效评估及指导综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以抗VEGF多克隆抗体的抗F-VIII单克隆抗体检测82例手术切除标本中VEGF的表达水平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分析二者之间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全组病例中,肿瘤细胞VEGF阳性率为63.4%(52/82)VEGF阴性和VEGF阳性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4%和46.6%;19.2%和11.5%。MVD中位值为37个/mm^2(9-150个/mm^2)。VEGF的表达水平与MVD值密切相关(P=0.001)。MVD与患者的预后显著相关(P=0.017)。随着VEGF表达水平增高,患者预后明显恶化(P=0.000)。结论: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多因素预后分析表明VEGF的表达可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