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驱铅制剂对铅染毒大鼠记忆改善的影响,并以依地酸钙钠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1-11/12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lO只。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驱铅灵(由党参15g、鸡血藤15g等组成)3.3g/(kg&;#183;d)组、驱铅灵6.6g/(kg&;#183;d)组、驱铅灵13.2g/(kg&;#183;d)组、依地酸钙钠组。②阳性对照组、依地酸钙钠组、驱铅灵各组均用20g/L的醋酸铅溶液以10μ/g体质量的剂量灌胃,1次/d,第11天停染1d,共3周。③停止染毒后第2天,驱铅灵各组分别用相应剂型的中药复方驱铅灵10μ/g体质量灌胃,1次/d,第11天停1d,共3周。④依地酸钙钠组用5g/L依地酸钙钠溶液以10μL/g体质量的剂量(50mg/kg)腹腔注射,1周注射4d,停3d,共3周。⑤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用蒸馏水灌胃,1次/d,第11天停染1d,共3周。⑥观察驱铅灵制剂对铅染毒大鼠脑海马组织结构的改善以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目的多少及阳性细胞产物平均吸光度的大小作为评价指标,对大鼠海马结构形态学损伤以一氧化氮合酶阳性产物吸光度表示。结果:纳入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无缺失值。①铅染毒大鼠脑齿状回阳性产物吸光度情况:驱铅灵33g,6.6g,13.2g/(kg&;#183;d)组与依地酸钙钠组显著大于阳性对照组[(0.0692&;#177;0.0043),(0.0707&;#177;0.0022),(0.0645&;#177;0.0027).(0.0720&;#177;0.0037),(0.0538&;#177;0.0068)A,(F=12.383,P〈0.01)]。②铅染毒大鼠脑CA1区阳性产物吸光度变化:驱铅灵3.3g,6.6g,13.2g/(kg&;#183;d)组与依地酸钙钠组的阳性产物吸光度显著大于阳性对照组[(0.0638&;#177;0.0033)。(0.0648&;#177;0.0027),(0.0613&;#177;0.0029),(0.0655&;#177;0.0037)。(0.0605&;#177;0.0026),(F=10.585,P〈0.01)]。③铅染毒大鼠脑CA3区阳性产物吸光度变化:驱铅灵33g,6.6g,13.2g/(kg&;#183;d)组与依地酸钙钠组在脑CA3区显著大于阳性对照组[(0.0682&;#177;0.0044),(0.0702&;#177;0.0047),(0.0630&;#177;0.0044).(0.0733&;#177;0.0051),(0.0545&;#177;0.0027)。(F=18.867.P〈0.01)]。结论:中药复方驱铅制剂低、中、高各剂量组均能改善铅染毒大鼠脑海马结构的形态学损害,改善铅致学习记忆的损害,其效果与依地酸钙钠相似,不同剂量的驱铅制剂作用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和促进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1只,模型对照组12只,1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1只,2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11只。按Allen改良法制备脊髓损伤动物模型,10mg/(kg·d)和2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分别在术后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注射液10mg/(kg·d)和20mg/(kg·d)。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术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持续10d。用斜板试验法和BBB评分法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1只10mg/kg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大鼠在术后第2天和1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在术后第1天由于饲养不当死亡,其余43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在术后第7,14,21天时10mg/(kg·d)和2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第7天:(37.88±1.76)°,(38.94±2.15)°,(35.48±1.23)°;第14天:(44.39±1.87)°,(45.96±1.81)°,(39.48±1.23)°;第21天:(44.75±2.11)°,(46.66±1.46)°,(41.42±0.98)°,t=2.27~4.67,P<0.05~0.01]。2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与1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基本一致。②各组大鼠BBB评分结果:在术后第7,14,21天时10mg/(kg·d)和2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第7天:(7.20±0.98),(7.51±0.85),(4.46±0.90)分;第14天:(10.43±0.90),(10.98±0.59),(6.54±0.73)分;第21天:(10.78±0.96),(11.67±0.49),(7.90±0.54)分,t=2.54~8.6,P<0.05~0.01]。2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与10mg/(kg·d)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基本一致。结论:β-七叶皂甙钠可以增加大鼠实验性急性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及最终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3.
背景解放军总医院自行研制的参仙汤方,经临床初步观察28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其智能量表分值有明显提高.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并对其抗自由基损伤能力进行分析.设计双盲随机对照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材料实验于1997-05/12在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完成.选取3个月龄SD大白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痴呆模型组,阿尼西坦组,参仙汤30,15,7.5/g(kg·d)剂量组,12只/组.参仙汤由人参、仙灵脾、何首乌、地龙等组成.按传统煎药法煎取药液,以恒温水浴锅分别浓缩成含生药2.0,1.0,0.5g/mL.方法参仙汤30,15,7.5g/(kg·d)剂量组分别按成人每公斤体质量剂量的20,10,5倍给予参仙汤灌胃,剂量分别为生药30,15,7.5g/(kg·d);阿尼西坦组给予100 mg/(kg·d)阿尼西坦灌胃;痴呆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灌以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第7天给药后1h开始造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造模.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栓子0.25 mL/kg,建立多发性脑梗死模型.造模后继续给药至42 d.然后采用水迷宫实验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估.实验结束后1h将各组大鼠脱臼处死,进行组织、脏器各项生化指标的测定.主要观察指标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水迷宫作业时间、作业正确次数、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实验纳入72只大鼠,操作过程中脱落9只,最后共6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水迷宫作业时间的影响与痴呆模型组比较,参仙汤15,30g/(kg·d)剂量组于迷宫实验第5天均明显缩短[(24.1±13.3),(14.7±6.9),(13.7±7.5)s,P均<0.05].②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水迷宫作业正确次数的影响与痴呆模型组比较,参仙汤15,30g/(kg·d)剂量组于迷宫实验第5天均显著增加[(1.70±2.07),(3.82±1.89),(4.36±1.75)次,P<0.01].③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与痴呆模型组比较,参仙汤15,30g/(kg·d)剂量组脑、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显著增加[(127.2±7.2),(171.3±11.5),(181.7±10.9)μkat/kg,P<0.001;(168.0±23.7),(185.8±14.9),(200.7±15.4)μkat/kg,P<0.05,P<0.01].④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与痴呆模型组比较,参仙汤15,30g/(kg·d)剂量组脑、肝组织丙二醛含量均明显降低[(296.0±37.8),(204.6±43.5),(197.3±43.5)nmol/g,P<0.001;(238.9±60.8),(160.3±29.4),(152.1±34.4)nmol/g,P<0.01].⑤参仙汤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与痴呆模型组比较,参仙汤15,30g/(kg·d)剂量组脑、肝组织脂褐素含量均明显降低[(10.88±1.95),(6.35±1.55),(5.85±1.23)μg/g,P<0.001;(7.17±1.75),(4.38±1.54),(3.69±1.24)μg/g,P<0.01].结论中药参仙汤具有提高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脏器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组织丙二醛和脂褐素含量的作用,通过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的自由基损伤,从而改善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离子通道拮抗剂美金胺对缺氧缺血具有明显的脑保护效果,观察重复应用大剂量美金胺对SD新生大鼠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新华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选用7日龄SD新生大鼠80只,随机分为美金胺54,35,23m g/(kg·d)组及对照组4组,每组20只。连续14d分别经腹腔注射美金胺54,35,23mg/(kg·d)或注射用水(10μL/g)。14d后每组取13只大鼠给予断头处死,余7只大鼠停药恢复1周后断头处死,分别观察大鼠用药后的毒性反应及体质量增长情况。结果78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各剂量美金胺组动物在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第1~5天,但均能在用药后三四个小时内恢复正常。②美金胺54,35,23m g/(kg·d)组分别在用药后第6,5,4天出现耐受。其中美金胺54m g/(kg·d)组2只大鼠分别在连续用药第10天和第12天死亡,其他动物均存活。③各剂量组动物在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质量增长减缓,连续用药14d后美金胺54,35,23mg/(kg·d)组大鼠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9.26±3.61),(30.46±4.10),(30.57±2.82),(37.72±3.04)g,P<0.01]。④停药7d后,美金胺35,23mg/(kg·d)组大鼠体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已不明显,但美金胺54mg/(kg·d)组大鼠体质量仍显著低于对照组[(56.52±10.68),(74.05±5.13)g,P<0.01]。结论①不同剂量的美金胺连续应用14d,可能会对大鼠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停药后可获代偿性恢复。②新生大鼠对美金胺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索曼对大鼠空间记忆及脑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低剂量索曼(soman)染毒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脑组织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初步探讨慢性低剂量神经毒剂中毒的神经机制,为生化战争、武器消减意外事故和恐怖袭击情况下低剂量索曼中毒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皮下注射索曼(2~40μg/kg,s.c,sig×14)为大鼠染毒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行为检测,比色法测脑组织AChE活力。结果Morris水迷宫试验中,10μg/kg组和40μg/kg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分别为(9.1±2.1)s和(15.6±3.1)s,明显长于对照组(3.3±0.5)s(F=30.042,P<0.05);撤除平台后跨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分别为(6.0±1.58)和(5.0±1.41),与对照组(11.2±1.5)相比明显减少;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7.8±3.1)%和(34.0±2.6)%,明显低于对照组(52.6±3.6)%(P<0.01)。索曼组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胆碱酯酶活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107.054,51.858,P<0.01),且胆碱酯酶活力的降低呈剂量依赖性。10μg/kg组和40μg/kg组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质AChE活力抑制率均达30%以上。结论2μg/(kg·d)小剂量索曼慢性染毒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无显著影响;10μg/(kg·d)和40μg/(kg·d)低剂量慢性索曼染毒降低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乙酰胆碱过度堆积引起神经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口服1,6二磷酸果糖对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所致慢性心肌缺血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11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和北京市积水潭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取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异丙肾上腺素组: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5mg/(kg·d),制成慢性心肌缺血模型,连续7d;同时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连续21d。②1,6二磷酸果糖(FDP)组:造模同前,同时给予1,6二磷酸果糖10mL/(kg·d)灌胃,连续21d。③正常对照组:50μL/(kg·d)生理盐水皮下注射7d,同时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21d。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脑组织丙二醛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同时测定总抗氧化能力;并用光镜、电镜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2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丙二醛含量:异丙肾上腺素组、FDP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088±0.230),(2.265±0.349),(1.404±0.187)μmol/g,P<0.001],但FDP组低于异丙肾上腺素组(P<0.01)。②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异丙肾上腺素组、FDP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3.22±3.07),(39.70±3.44),(44.89±2.77)Nu/mg,P<0.001],但FDP组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P<0.01)。③总抗氧化能力:FDP组与正常对照组接近[(1.404±0.134),(1.474±0.062)u/mg,P>0.05],两组均异丙肾上腺素组[(0.581±0.114)u/mg,P<0.01]。④CA1区100μm内神经元数:异丙肾上腺素组、FDP组均少于正常对照组[(13.25±3.06),(32.25±4.33),(52.63±3.85)个,P<0.001],但FDP组多于异丙肾上腺素组(P<0.01)。结论:灌胃1,6二磷酸果糖可降低心肌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减轻脑组织病理的异常变化,提示1,6二磷酸果糖可预防、治疗慢性心肌缺血坏死所致的缺血性脑组织损伤,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抗自由基、增加细胞内能量、膜稳定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归参胶囊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催乳素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07在三峡大学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完成。清洁级雌性未孕SD大鼠48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①正常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正常饲养,不作处理。②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5mL/(kg·d)。③低剂量2.1g/(kg·d)归参胶囊组。④中剂量4.2g/(kg·d)归参胶囊组。⑤高剂量8.4g/(kg·d)归参胶囊组。⑥夏枯草口服液组2.1mL/(kg·d)。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复制大鼠乳腺增生模型,同时应用相应药物治疗,1次/d,连续用药4周后停止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继续灌服上述各种药物2d。于末次给药后处死全部大鼠,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催乳素的含量;同时取乳腺组织作切片观察。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雌二醇、催乳素水平: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含量显著升高(68.28±57.61)ng/L,(3.59±0.35)μg/L,(16.06±2.36)ng/L,(2.87±0.40)μg/L,两组比较数据差异有明显意义(P<0.05或0.01);而低、中、高剂量归参胶囊组和模型组相比雌二醇、催乳素含量明显降低(14.97±4.92)ng/L,(2.95±0.53)μg/L,(11.56±4.00)ng/L,(2.75±0.61)μg/L,(15.50±3.43)ng/L,(2.39±0.67)μg/L,(P<0.05或0.01  相似文献   

8.
背景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脑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生中都有重要作用.目的观察长期服用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脑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材料实验于1999-07/2001-03在武汉大学完成.选取6周龄雄性脑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6只和京都Wistar雄性大鼠8只.体质量(144.5~182.1)g. 方法将26只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9只,以生理盐水5 mL/d灌胃;氯沙坦10 mg/(kg·d)组9只,以氯沙坦10 mg/(kg·d)灌胃;氯沙坦30mg/(kg·d)组8只,以氯沙坦30 mg/(kg·d)灌胃.3组均在入组时喂高蛋白饲料,入组第2周开始饮15 g/L盐水5 mL/d,1次/d.同期选取8只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生理盐水5 mL/d灌胃,1次/d,饲普通饲料,饮自来水.所有大鼠生活在昼-夜节律为12 h,饲养温度为18~20℃,湿度为40%~50%.实验18周后检测大鼠脑卒中发生情况,血压变化.脑卒中临床表现评分标准以1分为活动少,运动量轻度减少或轻度兴奋;2分为活动很少,运动量明显减少或激惹亢奋;3分为俯卧不动,不能行走,忧郁性症状;4分为瘫痪,不能站立,任何1侧或双侧肢体麻痹.利用透射电镜进行脑组织观察,检测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18周断头后大鼠的脑组织结构.②TUNEL法检测大鼠的神经细胞凋亡情况.③记录大鼠体质量以及血压和脑卒中发生率及其变化,结果34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3组大鼠脑卒中发生率情况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氯沙坦10 mg/(kg·d)组及氯沙坦30 mg/(kg·d)组分别为100%,22%,13%.②3组大鼠脑卒中评分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显著高于氯沙坦10mg/(kg·d)组和氯沙坦30mg/(kg·d)组[(3.50±0.55,0.67±1.12,0.38±0.74)分].③3组大鼠脑组织电镜观察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大鼠坏死神经元电子密度增高,有的核膜失去双层结构,嵴断裂、减少甚至消失,呈空泡样改变;氯沙坦30mg/(kg·d)组和氯沙坦10 mg/(kg·d)组大多数神经元染色质分布均匀,核膜规整,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少数神经元核染色质较致密,部分嵴断裂、减少.④3组大鼠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正常组明显低于氯沙坦30 mg/(kg·d)组、氯沙坦10 mg/(kg·d)组及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2.5±0.8,13.9±4.3,14.0±4.4,52.0±16.7)%,P<0.05].⑤3组大鼠血压变化实验18周后正常组明显低于氯沙坦30 mg/(kg·d)组、氯沙坦10 mg/(kg·d)组和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120.1±7.9,169.4±10.1,216.7±8.3,225.5±6.8)mmHg(1 mm Hg=0.133 kPa),P<0.05].⑥3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实验18周后正常组明显高于氯沙坦30 mg/(kg·d)组、氯沙坦10 mg/(kg·d)组和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组[(313.3±10.1,270.8±10.4,258.7±12.7,231.0±6.5)g,P<0.05].结论氯沙坦能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脑卒中发生率、减少其神经细胞凋亡,提示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的作用而预防和延缓脑卒中的发生,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天然牛磺酸是否具有排铅解毒的作用.方法[1]实验于2004-10/12在广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科完成.选用SPF级Wistar纯种雄性大白鼠55只.将检疫合格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5组牛磺酸高、中、低3个剂量组(以纯牛磺酸计),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1只.[2]实验开始后,模型对照组、受试样品各剂量组每天饮用1g/L醋酸铅水溶液造模的同时,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动物灌胃给予纯牛磺酸0.07,0.14,0.21 mg/kg,1次/d,连续30 d;空白对照组不造成高铅模型,灌胃蒸馏水,灌胃量为10 mL/kg,1次/d,连续30 d.于末次给予受试药品24 h后.采用瞬间高压直流电550 V将大鼠电昏后处死,取血,取肝脏和股骨称重后进行湿式消化,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铅含量.[3]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白鼠5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1]血铅水平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2.49±0.31),(2.54±0.27),(2.40±0.29),(3.45±0.88)μg/L,P<0.01];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38±0.18)μg/L,<0.01].[2]肝组织铅含量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1.73±0.64),(1.51±0.16),(1.45±0.63),(2.40±0.43)μg/g,P<0.01];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45±0.10)μg/g,P<0.01].股骨组织铅含量牛磺酸高、中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3.86±1.20),(3.54±0.88),(5.00±1.34)μg/g,P<0.01];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12±0.05)μg/g,P<0.01].结论天然牛磺酸具有促进血铅排出,降低肝组织、股骨内铅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天然牛磺酸是否具有排铅解毒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4-10/12在广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科完成。选用SPF级Wistar纯种雄性大白鼠55只。将检疫合格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5组:牛磺酸高、中、低3个剂量组(以纯牛磺酸计),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1只。②实验开始后,模型对照组、受试样品各剂量组每天饮用1g/L醋酸铅水溶液造模的同时,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动物灌胃给予纯牛磺酸0.07,0.14,0.21mg/kg,1次/d,连续30d;空白对照组不造成高铅模型,灌胃蒸馏水,灌胃量为10mL/kg,1次/d,连续30d。于末次给予受试药品24h后。采用瞬间高压直流电550V将大鼠电昏后处死,取血,取肝脏和股骨称重后进行湿式消化,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铅含量。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白鼠5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铅水平: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犤(2.49±0.31),(2.54±0.27),(2.40±0.29),(3.45±0.88)μg/L,P<0.01犦;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犤(0.38±0.18)μg/L,P<0.01犦。②肝组织铅含量:牛磺酸高、中、低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犤(1.73±0.64),(1.51±0.16),(1.45±0.63),(2.40±0.43)μg/g,P<0.01犦;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犤(0.45±0.10)μg/g,P<0.01犦。股骨组织铅含量:牛磺酸高、中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犤(3.86±1.20),(3.54±0.88),(5.00±1.34)μg/g,P<0.01犦;模型对照组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犤(0.12±0.05)μg/g,P<0.01犦。结论:天然牛磺酸具有促进血铅排出,降低肝组织、股骨内铅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星形胶质细胞能够积极参与脑内的神经活动,与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的空间信息联系.目的: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重塑两者之间的三维构象.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外科、一所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2001-10/2003-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出生30 d的SD雄性大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采用脑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细胞内荧光黄染色、免疫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相结合的技术.主要观察指标:主要观察神经元的放电类型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结果:根据放电形式的不同主要把海马锥体细胞分为两类:位相型和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单层光学图像和三维立体重建显示许多星形胶质细胞紧密围绕在细胞内荧光黄染色锥体细胞周围并形成紧密接触.两类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存在区别.非位相型放电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周围都有许多星形胶质细胞形成接触的部位,而位相型放电神经元则仅位于树突.结论:不同特性海马神经元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是癫痫活动的脑神经元的细胞学特征,过去认为其产生与突触传递异常有关。近年来,阵发性去极化漂移的内因机制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目的:观察小剂量藜芦碱诱发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活动的特征,探讨其可能的离子机制。设计:探索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4-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出生后14d的健康SD大鼠40只,所需试剂购自天津市医药公司和Sigma公司。干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取脑切片,通过0.5μmol/L藜芦碱诱发癫痫样活动。在6张脑片上诱发产生阵发性去极化飘移样放电后,灌流液中加入80nmol/L河豚毒素,在另外5张脑片上,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5μmol/L)替换河豚毒素,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放电模式。②电压钳模式下通过细胞,Ⅰ-Ⅴ反应计算河豚毒素敏感性持续性钠电流的大小。结果:小剂量藜芦碱细胞外灌流后,随着神经元膜的超极化,大鼠CA1区锥体细胞表现出固定模式的阵发性去极化漂移串样放电,这种电活动可被小剂量(80nmol/L)河豚毒素或(5μmol/L)苯妥英所阻断。电压钳模式下测量阈下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在膜电位-55,-60,-65mV范围内,癫痫放电神经元测值明显增大,表明小剂量藜芦碱可增强持续性钠电流,并具有电压依赖性。结论:小剂量藜芦碱可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样癫痫活动。小剂量河豚毒素或苯妥英可阻断这种癫痫活动,其离子机制可能与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是癫痫活动的脑神经元的细胞学特征,过去认为其产生与突触传递异常有关.近年来,阵发性去极化漂移的内因机制得到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目的观察小剂量藜芦碱诱发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产生癫痫样活动的特征,探讨其可能的离子机制.设计探索性观察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神经科学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2-10/2004-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出生后14 d的健康SD大鼠40只,所需试剂购自天津市医药公司和Sigma公司.干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取脑切片,通过0.5 μmol/L藜芦碱诱发癫痫样活动.在6张脑片上诱发产生阵发性去极化飘移样放电后,灌流液中加入80 nmol/L河豚毒素,在另外5张脑片上,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5μmol/L)替换河豚毒素,观察在不同药物作用下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放电模式.②电压钳模式下通过细胞Ⅰ-Ⅴ反应计算河豚毒素敏感性持续性钠电流的大小.结果小剂量藜芦碱细胞外灌流后,随着神经元膜的超极化,大鼠CA1区锥体细胞表现出固定模式的阵发性去极化漂移串样放电,这种电活动可被小剂量(80 nmol/L)河豚毒素或(5 μmol/L)苯妥英所阻断.电压钳模式下测量阈下河豚毒素敏感性钠电流,在膜电位-55,-60,-65mV范围内,癫痫放电神经元测值明显增大,表明小剂量藜芦碱可增强持续性钠电流,并具有电压依赖性.结论小剂量藜芦碱可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上诱发出阵发性去极化漂移样癫痫活动.小剂量河豚毒素或苯妥英可阻断这种癫痫活动,其离子机制可能与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慢性镉中毒对小鼠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镉中毒对小鼠海马CA3区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加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镉中毒组,每组20只.饲养1周后,镉中毒组采用皮下注射氯化镉,每周2次,连续3个月,对照组同时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喂养3个月后取小鼠海马分别进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CD45和半乳糖脑苷脂(gallc to cerebroside,GC)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对海马CA3区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电镜下观察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光镜下镉中毒组胶质细胞主要变化有:GFAP和CD45阳性细胞数增多(P<0.05);而GC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电镜下对照组胶质细胞核膜界线清晰,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线粒体结构完整,嵴清晰,粗面内质网丰富;镉中毒组胶质细胞水肿,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结论:慢性镉中毒致小鼠海马CA3区星型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增多,而少突胶质细胞减少,这些变化可能是镉的神经毒性作用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深圳市罗湖地区健康成年女性人群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和CA125/CEA的参考区间并进行验证.方法 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进行健康体检的成年女性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偏度-峰度值检验数据正态分性,对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BOX-COX转换;采用四分位间距法剔除离群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多发性脑梗塞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SP和SPR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精制蝮蛇抗栓酶(Svate-3)联合应用对MCI(multi-cerebralInfarction,MCI)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MCI发病时的细胞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实验组。应用微栓子栓塞阻断法建立MCI缺血性动物模型,借用组织化学的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的SP和SPR改变,并且对比观察NGF,Svate-3对MCI海马CA3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SP及SPR阳性反应物平均灰度值组间比较,实验对照组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分别为(202±10),(127±7)和(168±8),(95±9),P<0.01。结论SP及SPR可能参与MCI病理生理过程,NGF和Svate-3在缺血状态下可以减轻神经元的损伤,并能提高其存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细胞外电生理记录方法,来探讨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CA3区长时程增强(LTP)诱导阶段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电生理技术,刺激大鼠海马穿通纤维,在CA3区记录群体锋电位(populationspike,PS),通过在CA3区分别急性注射17β-estradiol,电压敏感性钙通道(voltage-sensitiveCa2+channels,VSCCS)拮抗剂尼非地平(Nifedipine),和三氯化铝(Alcl3)来观察不同的药物在给予动物高频刺激诱导出的LTP中PS幅值的相应变化。结果:高频刺激前5min给予不同浓度雌激素能抑制海马CA3区LTP的诱导过程:1pmol/L的雌激素使海马CA3区LTP的诱导减弱,药物在1min内开始起作用,持续整个诱导阶段,并且当浓度的加大为10pmol/L和100pmol/L,抑制作用加强,3种浓度雌激素PS的幅值抑制峰值分别是基础值的(118.56±11.97)%,(90.82±9.23)%和(68.10±10.37)%。选择性钙通道阻断剂Nifedipine也明显抑制LTP诱导过程,(112.24±7.59)%,50min时抑制作用达峰值,为基础的(78.92±11.69)%,与雌激素有相互加强的作用。结论:雌激素对诱导阶段LTP抑制作用至少部分的与细胞钙水平降低有关。小剂量的Alcl3(0.25mol/L)对LTP的诱导无明显抑制作用,此剂量与中等浓度(10pmol/L)的雌激素共同作用时有部分增强效应,提示两者可能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讨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及其机制,为临床HBO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动物用沙土鼠20只,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组、0.15MPaHBO治疗组、0.25MPaHBO治疗组、0.25MPa压力空气(hyper-baricair,HBA)对照组5组(n=4)。应用TUNEL检测技术,对沙土鼠前脑缺血20min后再灌注3d模型,用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HBO)治疗连续3d,观察HBO作用下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变化。结果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3d后海马CA1区大量神经元凋亡犤(163±15)/mm2犦,HBO治疗组凋亡细胞数犤0.15MPaHBO治疗组为(99±12)/mm2,0.25MPaHBO治疗组为(73±11)/mm2犦明显减少(P<0.01),0.25MPa空气对照组凋亡细胞数为(151±13)/mm2,以0.25MPaHBO治疗组为佳。结论HBO治疗对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凋亡,为高压氧治疗缺血性损伤的疗效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24h复氧后不同时段Fos表达时程变化的影响,探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抗缺氧复氧性脑损伤机制。方法:35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缺氧复氧实验组和人参银杏复方制剂给药组。应用低压氧舱仿海拔8000m高空缺氧模型,采用Nissl染色、Fos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预防性应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24h复氧0,24,72h不同时段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及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全脑缺氧24h复氧72h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数量锐减,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在缺氧24h复氧0h时为(9.3±3.8)个,较常氧对照组(16.6±4.8)个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氧24h时显著减少甚至消失为(2.0±1.8)个,复氧72h为(13.7±5.1)个,时接近常氧对照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防性应用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后缺氧24h复氧72h时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数量未见明显减少,在缺氧24h复氧0,24,72h时段CA1区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较缺氧复氧实验组相应时段增加,以复氧0h时增加最为显著,为(39.0±5.8)个,与常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参银杏复方制剂对缺氧复氧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缺氧复氧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