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血糖的浓度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患者分为SIRS组(78例)和非SIRS组(35例);SIRS组分为生存亚组(37例)和死亡亚组(41例);在SIRS组中随机选择血糖水平〉6.1mmol/L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测定IL-6、IL-10、IL-13、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血清浓度和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强度。结果入院5d后,血清IL-6、TNF—α及血糖水平SIRS组较非SIRS组明显增高,分别为(80±38)×10^3μg/L与(42±7)×10^3μg/L、(52±20)×10^3μg/L与(17±6)×10^3μg/L、(11.9±1.1)mmol/L与(6.5±1.5)mmol/L;死亡组较生存组患者亦明显增高,分别为(108±21)×10^3μg/L与(66±22)×10^3μg/L、(28±8)×10^3μg/L与(16±9)×10^3μg/L、(14.4±2.1)mmol/L与(7.0±1.0)mmol/L。IL-10、IL-13和HLA—DR表达强度的变化却相反。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扭转上述变化,降低死亡率。结论SIRS患者的血糖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危重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范瑜燕  葛凯杰  张炜  屈莉红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87-1388,1391
目的研究结构脂肪乳对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75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33例),在入院后的第2-11d,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10d的肠外营养支持,其中研究组给予结构脂肪乳,对照组给予中,长链脂肪乳。在营养支持前1d及营养支持后第10d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O),分析两组肝功能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前研究组的ALT、AST、TG、CHO分别为(97.4±6.7)U/L、(100.7±5.8)u,L、(4.9±2.7)mmol]L、(7.21±3.7)mmol/L,对照组的分别为(98.5±8.6)U/L、(98.8±4.7)U/L、(4.8±1.82)mmol/L、(7.24±3.6)mmol/L;营养支持10d后研究组的ALT、AST、TG、CHO分别为(82.7±5.4)U/L、(85.2±6.1)U/L、(4.61±1.8)mm01]L、(7.00±3.5)mmol/L,对照组的分别为(97.1±6.1)U/L、(98.4±3.9)U/L、(4.73±2.2)mmol/L、(7.23±2.8)mmol/L。营养支持后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均较营养支持前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3.35、3.27,P〈0.05);两组血脂指标(TG、CHO)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24、2.13,P〈0.05)。结论结构脂肪乳能改善重症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对血脂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西部医学》2010,(2):378-378
血糖的检测指标有两个,即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人血糖浓度相对稳定,餐后血糖可暂时升高,但应不超过10mmol/L(180mg/dl)。正常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1),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为7.8mmol/L(140mg/d1)以下。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或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即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张勤  黄恋川  李伟  吴桐 《西部医学》2009,21(10):1659-1661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系统(CGMS)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甘精胰岛素(来得时)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T2DM患者65例,分别接受甘精胰岛素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治疗10周,治疗结束即时进行72hCGMS观察。结果10周时甘精胰岛素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显著低于NPH组[(7.2±0.7)%VS(7.8±0.9)%]。CGMS检查显示,甘精胰岛素组早餐后[(9.3±2.2)mmol/Lvs(10.3±2.7)mmol/L]中餐后[(8.3±2.0)mmol/LVS(9.1±1.8)mmol/L]和晚餐后2h[(8.1±2.1)mmol/LVS(8.9±2.3)mmol/L]降低更明显,血糖≥10mmol/L间百分比明显降低[(13.5±9.1)%VS(18.7±10.4)%],凌晨3点PG不过低[(5.1±0.7)mmol/LVS(4.O±0.9)mmol/L]。甘精胰岛素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例次)显著少于NPH组(3例次),夜问血糖≤3.0mmo/L时间百分比亦明显减少[(1.83±1.25)%VS(5.08±1.23)%]。结论甘精胰岛素治疗更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更好地控制24小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50%葡萄糖注射液用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的志愿者行标准OGTT,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各30例),1周后分别口服7支和7.5支50%葡萄糖注射液(20mE/支)行OGTT,并与标准OGTT结果比较。结果标准OGTT糖耐量正常(NT)者23例,服糖0、30、60、120和180min的血糖水平分别为(4.8±0.4)、(6.7±0.6)、(5.9±0.8)、(5.5±0.9)和(4.8±0.9)mmol/L,口服50%葡萄糖注射液7支行OGTT者(15例)的血糖水平分别为(4.8±0.3)、(7.5±1.1)、(6.8±1.8)、(6.3±1.0)和(4.6±1.2)mmol/L,7.5支者(8例)的血糖水平分别为(4.7±0.3)、(7.2±1.3)、(6.1±1.1)、(5.6±0.9)和(4.3±0.9)mmol/L;标准OGTT糖耐量受损(IT)者37例,服糖0、30、60、120和180min的血糖水平分别为(5.2±0.6)、(9.1±1.4)、(8.9±2.6)、(6.7±2.0)和(4.7±1.0)mmol/L,口服50%葡萄糖注射液7支行OGTT者(15例)的血糖水平分别为(5.1±0.7)、(8.8±1.7)、(9.0±3.0)、(7.3±2.2)和(5.1±1.1)mmol/L,7.5支者(22例)的血糖水平分别为(5.3±0.6)、(8.8±1.9)、(8.5±2.4)、(6.6±1.4)和(4.8±1.6)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标准OGTT胰岛素正常者38例,服糖0、30、60、120和180min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对数转换值分别为1.5±0.3、3.9±0.3、3.7±0.4、3.2±0.6和2.2±0.8,口服50%葡萄糖注射液7支行OGTT者(20例)分别为1.7±0.4、3.9±0.4、3.4±0.7、3.3±0.8和2.4±0.7,7.5支者(18例)分别为1.7±0.4、3.9±0.4、3.8±0.5、3.3±0.7和2.3±1.0;标准OGTT高胰岛素血症者22例,服糖0、30、60、120和180min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对数转换值分别为2.2±0.6、4.7±0.5、4.9±0.7、4.2±1.0和2.84-0.9,口服50%葡萄糖注射液7支行OGTT者(10例)分别为2.4±0.6、4.7±0.5、4.7±0.3、4.1±0.8和2.8±1.1,7.5支者(12例)分别为1.9±0.5、4.5±0.6、4.6±0.6、3.7±1.0和2.4±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种检测方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0%葡萄糖注射液7支或7.5支均可替代75g无水葡萄糖粉进行OGTT,三者的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血压正常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均在20~200μg/min,所有患者经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物和(或)采用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空腹〈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随机分成2组,A组为治疗组(33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10mg/d,B组为对照组(35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加用安慰剂,疗程12个月。2组患者在治疗后3、6.9及12个月监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及AER等。结果A组在3、6.9和12个月后AER分别是(24.3±6.5)μg/min、(22.5±7.8)t,g/min、(21.8±4.3)μg/min和(20.5±6.4)μg/min,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24.8±3、7)μg/min、(47.9±5.7)μg/min、(53.2±9.5)μg/min和(59.8±9.2)μg/min,P〈0、05),与治疗前(44.2±7.1)μg/min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B组在9和12个月分别是(53.2±9.5)μg/min和(59.8±9.2)μg/min,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美托洛尔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糖的影响及低血糖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24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各31例,在使用降血糖药物种类、剂量不变及均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服美托洛尔。A组:25mg每日3次;B组:25mg每日2次;C组:12.5mg每日2次;D组:6.25mg每日2次。测量四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变化及各组低血糖的发生情况。结果A、B两组空腹血糖治疗前分别为(8.8±2.7)mmol/L、(8.9±2.7)mmol/L,治疗后分别为(5.4±2.0)mmol/L、(5.9±2.2)mmol/L,A、B两组治疗前、后比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餐后血糖则无明显变化;C、D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均无明显变化。A、B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与C、D两组比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9%)、B(16%)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C(6%)、D(0%)两组。结论美托洛尔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血糖的影响与其剂量大小有关,起始剂量越大其低血糖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内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清营养指标、PaO2和PaC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Ⅲ(APACHEⅢ)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交叉自身对照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入住我院内科监护室的48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采取两种输注方式,比较持续性营养输注(A组)与周期性营养输注(B组)治疗前和7d后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PaO2和PaC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APACHEⅢ评分,比较对这两组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束时A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34±3)g/L、(196±28)mg/L、(2.1±0.3)g/L,B组分别为(35±4)g/L、(198±25)mg/L、(2.0±0.4)g/L;A组PaO2及PaCO2水平分别为(92±12)mmHg(1mmHg=0.133kPa)、(42±10)mmHg,B组分别为(91±9)mmHg和(42±10)mmHg;A组外周血白细胞及APACHEⅢ评分分别为(11.8±1.7)×10^9/L和(38±7)分,B组分别为(12.6±1.2)×10^9/L和(40±6)分。两种营养输注方式对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9和P=0.013),而其他研究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性营养输注较周期性输注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改善明显,而在改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PaO2和PaCO2及APACHEⅢ评分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禚元清  张桂芝 《吉林医学》2008,29(3):193-194
目的:观察长秀霖联合拜蓎平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拜蓎平50mg三餐时口服加睡前10点皮下注射长秀霖。抽取静脉血测定空腹血糖(FPG)及早餐后2h血糖(2hPG),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比较治疗前后上述变化。结果:本组患者FPG从治疗前(11.5±2.5)mmol/L下降至(7.0±0.5)mmol/L,治疗2个月后仍保持在(5.8±0.4)mmol/L。2hPG从治疗前(14.8±0.8)mmol/L下降至(8.8±0.4)mmol/L,在治疗2个月后保持为(7.8±0.3)mmol/L;FPG和2hP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2个月后,HbA1c从治疗前(8.3±0.6)%下降至(6.5±0.6)%,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长秀霖联合拜蓎平强化治疗在短时间内达到血糖控制标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诺和龙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诺和龙每次0.5~2.0mg,每日3次,餐前服用,观察12周。结果:空腹血糖治疗前9.9±3.5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6.9±1.2mmol/L(P〈0.05),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15.2±5.6mmoL/L,明显高于治疗后的9.9±1.8mmol/L(P〈0.05)。结论:诺和龙具有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及稳定空腹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再障生血胶囊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再障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ICR小鼠50只随机分为高剂量组[1.6g/(kg·日)],中剂量组[0.8g/k(g·日)],低剂量组[0.4g/(kg·日)],另设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结果:外周血高、中、低剂量组白细胞分别是7.4±7.8×10^9/L、6.0±5.2×10^9/L、3.0±0.5×10^9/L.与阴性组相比,高、中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股骨骨髓有核细胞数分别为52.3±11.24×10^5/根、56.8±15.15×10^5/根、47.9±11.29×10^5/根。高、中、低剂量组均较阴性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再障生血胶囊能有效保护由环磷酰胺所致的骨髓损伤,对小鼠骨髓造血功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化疗后血小板≤20×10 9/L的12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2个周期化疗,第1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第2周期当血小板≤50×10 9/L时皮下注射rhTPO15000U/d为用药组,连续用药8~14d(血小板升至t〉75×10 9/L停用),监测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11±4)×10 9/L与对照组(9.4±2.9)×10 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20×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为(7.6±2.0)d,和对照组[(8.7±2.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3±86)×10 9/L和(178±5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为(21.7±3.9)u,对照组为(24.2±5.1)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提高血小板恢复后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支架放置术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锁骨下动脉支架远期通畅率的相关性。方法用独立样本g检验回顾性分析因动脉硬化行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通畅者(102例)与非通畅者(11例)术前白细胞计数的差异。用x^2检验分析术前白细胞计数较高(〉7.195×10^9/L)组(36例)与白细胞计数较低(≤7.195×10^9/L)组(77例)锁骨下动脉支架观察结束时支架通畅率的差异。结果113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锁骨下动脉支架1年通畅率为96.5%(109/113),3年通畅率为89.6%(60/67)。11例非通畅患者的术前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102例通畅患者(t=-5.051,P〈0.001),分另4为(8.3±1.1)×10^9/L(5.40×10^9/L~10.611×10^9/L)及(6.1±1.3)×10^9/L(4.10×10^9/L~8.00×10^9/L)。术前白细胞计数较高组及白细胞计数较低组观察结束时通畅率分别为75.0%(27/36)及97.4%(75/77)[P=0.001,OR值为12.500(95%CI为2.539~61.547)]。结论排除其他影响锁骨下动脉支架远期通畅率的传统因素之外,白细胞的增多与锁骨下动脉支架狭窄或阻塞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两种不一样的采血方法开展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不同采血方法划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接受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接受末梢血采集,对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血常规检验相关指标 WBC(5.9±1.3)×109/L、RBC(3.9±0.7)×1012/L、Hb(113.1±14.9)g/L、PLT(225.9±62.6)×109/L 及 HCT(43.9±20.7)%相比于对照组(6.5±3.7)×109/L、(3.5±0.5)×1012/L、(105.5±18.3)g/L、(206.8±83.2)×109/L 及(31.6±17.9)%数据差异明显(P <0.05);研究组血常规检验相关指标 MCV(81.6±7.1)fL、MCHC(320.6±31.2)(g/L、MCH(25.9±5.8)pg 相比于对照组(82.1±7.4)fL、(319.4±30.9)(g/L、(26.7±6.1)pg 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选取静脉血采血方法能够获取更加客观准确的检验结果,相比末梢血采血方法,静脉血液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ITP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183;d),连用5d,同时静滴地塞米松1.5mg/(kg&;#183;d),连用5d,第5天起口服强的松2mg/(kg&;#183;d)。地塞米松组静滴地塞米松1.5mg/(kg&;#183;d),连用5d,第5天起口服强的松2mg/(kg&;#183;d)。结果:联合组、地塞米松组使血小板计数(PLT)≥50&;#215;10^9L的时间分别为(2.5&;#177;1.1)d,(5.1&;#177;1.2)d;PLT≥100&;#215;10^9/L的时间分别为(4.4&;#177;1.3)d,(7.8&;#177;1.5)d;达峰值时间分别为(6.9&;#177;1.2)d,(13.6&;#177;1.6)d,PLT的峰值分别为(310&;#177;102)&;#215;10^9/L.(160&;#177;62)&;#215;10^9/L。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ITP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Ad)-PUMA联合SU5416对裸鼠胰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裸鼠胰腺癌AsPC-1细胞株原位移植瘤模型,将胰腺癌裸鼠随机分为4组,于模型的第14天,分别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μL(对照组,n=8)、Ad—PUMA3×10^8pfu/100μL(PUMA组,n=10)、SU5416制剂16mg/kg(SU5416组,n=9)和Ad—PUMA+SU54163×10^8pfu/100μL+SU541616mg/kg(联合组,n=10)。治疗2周后处死裸鼠,剖腹测量原位肿瘤瘤重、抑瘤率、肿瘤微血管密度、胰腺癌细胞凋亡指数,同时观察腹膜、肝脏及毗邻脏器转移和腹水情况。结果:对照组、PUMA组、SU5416组、联合组诱发肿瘤瘤重分别为(0.72±0.08)、(0.48±0.06)、(0.52±0.07)、(0.21±0.04)g,抑瘤率分别为0、28%、34%、71%,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21.4±2.7、20.2±2.5、8.3±1.6、3.8±1.0,凋亡指数分别为(2.7±1.8)、(13.7±3.4)、(5.5±3.7)、(20.6±8.6)%,腹膜转移率分别为87%、70%、33%、10%,肝转移率分别为75%、50%、22%、0,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dPUMA联合SU5416具有协同抗胰腺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及血小板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和总抗氧化力(T-AOC)水平的变化。方法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90例CAP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CA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分为继发血小板增多组(血小板计数〉300×10^9/L)40例和血小板不增多组(血小板计数≤300×10^9/L)50例。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GGT、T-AOC及血小板GGT、T.AOC的水平。结果CAP患者人院时血清GGT活性和血小板GGT活性[(45.6±25.4)U/L;(179.9±41.3)mU/10^9pit]均较对照组[(17.9±3.7)U/L;(49.5±8.0)mU/10^9pit]高;血清T—AOC入院时[(12.6±1.6)U/mL]比对照组[(17.8±2.1)U/mL]低;血小板T-AOC入院时[(61.6±21.5)mU/10^9plt]高于对照组[(48.6±9.9)mU/10^9plt];血小板T-AOC出院时[(40.7±14.2)mU/10^9plt]比入院时[(61.6±18.3)mU/10^9plt]和对照组[(48.6±9.9)mU/10^9plt]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血清T.AOC血小板增多组[(12.9±1.1)U/mL]比血小板不增多组[(12.3±1.7)U/mL]高;血小板T—AOC血小板增多组[(53.0±12.0)mU/10’plt]比血小板不增多组[(68.6±19.7)U/10^9plt]低,血清GGT血小板增多组[(52.5±31.6)U/L]比血小板不增多组[(39.7±15.8)U/L]高,血小板GGT血小板增多组[(166.4±39.3)mU/10^9plt]比血小板不增多组[(190.6±39.9)mU/10^9plt]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院时血小板计数与血小板T-AOC、GG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P=0.003),-0.308(P=0.002)。结论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血小板活化与氧化应激有关;血小板在炎症反应过程及维持氧化抗氧化平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在胸部手术围术期血糖控制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对21例胸部肿瘤病人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的血糖调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平均(9.4±1.6)mmol/L。术后第1、2、3d平均血糖分别为(11.8±1.0)mmol/L、(11.2±1.0)mmol/L、(9.8±1.0)mmol/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其中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肺功能不全、呼吸机支持各1例,无死亡,无糖尿病酮症的中毒发生。结论糖尿病患者经正规的围术期处理,将血糖维持至基本正常水平,是可耐受复杂的胸部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抑郁与微炎症、血锌和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157例MHD患者以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分为标准分为非抑郁组和抑郁组。比较两组患者社会因素、相关生化指标、血锌、营养不良炎症(MIS)评分和并发症(IPI)评分差异。应用二项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与抑郁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57例患者,非抑郁组86例,抑郁组71例,抑郁发生率为45.2%(71/157),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为24.2%(38/157)。非抑郁组与抑郁组年龄[(50±13)比(62±11)岁]、MIS评分[(3.3±6)比(7.2±2.2)分]、WBC[(5.8±1.5)×10^9/L比(6.4±1.8)×10^9/L]、超敏CRP[(4±4)比(9±6)mg/L]、Hb[(11.3±1.5)比(10.7±1.5)g/L]、白蛋白[(37±3)比(33±4)g/L1、血糖[(5.6±2.1)比(6.7±3.5)mmoL/L]、血锌[(10.1±2.9)比(8.5±2.6)μmol/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437±459)比(300±35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IS评分(OR=2.908,95%Cj=2.037~4.151)、血锌(0R:0.942,95%CI=0.907~0.979)、超敏CRP(OR=1.217,95%CI=1.075~1.370)、血糖(OR=1.315,95%C1=1.039~1.664)均为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HD患者抑郁发生率高,抑郁与微炎症、血锌和营养不良密切相关,MIS评分、血锌、超敏CRP、血糖为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以及抗Hp治疗在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比较57例ITP患者和50例正常体检者Hp感染情况。并将ITP伴Hp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加升血小板药物)和非治疗组(单用升血小板药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及缓解率情况。结果ITP组和正常对照组的U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6.6%(38/57)和44%(2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P<0.05)。治疗组显效13例,有效6例:非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3例,进步10例。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分别为(23.6±15.4)×10^9/L和(96.2±15.9)×10^7L;非治疗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分别为(27.8±17.6)×10^9/L和1(61.6±33.3)×10VL。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Up感染阳性的ITP患者,根除Hp感染对ITP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