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探讨不同频率针刺手法诱发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wide dynamic range,WDR)神经元放电信号的编码特征。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判定SD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不同频率(0.5、1、2、3 Hz)均匀提插手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提取并分析脊髓背角WDR神经元放电信号中所包含的与针刺频率相关的特征性信息,通过计算放电频率、峰峰间期、嵌入维数、最大Lyapunov指数以及Lempel Ziv复杂度,得到不同频率针刺手法诱发WDR神经元放电信号的编码特征。结果 4种不同频率针刺手法表现出不同的特征,WDR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与针刺手法频率的改变并非呈简单的线性相关;针刺作用下WDR神经元的放电信号具有混沌特性。结论 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的相关术语描述和归纳针刺电信号的放电节律形式是适用可行的,不同频率针刺手法能够在脊髓背角水平干预神经电信息的传导、编码和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针、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诱发的放电变化,比较不同参数的手针和电针诱发的神经束放电的差异,初步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针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5只。动物用20%乌拉坦麻醉(750 mg/kg),分离支配右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不同手法的手针(捻转、提插、捻转提插,1 Hz)及不同参数的电针(5 V、10 V1、5 V,3 Hz)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各1 min,对刺激过程及刺激前后神经束诱发放电记录采样各1 min,然后进行单位时间神经放电脉冲计数(Bin:1 s)。结果:捻转提插手针"足三里"其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增加最为明显:刺激前的计数为(42.20±1.98)pulses/s;刺激后增为(74.20±18.92)pulses/s(P<0.05);刺激结束后即刻恢复到(41.40±4.85)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单纯提插手针刺激时其神经束放电峰值计数从刺激前的(42.00±3.89)pulses/s增加为(60.60±10.79)pulses/s(P<0.05);针刺结束后即刻恢复至(45.00±18.10)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而单纯捻转手针刺激无明显变化。电针刺激"足三里":强度从5 V左右开始可诱发类似手针诱发的神经放电现象,10 V以上电针其神经放电增加显著,15 V电针接近于单纯提插手法手针所产生的效应:放电峰电位数从刺激前(42.60±3.87)pul-ses/s增加至电针时(64.20±9.36)pulses/s(P<0.05);电针结束后恢复到(48.00±7.55)pulses/s,与电针时比较P<0.05。结论:提插及捻转提插手法的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且后者放电现象更为明显;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可产生与手针的机械刺激类似的神经放电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提插补泻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补泻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寻找不同补泻方法的刺激参数,为临床应用针刺补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提插补泻临床常用手法,在健康人体曲池穴给予一定量化的针刺手法,以穴位皮肤温度为观察指标,观察针刺手法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针刺曲池穴后,提插补法组对同侧商阳穴皮肤影响以升温效应为主,提插泻法变化不大;提插补法组和提插泻法组均使对侧少商穴皮肤温度升高。结论:不同针刺补泻手法对健康人穴位皮肤温度有不同的影响,针刺后穴位皮肤温度的变化不仅具有特刊经性,而且具有全身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麻醉状态下观察手针大鼠后肢足三里穴位引起的支配该穴区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以及由此诱发的相应靶器官血压波动效应。方法:将水合氯醛麻醉处理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利多卡因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并设生理盐水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作为对照。持续记录足三里针刺过程中大鼠右颈动脉血压变化并同时记录分析相应的神经束放电情况。结果:以一定手法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引起明显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并引起相应动脉血压的下降(P〈0.05),而在穴位邻近区域注射利多卡因后上述现象消失。结论: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诱发支配穴位的特异性外周神经放电,该神经信号可能通过躯体心血管反射参与调节体内的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及穴区胶原与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手针足三里组、手针+色甘酸钠组(穴区肥大细胞拮抗)、手针+胶原酶组(穴区胶原纤维溶解),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分离左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干,手针提插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min,记录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神经束诱发放电信号。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与对照组、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相比,手针足三里组诱发的坐骨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P<0.01);同时手针足三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穴位区注射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减弱;穴位区注射胶原酶阻断针刺应力在穴位组织中传输,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样,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也减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记录支配后三里穴位区域的神经束放电方法,观察手针刺激大鼠后肢后三里、三阴交以及腹部天枢穴位后,诱发该神经束的放电变化,为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提供研究方法和依据.方法 在分离支配大鼠右侧后三里穴位神经束(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手针刺激同侧的后三里、三阴交及天枢穴(捻转提插,1 Hz),记录并分析神经束诱发放电;然后注射神经阻滞药利多卡因封闭右侧后三里穴位,观察上述针刺诱发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 手针刺激后三里可诱发明显的神经束放电,同样手针刺激三阴交、天枢穴则无上述神经的放电现象.利多卡因封闭后三里穴位后,手针刺激后三里,此诱发放电随之消失;而用生理盐水进行同样的注射后上述手针刺激的诱发放电依然存在.结论 手针刺激后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穴位的坐骨神经分支特异性神经放电,提示针刺后三里信息可沿该分支传入脊髓.  相似文献   

8.
针刺提插和捻转手法运针频率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通过实时定量检测手段和频谱分析方法得到了临床常用6种针刺手法的运针主频率。方法:采用笔者研制的临床针灸针体实时受力监测系统,分别检测了在人活体和新鲜猪肉上运用提插和捻转等6种手法时针体的受力状况。结果:在人体曲池穴上运用这些基本针刺手法的主频率参数较为集中,范围为0.60-1.80Hz,平均值约为1.20Hz。补法与泻法在主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人体上的主频率平均值约为1.20Hz,在猪肉上的仅为0.50Hz左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20Hz这个频率平均值,可以认为是一个有规律的得气指标和参数。  相似文献   

9.
不同针刺手法对健康人经穴氧分压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喻凤兰  孔鄂生 《中国针灸》1996,16(10):15-16
本文采用氧分压(PO2)传感针,对20例健康男性的手阳明大肠经上臂穴、曲池穴的PO2与相应非穴位的PO2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针刺合谷穴时,臂与曲池穴PO2升高,分别与针刺前比较,其10'、15'、20'的PO2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M<O.05),而相应非穴位PO2变化不显著。在应用补法与泻法(提插捻转)运针后发现,施行补法时曲池穴P02上升,泻法时PO2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灸缓解内脏痛的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采用直结肠扩张(CRD)作为内脏的伤害性刺激.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1~L3节段脊髓背角广动力型神经元活动.针刺选用与直结肠同神经节段支配的同侧和对侧"足三里"穴位.结果:内脏伤害性传入能明显激活脊髓背角会聚神经元,对侧体表机械刺激和"足三里"穴位手针刺激可抑制这种伤害性反应.急性脊髓化实验,针刺对侧"足三里"穴位抑制CRD反应的效应完全消失.结论:针刺和内脏伤害性传入信号在脊髓水平发生会聚和相互作用,针刺穴位能够抑制内脏伤害性传入所激活的背角神经元反应,且这种作用需要脊髓上中枢参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经穴皮肤下电阻抗的变化探索不同针刺手法对穴位特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健康受试者,应用单穴电特性数据分析系统,以绝缘针为探针,分别采用针刺留针、针刺补法、针刺泻法3种手法,留针20min,通过实时动态检测足三里穴皮肤下电阻抗的方法,观察不同针刺手法对针刺手法前、中、后的影响。结果:(1)针刺手法操作过程中经穴皮下电阻抗变化情况:行针刺泻法过程中经穴皮肤下电阻抗显著高于行针刺补法(P0.05),行针刺补法显著高于留针法(P0.05),即R针刺泻法R针刺补法R留针法;(2)3种不同针刺手法操作前后比较:留针法、针刺补法、针刺泻法手法后均可以显著降低经穴皮肤下电阻抗(均P0.01),电阻抗值分别下降约11.44、11.15、11.12kΩ。结论:针刺手法可以对穴位皮肤下电阻抗值产生显著性改变,而且与针刺手法的种类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伤害性电活动的作用,探讨电针在脊髓背角水平调控伤害性信号的效应特征。方法:采用多通道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25只正常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电活动,在神经元的足底感受野(RF)给予连续高强度电刺激诱发神经元的windup,而后于大鼠同侧“足三里”穴区进行不同强度(1 mA或2 mA)的电针(EA1 mA、EA2 mA)干预10 min,刺激频率为2 Hz/15 Hz,然后再次以相同条件诱发WDR神经元的windup。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干预前后,WDR神经元伤害性放电成分的总数量及windup现象的变化。结果:EA1 mA和EA2 mA均显著减少了WDR神经元Aδ和C成分及后放电的数量(P<0.01,P<0.001),且EA2 mA对C成分的抑制率显著高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干预减弱了WDR神经元的windup现象(P<0.05,P<0.01),且EA2 mA的效应要强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作用于WDR神经元的非感受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3种基本操作手法(提插、捻转、提插捻转复合手法)对家兔穴区组织造成损伤形态计量学影响。[方法]36只家兔随机分入提插组,捻转组,提插捻转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对家兔足三里穴分别施3种操作手法,每日操作1次,行针时间1 min,共10次。计数穴区炎细胞数量;观察组织苏木精-伊红素(HE)染色和Masson染色后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3组针刺组炎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提插组神经损伤最轻,捻转组和提插捻转组出现的神经损伤较重。[结论]在不影响针感的前提下,在有神经干分布的穴位上针刺操作时采用单一提插法,可以减轻对神经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艾灸"以温促通"的传入通路与脊髓背角神经元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L_4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活动(放电频率),分别给予足三里肌注150μL的0.01M辣椒素(Capsaicin,CAP)和49℃艾灸30 s刺激,观察不同刺激后神经元放电的变化。结果:1)脊髓背角神经元对足三里注射辣椒素有响应,其效应特征以兴奋性作用为主;2)49℃艾灸足三里穴与辣椒素穴位注射足三里可以在脊髓背角的同一个神经元中汇聚;3)脊髓背角神经元对49℃艾灸的响应,也存在与足三里辣椒素注射不一致效应。结论:高温热灸的传入通路和脊髓响应,部分是由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和TRPV1通道介导的。  相似文献   

16.
Xu M  Xu AP  Sui MH 《针刺研究》2012,37(1):41-4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每组12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SF及TIBC。结果:针刺治疗后第17天,补法、泻法两组的SF与针刺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TIBC明显降低(P<0.05);针刺治疗后第32天,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的TIB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在针刺治疗后各检测时间点,补法、泻法两组的SF和TIB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足三里"对血虚证家兔降低的SF与升高的TIBC有较好的疗效。②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对改善SF和TIBC无明显差异,提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状态下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脊髓伤害性感觉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麻醉下小鼠的腰髓进行伤害性刺激诱发单一神经元放电的细胞外导出。于该末梢感觉区给予C纤维阈值2倍强度的电刺激,引起诱发放电作为伤害性信号。记录该诱发放电作为对照,后于相当于足三里穴部位针刺,行雀啄刺、捻针法30秒钟,观察诱发放电的变化。随后,于上位脊髓通过普鲁卡因浸润或切断脊髓以阻断神经联系后,给予同样的针刺激并观察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灸对呃逆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针刺治疗,主穴:内关、经渠、复溜;配穴:足三里、中脘、膻中、丰隆、阴陵泉;留针15分钟,经渠用补法;复溜用泻法;采用迎随补泻手法,其它的穴位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49例患者,治愈45例,占92.8%,好转4例,占8.1%,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对呃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式针刺补泻手法的参数特征。方法应用ZFGA型针剌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特定人群的单式针剌补泻手法操作,比较各手法参数的特征。结果提插手法中,补法的上升时间与泻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泻法的下降时间与补法、均匀提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捻转手法中,泻法的上升时间与补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补法的下降时间与泻法、均匀捻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补、泻、均匀三组手法的上升下降时间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上升下降时间比可以作为区别单式针刺补泻手法操作的特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20.
腺苷参与弱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抑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脊髓横断大鼠,以腰髓背角广动力型(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为指标,观察弱电针对WDR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及静注腺苷受体阻断剂对其的影响。用50Hz,1.0~1.5mA的连续波电针″阳陵泉″-″悬钟″后,WDR神经元的伤害性放电减少,茶碱和咖啡因可阻断电针的抑制效应。提示弱电针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无伤害性反应,腺苷可能参与此抑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