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穴位及相关穴位配伍,并对电针波型进行探讨。方法:检索Pub 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在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医学数据库从1980年1月至2016年6月公开发表的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处方数据库,采用Matlab2014a软件对数据进行节点中心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分析核心穴位节点和配伍关系,并利用Gephi9.1软件对复杂网络示意图进行展示,进一步分析治疗单纯性肥胖电针波型使用规律。结果:共有238个电针处方。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阳经选穴与阴经选穴同样重要,核心度最高的前三条经络分别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核心度最高的穴位依次为三阴交、天枢、足三里等。聚类分析结果包括主穴、辨证/症用穴、阿是穴(局部肥胖处)3个用穴群,天枢与中脘穴配伍强度最高。电针波型中疏密波在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处方中使用最多,其次是连续波,疏密波和连续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穴位处方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电针波型以疏密波最多,其次是连续波。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优选穴位和配伍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2007-01-01—2017-10-01针刺治疗MGH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MGH的腧穴选用规律,包括腧穴使用频次、归经、分布、特定腧穴及关联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7篇文献,共使用腧穴60个,优选12个,分别为膻中、乳根、太冲、屋翳、足三里、期门、三阴交、肩井、合谷、肝俞、天宗和关元;优选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胸部和下肢;常用腧穴配伍有乳根和膻中、屋翳和膻中、足三里和膻中、期门和膻中、太冲和膻中、屋翳和乳根等17组。结论针刺治疗MGH取穴以膻中、乳根、屋翳为主穴,并以近治和远治相结合取穴,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及足厥阴肝经为拓展选穴。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及统计学方法,分析并挖掘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6年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使用SPSS 2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针刺治疗乳腺增生腧穴处方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针刺治疗乳腺增生腧穴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穴位为膻中、太冲和足三里;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位选用最多;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胸腹部和下肢;重视局部选穴和远端取穴相配合;特定穴中五输穴的使用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太冲、膻中和足三里。结论:数据挖掘的结果与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理论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能够反映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选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核心穴位及穴位配伍。方法:以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30年来国内外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文献,建立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处方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技术对穴位节点进行中心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并采用Gephi 0.9.1软件对复杂网络示意图进行展示。结果: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核心穴位处方为天枢、足三里、中脘、丰隆、三阴交、曲池、阴陵泉、关元、脾俞、气海、肾俞、上巨虚、大横、水分、肝俞。处方以特定穴为主,主要分布于腹部、下肢部及背部。核心度最高的经络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手阳明大肠经。配伍分析结果显示,天枢与中脘的关联频度最高,其次是天枢与足三里、丰隆与天枢,体现了按部位配穴和按经脉配穴的原则。结论:本研究总结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特点,可为临床上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中医""针灸""乳腺增生"为关键词,检索2006年1月1日-2016年5月1日维普数据库、知网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公开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排除无效文献后,最终选取118篇全文阅读并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显示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穴位分布以胃经最多,心经未见选穴;按部位取穴以膝下穴位(肝、脾、肾经为主)及腹部(任脉穴居多)最常用,同时配合胸部选穴;治疗主穴共46穴,膻中穴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阿是穴;治疗方法多样,以电针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6.
<正> 现将人中、承浆、合谷、太冲四穴的疗效与大脑皮层代表区关系分析如下: 一、人中和承浆二穴分别位于上、下唇的中线上.人中在督脉上,是督脉、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的会穴.督脉“总督诸阳”,为“诸阳之海”,故人中穴能治疗诸阳经之症,且有清热开窍、镇痛安神、回阳救逆、祛除风邪之效.承浆穴位居任脉,是任脉、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会穴.任脉是“诸阴之海”,故承浆穴能治疗诸阴经之症,因兼任、督二脉会穴,所以又治诸阳经之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求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全文数据库,筛选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报告。使用Excel软件统计文献中卒中后抑郁针刺处方的数据,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使用Gephi软件分析数据复杂网络,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分析关联规则,最后使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观察文献经描述性分析统计为106篇,腧穴共计115个,腧穴统计总频次为998次。高频穴位依次为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四神聪穴等;使用腧穴归属经脉前5名依次为督脉、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复杂网络分析可以得出核心处方中穴位为太冲穴、百会穴、合谷穴等;关联规则分析可得出支持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内关穴”(支持度为54.72%),置信度最高的组穴为“百会穴→神庭穴-内关穴”(置信度为10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穴位有效组群分为5个。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穴位以百会穴、内关穴、太冲穴为主;以重点穴组为君、辨证穴组为臣,通过辨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文献中关于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穴,并探究其用穴规律。方法:检索近5年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应用EXCEL对文献中所涉及的穴位分别进行频次、与十四经的关联所属和分布部位的分析整理。结果:纳入文献72篇,共涉及62个穴位,分析发现所选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关元(63次)、三阴交(43次)、气海(41次)。穴位与十四条经脉关联所属最密切的三条经脉依次是任脉(189次)、足阳明胃经(143次)、足太阴脾经(89次)。按不同部位穴位分布的频率排序前三位分别是下腹部(273次)、下肢(173次)、上腹部(67次)。结论: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核心穴位为关元,应用最多的经脉为任脉,穴位选取的主要部位为下腹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内庭穴的现代主治优势病症和腧穴配伍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筛选内庭穴相关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运用“五输穴主治与配伍数据挖掘软件V1.0”与Gephi 0.92进行频次统计及复杂网络、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217篇。单穴主治病症7类,共13种,优势病症为牙痛、磨牙症和腹胀等8种;配伍主治病症10类,共88种,优势病症为牙痛、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和三叉神经痛等24种。高频配伍腧穴为合谷、足三里、太冲和内关等17个穴位,配伍经脉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为主。结论:内庭穴主治范围广泛,单穴和配伍主治病症均以口腔科和内科为主,主治最优势病症均为牙痛,配穴归经以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腧穴配伍规律及核心腧穴刺灸法应用特点,为临床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提供选穴依据和治疗思路。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Ovi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腧穴配伍规律"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 18.0建模,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利用Gephi 0.9.2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312篇文献,提取出343条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处方,共涉及113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998次。处方配穴原则以左右配穴为主,其次为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和本经配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膻中-足三里。复杂网络k-core层次分析发现膻中、期门、三阴交、太冲、足三里、肩井、乳根、屋翳、内关、阿是穴、丰隆、关元、太溪、天宗、肝俞、合谷为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核心腧穴。结论: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症处方选穴配伍多以特定穴为主,其中交会穴使用最多,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胸部、背部和下肢部,遵循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脏腑辨证原则,临证中注重刺灸法效应特异性,针刺方向多朝向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男性不育症(MI)的选穴循经规律。 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检索数据库包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源系统以及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建立针刺治疗MI的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Modeler 18.0以及Gephi 0.9.1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核心腧穴分析。 结果文献检索后最终纳入中文文献22篇,英文文献7篇;循经频次前5分别是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督脉;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30%的穴位配伍有16个;核心腧穴分别为关元、肾腧、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百会、血海、太溪。 结论针刺治疗MI的治疗原则以补肾健脾、调和阴阳、益气养血为主。常用配伍为正面关元-气海-三阴交,背面为肾俞-次髎,足三里可兼配之;循经以任督二脉、膀胱经以及脾、胃二经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使用腧穴分布于所有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厥阴肝经的使用频数最大(52次),其次是足阳明胃经(50次)。80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太冲(46次)、曲池(33次)、风池(30次)、足三里(28次)、太溪(24次)、三阴交(18次)、丰隆(18次)、肾俞(17次)、肝俞(1 4次)、内关(13次)、涌泉(13次)、百会(11次)。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脉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多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取穴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原则。  相似文献   

14.
She YF  Zhu J  Ma LX  Xie JP  Li CH  Yuan HW 《针刺研究》2012,37(2):145-150
目的:通过观察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经穴体表温度和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相关性,判断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经穴反映胞宫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时,是否应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方法: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天连续动态探测各测试点体表温度60min,每10min记录1次室内温度和湿度。利用发展模型建立因变量x(室内温度或温差)与y(体表温度或温差)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两者的变化是否相关。结果:正常女大学生经期第1天双侧血海、地机、中都、悬钟、非穴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呈正相关(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的体表温度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测试点同名穴位温差与室内湿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经穴体表温度较同名穴位温差易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两者均不易受室内湿度的影响,推测如果经穴体表温度作为反映胞宫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时应该把室内温度作为协变量考虑,建议采用同名穴位温差作为穴位反映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与胞宫密切相关经脉的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在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表现,探寻特异性反应月经来潮的穴位。方法:本研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进行,招募正常女大学生49人。选取胞宫相关经穴血海、地机、中都、三阴交、太溪、太白、太冲、水泉,非相关经穴悬钟以及悬钟旁非经非穴。于经期第1d和月经结束后第3d的相同时间点连续动态探测经穴及非穴体表温度60min。结果:正常女大学生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的同名穴位温差值经期第1d显著低于经后第3d(P=0.0075)。其它经穴及非穴2天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根据初步研究结果推测:肾经的原穴-太溪在体表温度上具有反应月经来潮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然谷主治优势病症及配伍规律。方法:以1949年10月为时间分割点进行文献检索。1949年10月前的文献主要通过《中华医典》(第五版)、《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检索,1949年10月后的文献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Web of Science中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SQL Server数据库,利用Gephi软件构建复杂网络模型,SPSS Modeler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949年10月前,然谷单穴、配伍主治优势病症分别为26种、28种,最优势病症为脐风和胸痹,常配伍太溪、肾俞、涌泉、行间、足三里;1949年10月后,然谷单穴、配伍主治优势病症分别为2种、12种,最优势病症为跟痛症,常配伍太溪、三阴交、关元、足三里、太冲、涌泉。结论:在主治病症方面,然谷古今均以治疗局部病症、本经病症及相关脏腑病症为主,1949年10月后主治病症减少,种类明显细化并有所侧重,突出表现在妇科、泌尿生殖科及疼痛科;在优势腧穴配伍方面,体现了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和荥输配穴等方法,多配伍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和背俞穴,1949年10月后增加了募穴和交会穴。  相似文献   

17.
针刺风池、太阳、合谷、内关、气海、阳陵泉、太冲和太溪穴,并辨证配穴,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38例,经过1-3个疗程的治疗,临床治愈2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相似文献   

18.
19.
20.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ridian and acupoint-selection patterns i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PCOS) by data mining technique, for exploring acupoints that could be effective for PCOS and providing suggestion and reference in selecting acupoints for th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PCOS.

Methods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PCOS published before April 2018 were collected. By a self-made data mining program developed using Microsoft Excel 2007, a databas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PCOS was then established.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acupoints and acupoint groups. Cluster analysis was also conducted.

Results

A total of 92 articles were recruited finally. Sanyinjiao (SP 6), Conception Vessel and chest-abdomen region ranked the top on the list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meridians and regions, respectively.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cupoint group with the highest confidence was Sanyinjiao (SP 6) and Zusanli (ST 36), and the group with the highest support was Sanyinjiao (SP 6) and Guanyuan (CV 4).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five effective clusters: Guanyuan (CV 4) and Sanyinjiao (SP 6); Zhongwan (CV 12) and Tianshu (ST 25); Zhongji (CV 3), Zusanli (ST 36) and Qihai (CV 6); Xuehai (SP 10), Shenshu (BL 23), Taichong (LR 3) and Guilai (ST 29); Ganshu (BL 18), Taixi (KI 3), Yinlingquan (SP 9) and Pishu (BL 20).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onfidence and support report, Sanyinjiao (SP 6) and Zusanli (ST 36) or Sanyinjiao (SP 6) and Guanyuan (CV 4) are recommended in acupuncture-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PCOS, with adjunct points selected for different patterns, e.g. Zhongwan (CV 12) and Tianshu (ST 25) for tonifying spleen and expelling dampness; Zhongji (CV 3) and Qihai (CV 6) for supplementing qi and cultivating blood; Xuehai (SP 10), Shenshu (BL 23), Taichong (LR 3) and Guilai (ST 29) for tonifying kidney and dissolving stasis; Ganshu (BL 18), Taixi (KI 3), Yinlingquan (SP 9) and Pishu (BL 20) for tonifying kidney and spleen and regulating l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