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血运重建中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AMI合并泵功能衰竭患者57例,其中26例病人接受IABP治疗,31例未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住院期的临床疗效。结果:年龄、AMI分类、病变血管数、梗死相关血管、合并症、心力衰竭(Killips)等指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住院期间,治疗组死亡率、血管再闭塞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AMI合并泵衰竭,尤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的辅助使用明显降低住院期死亡率、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作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作对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愈后、血管再通及近期病死率的差异.结果:6例溶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愈后良好,5例均无心绞痛心衰等症状,5例溶栓成功血管再通,1例溶栓失败发生泵衰竭转上级医院,无1例死亡;1例心衰,6例仍时有胸痛(心梗后心绞痛)发作.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对5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冠脉再通率71.4%;轻度出血发生率10.7%,病死率14.2%,主要死因为心脏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结论: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提高AMI的救治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DM并AMI(DM组)和非DM的AMI(非DM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明显多于非DM组(P<0.05),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占32.6%),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P<0.05),主要死亡原因为泵衰竭、室颤。早期溶栓治疗病死率降低。结论 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性多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病死率高。及时治疗,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或PTCA,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治疗价值.方法对我院42例AMI并泵衰竭患者在常规应用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凝、激素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29例患者机械通气后0.5~3 h病情明显好转,呼吸频率减慢,心率明显下降,肺部啰音明显减少至消失,低氧血症迅速纠正,29例病例能成功脱机,13例在通气治疗期间死亡,死亡率31%;心源性休克组12例,死亡率41.7%.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早期应用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尿激酶溶栓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5例老年AMI患者根据溶栓情况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分为溶栓血管再通组(溶栓成功组)15例和溶栓失败组10例.观察4周内的死亡率.结果:溶栓失败组30天内10例中死亡4例,溶栓成功组15例中死亡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老年AMI有肯定疗效;对于溶栓失败的老年AMI患者,若伴发心原性休克,应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干预术(PCI),扩张梗死相关动脉,否则预后极差,死亡率极高.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燕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珮仪  李燕屏 《广东医学》2001,22(5):406-407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 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DM并AMI(DM组 )和非DM的AMI(非DM组 )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 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明显多于非DM组 (P <0 .0 5 ) ,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 (占 32 .6 % ) ,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 (P <0 .0 5 ) ,主要死亡原因为泵衰竭、室颤。早期溶栓治疗病死率降低。结论 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 ,以无痛性多见 ,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感染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及时治疗 ,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 ,及早进行溶栓治疗或PTCA ,以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护理支持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8年8月55例AMI住院患者,年龄51岁-76岁,所有患者均合并有急性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且发病时间不超过12h,病人人院后90min内进行急诊PCI+IABP治疗.护理支持:重点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变化、血氧饱和度、尿量,同时镇静、纠正缺氧、利尿、稳定血压、严密观察PCI术中心律变化,正确使用IABP仪,加强抗凝监测.结果 55例AMI合并泵衰竭患者,经急诊PCI+IABP治疗及强化护理支持等处理,49例好转、治愈出院,6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1%.结论 急诊PCI+IABP治疗AMI合并泵衰竭加上强化护理支持,可明显提高AMI合并泵衰竭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 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 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重度泵衰竭的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AMI并重度泵衰竭、入院后6 h内无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患者共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早期直接PCI治疗同时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发病14 d及随访6月时CRP、高敏CRP(hs-CRP)及预后。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入院时CRP和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病14天及6个月后IABP组CRP和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ABP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应用IABP能显著改善AMI并重度泵衰竭患者预后,至少部分与其降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覃学美 《医学文选》2003,22(6):851-852
目的 探讨高龄 (≥ 75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将 2 9例高龄 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 ,未溶栓组按 AMI常规治疗 ,溶栓组在 AMI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组临床再通率为 63.6% ,心力衰竭发生率 :溶栓再通组为 1 4 .3% ,未再通组为 75% ,未溶栓组为 55.6% ,后两组心衰发生率比溶栓再通组高 (P均 <0 .0 5)。病死率 :溶栓再通组为1 4 .3% ,未再通组 2 5.0 % ,未溶栓组 2 7.8%。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 AMI可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 ,降低病死率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在IABP辅助下行冠脉造影及PCI术。对照组24例AMI并泵衰竭患者仅使用常规药物及PCI术。观察组PCI术前或术后置入IABP球囊。结果观察组使用IABP后低血压或休克状况明显好转、尿量明显增多、心率明显减慢30例(85.71%),死亡5例(14.29%)。对照组24例中,患者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善并接受PCI术17例(70.83%),死亡7例(29.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ABP辅助治疗下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泵衰竭患者,可明显降低其心源性死亡率,改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覃学美 《微创医学》2003,22(6):851-852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29例高龄AMI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未溶栓组按AMI常规治疗,溶栓组在AMI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溶栓组临床再通率为63.6%,心力衰竭发生率溶栓再通组为14.3%,未再通组为75%,未溶栓组为55.6%,后两组心衰发生率比溶栓再通组高(P均<0.05).病死率溶栓再通组为14.3%,未再通组25.0%,未溶栓组27.8%.结论静脉溶栓治疗高龄AMI可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泵衰竭的患者早期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AMI并泵衰竭、入院后6h内无心源性休克发生的患者共计54例,其中IABP组27例,在直接PCI、积极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IABP辅助治疗;对照组27例,给予直接PCI及积极药物治疗,若病情进展至心源性休克,则给予IAB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24h内及发病后随访6月时超声心动图及血浆BNP水平。结果 IABP组与对照组24h内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功能指标及血浆BN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病6月IABP组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功能指标IABP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IABP能显著改善AMI并泵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附9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戈  李醒三 《广西医学》2001,23(4):740-742
目的:研究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经过及预后。方法。将我院1990-1999年中的133例AMI病人分为老年组(97例)和非老年组(36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结果:老年组中不典型或无明显我痛者多,泵衰竭或心律失常的发展率及住院病死率高,死亡原因依次为泵衰竭,休克及恶性心律失常,结论:老年性AMI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泵衰竭是老年AMI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28例接受激酶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再通组29例,未通组9例)和26例未溶栓的AMI患者(未溶栓组),分别在急性期及6个月后随访期测量并计算左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容积、射血分数(EF)、室壁瘤的出现率。结果:以上各项指标在急性期时比较各组无显著性差异,在随访期再通组EF值明显高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再通组与未通组、未溶栓组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室壁瘤的出现也明显减少。结论:尿激酶溶栓能明显减轻AMI患者的左心室扩张改善左心室功能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尿激酶院前急救与住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不同疗效,并探讨院外溶栓治疗AMI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救治的90例AMI患者,先期确诊行院前溶栓组44例,入院后溶栓组46例。院外救治组诊断AMI后立即给尿激酶150万U静脉点滴,同期住院后确诊的46例按上述方法立即溶栓。结果确诊后溶栓时间:院外急救组为(1.40±0.35)h,院内溶栓组为(2.51±1.55)h。治疗后冠状动脉总再通率:院前溶栓组80.9%(33/42),2例死亡;住院溶栓组70.5%(31/44),2例死亡(P〈0.05)。结论入院前早期溶栓治疗AMI患者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安全可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将110例发病〈12小时的AMI患者分成溶栓组48例和对照组62例,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①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老年AMI患者溶栓组的住院期病死率及治疗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AMI住院病例98例,并发糖尿病35例(糖尿病组),未合并糖尿病63例(非糖尿病组),均在发病后12h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及近期疗效。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8±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6±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梗死血管再通率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病死率、再梗死和合并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AMI患者的病情较重,静脉溶栓近期疗效较差,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这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