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以2005-01-30~2008-08-19期间就诊于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并溶栓的6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收集其血浆BNP浓度,记录其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通过浓度危险分层统计处理.结果 STEMI溶栓后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而两组BNP浓度在STEMI溶栓后出现死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100 pg/mL组病死率为0,BNP 100~500 pg/mL组为3.57%,BNP>500 pg/mL组为12.5%;不同BNP浓度组死亡、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测定BNP浓度对STEMI溶栓后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的预测,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1、0.945、0.945.结论 血浆BNP浓度对AMI急诊静脉溶栓后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力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概率具有临床预测价值,能为临床医生对AMI溶栓后患者及早进行病情危险分层及预后估计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8例急性心肌梗塞者(AMI)和18例正常人进行核素相位分析及心血池显像研究.并与~(99m)TC-PYP心肌闪乐图对比。AMI组相位角明显增宽,SD 24.64±12.26°比正常人6.13±1.63°明显增加(P<0.01)。相位振幅图对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区诊断率100%,而~(99m)TC-PYP心肌闪烁图阳性浓聚区部位阳性率达94%,相位振幅图显示异常范围比~(99m)TC-PYP心肌闪烁图更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CP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CPR组通过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3min后复苏。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复苏后6h的心输出量(c0)和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同时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放免法),6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TNF-α mRNA、IL-6 mRNA表达的测定。结果两组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心跳骤停前差异无显著性,CPR组的MAP在复苏成功即时高于正常对照组,随后开始下降,在复苏后4、6h低于正常对照组。CO、CI、SV和LVSWI在复苏成功后随时间延长而下降,6h降至最低,复苏后各观察点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电击前。TNF-α、IL-6浓度在复苏后2h开始出现明显的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与本组电击前及同时间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细胞因子TNF-a和IL-6与反映心功能的指标CO、CI、SV和LVSWI之间呈负相关。心肌细胞因子mRNA表达在CPR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电击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着心功能不全,心肺复苏后升高的TNF-α和IL-6水平与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后犬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变化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心肺复苏后犬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变化及意义。方法12只犬随机分为2组:心肺复苏组(CPK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抽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复苏后6h取肺组织行MDA、SOD和NO测定以及行肺形态学检查。结果血清TNF-α、IL-6浓度在复苏后随时间的延长而增高,并高于本组电击前及同时间的空白对照组(P〈0.05),CPK组肺组织的MDA、NO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而CPK组肺组织的SOD的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CPK组肺组织的病理损害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炎症因子TNF-α、IL-6和氧自由基参与了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3年1-6月共收治SARS(sever ae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疑似病例134例,参照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确诊41例。SAR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是目前作为临床诊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探讨外周  相似文献   
6.
急诊室内使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第三代静注溶栓药物瑞替普酶(rPA)和阿替普酶(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开放性临床研究方法,观察2004年3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急诊室内接受rPA或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共55例,其中rPA组24例,rt-PA组31例,观察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心力衰竭及休克等并发症和出血不良反应。结果rPA和rt-PA组的再通率分别为87.50%和83.83%,(P>0.05)。溶栓后30d内心力衰竭、休克及再梗死发生率两组相当,(P>0.05);死亡率分别为8.33%(2例)和6.45%(2例),P>0.05;轻度出血发生率分别66.66%和48.38%,P>0.05;脑出血发生率为8.33%和9.68%,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10.74±6.49)d和(13.09±13.36)d,P>0.05。结论瑞替普酶适合急诊室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纳洛酮(naloxone,NLX)对犬心跳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氧自由基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体外电击诱发犬室颤,3min后复苏,18只犬随机分为3组:CPR组、NLX组、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监测复苏前和复苏后6h的CO和PAWP。6h后取心肌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结果CPR组的平均动脉压在复苏后4、6h低于正常对照组,而NLX组在复苏后2、4、6h高于CPR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CO、Cl、SV和LVS,W1在心跳骤停前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成功后0-6h NLX组和CPR组的各指标均低于正常组,而NLX组的CO、CI、SV和LVSWI在复苏后1.6h高于CPR组。复苏后6h CPR组和NLX组心肌组织SOD活性则低于正常对照组,而MDA和NO高于正常对照组,NLX组心肌组织MDA和NO含量较CPR组降低,而SOD活力较CPR组升高。结论诱发室颤犬复苏成功后存在心功能不全、氧自由基和NO产生增加和内源性抗氧化机制的削弱,NLX能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8.
纳洛酮对实验性心肺复苏脑氧自由基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心肺复苏后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n=6)。空白组,不诱发室颤,仅行预处理;对照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纳洛酮组,心跳骤停后予常规心肺复苏术并使用纳洛酮。空白组预处理后6h、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复苏后6h取脑组织行MDA、SOD浓度测定以及形态学检查。结果:对照组脑组织MDA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和纳洛酮组(P<0.01);而纳洛酮组中脑组织SOD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低于空白组(P<0.01)。对照组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的病理损害,而纳洛酮组神经元的病理损害低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可减轻心肺复苏后脑组织MDA的生成,增加SOD的活力,并可减轻其病理损害,从而减轻神经元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本文检测76例广州地区冠心病者血清10种微量元素(锌、锶、钼、锰、镁、铁、铜、铬、钡、硼)与健康人对照,结果显示冠心病者血清钼、镁、铜、铬、硼含量增高,其中铬、硼增高尤为显著。锌、锶、锰无显著差异。急性心肌梗塞组与其余冠心病组比较,10种微量元素血清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院自1994年3月至1997年6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应用国产尿激酶(UK)和德国链激酶(SK)静脉溶栓治疗,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UK和SK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0.8%及63%,五周死亡率分别为8.6%及7.4%,严重出血并发症l.85%及2.17%,均无统计学意义。加大UK剂量至200万U,并不增加血管再通率反而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 临床观察证明UK和SK用于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有效的。两者均能明显降低AMI的死亡率,来自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