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李清 《中国骨伤》2009,22(10):789-790
目的:探讨介入性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近期疗效。方法:自2006年至2008年,对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14~70岁,平均38岁)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采用介入插管的方法,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旋股内外侧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观察其血液供给情况后,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治疗后12~36个月摄X线片观察股骨头骨密度改变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症状(疼痛及关节活动度)的改变情况。结果:28例患者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12~36个月后X线片显示病骨密度和形态逐渐恢复或接近正常者占97.2%(35/36),患髋疼痛程度及关节活动度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一种简便、无痛苦、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探讨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要求和手术指征。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37例(43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7岁,平均44.5岁。按照ARCO进行分期:3A期3髋,3B期6髋,3C期16髋,4期18髋。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用Charnley法比较术后假体松动X线改变。结果:失访3例,34例(40髋)获得随访,37髋疼痛完全缓解,3髋行走后有酸痛不适。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Harris平均评分(51.5±1.7)分,术后32.4个月平均(94.3±1.4)分,较术前提高。优37髋,良3髋,差0髋。34例都恢复了正常生活或工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中3例(髋)长距离行走后有轻度酸痛不适,休息后缓解。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无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和生活。无术后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松动和翻修。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术中的精细操作,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疗效评价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自1995年8月 ̄1997年6月作用采用经旋股内,外动脉超选插管溶通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5例(76侧),经6个月-20个月随访,并采用血管造影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百分法评价判定,优良率84.3%,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P〈0.02),静脉回流改善。此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患者,可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 对 33例Ⅱ期或Ⅲ期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 ,进行了关节镜下髓心减压入路 ;游离骨膜及骨柴植入或经关节囊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 ,平均随访 1年 9个月。结果 所有病人疼痛消失 ,行走正常 ,髓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 ,X线片示股骨头轮廓清晰 ,囊性变消失 ,骨密度均匀 ,关节间隙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损伤小、准确、有效、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德伟  郭哲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3):161-163,I000
目的 探讨应用髋关节镜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方法 对33例Ⅱ期或Ⅲ期的股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了关节镜下髓心减压入路;游离骨膜及骨柴植入或经关节囊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的方法治疗,平均随访1年9个月。结果 所有病人疼痛消失,行走正常,髓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片示股骨头轮廓清晰,囊性变消失,骨密度均匀,关节间隙正常。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损伤小、准确、有效、简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应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在关节镜监视下应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微创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Ficat Ⅱ~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施行关节镜监视下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转移术、带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大转子骨瓣逆行转移术、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术治疗53例,切口长度为9~15cm。结果 术后随访1.5~4年,根据疼痛、行走距离、关节活动度和X线检查评价分析,疗效满意。结论 关节镜监视下带血管蒂骨瓣转移微创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对髋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小,能保持关节完整性,清除坏死骨准确、彻底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髋脱位闭合复位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1985年1月~1989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蛙式支架治疗的患儿作了平均10年的长期随访,评价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下简称头坏死)发生率和各种影响因素,探讨头坏死与X线结果、临床功能之间的关系,提出预防头坏死的方法和措施。方法:本组64例共79髋,复位时的平均年龄为21个月,18髋术前行皮牵引,51髋术前行内收肌切断。闭合复位均在全麻下施行,成功后穿戴蛙式支架6个月,然后改为贝氏架3个月,共穿戴9个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0年4个月,随访时平均年龄11.7岁。79髋中36髋出现头坏死(46%)。不同性别、不同脱位侧别、复位前是否行皮牵引和内收肌切断的头坏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头坏死发生率与脱位程度及复位后制动体位关系密切。闭合复位前,股骨头骨骺未出现,发生头坏死率明显升高(P<0.05),多为股骨头全部受累。复位时年龄小于18个月者,其头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18个月之后复位者(P<0.05)。随访时临床功能优良率为83%,而X线片的优良率则是60%。结论:临床功能障碍的出现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相当时间内并不产生髋关节疼痛和跛行。对远期疗效的估计应以X线变化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有股骨头坏死的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对10例16个伴有股骨头坏死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双侧6例,单侧4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年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由术前的平均36.6分恢复到术后89分。术后肢体延长3~5 cm,平均3.5cm,疼痛缓解,关节伸屈功能、负重、行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获完全恢复。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式治疗伴有股骨头坏死、假髋臼骨性关节炎的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行之有效,可恢复关节的正常负重,消除疼痛,改善了关节活动度,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双极股骨头置换及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极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及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疗效和3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990年~2001年治疗的股骨颈骨折191例,成人严重股骨头缺血坏死66例,68个髋关节。分别采用髋关节Smith-Peterson、改良Gibson、Morre 3种入路,进行双极股骨头置换187个髋,全髋关节置换72个髋。随访221例223个髋,并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1~12a,平均5.5a。结果: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85.5%,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优良率61.9%;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92%,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优良率82.1%。3种髋关节入路对疗效无显性差异。结论:如患经济条件允许,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如经济条件较差,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置换治疗血友病性关节炎的短期 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闵重函  张洪美 《中国骨伤》2009,22(6):428-431
目的:评估血友病性踝关节炎行关节置换治疗的短期疗效,讨论关节置换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关节功能改善的主要方面及相关原因,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由门诊收治确诊为甲型血友病性踝关节炎患者6例8踝,均为男性,年龄23—57岁,平均41.2岁,予踝关节置换,以Kofoed和AOFAS系统评价疗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12个月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对于Kofoed评价系统,关节置换能显著改善术前、术后在疼痛、功能、活动度及总分方面的评分(P〈0.05),除疼痛项外,其他3项又存在术后12个月和术后6个月评分的差异(P〈0.05):在功能活动度的各项评分细类中,手术后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变(P〈0.05),而背伸功能在术后12个月的改善程度较术后6个月更加显著(R0.05)。对于AOFAS足一后踝评分系统,总分、疼痛、功能和力线方面的评分均存在手术前后的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疼痛和力线没有显著改变(P〉0.05),而总分和功能评分存在差异(P〈0.05);在关节功能的各细类评分中,手术前后对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行走距离和屈伸活动存在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差异(P〈0.05)。两个评分系统均显示关节置换术前后显著的疗效差异(P〈0.05),而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结果提示其稳定性(P〉0.05)。结论:短期观察,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缓解血友病性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随着适应性的提高和下肢肌力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将平稳而长久地增强,体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Yang XF  Wang HM  Xu YF  Zang YB  Wu YX  Lü X  Lü NW  Shan 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0):1428-1431
目的探讨经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和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改善股骨头坏死缺血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对122例(211髋)成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NFH)患者施行自体BMSC或PBSC移植治疗,按国际分期标准(ARCO)分期,设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进行疗效观察。BMSC组90例和PBSC组32例在DSA下行股骨头供血动脉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后第3、6、12、24个月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做疗效评价,6个月复查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观察血管新生情况。每间隔6个月复查影像学变化。结果122例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0.2个月),髋关节疼痛缓解104例(85.1%),关节功能改善76例(62.0%),90例(73.9%)行走间距延长。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15例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检查见供血动脉较移植前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增快;12~24个月20例股骨头区可见骨质病变获得改善。结论经动脉自体BMSC和PBSC移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缺血性股骨头无再次损伤,患者依从性好,是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植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移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 对10例ANFH患者(16髋)行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植骨+自体PBSC移植治疗,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疼痛评分、Harris总评分及术前术后髋关节影像学资料.结果 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均缓解.10例均获随访,时间10~24个月.X线片及CT提示股骨头坏死区明显减小或消失,关节间隙接近正常,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疼痛评分与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应用髓芯减压+同种异体骨植骨+自体PBSC移植治疗ANFH,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恢复关节功能,延缓病情发展,且创伤小,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对于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远期疗效 ,总结多条血管束植入手术的技术要求与成败经验 ,探讨多条血管束植入在股骨头坏死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自 1982年 2月至 1993年 2月应用旋股外侧动静脉的升支、横支组成多条血管束 ,经“V”形骨隧道植入股骨头治疗各种病因导致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30 0余例 ,对其中获得长期随访的 190例 2 0 3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最长随访时间为 13. 7年 ,最短为 5年 ,平均 7. 4年。从X线、临床表现按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百分评分法进行评分 ,并将各指标得分及总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手术前与随访时的X线表现、疼痛、行走距离、关节功能、总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 0 1) ,死骨完全吸收时间最短为 3个月 ,最长为 5 3个月 ,平均为12 8个月。结论 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对于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远期效果优良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单侧穿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的疗效及方法。方法对4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共70个股骨头采用seldinger技术单侧穿刺股动脉插管,造影观察血液供应情况后,超选择进入到股骨头营养血管如旋股内、外侧动脉,注入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术后再次造影观察对比股骨头供血改变情况,并行治疗前后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对比研究。结果治疗前后血管造影对照显示治疗后血管增多,股骨头染色增强,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影像检查显示骨质不同程度修复。结论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改善重建股骨头局部微循环,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游离腓骨移植保髋手术治疗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9-12诊治的20例(23髋)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作股骨粗隆下切口,经股骨颈钻孔到达坏死区进行髓腔减压及死骨清除,于同侧小腿切取带血管蒂腓骨段经隧道植入股骨头;于大腿前外侧另作切口,游离旋股外侧血管降支,将移植腓骨的血管蒂引至该切口并与旋股外侧降支动静脉吻合。结果 19例(22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2(1.5~8.5)年。1例术后切口裂开,1例术后出现第1~3趾僵硬,3例术后出现拇趾僵硬。术后1例疼痛未减轻,1例(双髋)疼痛减轻幅度较小,1例疼痛缓解4年后再次疼痛。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2.1±1.5)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86.6±7.2)分,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评估结果:2髋改善,16髋稳定,4髋加重;股骨头坏死加重患者的疼痛没有加重,髋关节功能尚好。结论髓芯减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经股骨颈游离腓骨移植联合松质骨植骨是中青年ARCO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保髋手术治疗方法,而且技术路线与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We sought to investig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MMNCs) and allogeneic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 on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NFH).

Methods

In all, 30 patients (49 hips; 24 males and 6 females) with ANFH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system of the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 there were 24 hips in phase II and 25 hips in phase Ⅲ. Blood supply to the femoral head was evaluated by using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Generally, 60 to 80 mL of autologous BMMNCs and 30 to 50 mL of UC-MSCs were infused into the femoral head artery. Harris scores including pain and joint functio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before and 3, 6, 9, and 12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radiograph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Clinical symptoms of pain and claudication were gradually improved. After the treatment, 93.3% (28/30), 86.7% (26/30), and 86.7% (26/30) of patients showed relief of hip pain, improvement of joint function, and extended walking distances, respectively. The Harris scores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3, 6, and 12 months posttransplant compared with those pretransplant. In addition, the bone lesions in 89.7% of hips (44/49) were improved as showed on computed tomography after transplantation.

Conclusion

Co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MMNCs and allogeneic UC-MSCs showed therapeutic effect on ANFH without severe adverse effect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总结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经验。 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了l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的患者,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观察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纳入标准:年龄≥70岁;外伤引起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影像学证实为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者。排除标准:有明显手术禁忌证;原骨折为肿瘤等病理性骨折;阿尔茨海默症或沟通障碍。Harris评分用于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等为随访内容,评分数据行t检验分析。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6±4)个月,髋部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功能改善,均可辅助下步行活动,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3)分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8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0.563,P <0.05)。 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满意,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减少卧床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内支撑术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观察和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内支撑术治疗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并用有限元的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采用微创减压植骨内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共52例67髋,从术前、术后X线片,疼痛和关节活动度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建立股骨头坏死三维有限元模型,测定内支架植入前、后股骨头内部和股骨颈的应力。结果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未发生塌陷或塌陷无加重的43髋,占64·2%;11髋塌陷加重不超过2mm,占16·4%;10髋塌陷加重不超过4mm,占14·9%;3髋塌陷加重超过4mm,占4·5%。有限元分析证明,内支架植入后股骨头内的应力峰值较内支架植入前减少约30%。结论内支撑术能够减少股骨头的应力负荷,稳定股骨头的内环境,有利于坏死修复,可有效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缔组织病(CTD)合并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血液风湿科2004年10月至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CTD合并ANFH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有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ANFH,均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史(口服泼尼松5~15 mg/d,持续1~8年)。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单纯髓芯减压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2例和26例。根据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治疗组49髋分别为Ⅰ期7髋,Ⅱ期25髋,Ⅲ期17髋;对照组38髋Ⅰ期5髋,Ⅱ期21髋,Ⅲ期12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随访期间对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对患者MRI检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24~104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Harris和VAS评分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和0.58,P均〉0.05);治疗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5.55和6.58,P均〈0.05);术后24个月治疗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χ2=8.59,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1,0.73和1.74,P均〉0.05);治疗组术后12,24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0和3.22,P均〈0.05)。治疗组术后12,24个月T1相低信号区占股骨头体积百分比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术后12,24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和2.07,P均〈0.05)。结论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CTD合并早中期ANFH,可减轻患者关节疼痛,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恢复关节功能,有效防止股骨头进一步塌陷,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