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77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死亡率,总结77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776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人工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5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07例,双瓣膜置换术(DVR)134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结果 早期死亡47例,死亡率6.1%,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4.9%、6.5%、10.4%。结论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积极施行瓣环成形术对改善心脏瓣膜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的手术疗效与晚期效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34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 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2349例心脏瓣膜病病人接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MVR)133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期置换术(DVR)736例,三尖瓣置换术(TVR)9例.结果 早期病死率1995年至1999年6.81%,2000年至2004年3.22%,2005年至2007年2.82%.全组总早期病死率3.40%.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脑血管意外、左室破裂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003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55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术(BVR)2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139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6例,三瓣置换术10例。全组病人按≤40岁、41—59岁、≥60岁分为3组,分别为152、572、279例。结果975例(97.2%)恢复出院,死亡28例(2.8%)。3组死亡率分别为3.3%,1.7%,4.7%。死因分别为呼吸循环衰竭1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室性心律失常5例、肾功能衰竭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74例次。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尽量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能减少瓣膜置换术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主动脉瓣置换时应尽量去除钙化的瓣叶,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有利于左室重构。术中应常规探查三尖瓣,对瓣环明显扩大的病人予以三尖瓣成形术。心脏大的病人尤应注意围术期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生物瓣的术后抗凝较机械瓣方便,并发症也少,应提高生物瓣的应用比例。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老年病人术前合并症多、病情重,应加强围手术期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合并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替换术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9月至2002年10月,共13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二尖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三尖瓣成形术1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结果:术后无死亡,无严重低心排、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肾功能不全1例,术后并发大量心包积液,行二次心包开窗引流术1例,13例均康复出院。结论:提高这类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妥善的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断、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3例CHD合并IE患者行瓣膜手术的临床资料,对30例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另3例行Ross手术。在IE累及二尖瓣21例患者中,行二尖瓣成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16例;10例主动脉瓣、二尖瓣IE行双瓣膜置换术;对6例肺动脉瓣IE患者行单瓣法做肺动脉瓣成形术2例,肺动脉瓣置换术4例,其中1例同期行主动脉弓置换;3例三尖瓣IE均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主动脉瓣感染33例(45.2%),二尖瓣感染21例(28.8%),肺动脉瓣感染6例(8.2%),双瓣膜感染10例(13.7%),三尖瓣感染3例(4.1%)。血培养及赘生物培养总阳性率为23.3%,其中链球菌8例(47.1%),葡萄球菌3例(17.6%)。本组无手术死亡,除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1年再次发生IE,拒绝手术治疗外,其余72例患者随访1年均治愈。结论CHD应尽早行根治性手术,以避免远期并发IE,损坏心脏瓣膜。对CHD合并IE出现瓣膜关闭不全者应尽快手术,如IE累及二尖瓣、三尖瓣且无瓣膜结构的严重损毁者,施行瓣膜成形术是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联合瓣膜病680例外科治疗经验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作者自1982年至1993年5月,手术治疗联合瓣膜病680例,其中87例曾行闭式二尖瓣分离术,15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瓣膜病变类型:二尖瓣病变伴三尖瓣功能性反流(FTR)245例,伴器质性三尖瓣病变(OTD)10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258例,伴FTR128例,伴OTD39例。术后早期死亡率为4.7%,其中MVR加三尖瓣手术为2.4%,DVR或加三尖瓣手术6.1%,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排。晚期死亡率为2.6%患者·年,主要原因为心衰及抗凝出血。作者指出,FTR是右室失代偿的结果,术中必须积极探查,彻底纠正;OTD多可采用成形术;心肌保护应予充分重视,持续灌注冷血停搏液及含甘露醇温血控制性再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优良。作者还介绍了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护理经验,进而提高术后监护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4月至12月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清醒时间168(60~180)min。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低心排量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大出血再次行开胸1例,心律失常6例,肺部炎症3例,其中死亡2例,死亡率为3.3%,死亡原因为术后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提高术后护理质量,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后近远期疗效的保障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病的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5年1月到2011年11月,115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占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8.4%( 115/1366例),其中男65例,女50例;年龄(74.3±3.1)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8例(59.1%),非风湿性瓣膜病47例(40.9%).术前心功能Ⅲ~Ⅳ级75例(65.2%).行二尖瓣置换术(MVR) 55例(47.8%),主动脉瓣置换术(AVR) 33例(28.7%),AVR+ MVR 16例(13.9%),二尖瓣成形术(MVP)3例(2.6%),AVR+ MVP 5例(4.3%),三尖瓣置换术3例(2.6%).同期行左心房血栓清除术18例(15.7%),三尖瓣成形术71例(61.7%),Bentall手术6例(5.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13.0%).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例(0.87%).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包括重度低心排血量综合征6例,新发房颤17例,呼吸机延迟拔管1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脑部并发症3例.术后6个月复查,112例(97.4%)生存,心功Ⅲ~Ⅳ级8例(7.14%).结论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手术虽然手术风险较高的,但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瓣膜病手术治疗的方法,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45例先天性心瓣膜病患儿实施主动脉瓣修复成形术4例,二尖瓣综合成形术31例,二尖瓣置换术、三类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环扩大瓣膜置换术各1例,三尖瓣综合成形术9例次。外科技术包括瓣叶或交界折叠(悬吊)成形,瓣环环缩,置Carpentir环,升主动脉加宽换瓣,瓣叶楔形切除及瓣下结构畸形修复等,同期矫治其它心内畸形。结果 1例术后死于重度低心排  相似文献   

10.
儿童心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儿童心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 87儿童心瓣膜病变患者,男58例,女29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0.2岁。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6例,主动脉置换术1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成形术13例,二尖瓣成形术19例,所用心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期处理三尖瓣关闭不全41全,室间隔缺损23例,房间隔缺损9例,佛氏窦瘤破裂8例,动脉导管未闭3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  相似文献   

11.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针对我国瓣膜病人的特点,对比研究换瓣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方法1998年2月至6月对115例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病人进行手术前后生活质量变化的对比研究。结果换瓣手术后病人体力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户外活动能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增强。手术后84%病人恢复患病前的心情,其术后的孤独、压抑、焦虑和紧张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性生活和脾气急躁较术前也明显改善。术后病人的家庭生活、社会关系及工作生活等方面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0)。64%有瓣膜相关损害的病人认为在当地购买抗凝药物不方便,而无并发症病人仅为39%,两组有明显差异(P=0.034);担心服用抗凝药物导致出血方面,有并发症病人肯定回答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病人(86%对55%,P=0.006)。结论人工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可显著改善心脏瓣膜病病人生活质量。应降低人工瓣膜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三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5月至2005年5月1137例施行三瓣膜手术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早、晚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等。结果 早期死亡98例(8.62%),死因包括心力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顽固性心律失常、纵隔感染、颅内出血、人工瓣膜心内膜炎或左心室破裂等。晚期死亡81例,死因主要是慢性心衰和抗凝相关性并发症。术后5、10与1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9%、84%与65%。84%的病人心功能(NYHA)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心肌保护方法的改善,三瓣膜手术的疗效已经显著改善。虽然早期病死率偏高,但只要维持术后心功能的良好状态和规律服用抗凝药物,术后远期病人心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单纯二尖瓣置换术341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复习197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手术3416例的病例和随访资料,统计分析术后近、远期病死率、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影响疗效的高危因素。结果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占91.80%,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或器质性病变达50.32%,合并慢性疾病者为8.92%。手术死亡率为3.25%,主要死因是心力衰竭;总随访时间24735.83病人·年,20年累计生存率为(86.36±0.74)%;晚期病死率为0.84%病人·年,心力衰竭仍是主要死因。血栓栓塞为0.18%病人·年,与抗凝有关出血为0.68%病人·年;手术前心功能IV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显著影响手术死亡的高危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重视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心律失常的处理、积极防治风湿病复发有助于改善二尖瓣病变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左室病人行二尖瓣置换术时选择大口径机械瓣膜的可行性。方法将左室舒张末径小于40mm进行单独二尖瓣置换手术者分为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和大口径M-2二尖瓣25号组。每组病人手术后均测定各瓣膜跨瓣压差、流速和肺动脉压,应用SPSS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口径M-2二尖瓣组和小口径M-1二尖瓣25号瓣膜组相比,跨瓣压差小[(5.9±1.6)mmHg对(10.7±3.2)mmHg],在体瓣口面积大[(2.9±0.2)cm^2对(2.6±0.2)cm^2)],瓣膜匹配指数大[(1.92±0.23)cm^2/m^2对(1.73±0.18)cm^2/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注意心肌保护和围术期处理的条件下,左室舒张末径较小者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时也应置入较大口径的机械二尖瓣瓣膜,以取得良好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结果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疗效 ,并分析与早期病死率可能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三尖瓣置换术 2 3例病人中男 11例 ,女 12例 ;年龄 12~ 5 6岁 ,平均 2 7岁。其中三尖瓣下移畸形17例、先天性三尖瓣发育不全 3例、风湿性病变 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 1例。术前心功能II级 3例、III级13例 ,IV级 7例。结果 本组死亡 3例 ,早期病死率 13%。平均随访时间 80个月 (5~ 130个月 ) ,随访率95 %。晚期死亡 1例 (5 2 % )。1例于术后 86个月时因生物瓣失功再次行三尖瓣置换 ;1例右房血栓。术后生存者心功能I~II级 15例 ,III级 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 ,心功能IV级 (P =0 0 2 )、严重腹水 (P =0 0 0 1)及置换机械瓣 (P =0 0 13)与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显著相关。结论 三尖瓣置换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良好。术前心功能IV级、严重腹水以及置换机械瓣对术后早期病死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国人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远期随访和抗凝治疗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通过对 4 5 0 5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病人的远期临床结果随访 ,全面评价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后抗凝治疗现状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1976年 5月至 1997年 5月实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手术 4 5 0 5例 ,共置换人工机械瓣膜 5 72 9枚。总随访率为 87% ,平均随访 5 5 6年 ( 0 80~ 2 0 17年 ) ,随访总人年数为 2 0 882 4 7病人 年。结果  30d死亡 173例( 3 84 % )。 5 8例发生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 ( 0 2 8%病人 年 ) ,2 73例 ( 1 31%病人 年 )发生出血事件 ,5例再手术 ( 0 0 2 %病人 年 )。远期随访死亡 15 2例 ( 0 73%病人 年 ) ,5年生存率 ( 96 4 9± 0 33) % ,10年 ( 92 6 9± 0 75 ) % ,15年 ( 90 78± 1 5 4 ) %。 88 8%病人了解换瓣术后服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11 2 %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抗凝知识的掌握、抗凝治疗检测等与病人文化水平和地区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 远期随访结果表明 ,国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具有良好远期生存率。部分病人不了解抗凝治疗的重要性 ,抗凝治疗方面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8.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mm和25~27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metallic click generated by the closure of mechanical heart valve prostheses may severely bother patients, but generated sound energy and the extent of complaints after implantation are not known. In 62 patients, after valve Replacement with St. Jude Medical (SJM) (n = 35) and Björk Shiley Monostrut (BSM) (n = 27) prostheses, sound energy was recorded with a calibrated noise level analyzer at 5, 10, and 100 cm distance from patients and correlated with their complaints. At a distance of 100 cm, the BSM valves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ound pressure level, 30.5 ± 5 db(A), compared to the SJM valves, 24.1 ±4 db(A) (p = 0.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shorter distances. After splitting into frequency bands the highest sound pressure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s (8 to 16 kHz) representing the metallic click. BSM valves produced higher sound levels in all frequency ranges at 1 m distance. Seventy-three percent of all patients were aware of the noise generated by the valve; 20% had disturbed sleep; and 26% preferred a less noisy valve type. Twelve of 27 patients with BSM valves wanted less noisy valves, whereas only 4 of 35 patients with SJM valves wished to have a less noisy valve type (Chi-square p = 0.003). In patients who could hear their valve measured, sound level was higher than in patients who could not. In 9 of 27 patients with BSM (33%), versus 3 of 35 with SJM prostheses (9%), the clicking caused sleep disturbances. In 85% of BSM, versus 63% SJM, patients could hear their valve (p = 0.05). Since higher sound pressure levels generated by the closing click resulted in an increased rate of complaints, noise level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criterion when a mechanical heart valve prosthesis is sel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