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莹  杨建 《世界中医药》2023,(24):3589-3592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针灸传统经典理论,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也是指导临床合理用穴以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经穴是经脉上特定的点,是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穴与非经穴效应不同,本经穴与他经穴疗效迥异,同一经脉中的特定穴与非特定穴效应有别,加强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对促进针灸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赵敬军  李少源  李霞  贲卉  荣培晶 《中医杂志》2014,(23):1996-1999
穴位和脏腑之间的特异性联系依据经穴所属经脉的不同而各异。在相同经脉,其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本腑病症的功能,也就是所谓的“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在临床应用中则讲究气至病所。从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入手,以合谷穴与面口部联系为例探讨穴位与疾病的关联,重点探析合谷穴对面口部存在生理、病理上的特异性调节现象,分析产生合谷穴与面口部特异性联系的物质基础。从刺激合谷穴对面口部的特异性影响相关的中医认识、物质基础、经穴刺激效应及治疗效应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此阐述合谷穴与面口部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3.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本论文基于列缺穴与头项部体表的循证医学探讨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方法: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机制、研究现状、机理方面去探析列缺穴与头项部的特定联系。目的:为经脉体表-体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以期为今后针灸临床以及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崭新思路。结果:针刺列缺穴可通过调控脑血管的舒缩、改善血流量以及升高局部温度,从而治疗头项部体表疾病。结论:基于现代医疗技术阐明列缺穴对头项部体表疾病的特殊疗效,进一步为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心率变异性(HRV)是临床评价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最常用的指标。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检索收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HRV相关研究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有关,经穴效应不同于其安慰效应及非穴点效应,这种效应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与针刺调节HRV密切相关。然而研究多以健康受试者为观察对象,他们的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有别于患者,且针刺对于与HRV相关的中枢ANS涉及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应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刺效应与HRV相关的ANS中枢响应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阐释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规律的产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似"六度分离"的小世界网络广泛存在于真实世界。故基于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即以经穴为节点,将经穴间因主治相同产生的联系抽象为连边。使用现行教材中的经穴与主治数据,对经穴主治表述进行规范化预处理,按经穴间有相同主治则形成连边的构建原理形成经穴-主治的复杂网络。计算出该网络具备高聚类系数和低平均路径长度等特征,定量证明以经穴为节点、主治作为连边的网络呈现小世界效应,并首次提出"十四经特异性"的概念且给出定量分析数据。为定量研究经脉及经穴间联系提供新的手段,促进经穴相关性研究进入统计学层次,并为数字经络智能针灸机器人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经脉图和经穴图的历史演进,并结合藏医、兽医经穴图以及海德式带的不同表现形式展开部分分析,提出干预手段可能影响古人早期对体表分布特征的认知。进而基于揣按循摸之定穴的古今相关论述与研究,提出穴位可能是疾病状态下个体化、动态性的生命现象,也是刺激引起的体表响应与生物学效应,而穴位体表分布特征则是客观规律性的数学描述。故在针灸干预体系及其临床实践背景下,依托数学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穴位体表分布特征可能是研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经穴效应特异性及其基本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本文在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分析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认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并存在一定的规律.其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经脉循行是基础,经气会聚是关键",即经穴效应特异性的产生与经脉循行和经气会聚多少(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胃经穴位对胃运动、胃电活动、胃运动昼夜节律及胃酸分泌等具有抑制、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在回顾、概括针灸胃经穴位对胃功能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疗效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探索经穴效应规律对于针灸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重视穴位一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工作,比如围绕脏腑功能开展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深入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10):2176-2179
目的:通过整理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痔疮的腧穴,归纳总结出主治痔疮的"同功穴",为腧穴配伍及针灸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网络检索和人工检索两种途径,检索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痔疮的腧穴,分析痔疮的"同功穴"及其规律,并对其进行频次、归经、所在部位的统计分析,同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30233-2013)》进行对照。结果:经统计30部现代针灸教材中主治痔疮的"同功穴"有36个,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为主,部位以下肢部、上肢部、臀部和腰背部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 30233-2013)》中主治痔疮的腧穴有11个穴位,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部位以下肢部和臀部为主,其中30部针灸教材中主治痔疮的"同功穴"全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主治(GB/T 30233-2013)》中主治痔疮的11个穴位。结论: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为现代临床针灸治疗痔疮提供最佳的选穴方案及科研思路,进一步佐证腧穴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临床针灸治疗痔疮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循经取穴是针灸临床最基本的取穴方法,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循经取穴分为:循本经取穴、循他经取穴、循多经取穴,作者在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报道的基础上,主要从循本经穴针刺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肩三针治疗,两组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和VAS及FMA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1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肩三针治疗。  相似文献   

14.
“九五”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俊岭  陈振荣 《针刺研究》2002,27(3):230-237
本文从①循经感传现象的外周和中枢机理 ;②经脉 脏腑相对特异性联系的生理学与形态学基础 ;③经脉循行线上理化特性的观察和机制分析 ;④古代经络文献研究与现代经络研究史等四个方面概述了“九五”期间经络研究的最新进展。这些研究结果揭示 :循经感传与外周神经、骨骼肌链、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结构和有规律性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针刺经脉穴位对相应脏腑功能活动的相对特异性作用有其相关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 ;经脉循行线上出现的各种生物物理现象包括红外辐射轨迹、液晶等与机体生物信息的特殊传递活动密不可分 ;经络是指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远隔部位特定联系的规律 ;目前我国对于经络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关经络研究的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陆颖  李青  李洁 《中医杂志》2012,53(21):1856-1859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国内临床针刺减肥的经络腧穴运用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手工检索部分杂志中的针刺减肥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设计数据提取表,提取文献中主穴的经络、腧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配穴的腧穴应用情况和辨证取穴情况.结果 共纳入文献80篇.主穴经络中应用频次前3位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主穴体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中脘,耳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内分泌、脾、胃;主穴主要分布在腹部和下肢;主穴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交会穴运用最多;配穴的高频体穴为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胃热湿阻型和脾虚湿阻型,高频配穴分别为曲池、内庭和阴陵泉、脾俞.结论 针刺减肥的取穴规律遵循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重用特定穴.选穴特点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6.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妇科常用穴位以及常用经络及穴位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指出了妇科常用经络和穴位生物物理学特性的重要性,对妇科常用穴位的基础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等,并呼吁要采用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取得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19.
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不能合并起来研究,经络研究就是因为选择了经脉和络脉不分的经络概念为研究对象,并误解为经络系统研究,实际是以经络取代经脉,以穴位连结线取代经脉循行线进行检测,抛弃经脉理论研究而陷入找经络系统形态结构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误区,所以无法取得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邓海平  雪勇  丁光宏 《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人体红外辐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反映人体脏器和全身各部的代谢变化.经络对热的远距离传递以及艾灸激发循经高温线的现象,提示艾灸除了温热效应之外,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而传统间接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的惊人一致性,提示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这给艾灸的临床应用及灸疗仪器制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