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2):18-18
1.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多循行于深部分肉之间,络脉循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相似文献   

2.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3.
经脉、络脉合称为经络。经有路径、途径之义,纵行人体上下,沟通脏腑表里,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联络、网络之义,横行经脉之间,交错分布在全身各处,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灵枢·海论》:“经脉者,內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揭示了经络与人体的有机联系。《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概括了经络的功能作用。经络是沟通內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协同完成脏腑功能、维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学术界争论不休的"经络"概念进行了语义辨析,认为中医原典中只有以名取实的"经脉"和"络脉"的称述,将经脉和络脉合称为"经络"是一个容易造成歧义和引发无谓争论的合称.本文认为,穴位以及相关的骨骼标志,构成了彰显出寰围经脉和络脉的一种现象结构,传统中医正是凭借这些寰围结构体验和推及了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关联机制,并且发展出临床实用的针灸治疗技术.正是针灸的操作具有给经脉和络脉存在指派一种此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经络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2,(10):1001-1001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有路径的意思,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存在于内部,贯穿上下,  相似文献   

6.
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络脉之脉与血脉之脉的源流异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长期倍受关注而又悬而未决的难题 ,尤其使中医初学者感到十分困惑。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医学和文学著作分析 ,经络与血脉应是古代医学家在探讨人体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中所认识到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 ,由于古代一词多义的使用以及经络与血脉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所以造成了后人认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1 古“脉”字含义的演变中国古代医学“脉”的概念一直比较含糊 ,并无确定之定义 ,人体各种传导、联络系统均可用“脉”来表示。而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秀珍  朱兵 《中国针灸》2002,22(11):19-27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从而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这后,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泽名词,从而在中西医汇能的初创阶段,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8.
论久痛入络     
初病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经脉和络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结体内各部分的通路。内脏有病,通过经络表现于外,外邪侵袭,由经络而入脏腑。故经络学说,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明清以来,“络病”的研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9.
论经脉理论的两种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脉理论先后出现向心型与循环型两种模式,二者的理论意义与临床价值不同.①前者主要表达四肢腧穴远道效应的规律性,体现手足经脉本义;后者说明气血运行方式,反映中医对机体结构与功能整体协调原理的认识.②经络腧穴理论内容的形成,多数基于前者而非后者.③未识或混淆不同经脉模式,误以循环模式为经脉理论的主体或代表,并只在此理论框架下解说和研究经络腧穴,是造成当今经络认识研究出现重大学术失误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核心。建国以来 ,经络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五”期间被列为中医研究领域两大支柱项目之一。络脉作为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注视 ,冀以通过研究络脉来切入对经络实质的研究。1 络脉的定义及循行《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 ,说明络脉是从正经分出的 ,是经脉的分支 ,是由经脉分出的行于浅表的支脉 ,由十五络、孙络、浮络组成。雷氏[1 ] 认为 :络有广义 ,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  相似文献   

11.
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系统的组成主要有十五大络、阴络、阳络、缠络、孙络和浮络等。它是运行人体气血、沟通脏腑肢节、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单位。络病理论认为络病是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深入研究络系统和络病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 ,并对其中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证论治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运用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进行微观研究 ,提出相应的假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21,(5):515-518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蔡亚仙  魏丹 《河南中医》2020,40(1):47-50
针灸治疗偏头痛以经络辨证为核心,在十二经脉中根据经脉循行部位的不同将头痛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等,经络辨证选穴依据主要有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辨证配穴以及根据病变部位上下左右配穴,而偏头痛的发病部位有明显经脉循行的特点。从经脉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与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关系更为密切,循经取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从络病论,偏头痛符合脑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变特点,治疗上宜通络止痛、气血同治,以尽快促进脑络功能恢复,防治脑络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4.
黄桂成教授善用络病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OP),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络病理念。他认为OP病位在骨,与络脉输布经脉气血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病机包括肝肾不足、络虚不行,脾精亏耗、络脉虚损,痰瘀阻滞、络脉不通。因此,在OP的治疗中,黄老师强调扶正与通络兼顾,尤其善用蜈蚣、全蝎、天南星等搜风通络药物透骨搜络、祛瘀散结。  相似文献   

15.
脏腑学说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脏腑通过经络沟通内外、表里、上下、联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组合成一个统一协调有机的整体。病自内生,通过脏腑经络和所属部位而现于外;病由外致,必通过经络而传之于脏腑。凡疾病的治疗皆本于脏腑,一切从脏腑出发,是中医治病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抑郁症是脑神与心、肝、脾、肺、肾及其之间的功能失调,脑神不得伸展导致的以情绪低沉为主要精神症状的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抑郁症的辩证论治离不开脏腑,离则偏,合则切。  相似文献   

16.
探究经络辨证的源流与发展。研究发现,经络辨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先秦至明清漫长时期,先秦帛书始现经络辨证雏形;秦汉经典奠定经络辨证之根基,脏腑经脉络属、循经辨证、络脉辨证、足六经等方面体系完整;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穴位主治与奇经八脉理论;宋金元时期各个流派百花齐放,归经论、十四经等理论多有突破;至明清进一步发展络脉理论,经络辨证体系至臻完善。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高树中教授的通关、通经、通络理论,通关使颈关和腕、踝、膈、脐四关的气机通畅;通经指疏通十四经脉,使之运行无阻;通络旨在使全身三百六十五络血气和调。三通理论应用于临床辨证和治疗疾病,能为医者提供缜密的诊疗思维。  相似文献   

18.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19.
彭静山教授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理论的精髓就是"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这和历代中医眼科著作如《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目经大成》、《眼科金镜》等具有共同的一脉的理论,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20.
李全耀  姚斐 《河南中医》2021,(2):188-191
五经隶属于五脏,是通灌五脏的经脉,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五经穴"是五指经络,是五经应用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为五脏特定穴,通过"推五经",可以达到治疗五脏疾病的目的。《幼科推拿秘书》通过五指的经络、穴位与五脏建立联系,创立"五指经穴通连理论",故"五经穴"可用于治疗小儿五脏疾病,诊治疾病时,辨证取穴,归经施治,符合"推经治脏"的理论。《易经》的八卦理论、阴阳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全息学说、解剖结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推五经"治疗小儿五脏病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施治。小儿脏腑未全,形体未盛,经络不全,小儿推拿特定穴可补益气血,气血足,则脏腑实,故"五经穴"治疗五脏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