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文从中药经皮给药机理、特点、常用剂型3个方面,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研究为例,综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药经皮给药属于中医外治研究范畴,药物有效透过皮肤屏障进入体内产生作用是中药经皮给药及中医外治产生效用的关键环节。中药经皮给药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途径,促透方法可从药物特性、理化促透等几方面考虑,这几方面存在交叉。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制剂技术的进步,理化促透技术的发展,中药经皮给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方法不断进步,中药经皮给药未来发展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3.
黄月纯  张子龙  刘东辉  魏刚 《中成药》2011,33(4):668-671
中药经皮给药系统是在中医外治法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其外用、不经胃肠道吸收,不须经过肝的首过效应,毒副作用低等优势,弥补了西医和中医内治法的不足,已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随着国外西药透皮动力学理论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开展了中药单体成分或其单味药及复方的主成分经皮渗透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对中药主要成分经皮渗透特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简要分析了中药主要成分经皮渗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林志红  马超 《光明中医》2014,(7):1570-1571
中药经皮给药是指将中药制成各种合适外用剂型施于皮肤(患处或相应经穴),通过皮肤吸收作用于皮肤局部或进入体内产生药效,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方法。中药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它的起源应先于内治。在我国中医药学历史中并没有单独论述中药经皮给药的文献记载,它的研究和应用散见于历代外治法中。这些原始的方法,可以说是医学的萌始,也可以说是药物经皮治疗的萌芽[1]。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大,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临床上多以非甾体抗炎药、抗类风湿性药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用于RA的治疗,但用药过程中多伴有强烈不良反应,患者顺应性较差。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作用,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给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高、可有效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的特点,且使用方便安全、可随时中断用药。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及剂型优势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治疗RA的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为出发点,评述与探讨其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应着重加强物质基础研究、应保证良好的制剂质量控制、应加强外用辅料研究和传统中药外用制剂机制的研究、加强中药促渗剂科学使用研究等建议,为RA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经皮给药对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作用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对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实验研究的动物选择,动物造模方法,实验动物的给药途经与方法进行文献研究,阐述了经皮给药对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的作用机理.结果中药经皮给药对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造模多选用大白鼠、家兔、豚鼠等,方法主要有雌二醇法、雌二醇配合少量黄体酮法、己烯雌酚法及病证结合造模法等.结论通过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经皮给药途径进行实验,能够更好的研究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为给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提供借鉴,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将中药经皮给药的研究思路综述如下:阐明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选择适宜的研究对象,开展中药经皮渗透特性研究,改善中药经皮给药的渗透性,选择适宜的辅料,研究开发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思路。方法:通过对乳腺增生病的中药经皮给药治疗实验研究的动物选择,动物造模方法,实验动物的给药途经与方法进行文献研究,阐述了经皮给药对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的作用机理。结果:中药经皮给药对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作用的实验研究,造模多选用大白鼠、家兔、豚鼠等,方法主要有雌二醇法、雌二醇配合少量黄体酮法、己烯雌酚法及病证结合造模法等。结论:通过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经皮给药途径进行实验,能够更好的研究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乳腺增生病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早在公元2世纪已见于我国医典《内经·素问》中,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或透皮吸收的膏药。中药经皮给药方法众多,《古今中药外治真传》一书收载有中药外治50余法。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的“经皮给药”远远突破了传统界限。本文从中药透皮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透皮制剂基质优化工艺研究方法、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方面介绍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0.
中药经皮给药促渗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中药经皮给药的历史沿革,从物理促渗、促渗剂促渗和剂型因素三方面综述了中药经皮给药促渗作用的研究概况。同时,分析了中药经皮给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初步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补肾中药干预骨关节炎的机理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补肾中药单方与复方防治骨关节炎病因病理、治疗原则、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补肾中药治疗骨关节炎疗效明确。结论:中医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CKD基础上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随着其发病率的增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近年来不少学者在CKD基础上AKI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对防止AKI的发生、改善CKD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A on C的定义、生物标记物、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骨骼微结构改变和骨质脆弱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由于老龄化问题的逐渐加重,OP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中药在预防和治疗OP中表现出极好的前景和临床效果,然而传统动物模型具有耗时长、费用昂贵、无法准确概括骨疾病复杂性等缺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前OP疾病的研究进程。而斑马鱼模型可有效模拟人类骨质减少和OP表型,通过对斑马鱼模型在治疗OP研究中的优势和适用性及该模型在中药抗OP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斑马鱼模型的广泛使用及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该病的不可逆性,大部分患者将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因各种并发症而死亡。目前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没有特效方法,多采用对症治疗,终末期肾病多采用透析、肾移植等方法。随着对祖国医学理论的不断挖掘,中医方法可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然而目前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当以扶正为主还是祛邪为主众说纷纭。本文基于对中医“肾主气化”理论的重新认识,旨在探讨“肾失气化”对慢性肾脏病“损不可复”病机的影响,提出恢复“肾主气化”功能为慢性肾脏病中医治疗的核心,强调以“扶阳”之法贯穿本病始终,在邪实证候突出时兼以祛邪,以期对“肾主气化”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进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己成为近年来研究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热点之一,高糖作为始动因子,诱导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信号通路激活并促进DN发生、发展的研究倍受关注。诸多研究显示PKC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且其重要作用已逐渐确立:PKC信号通路激活可明显影响血液动力学、增加血管通透性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沉积、抑制Na+-K+-ATP酶活性和参与细胞增殖等。并且PKC抑制剂的使用为DN防治开辟了新视角与途径。研究证实,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如牛蒡子及其提取物、槲皮素等)及一些中药复方(如菟箭合剂、六味地黄加味胶囊等)对DM鼠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对PKC信号通路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现有研究证据表明PKC信号通路抑制剂多为非特异性,且副作用大,而特异性PKC信号通路抑制剂尚在研究中,且迄今无成功应用到临床的先例。因此,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加快,深入研究中药抑制PKC信号通路激活,对从信号通路干预DN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目前中药干预PKC信号通路与DN研究进展综述,为今后用中药作为PKC抑制剂来防治DN提供一定实验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昭洪  曾涛 《环球中医药》2011,4(3):235-238
动物模型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主要有去卵巢致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药物致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营养性骨质疏松模型、甲状旁腺切除法致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等.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多从补肾入手,许多传统的补肾中药在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明显效果,如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巴戟天、菟丝子、蛇床子等.相...  相似文献   

17.
董佩  袁普卫  康武林  高亚丽  白元帅  姚彬  王振凯  刘扬 《中草药》2023,54(21):7202-7212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形式,与铁过载和脂质过氧化有关,在许多疾病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肉瘤、脊髓损伤、肌少症等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系统的主要负担。铁死亡与上述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表明铁死亡可能成为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治疗的新靶点。中医药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铁死亡途径参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调节,显示出良好的研究前景。通过探讨铁死亡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关联,总结中医药通过介导铁死亡防治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研究进展,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及中医药更好的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益.文章从中药的组方、组分、单体以及其他中医治疗手段四个方面结合基础医学研究,对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用药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等因素影响,我国皮肤癌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目前皮肤癌临床以西医治疗为主。由于西医治疗不良反应较大,因此近年中医药治疗皮肤癌的报道逐渐增多。通过查阅和整理国内相关文献,就中医对皮肤癌的认识及有关中医药治疗皮肤癌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以便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骼疾病,对患者及社会均产生巨大的医疗负担。药物治疗是抗骨质疏松的主要干预措施,但客观存在的不良反应降低了患者的服用依从性从而影响用药效果。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疗效以及安全性,但其作用机制需深入研究。通路调控骨质疏松的进展,是进行骨质疏松病理机制和药理学研究的主要靶点之一。近几年,针对中药有效成分对骨质疏松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作了大量研究。综述近年来有关中药有效成分干预生物学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抗骨质疏松症的新药开发、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