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激励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4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研究组患者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以激励模式干预2年,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干预.入组时和入组后每3个月使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定疾病严重程度,以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社会功能.结果 研究结束时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比入组时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入组时比较,研究结束时研究组PSP总分显著升高,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束时研究组PSP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激励模式能够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康复训练。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ANSS、ITAQ与SD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ANSS阳性量表、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及总分、ITAQ与SDS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与同组干预前比较,以上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以上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自知力和社会功能,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影响其社会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市病情稳定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结果干预3、12个月后,干预组PANSS、SDSS、MR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同组入组时比较,干预组干预3、12个月后以上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是否干预、入组时PANSS评分、MRSS评分、病程4个自变量与社会功能进入回归方程,其中入组时MRSS评分对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最大。结论综合干预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日间医院工作站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出院的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研究组在日间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定期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1]、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康复训练后,研究组PANSS阴性症状分、SDSS总分显著降低,并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PANSS阴性症状分、SDSS总分研究前后无明显差异;研究组WHOQOL-BERF评分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对照组研究前后WHOQOL-BERF评分则无明显差异。结论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并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日间医院工作站康复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模式对精神分裂患者出院后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56例入组,脱落6例)予以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护理模式处理;对照组(58例入组,脱落4例)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处理。运用康复状态量表(MR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以及个体与社会功能(PSP)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2周、24周、48周时的康复情况、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功能。结果干预2周时,两组患者相关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4周、48周时,研究组MRSS和BPRS评分同干预2周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MRSS和BPRS评分较干预2周时增加(P0.05)。干预24周、48周时,两组GQOLI、PSP评分均较干预2周时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SDSS评分较干预2周时显著降低,且研究组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医院社区一体化随访模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院后护理工作中,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其社会功能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化门诊干预(IOP)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药物及IOP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干预后3、6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对两组进行评估。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PANSS、PSP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量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一般精神症状评分的时间主效应(F=9.06,F=7.62,F=12.11;P均0.01),PANSS总分的组间主效应(F=4.22,P0.05)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PSP评分时间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F=10.90,F=5.90;P均0.01)。干预前PANSS分值越低,康复效果越好(t=12.86,P0.01)。结论:IOP干预能够改善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8周,并随访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 结果:入组时PANSS、WHOQOL-100及SD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WHOQOL-100中生活质量总评、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缓解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23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对照组62例。观察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每周进行1次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只应用药物治疗,观察8周,并随访6个月。治疗前后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PANSS、WHOQOL-100及SD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WHOQOL-100中社会关系领域评分、独立性领域、生活质量总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0.01)。结论心理干预治疗缓解期精神病分裂症患者效果显著,患者精神情况、生活品质以及社会功能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系统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28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干预,而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性随访,共干预1年.在基线及干预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PANSS和SDSS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DSS总分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5),而PANSS的各因子分和总分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的研究组中,使用非典型杭精神病药物患者的PANSS和SD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使用典型杭精神病药物者(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干预可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精神病患者日间康复照料机构中的89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同时,给予干预组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健康教育、家庭治疗及技能程式训练)1年。分别在入组时、干预3、6、9及12个月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结果:PANSS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组间效应(F=2175.79;P0.001;F=4.74,P0.05);两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分具有时间效应(F=29.32、23.07、15.21,P均0.001)及交互作用(F=3.27,P0.05;F=6.06,P0.001;F=3.55,P0.01)。两组MRSS总分、活动能力缺乏、社交能力、目前症状和异常行为评分具有时间效应(F=14.53、12.74、8.58、6.26;P均0.001)及交互作用(F=6.34,P0.001;F=2.47,P0.05;F=8.58,P0.001;F=2.88,P0.05)。两组SDSS评分具有时间效应和具有交互作用(F=10.69,F=5.19;P均0.001)。两组康复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卫生综合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状况及提高社交技能方面优于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社区干预方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白银市抽取20个社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6例生活在社区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实际完成研究的例数分别为90例和84例。对研究组给予社区管理和系统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原有的个案管理的模式。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月末和干预6月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PANSS、SDSS、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ANSS总评分和阴性症状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的组间主效应、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阳性症状量表评分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S、ADL的组间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DSS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SDSS评分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个案管理比较,社区干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部分残留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3种不同社区康复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社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综合组、居家组各100例,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随机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构成机构组。居家组接受常规随访服务和康复指导,综合组接受团队综合干预服务,机构组在社区日间康复中心接受课程培训和康复活动。在干预前及干预的第3、6、9及12个月,分别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对康复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综合组与居家组、机构组与居家组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综合组与机构组的PANSS评分和SDSS评分均仅在第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于居家康复,社区综合康复和日间机构康复对进一步改善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提升社会功能有更好的效果,对推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社会功能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方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予以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对照组予以利培酮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6、24、32和48周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受试者相关指标,同时对患者进行安全性分析。结果:57例患者完成48周临床治疗,有11例患者脱落。1PANSS量表结果显示,与治疗前基线相比,两组患者从治疗4周至治疗48周的PANS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4周和治疗32周的PAN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2PSP量表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从治疗4周至治疗48周的PSP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同时观察组从治疗4周至治疗48周的PSP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MARS量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从治疗4周至48周的MARS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在实验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明显,尤其是其较高的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和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社区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2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33例和对照组123例。干预组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药物自我管理、症状自我监控、回归社会技能训练和家庭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对照组予单纯药物治疗。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12个月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表现量表(PSP)评定。结果:干预前两组PANSS、PS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干预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干预12个月,干预组PS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稳定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康复的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将284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43例)和对照组(141例),对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用药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综合干预,持续1年;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半年末、一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入组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的SDSS、PAN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干预1年后,干预组SDSS评分(7.54±2.11)明显低于对照组(9.77±2.74),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PANSS评分(38.88±9.58)、阳性量表评分(7.40±1.12)、阴性量表评分(11.32±5.9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20.16±5.19)均低于对照组(46.884±16.37、8.60±3.19、13.52±7.81、24.76±8.08),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干预组复发率18.18%(26例)低于对照组34.75%(49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03,P〈0.01)。结论综合干预措施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6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于干预前和8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社会功能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2组入组时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末研究组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AQ评分研究组为(17.24±0.48),对照组为(9.56±0.4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家庭护理可有效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仅予一般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6、12、18、24周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评定。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第12、18、24周末PANSS总分和阳性因子分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后第12、18、24周末PANSS总分和阳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18.
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干预组为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心理和社会综合干预措施,50例与之匹配的对照患者单用药物治疗。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干预组随访时PANSS阴性量表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SDSS的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责任性和计划性5项因子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促进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办法及可行性.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干预组开办家庭病床,每周进行一次家访,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其及家属进行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用药指导.对照组只进行家访,不做任何指导.持续随访一年.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康复状态量表(MRSS)和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进行评估.结果 1、干预组患者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分自第2月起减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干预组MRSS、SDS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干预组复发率(10.0%),再住院率(3.3%),再就业率(43.3%),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63.3%),再住院率(43.3%),再就业率(10.0%),(X2=40.6,13.7,6.7,P<0.01).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社区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会所模式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社会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83例)和对照组(72例),其中干预组为自愿入会所的出院患者;对照组仅进行门诊随访。在入组时、1、2年末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IADL)两个分量表]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时,对照组和干预组的PSMS、IADL和SD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末,干预组PSMS、IADL和SD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年末,干预组PSMS、IADL和SD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年末,干预组PSMS、IADL和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1年末时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会所模式综合干预有利于出院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