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起搏器资料临床分析,探讨不同起搏方式与起搏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24例植入起搏器患者者分析,其中VVI型15例,DDD型9例,术后都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胸痛、晕厥、低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症状,并进行随访.结果 VVI型起搏器患者中,术后出现起搏综合征4例,DDD型0例.术后随访所有患者起搏器功能正常.结论 DDD型起搏方式发生起搏综合征的概率更低,相对于VVI型是更好的临床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993年开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已近 10年 ,其中安置临时起搏器 38例 ,永久起搏器 6 2例 (其中 15例由临时起搏器过渡到安置永久起搏器 ) ,所有病例均获成功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均为 1993年 12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患者。共 85例 ,男 6 2例 ,女 2 3例 ,年龄 14~ 82岁 ,平均 (5 2 .0± 6 .2 )岁。临时起搏器 38例 ,均为VVI方式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伴窦性心动过缓 8例 ,急性心肌梗死伴缓慢结性心律 6例 ,高血压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4例 ,急性心肌炎伴三度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87年12月到1991年8月经静脉埋藏式心脏起搏治疗25例。起搏器均为VVI型。Quantum253-19型4台,P_(101)和Pinna-cle 8619型14台,Telectronic OPTIMA147型1台,西安QB-Ⅰ型 5台,南京卫星HOP-4型1台。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1例,女14例。年龄38~86岁,平均66.8岁。冠心病(伴高血压6例)20例,心肌炎后遗症3例,心肌病1例,原因不明1例。心律失常分为:Ⅲ°AVB、高度AVB及Ⅱ°Ⅱ型AVB共15例;SSS 9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 (AAI及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病窦综合征 (SSS)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5 1、2 9、15例VVI、DDD、AAI起搏患者进行 6 5 3± 3 2 (10~ 15 4 )、6 3 1± 4 5 (36~ 94 )个月随访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症状等。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率降低 (有效率 85 % ) ,VVI组下降不明显 (有效率 4 3%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心脏超声心动图AAI/DDD术后LVEF、CO升高 ,心功能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LVEF、CO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 ;AAI/DDD组无 1例发生血栓及心原性死亡 ,AAI组 2例 5~ 7年时发生永久性房颤改为VVI起搏器 ,无电极脱位 ;DDD组 1例发生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 ,经起搏器程控后消失 ;VVI组血栓 2例 ,心原性死亡 3例 ,5例发生电极脱位及感知不良 (均为心脏扩大 )。结论 生理性起搏AAI/DDD优于非生理起搏VVI,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永久心脏起搏技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23例,年龄63.5±7.7岁。诊断:SSS13例,其中5例为双结病变,5例为双结病变+B-TS;°AVB10例,均为慢性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双束支与三分支阻滞伴频发室早、短阵室速。23例患者均有黑朦与晕厥,3例心功能~级;14例在院内有典型阿-斯发作,其中13例行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所有患者均采用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结果:23例患者均满意安装成功。1例并发少量血气胸,半月后自行吸收;1例并发囊袋感染,经切开清创冲洗后原位植入。随访2月至8.5年,无1例起搏器与电极故障并发症发生;20例生活质量与同龄人已几无差异;3例合并心衰者2例明显改善,1例安装VVI起搏器者,术后心功能一度改善,2年后又逐渐减退到~级,于安装起搏器5年后猝死。结论:永久心脏起搏技术是治疗各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必不可少的技术,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可在短时间内上出现 °AVB,常危及生命 ,尤其是老年患者伴大面积心肌梗塞者。我院自 1991年 7月至 2 0 0 1年 6月为 AMI伴 °AVB、加速性室自律、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 14例老年患者及时安置心脏临时搏器 ,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机 ,得以生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 1991年 7月~ 2 0 0 1年 3月因 AMI住院并出现 °AVB、加速性室自律 ,频发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的老年患者 14例 ,均安装了临时起搏器。男性 10例 ,女性 4例。年龄 6 5~ 76岁。病例选择均符合 AMI诊断标准。其中4例有心源性休克 ,7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产十二导联心电图仪同步记录 ,计算分析两组不同起搏方式QTcd(其中VVI起搏组 30例 ,DDD起搏组 19例 )的QTd变化。结果 以DDD起搏方式明显优于VVI起搏方式 ,起搏后 2~ 3天 ,DDD起搏组的QTcd较VVI起搏组明显减少 (t =2 .14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方式保留良好的房室顺序起搏 ,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改善 ,心肌复极趋于一致性 ,心电活动稳定。  相似文献   

8.
起搏治疗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7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2 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12月收治间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患者 17例 ,予永久起搏治疗 ,并长期随访 ,以探讨间歇性三度AVB的病因及单纯右室起搏治疗的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均经心电图 (ECG)、Holter或床边心电监护证实有三度AVB发作。其中男 10例 ,女 7例。年龄 5 2~ 85岁 ,平均 6 9.5岁。高血压病 13例 ,糖尿病 2例 ,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 (主动脉瓣狭窄 ) 1例 ,无基础心脏病 3例。心功能 (NYHA分级 )均为 0~ 1级。 17例患者均出现严重血液动力学改变 ,反复晕厥 16例 ,单纯黑朦 1例。术前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儿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例Ⅲ°AVB患儿,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8~11岁,均经静脉植入VVI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结果4例患儿均植入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消失,平均随访4.8(4~6)年,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人工心脏起搏是治疗儿童Ⅲ°AVB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安植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型心律失常和某些类型心动过速型心律失常等症的有效措施。随着时间推移 ,安植和各种原因更植心脏起搏系统逐渐多。因此 ,我们就 1993年 2月至 1998年 9月 35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电极更植的原因和手术方式等方面作一分析总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2 7例 ,女 8例 ,年龄 34~ 78岁 ,平均 (6 0 .3± 10 .7)岁 ,均为住院资料完整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 1例 ,其中慢 -快综合征 4例 ;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4例。原起搏方式 :AAI 1例 ,VVI 34例。起搏器安植 5~ 14年 ,平均 (7.8…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将起搏系统埋置于体内,治疗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微创方法。文中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及其原因。方法门诊随访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324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104例,单腔起搏器(singal-chamber pacemaker,VVI)220例。根据患者是否有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138例,DDD54例,VVI84例;无症状组:186例,DDD50例,VVI136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当天至16年不等,根据患者的主诉、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测试情况,进行起搏器参数优化和调整,必要时行胸部X线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无症状组患者中,其中13例患者虽无不适主诉,却发现心电图及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功能障碍表现为电极脱位或微脱位共14例(外院植入4例),女10例,男4例,平均年龄(67.2±9.7)岁。有症状组患者,心室电极脱位VVI1例,DDD3例,心房电极脱位2例,微脱位5例;无症状组患者,VVI电池耗竭2例,DDD心房电极脱位2例,微脱位1例。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引起患者临床症状的原因,除了患者起搏器系统障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外,主要是由于起搏器植入后未及时随访和优化起搏器参数,造成不适合的起搏工作状态所致。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随机观察了 1 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1 2月 50例 VVI起搏器安置前后 QTc离散度 ,目的在于了解 VVI起搏器对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VVI起搏器安置患者 50例 ,男 31例 ,女 1 9例 ,年龄 45~ 86岁。病因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 9例 ,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 2例 ,双结病变 9例。2 方 法分别测量每个 VVI起搏器安置患者术前2 4小时及术后 1周 QTcd(心率校正 QT离散度 )。采用 1 2导联同步记录的心电图机 ,纸速为2 5mm/ s,每个病人测量导联数不少于 7个 ,同导联测量不少于 3个心动周期 ,测量 QT间…  相似文献   

13.
小儿心脏术后临时起搏器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妍  郑霄  薛卫斌  高照波  涂娟  于智纯 《医学争鸣》2006,27(22):2025-2025
1 临床资料 本组34(男21,女13)例. 年龄2~11岁,体质量11~35 kg. 起搏方式均为心室起搏(VVI),应用起搏器时间为2~28 d. 29例逐渐恢复自主心律,死亡5例(心力衰竭4例,肝肾功能衰竭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QTd是否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2 8名因Ⅲ°AVB安置DDD起搏器的患者 ,分为冠心病组 ( 16名 )与对照组 ( 12名 ) ,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间期以及VVI起搏时的每搏量 ,并获得最佳AV间期 ,以及低每搏量AV间期 ,通过 12导联心电图测量各AV间期以及VVI起搏时的QTd。结果 对照组QTd随起搏方式的变化最小 ,最佳AV间期DDD起搏时QTd ,与VVI起搏时相比 ,无显著差异。冠心病组QTd随着起搏方式改变有明显改善。冠心病组 (r = 0 .68P <0 0 5 )每搏量与QTd的关系较对照组 (r = 0 .3 1P <0 0 5 )强。结论 QTd受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 ,安置起搏器的冠心病患者通过生理性起搏、调整AV间期可以减少复极不均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临时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是急诊医学技术新发展之一。本文报告1986年以来对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AVB患者采用右心室起搏法抢救的资料,对其临床应用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右心室起搏法操作简单相对安全,且对药物治疗无效病人是一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资料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AVB者均为女性,年龄51~73岁;心室率均<45次/分,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晕厥、眩晕、低血压及心衰等症状,药物治疗无效;全部病例于病后5~7天内安置了XXQ—A1型临时心脏起搏器讨 论1.安置指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适应证为(1)晕厥或近似于晕厥、眩晕…  相似文献   

16.
<正> 1994年12月~1997年2月,我科运用临时起搏共治疗26例患者,均获满意疗效。1 资料和方法男16例,女10例,年龄(63.5±12.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例,病毒性心: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炎2例,心肌病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原发性传导束硬化症2例.心律失常类型:窦缓、伴(或)窦房阻滞、窦性停搏8例,快慢综合征6例,Ⅱ度AVB2例,Ⅲ度AVB6例,双束支阻滞3例,其中2例发作阿斯综合征。均采用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在无X线投照条件下,床边操作,运用Seldinger技术,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送入漂浮起搏电极导管。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使用VVi临时起搏器,起搏频率60~80次/分,起搏阈值0.2~5.0mA。2 结果无1例并发症发生。全部病例均起搏良好。在临时起搏下:6例伴发心衰的患者(冠心病4例,心肌病2例),使用洋地黄及抗心  相似文献   

17.
胡清  任惠萍  朱翠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2):1637-1639
目的:应用漂浮电极行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并对其方法和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43例。其中°AVB17例,窦缓、窦停伴房颤+间歇°AVB、短阵室速3例,窦缓伴°型AVB4例,窦缓伴窦停6例,室性自主心律5例,Q-T间期延长伴窦缓、尖端扭转室速1例,窦速伴短阵室速、室扑1例,心肌电-机械分离4例,心室静止2例。酌情选择左、右锁骨下静脉、右股静脉为穿刺途径;经鞘管送入电极导管约16cm后向气囊内充气,缓送电极,一旦起搏心室立即放气,并顺势送入电极6~8cm,调整导管至起搏功能稳定后以起搏阈值3~4倍的电压持续起搏。结果:43例患者中38例即时起搏成功,即时起搏成功率88.4%(38/43)。其中16例于30min至5d后心律失常消失,1例2d后心律失常程度减轻,13例于3~10d后植入永久起搏器,1例电极脱位猝死,2例于起搏后1h左右起搏失效死亡,5例终因肺、脑功能未恢复于起搏10h至2d后撤出起搏电极死亡;最终存活30例,死亡13例,总的抢救成功率69.8%(30/43);在38例起搏成功的患者中,死亡8例,抢救成功率78.9%(30/38)。结论: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操作简便、快捷、安全、效果肯定,非常有利于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  相似文献   

18.
1993~ 2 0 0 0年 ,我科共安装起搏器 16 2例 ,其中 137例为急诊起搏。其护理要求高 ,只有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 ,才能提高起搏术的成功率。1 临床资料在 16 2例起搏中 ,患者年龄 2 0~ 73岁 ,急性起搏的 137例中 ,110例因大面积心肌梗塞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并心源性休克 ,病情危重不能搬动 ,在非X线透视下 ,于床旁经静脉临时起搏成功。 2 7例患者因病窦综合症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阿斯综合征或反复黑蒙现象 ,但不具备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条件 ,在X线透视下经静脉临时起搏 ,而后安装永久起搏器 ,2例在返回病房出现电极脱落 ,1例重返导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理性 (DDD)与非生理性 (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4 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窦患者分成 2组 :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共 2 2例 ;B组为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共 2 5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 1、6、12、2 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A组 19例达到随访终点 ,3例 (15 .8% )稳定的窦性心律 ,9例 (4 7.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7例 (36 .8% )发生慢性房颤 ;B组 2 3例达到随访终点 ,14例 (6 0 .9% )稳定的窦性心律 ,7例 (30 .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2例 (8.7% )发生慢性房颤。 [结论 ]DDD起搏治疗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显著优于VVI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20.
我科于1983年-1994年3月共安装心脏起搏器51例,均获成功。1临床资料:安装起搏器8例,男27例,女24例,其中临时性起搏器8例,均采用AXO-Z按需型,起搏时间1一24天。永久性埋藏式起搏器43例,均采用VVI型(其中15例为程控式),起搏阈值在0.9一1.0伏,有6例达1.5一2.0伏。2病情观察:安置起搏器的病人一般病情危重。有心动过缓随时晕厥的可能,需严密监护心律和心率。为提高心率静点异丙肾时应从低浓度开始(ling),需连续进行心电监护,若有室性心律发生,应减慢点滴速度或降低浓度,若有频发性早搏,则可停用点滴,做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