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载脂蛋白B(Apo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粥样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48例行冠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59例)、多支病变组(107例)和对照组(82例),比较血清ApoB水平在各组中的变化,分析血清ApoB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冠心病单支病变组血清ApoB(1.09±0.25g/Lvs0.69±0.18g/L,P〈0.05)和多支病变组血清ApoB(1.99±0.11g/Lvs0.69±0.18g/L,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组血清ApoB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0.25g/L vs1.99±0.11g/L,P〈0.05);②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发生率(20.3%、23.4%VS7.3%,P〈0.05)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③血清ApoB水平与冠心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率(r=0.482,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冠脉积分(r=0.563,P〈0.05)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ApoB水平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3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了解冠脉的病变程度,同时检查空腹血尿酸水平。结果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者28例,冠心病55例。较之冠脉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31±79)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47±85)μmol/L],冠脉双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72±81)μmol/L],冠脉三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96±88)μmol/L]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冠脉病变三组间血尿酸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方法 依据64层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64-DSCT)结果将120例冠心病患者以CT值不同分为易损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硬斑块组,每组40例,同期选择冠状动脉CT正常的老年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再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检查所有患者血浆Hcy水平,分析Hcy与斑块稳定性和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 易损斑块组Hcy水平(19.32±4.76)μmol/L比混合斑块组(14.15±3.89)μmol/L、硬斑块组(14.33±2.91)μmol/L和对照组(9.32±3.84)μmol/L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y水平在冠脉双支病变组(15.38±3.45)μmol/L、多支病变组(16.12±4.12)μmol/L均比单支病变组(10.45±2.76)μmol/L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水平可反映冠脉病变程度的严重性和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血浆sOX40L与MMP-9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sOX40L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变化水平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OX40L、MMP-9。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积分并与sOX40L,MMP-9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sOX40L及MMP-9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组(P〈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形态积分明显高于SAP组和正常组(P〈0.05),后两组间病变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sOX40L及MMP-9水平均与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病变形态积分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sOX40L及MMP-9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斑块不稳定。可有效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任小菁  李凌  陶海龙 《中原医刊》2011,(1):39-40,43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8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程度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包括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检测各组患者的血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比较分析不同组别β2微球蛋白、尿素氮、肌酐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陡微球蛋白浓度(2.4±1.3)mg/L高于正常对照组(1.9±0.5)m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微球蛋白浓度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分别为(1.9±0.5)mg/L,(2.2±0.7)mg/L,(2.4±1.0)mg/L,(3.0±1.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β2微球蛋白浓度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王俊  王邦宁  王安才  吴明  王德国 《重庆医学》2015,(4):475-477,481
目的:观察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 C)变化,探讨Cys C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检测316例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者及102例无冠心病者Cys C水平,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评分三方面分析Cys C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Cys 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1.24±0.32)mg/L vs .(1.12±0.27)mg/L , P<0.01)];多支病变组Cys C水平较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1.31 ± 0.31)mg/L vs .(1.20 ± 0.32)mg/L ,P<0.01];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组Cys C水平较轻度狭窄组显著升高[(1.29 ± 0.36)mg/L vs .(1.16 ± 0.23)mg/L ,P<0.01],且冠心病患者Cys 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19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Cys C水平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血清Cys C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内脂素(visfatin)、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64例已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分别检测33例对照组造影结果正常者、51例斑块组、75例单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和33例三支病变组患者的 visfatin 、HbA1c 水平;通过 Gensini 评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并建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与冠心病的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又可分为对照组(33例)、非重度狭窄组(174例)和重度狭窄组(57例),分析 visfatin 和 HbA1c 水平在3组患者间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按累及冠状动脉支数的分组中,HbA1c 水平在对照组[(4.98±0.21)%]、斑块组[(5.58±0.36)%]、单支病变组[(6.17±0.48)%]、双支病变组[(6.63±0.80)%]、三支病变组[(7.97±1.49)%]中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vis-fatin 水平在对照组、斑块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分别为(0.73±0.42)μg/L 、(1.50±0.87)μg/L 、(3.45±2.50)μg/L 、(5.45±2.96)μg/L 、(9.21±6.35)μg/L ,其中,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按冠状动脉内径狭窄程度分组中,重度狭窄组 visfatin 、HbA1c 水平[(8.25±4.86)μg/L 、(7.35±1.43)%]显著高于非重度狭窄组[(3.22±2.74)μg/L 、(6.14±0.70)%]和对照组[(0.73±0.42)μg/L 、(4.98±0.21)%],P<0.01;非重度狭窄组高于对照组(P<0.01)。 visfatin 、HbA1c 、hs-CRP 、LDL 和 TC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呈正相关(P<0.01),HDL 水平与 Gensini 评分呈负相关(r=-0.535,P<0.01)。各组患者 HbA1c 、hs-CRP 、LDL 和 TC 水平与 visfatin 呈正相关(P<0.01),HDL 和 TG 水平与 visfatin 呈负相关(P<0.01)。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为 HbA1c 、LDL 、hs-CRP 、visfatin 和 HDL 。结论 visfatin 、HbA1c 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visfatin 和 HbA1c 能够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徐刚  袁涛  韩增雷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153-115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和冠脉狭窄程度积分(Gensini积分)的关系,及其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在心内科行冠脉造影的住院病人208例,152例诊断为冠心病(冠心病组),56例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定颈动脉IMT,计算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根据冠状动脉严重程度分为单支血管病变、双支血管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组,比较各组间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结果冠心病组的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冠脉病变组之间,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冠脉Gensini积分、颈动脉IMT、斑块Grouse积分及斑块检出率均升高(P均〈0.05);冠心病组的冠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成正比,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对冠心病进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g)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101例CHD患者[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组46例,双支血管病变组30例,多支血管病变组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与37例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Fg等水平,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HD组血浆Fg[(3.75640±1.15034)g/L]均较对照组Fg[(2.85140±0.64145)g/L]显著升高(P〈0.001);并且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组后,多支病变组血纤维蛋白原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按疾病类型分组后AMI组血纤维蛋白原均高于UAP组和SAP组(P〈0.05)。结论 血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和判断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时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为正常组(32例),冠状动脉狭窄≥50%为冠心病组(86例,占72.88%)。据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2例),双支病变组(28例),三支病变组(36例)。空腹取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9.44±0.82mg/L)明显高于正常组(3.78±0.60m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三支病变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9.88±0.58mg/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8.45±0.62mg/L),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升高,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其水平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载脂蛋白M(apoM)水平与瘦素(Leptin)和血脂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20例受试者分为CHD组(73例)和对照组(47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受试者血清apoM和Leptin水平。分析apoM与Leptin、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脂蛋白a[LP(a)]的相关性。结果73例CHD患者apoM的水平为(10.12±1.79)u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11.69±2.02)ug/ml(P0.01);apoM与Leptin、HDL-C呈正相关(P均0.01),与LDL-C、LP(a)呈负相关(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apoM与Leptin的关系最密切。结论apoM可能参与CHD的形成与发展,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ACS患者96例,另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血清hs-TnT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 ACS患者hs-TnT的表达水平为(31.57±5.2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4±1.62)pg/mL(P〈0.01)。hs-TnT的表达在冠脉粥样斑块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分别为(27.36±4.73)pg/mL和(36.14±5.81)pg/m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hs-TnT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1.4%,显著低于高hs-TnT组的30.8%(P〈0.05)。结论 Hs-TnT表达的升高是ACS患者冠脉病变的一个危险因素,可用于冠脉病变的评估和短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心病(CHD)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D合并T2DM患者31例,单纯CHD患者50例,选择门诊体检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MMP-9,TIMP-1,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的表达情况。结果:CHD合并T2DM组血清MMP-9的浓度(M=409.62ng/mL)显著高于CHD组(M=263.40ng/mL)及对照组[(196.15±44.89)ng/mL(]均P<0.05)。CHD合并T2DM组血清TIMP-1的浓度[(229.27±46.85)ng/mL]低于对照组[(272.75±72.35)ng/mL(]P<0.05)。CHD合并T2DM组血清hs-CRP的浓度(M=17.20mg/L)明显高于CHD组(M=4.57mg/L)及对照组[(1.52±0.78)mg/L(]均P<0.01)。CHD合并T2DM组患者血清MMP-9,TIMP-1与hs-CRP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舒血宁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0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观察组的血清BNP及hs—CRP为(77.2±23.9)ng/L、(6.0±2.9)mg/L均低于对照组血清BNP(101.4±22.5)ng/L、hs—CRP(9.5±3.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及IMT分别为(0.06±0.01)cm^2、(1.84±0.46)mm、(1.29±0.64)mm均低于对照组斑块大小(0.07±0.02)cm^2、斑块厚度(2.02_-q).41)mm及IMT(1.58±0.6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可靠,不但能有效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斑块大小及斑块厚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一定的阻断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血清脂联素(A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T测定、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结果,确诊冠心病患者68例,组成冠心病组;确诊正常者30例,组成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MMP-2、SAA、APN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冠心病组MMP-2、SAA水平分别为(2.86±0.62)mg/L和(9.86±5.26) 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68±0.16) mg/L和(1.26±1.12) mg/L(P<0.01);冠心病组APN水平为(3.26±0.28) mg/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5.99±0.31)mg/L (P<0.05).MMP-2水平与SAA水平呈正相关(r=0.836,P<0.05),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286,P<0.05);SAA水平与APN水平呈负相关(r=-0.331,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MMP-2、SAA水平明显升高,APN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7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浊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hsCRP、MMP-9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hsCRP、MMP-9水平为(2.95±0.62)mg/L、(24.29±4.73)mg/L显著高于SAP组的(1.83±0.57)mg/L和(19.83±4.63)mg/L(P〈0.01),两组hsCRP、MMP-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53±0.45)mg/L、(16.21±4.17)mg/L(P〈0.05或P〈0.01)。结论炎症介质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浆hsCRP与MMP-9在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液中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及20例正常对照组(NC组)患者血清中HB—EGF、TGF—B,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HB—EGF、TGF—β1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因素,探讨其与HB—EGF、TGF-β1的关系。结果:CHD组患者中HB—EGFmRNA明显高于Nc组(P〈0.05),ACS组患者中HB—EGFmRNA亦明显高于SAP组(P〈0.05);而TGF-β1,mRNA在血液中表达反之:CHD组患者中TGF-β1 mRNA明显低于Nc组(P〈0.05),ACS组患者中TGF-β1,mRNA亦明显低于SAP组(P〈0.05)。体重指数、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与HB—EGFmRNA及TGF-β1 mRNA表达高低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体重指数、血糖、血脂与HB—EGFmRNA及TGF-β1,mRNA表达无明显相关,HB—EGF的升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子存在,而TGF-β1则可能在冠心病As病变中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 近年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问题。而目前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可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尿酸水平则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目的 探讨不同尿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的差异,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检查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尿酸水平、IVUS检查结果〔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斑块面积、斑块纤维帽厚度、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大厚度、斑块最小厚度、斑块钙化类型、脂质池面积、重构指数、平均血管直径及左主干狭窄程度和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狭窄程度、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尿酸水平,将其分为低尿酸水平组(≤199 μmol/L,43例)、中尿酸水平组(200~399 μmol/L,50例)、高尿酸水平组(≥400 μmol/L,47例)。结果 三组患者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小厚度、斑块钙化类型、脂质池面积、重构指数、平均血管直径和LAD、LCX、RCA狭窄程度及脂质池面积/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水平组患者斑块面积大于低尿酸水平组、中尿酸水平组(P<0.05);高尿酸水平组患者斑块纤维帽厚度小于低尿酸水平组,斑块最大厚度、左主干狭窄程度大于低尿酸水平组(P<0.05)。结论 高尿酸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以斑块面积大、纤维帽较薄、斑块最大厚度大、左主干狭窄程度高的不稳定性斑块为主,高尿酸水平可能增加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形成的风险,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应更注重不稳定性斑块的改善与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心绞痛患者70例,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4例,另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IL-6、MCP-1水平。结果 UAP组血浆IL-6、MCP-1水平为(18.12±2.62)pg/L、(25.63±4.76)pg/L,显著高于SAP组的(14.98±2.54)pg/L、(21.78±4.53)pg/L(P<0.01),UAP组、SAP组均高于对照组(11.68±2.51)pg/L、(15.71±4.34)pg/L(P<0.01)。结论血浆IL-6与MCP-1在冠心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在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