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植入式皮层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105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后,MRI筛选24只Bederson评分为1-4分的皮层梗死大鼠。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3只和非刺激组11只。造模1周后,两组大鼠均植入电刺激器,电极放置在脑梗死区边缘皮层表面。非刺激组大鼠植入刺激器后不施加电刺激,电刺激组大鼠给予电刺激,电刺激组大鼠在植入电刺激器2周后终止电刺激。6周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和免疫荧光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比较两组大鼠梗死灶周边及梗死对侧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水平。结果电刺激组大鼠梗死灶周边及梗死对侧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非刺激组(t=12.189、2.454,P%0.05)。结论单独植入式皮层电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能够增加梗死灶周围及梗死灶对侧皮层微管相关蛋白-2的表达水平,诱导双侧皮层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背景:近10年来使用皮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的动物和临床试验均得到了比较肯定的结果。 目的:观察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器长时间、低强度、变频皮质电刺激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的脑梗死模型。选取Bederson评分为1-3分的大鼠40只进行MRI扫描,筛选出有皮质梗死的大鼠(n=23),MRI测定梗死灶周边皮质的位点,确定接受皮质电刺激治疗的靶点,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第6天植入电刺激器。将23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皮质电刺激组(n=13)大鼠每天进行皮质电刺激治疗2次/d,每次持续30 min,电刺激频率10 s内在50,20和5 Hz之间变动并重复循环。无刺激组(n=10)仅植入电刺激器,无电刺激输出。在植入电刺激器后第2天和第16天,两组大鼠进行前肢使用不对称、足失误测试,第16天最后一次行为学评价完成后,取出电刺激器进行检测,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结构及细胞形态。 结果与结论:23个电刺激器取出后,仅发现1个皮质电刺激组电刺激器不能正常工作,其余各电刺激器性能均保持良好。除1只大鼠在电刺激器植入部位的皮肤有破溃,愈合稍差,其余大鼠皮肤切口均愈合良好。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脑梗死电极植入处皮质组织结构清晰完整,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胞浆丰富,核仁清楚,正常胶质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周围间隙致密无水肿。足失误和前肢使用不对称测试结果均显示第16天皮质电刺激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显著优于较无刺激组。结果表明采用了一套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全植入式皮质电刺激器,建立了安全的植入方式及刺激模式,并证明低强度、长时间、变频的脉冲式电刺激模式是安全的,且有助于促进大脑局灶性脑梗死后的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长程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脑损伤体积、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治疗及康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TMS组与假刺激组大鼠各48只,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90min后的3周内每日接受1次TMS(200脉冲)与假刺激治疗。检测2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及脑损伤体积,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2周和3周时,TMS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假刺激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TMS组在治疗3d、7d、14d、21d时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计数与假刺激组各对应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2组治疗21d时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计数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77,P〈0.01)。治疗3周后,TMS组脑损伤体积明显小于假刺激组(P〈0.05),2组脑损伤体积与最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相关(r=0.859,P〈0.01)。结论长程TMS有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作用,其作用通过持续上调梗死灶周围皮质BDNF阳性细胞表达、减小梗死后脑损伤体积等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大鼠经低频电刺激治疗后,其梗死灶镜区脑皮质突触可塑性变化,初步从分子水平探讨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基本机制。 方法将48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低频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和假手术组。造模术后3 d,低频电刺激组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7 d(20 min/d);安慰刺激组安放电极但不予电刺激;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置。以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动物脑梗死灶镜区突触超微结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低频电刺激治疗7 d后,与安慰刺激组及低频电刺激治疗前相比,镜区皮质突触的界面曲率增大、突触间隙缩窄;GFAP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而突触素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 结论低频电刺激可诱导脑梗死大鼠梗死灶镜区脑皮质发生活跃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皮质c-Fos和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大鼠梗死侧皮质c-Fo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制作一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TMS组。模型组自由饲养;TMS组于动物清醒后当天即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TMS治疗(频率为0.5Hz,场强为1.33T)。各组在大鼠脑梗死后1,7,14,21和28d(每时间点8只)检测梗死侧大脑皮质c-Fos、BDNF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均可见c-Fos和BDNF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TMS组7,14,21和28d时c-Fos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和21d时BD-NF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MS能促进大鼠脑梗死后梗死侧皮质c-Fos和BDNF的表达,从而发挥其脑保护及康复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细胞周期相关蛋白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皮质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阐明其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模型(MCAO)及电针(MCAO+EA)组,以Zea Longa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TTC和Neu N染色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使用Brdu免疫组化法观察电针对梗死侧皮质细胞的增殖作用情况,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梗死侧皮质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曲池"、"足三里"两穴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元损伤;促进梗死侧神经细胞的增殖;并且提高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论:电针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缓解脑缺血所引起的神经损伤,同时促进梗死侧皮质的神经细胞增殖,来实现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颅磁刺激(TMS)对腩梗死大鼠梗死侧皮质c-Fo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80只SD大鼠制作一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TMS组。模型组自由饲养;TMS组于动物清醒后当天即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TMS治疗(频率为0.5Hz,场强为1.33T)。各组在大鼠脑梗死后1,7,14,21和28d(每时间点8只)检测梗死侧大脑应质c-Fos、BDNF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和TMS组梗死灶周围皮质均可见c-Fos和BDNF的阳性表达,与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TMS组7,14,21和28d时c-Fos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4和21d时BDNF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MS能促进大鼠腑梗死后梗死侧皮质c-Fos和BDNF的表达,从而发挥其脑保护及康复治疗效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急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顶叶皮质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FES治疗在脑梗死后早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电刺激组、安慰刺激组、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大鼠再分为治疗1,3,7,14 d共4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急性脑梗死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于MCAO后第3天开始治疗.电刺激组以表面电极刺激偏瘫侧前肢,FES参数设置的强度以前肢能发生明显的伸腕、伸趾动作为宜.安慰刺激组将FES治疗仪的治疗电极放在偏瘫侧前肢伸肌群的运动点上,但关闭电源不予以电刺激,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所有大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7,14天给予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大鼠脑梗死侧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 d后,电刺激组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大鼠的mNS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和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mNSS评分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P<0.05);但安慰刺激组与对照组之间m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7,14 d后电刺激组大鼠脑梗死侧周围顶叶皮质nestin表达的阳性细胞数较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安慰刺激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远隔区顶叶皮质nestin的阳性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ES治疗脑梗死早期大鼠偏瘫肢体可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FES治疗可促进梗死灶周围nestin的表达,这可能说明了FES治疗的另一个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梗死灶周围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结直肠癌缺失蛋白(DCC)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6只SD大鼠,其中30只用于构建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注入生理盐水)、脑梗死组(插入线栓,注入生理盐水)、移植组(插入线栓,注入ADSC悬液),三组各10只;剩余6只用于分离培养ADSC。分别于造模后第1、2周,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ADSC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迁移情况;通过免疫印迹法测定NF-200和DCC蛋白在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NF-200和DCC在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的分布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CC蛋白在梗死灶周围皮质中的定位。结果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移植组脑组织中可见PKH-26标记的ADSC,且多见于脑梗死周围皮质中。经免疫印迹法检测可知,相比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造模后第1、2周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蛋白表达明显下调,DCC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移植组造模后第1周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造模后第1、2周DCC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移植组与假手术组造模后第2周NF-200表达的比较,并无显著差异(P>0.05);相比脑梗死组,移植组造模后第1、2周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和DC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经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可知,脑梗死组与移植组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和DCC蛋白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更加明显,且移植组更加明显;NF-200蛋白在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主要定位于神经元轴突中,DCC蛋白呈现条索状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DCC蛋白主要定位于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NF-200阳性的神经元轴突中。结论通过颈动脉注射途径移植的ADSC可移至大鼠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中,且其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脑梗死病灶周围皮质NF-200和DCC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边颖  孙峰  何志义 《中国临床康复》2011,(45):8455-8458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泌可溶性分子促进神经元存活。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缺血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改良的Longa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1h后再灌注,24h后治疗组尾静脉注射3×106骨髓基质细胞,盐水对照组尾静脉注射1mL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进行注射。结果与结论:在梗死后第7,14天治疗组的神经损伤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后缺血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网络连接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例符合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功能性电刺激康复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比较两次扫描的运动脑区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康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与康复治疗前相比,康复治疗后左侧和右侧的运动皮层功能连接均降低,左侧和右侧的运动皮层功能连接系数降低值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程度相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后,即康复后患侧脑区对健侧脑区依赖性减低,并且功能连接系数的降低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溶剂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脑梗死1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剂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PBS。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皮质可见大量的微血管生成,2周达高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治疗后4,7,14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区血运,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梁超  陈邦国  李昂 《中国康复》2013,28(5):323-326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皮层EPO表达和缺血局部组织血流量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1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各3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又各按缺血再灌注24h、48h和72h分别分为3个亚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而不插线栓,模型组和电针组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采用免疫组化组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脑皮质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蛋白的表达,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检测大鼠脑组织血流量(rCBF)的变化.结果:EPO免疫组化及Western结果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EPO阳性细胞及蛋白表达均在脑缺血再灌注24h开始增加,48h达到峰值,72h开始下降,且电针组在3个时间点均高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0.01).rCBF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随着24、48、72h 3个时间点呈明显增加趋势,且电针组各时间点rCBF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0.01).结论:电针能使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EPO表达增加,明显提高局部脑组织血流量,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水平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105只,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组及干预组各35只。干预组阿托伐他汀灌胃20d后,与再灌注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在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应用免疫组化、TUNEL法检测阿托伐他汀钙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p65表达及对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组及干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明显增加(P〈0.01),缺血再灌注24h达高峰;干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后与再灌注组比较能减少缺血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P〈0.01),减少神经元凋亡(P〈0.01),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NF-κBp65表达,并能减少神经元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背景:超支化支链淀粉衍生物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低毒性、转染率好的特点,但如何高效递送其进入机体内使有治疗作用基因成功表达的方式仍在探索中。目的:探讨包裹绿色荧光蛋白的新型基因运载载体经改进颈动脉注射法到达大鼠脑缺血损伤区的表达情况。方法:取雄性SD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24 h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以尾静脉注射包裹绿色荧光蛋白的超支化支链淀粉衍生物,实验组以改进型颈内动脉注射包裹绿色荧光蛋白的超支化支链淀粉衍生物。7 d后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中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法观察脑组织冰冻切片中血管内壁附近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组织中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观察结果显示绿色荧光蛋白在实验组血管内壁附近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在SD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中,相比尾静脉注射法,改进型颈动脉注射法可显著促进脑缺血损伤区的超支化支链淀粉衍生物及绿色荧光蛋白在脑组织中表达的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缺血大鼠缺血侧海马BDNF、VEGF和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成年大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rTMS组、rTMS+生理盐水(NS)组和rTMS+H89组各4只,rTMS+NS组和rTMS+H89组分别侧脑室注射NS和H89,4组均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除模型组外均给予7 d 20 Hz rTMS治疗,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血侧海马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结果:rTMS组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较模型组均增加(P<0.05),rTMS+H89组pCREB、BDNF、VEGF和Nestin表达较rTMS+NS组均减少(P<0.05)。结论:高频rTMS能使脑缺血后海马区BDNF、VEGF表达增加,并进一步促进Nestin表达,PKA-CREB通路的调节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