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研究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PD)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损伤、黑质铁含量改变、DMT1表达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黑质铁积聚的时间窗、铁积聚发生的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油乳液2mg/(kg•d) 3-5周制备PD模型,按所建立的评分体系记分,行为学记2分以上为模型动物并终止给药;取4-6分模型动物分别在停给鱼藤酮后第1天、第8周时,中脑黑质病理切片进行铁染色以及酪氨酸羟化酶(TH)和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DMT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各时间点鱼藤酮PD模型组大鼠黑质TH免疫阳性细胞均大量丢失;(2)造模成功时与TH细胞脱失同步发生了DMT1表达显著升高,而此时模型大鼠中脑黑质尚未见明显铁积聚,结果指出DMT1表达增加出现在铁积聚之前;(3)造模成功后8w的模型大鼠中脑黑质铁明显积聚,同时DMT1表达也进一步增加,说明铁积聚发生在TH细胞脱失和DMT1表达增加之后。结论 鱼藤酮PD模型大鼠黑质TH细胞脱失与DMT1表达增加同时出现,而黑质铁积聚发生在其后8周;DMT1表达增加可能是黑质铁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黄芩苷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2mg/ml鱼藤酮葵花油乳化液(2mg/kg/d)3~5周制备鱼藤酮致PD大鼠模型;黄芩苷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灌胃4周,防治组与鱼藤酮同步每日灌胃黄芩苷(78rmg/kg/d)9周;大鼠行为变化分6个等级记分,最终统计各组不同分值动物出现的例数、发生百分率及总记分;脑切片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分析黑质损伤;HPIC法分析纹状体DA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脑组织MDA、GSH、GR的含量.结果 黄芩苷防治PD实验见:(1)黄芩苷组行为学记分动物的百分率、总记分均低于模型组;(2)模型组黑质TH细胞数量呈现大量明显丢失,而黄芩苷防治组没有明显丢失.黄芩苷治疗:PD实验见:(1)模型组停给鱼藤酮30d见纹状体DA显著降低,黄芩苷治疗能阻止这种降低,使纹状体多巴胺保持在正常水平;(2)黄芩苷不能抑制PD大鼠脑组织增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结论 行为学、病理学和DA递质的研究均证明黄芩苷防治和治疗给药对鱼藤酮致PD大鼠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有保护作用.但黄芩苷不能抑制PD大鼠脑组织增加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3.
鱼藤酮致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与黑质病理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鱼藤酮所致大鼠帕金森病模型行为学变化及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损伤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油乳液(2 mg/kg),按所建立的评分标准记分,有记分即终止给药.中脑黑质病理切片行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鱼藤酮用药36 d,96%的大鼠出现行为学改变,记分为1~2分者51%,4~6分者15%,8~10分者30%.约3%不敏感.记2分及以上的动物,黑质细胞缺失显著.从黑质TH染色细胞胞体的形态及突起损伤程度见,随着行为学记分的增加损伤加剧.结论 动物行为变化主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受损和缺失所引起.行为学记分能相应反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α-硫辛酸(LA)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模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制备PD大鼠模型,药物治疗组同时给予大鼠腹腔注射LA。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脑内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中脑黑质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鱼藤酮组大鼠纹状体中MDA明显增高(P<0.01)而GSH含量明显降低(P<0.01),TH蛋白在黑质和纹状体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LA干预后与鱼藤酮组相比MDA明显降低及GSH明显增高(P<0.05),TH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氧化应激在PD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能有效减轻PD大鼠脑内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脑内多巴胺能神经体系,同时改善PD样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凝血酶(Thrombin)诱导小胶质细胞(Micoglia)激活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术注射凝血酶至大鼠黑质,在不同时间点观察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神经元的表达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同时检测黑质NO量及iNOS mRNA表达。结果(1)凝血酶注入大鼠黑质导致明显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呈时间依赖性,TH阳性细胞数在第3d开始下降,第7d有大量的TH阳性细胞丢失,与对照侧相比下降达约53%(P〈0.01);高倍镜下可见胞体皱缩、突起明显缩短或减少;14d时细胞数下降至21%,30d时下降至12%(P〈0.01)。(2)凝血酶注射入黑质4h后小胶质细胞开始呈现为“灌木丛样”或少量呈现“阿米巴样”:12h后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且绝大部分呈现“阿米巴样”;24h后细胞已完全激活,“阿米巴样”细胞达高峰;3d维持高峰;14d后小胶质细胞染色变淡,体积变小,“阿米巴样”细胞数目下降。(3)与对照组相比,iNOSmRNA表达明显上调及NO合成增加(P〈0.05),并且有iNOS在小胶质细胞表达。结论凝血酶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损毁作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先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其激活后释放的NO有可能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  相似文献   

6.
PD模型中GDNF与星形胶质细胞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对多巴胺(dopamine neurons,DA)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右侧前脑侧束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PD模型。PD模型右侧黑质内注射GDNF,于注射后第6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以及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a,TH)的变化。结果模型组、PBS和GDNF组注射侧与非注射侧星形胶质细胞相比,均发现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DA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GDNF组与模型组相比,发现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同时残存的DA能神经元数量有所增加(P<0.05)。结论黑质内注射GDNF可能通过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保护PD大鼠模型黑质DA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7.
双靶点注射6-OHDA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提高成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帕金森病模型,观测其行为学、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注射6-OHDA至大鼠中脑黑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区VTA,于注射后2、4、6、8周观测阿朴吗啡诱导的大鼠旋转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TH的表达,了解中脑黑质多巴胺能阳性神经元变化;利用透射电镜了解黑质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所有大鼠进行阿朴吗啡诱导旋转行为测试,旋转圈数>7r/min,并且>210r/30min,为合格的PD大鼠模型。大鼠模型于第4、6和8周时,大鼠行为学变化较为恒定。第8周时,50只大鼠中出现32只大鼠大鼠旋转次数平均为11.5±1.2/分,造模成功率为64%。PD模型大鼠超微结构观察,黑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囊性扩张、脱颗粒,髓鞘扩张。免疫组化检测,成功模型光镜下分别计数双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损毁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占正常侧的3.0%,即毁损侧TH阳性神经元减少97.0%。结论利用立体定向技术,选择黑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等双靶点,可建立6-OHDA大鼠PD模型,具有明确病理变化,提高模型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酶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与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将凝血酶注射人大鼠黑质,采用尼氏(Nissl)染色、酪氨酸羟化酶(TH)及特异性小胶质细胞表面补体受体(CR3)单克隆抗体(OX-42)标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凝血酶注射人大鼠黑质后不同时间点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及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凝血酶注入黑质4h后小胶质细胞开始呈现“灌木丛样”或少量呈现阿米巴样;12h小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且绝大部分呈现阿米巴样;24h已完全激活,“阿米巴样”细胞达高峰;3d维持高峰;14d后小胶质细胞染色变淡,体积变小,阿米巴样细胞数目下降。TH阳性细胞数在第3d开始下降,第7d有大量的TH阳性细胞丢失,与对照侧相比下降达约53%(P〈0.01),高倍镜下可见胞体皱缩、突起明显缩短或减少,14d时细胞数下降至21%,30d时约为12%(P〈0.01)。结论凝血酶对DA能神经元具有一定的损毁作用,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先于DA能神经元变性,其活化可能参与DA能神经元变性。  相似文献   

9.
6-OHDA损毁大鼠一侧中脑黑质细胞造成偏侧帕金森病(PD)样大鼠模型,用小动物旋转行为记录仪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行为;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中脑黑质细胞的损毁状况.连续观察10个月其旋转行为无自发性恢复;PD样模型大鼠损毁侧中脑无TH阳性细胞存在.结果表明6-OHDA损毁大鼠一侧中脑黑质细胞可造成稳定、可靠的类似PD病人病理变化的偏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帕金病样大鼠模型的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6-OHDA损毁大鼠一侧中脑黑质细胞造成偏侧帕金森病(PD)样大鼠模型,用小动物旋转行为记录仪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行为;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中脑黑质细胞的损毁状况。连续观察10个月其旋转行为无自发性恢复;PD样模型大鼠损毁侧中脑无TH阳性细胞存在。结果表明6-OHDA损毁大鼠一侧中脑黑质细胞可造成稳定、可靠的类似PD病人病理变化的偏侧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福平抗鱼藤酮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方法给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1.5 mg/(kg.d)3周使其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发生凋亡,同时经灌胃给予利福平30 mg/(kg.d)干预,并通过对大鼠中脑切片进行TUNEL及Bax、Bcl-2和Caspase-3的免疫活性检测以明确利福平抗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作用。结果长期低剂量接触鱼藤酮可诱导SD大鼠中脑黑质部位出现凋亡细胞增加以及Bax、Bcl-2、Caspase-3的免疫活性的改变(P均<0.01),而应用利福平后可明显减轻这些变化(P均<0.01)。结论利福平具有抗鱼藤酮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作用,且此作用是通过上调Bcl-2和Bax的比值、抑制caspase通路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内酯可减轻MPP+诱导的大鼠多巴胺神经元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ao JP  Sun S  Li WW  Chen YP  Cai DF 《神经科学通报》2008,24(3):133-142
目的以小胶质细胞激活为特征的神经炎性反应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一种重要的致病原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的目的是研究1-甲基-4-苯基-毗啶(l-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所诱导的偏侧PD大鼠模型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观察雷公藤内酯作为一种小胶质细胞抑制剂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对MPP^+所导致的大鼠行为学异常的改善效果。方法通过黑质区域显微注射MPP^+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分别在基线、MPP^+注射后第1、3、7、14、21天时通过测定黑质区域OX-42的免疫荧光强度评定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程度,测定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情况评定存活多巴胺神经元的数量;通过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前肢跨步及触须引发的不对称放置试验得分测评行为学表现。结果黑质区域MPP注射导致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死亡以及行为学缺陷的不断加重。雷公藤内酯可以显著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部分阻止MPP^+对多巴胺神经元的毒性,改善行为学异常。结论上述结果显示雷公藤内酯对MPP^+诱导的偏侧PD大鼠模型多巴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这为PD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归注射液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当归注射液对6-羟多巴胺(6-OHDA)致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影响探讨当归注射液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小剂量当归注射液(12.5%)治疗组和大剂量当归注射液(25%)治疗组、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采用6-羟多巴胺6-OHDA右侧中脑黑质注射制作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模型成功后小剂量治疗组及大剂量治疗组每日1次腹腔注射当归注射液.生理盐水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旋转实验采用阿朴吗啡大鼠背部正中皮下注射后记录其每分钟旋转数,每周一次;治疗4周后采用SABC法行CD40、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当归注射液治疗组于治疗3周后旋转减慢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明显减慢差异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大剂量当归注射液治疗组右侧(注射侧)黑质TH、CD40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小剂量当归注射液治疗组及模型组明显增多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右侧黑质未见CD40阳性小胶质细胞;模型组与治疗组右侧黑质CD40阳性小胶质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当归注射液对PD大鼠有治疗作用.能明显减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当归注射液可能通过特定信号通路增加CD40在神经元的表达从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鱼藤酮致帕金森(PD)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SPF)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空白组)、姜黄素对照组(对照组)、鱼藤酮模型组(模型组)、姜黄素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0只。空白组和对照组颈、背部皮下注射葵花油,其余两组在相同部位注射鱼藤酮建立帕金森模型,连续28 d,造模后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评分。此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每天给予姜黄素灌胃,其余两组等量二甲基亚砜灌胃,连续28 d,后将大鼠全部处死。采用原位杂交、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黑质部IGF-1、Akt、Fox O3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黑质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细胞数。结果模型组大鼠TH、IGF-1、磷酸化的Akt(p-Akt)、磷酸化的Fox O3a(p-Fox O3a)表达较空白组和姜黄素组显著降低(P0.05);姜黄素治疗组TH、IGF-1、p-Akt、p-Fox O3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姜黄素可抑制帕金森大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激活IGF-1/Akt/Fox O3a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认识帕金森病(PD)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黑质纹状体组织细胞病变及异常蛋白质表达特征.方法 对尸检证实的5例PD,3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3例多系统萎缩(MSA)脑组织标本,进行Gallyas-Braak银染色,tau、α-synuclein、ubiquitin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黑质纹状体组织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变性特征及蛋白质表达特性.结果 PD、PSP及MSA的黑质腹外侧区及腹内侧区神经细胞均存在严重脱失.PD黑质神经细胞见α-synuclein和ubiquitin蛋白阳性路易小体.PSP黑质和苍白球神经细胞胞质内存在tau蛋白阳性球状神经原纤维缠结,同时黑质、苍白球还存在tau蛋白阳性葱状星形细胞及线团样少突胶质细胞变性.MSA纹状体神经细胞中至重度脱失,并在黑质、纹状体见大量α-synuclein和ubiquitin蛋白阳性、嗜银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结论 PD路易小体和MSA少突胶质细胞包涵体均表达α-synuclein和ubiquitin蛋白,提示这两组疾病存在相同的蛋白质病理基础;PSP黑质纹状体组织存在特征性的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变性,但其蛋白质病理属于与tau蛋白相关的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16.
尼古丁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GDNF和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尼古丁对帕金森病(PD)大鼠纹状体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6-羟多巴胺(6-OHDA)立体定向注射到大鼠右侧中脑腹侧背盖部(VTA)和黑质致密部(SNpc),建立PD大鼠模型。采用生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剂量尼古丁对PD大鼠的作用,检测纹状体GDNF表达及DA含量的变化。结果 造模前及造模后皮下注射尼古丁的PD大鼠,纹状体GDNF表达及DA含量较PD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尼古丁可减轻6-OHDA对黑质DA能神经元的损伤,对P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慢病毒过表达P2X4R嘌呤受体(P2X4R)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脑黑质中白介素-1β(IL-1β)和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及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6组(均n=20)。经立体定向定位左侧黑质,对照组:注入含0. 02%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 PD组: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目的基因阴性对照组:注入携带过表达P2X4R的慢病毒;空载病毒阴性对照组:注入空载病毒;目的基因阴性对照+PD组:注入携带过表达P2X4R的慢病毒1周后再注射6-OHDA;空载病毒阴性对照+PD组:注入空载病毒1周后再注射6-OHDA。模型判定成功后处死大鼠取左侧黑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黑质P2X4R、IL-1β、α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数的变化。结果①与PD组和空载病毒阴性对照+PD组比较,目的基因阴性对照+PD组P2X4R(P 0. 001)、IL-1β(P 0. 001)和α突触核蛋白(P 0. 01)相对表达量增加;②与PD组和空载病毒阴性对照+PD组比较,目的基因阴性对照+PD组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 0. 001)。结论慢病毒介导P2X4R过表达可上调PD模型大鼠黑质中IL-1β和α-突触核蛋白表达水平、减少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数;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增强,α-突触核蛋白沉积增加,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移植星形胶质细胞后的PD大鼠行为学改变和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时空变化及相互关系,旨在分析星形胶质细胞在帕金森大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偏侧两点法建立PD模型大鼠后,将星形胶质细胞移入PD大鼠纹状体中,2 w后对比PD组,观察行为学改变,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DA、DOPAC、HVA)含量变化。结果 PD+T2As组的行为学从第4周开始较PD组有显著改善(P 0. 01),单胺类神经递质(DA、DOPAC、HVA)含量与PD组比较第2周无明显区别(P0. 05),从第3周开始显著高于PD组(P 0. 01)。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受损的DA能神经细胞,对PD大鼠的黑质-纹状体通路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EPO)对6-羟基多巴胺(6-OHDA)诱导的SD大鼠帕金森病(PD)模型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rhEPO+6-OHDA)、B组(生理盐水+6-OHDA)、C组(6-OHDA)、D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1)A组: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24h后同侧黒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2)B组: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向注射与rhEPO等量的生理盐水,24h后同侧黒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3)C组:右侧黒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OHDA;(4)D组:右侧黒质内立体定向注射与6-OHDA等量的生理盐水。4w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测黒质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和CD11b阳性细胞数量及CD11b阳性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D组比较,A组大鼠黒质TH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CD11b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大部分小胶质细胞胞体小,突起细长;与B组和C组比较,A组大鼠黒质TH阳性神经元显著增多,CD11b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仅有少量小胶质细胞胞体大,突起短粗。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6-OHDA对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毒性损害,对DA能神经元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青藤碱(SN)对脂多糖(LPS)所致大鼠黑质多巴胺能(DA)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黑质内注射LPS制作PD大鼠模型。应用SN对实验动物进行预处理。实验分为对照组、PD组及SN组,采用行为学、酪氨酸羟化酶(TH)、环氧化酶-2(COX-2)等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技术等观察SN对LPS所致黑质DA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对照组大鼠无任何行为变化,PD组大鼠平均旋转圈数为196.90±9.52,SN组明显减少,为98.79±8.81,差异非常显著(P<0.01)。TH免疫组化表明对照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多,胞体较大,突起明显;PD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神经元胞体萎缩,突起亦不清晰,差异非常显著(P<0.01)。SN组TH阳性神经元数量与PD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神经元形态变化亦不明显。COX-2免疫组化表明对照组黑质致密部偶见COX-2阳性细胞,PD组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COX-2阳性细胞,SN组COX-2阳性细胞数与PD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1)。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抗体(OX-42)免疫组化表明对照组大鼠黑质小胶质细胞多呈静止的分枝样状态,PD组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