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合并认知和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障碍及认知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吞咽训练(包括摄食训练和电刺激疗法)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给予吞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治疗后)进行认知功能(MMSE量表)和吞咽功能(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评定。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和洼田饮水试验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21.95±2.42)分和(1.95±0.88)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45±2.46)分和(2.60±0.88)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韦艳燕 《护理学报》2016,23(23):67-70
目的:观察吞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系统护理,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按摩廉泉、天突、承浆、颊车、完骨穴位,每日3次,每次15 min,连续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1 d、治疗2周末和1个月末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以及治疗1个月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优于对照组(F=20.216,P<0.001),其中治疗2周末、1个月末2个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26,P<0.001)。结论吞咽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吞咽训练。  相似文献   

4.
楼巍敏  邢欢  林坚 《护理与康复》2016,15(5):413-415+418
目的对照研究饮食干预结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8例,按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在常规治疗、护理、饮食宣教基础上,对照组予单纯吞咽训练,观察组予吞咽训练结合饮食干预,8周后使用洼田饮水试验、误吸率及白蛋白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亦有下降,但较观察组下降不明显;干预后观察组白蛋白指标无明显变化,对照组白蛋白指标明显下降;观察组发生误吸3例(3次),对照组发生误吸5例(8次)。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饮食干预结合吞咽训练较单纯吞咽训练的康复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训练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疗效。 方法 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Ⅳ级和Ⅴ级分别为14例和3例,显效25例(78.13%),对照组分别为16例和5例,显效20例(62.50%),2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SSA和VFSS评分中的口腔期和误咽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SSA和VFSS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任务导向训练与常规康复治疗(咽部冰刺激、舌主动和被动运动、运动想象)相结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然后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单纯的吞咽运动想象疗法。2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每次30~35 min,每日2次,持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检查评估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包括患者的呛咳情况和渗漏误吸程度。 结果 干预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分别为(3.93±0.69)和(3.93±0.64)级,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分别为(4.90±2.11)和(5.13±1.98)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2.13±1.01)、(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评分[(2.90±1.84)、(1.97±1.30)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60±0.72)级]和Rosenbek渗漏-误吸分级[(1.97±1.30)级]改善较对照组[(2.13±1.01)和(2.90±1.84)级]更为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镜像视频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名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增加镜像神经元理论的镜像视频疗法,对照组接受假镜像视频疗法,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洼田饮水试验(WST)、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价,根据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分级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EAT-10、WST、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分级及SWAL-QO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2组EAT-10及WS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分级及SWAL-QOL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洼田吞咽能力评定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视频疗法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对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科室68例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洼田饮水试验指导饮食,并进行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比较2组干预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摄食情况以及VSD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FOIS分级高于对照组,VSD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洼田饮水试验联合吞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正常饮食的摄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抑郁、焦虑病情的改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伴有抑郁、焦虑症状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19例)及对照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2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不超过5周,如治疗过程中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则终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洼田饮水试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结束时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VFSS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为(7.92±0.45)分和(5.92±0.39)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为(1.42±0.47)分和(2.71±0.55)分]、HAMD评分[分别为(7.5±1.8)分和(8.8±2.1)分]及HAMA评分[分别为(8.3±1.9)分和(9.8±2.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辅以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对缓解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及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5d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吞咽障碍程度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配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在头皮针针刺下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吞咽训练但不采用头皮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的口腔期、咽期、误咽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FSS评分和SS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各期评分[治疗组:口腔期(2.51±0.56)分、咽期(1.94±0.76)分、误咽时(3.63±0.88)分;对照组:口腔期(2.14±0.65)分、咽期(1.54±0.66)分、误咽时(3.40±0.98)分]较组内治疗前的各期评分均有增加,而治疗后的SSA评分[治疗组(23.20±4.56)分,对照组(25.57±4.69)分]则较组内治疗前[(31.54±3.47)分和(30.89±3.59)分]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及SS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与治疗前各期评分的差值[(口腔期(1.09±0.61)分、咽期(0.71±0.62)分、误咽时(1.14±0.73)分]均大于对照组[(口腔期(0.74±0.83)分、咽期(0.17±0.45)分、误咽时(0.69±0.53)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等级评分均有下降,才藤等级评分均有上升。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和才藤评分的总有效率均达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皮针针刺下进行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吞咽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吞咽训练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及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给予针灸结合吞咽训练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咽期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MES组和强化NMES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NMES组和强化NME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NMES,NMES组每日1次,强化NMES组每日2次。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测量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舌骨、甲状软骨向前、向上的运动幅度、时间,计算相应的速度,同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强化NMES组洼田饮水试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才藤分级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后,强化NMES组PAS分级较NMES组、对照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骨前移速度中,强化NMES组在治疗2周后[(20.52±8.39)mm/s]、4周后[(33.00±19.83)mm/s]较NMES组及对照组增快;PAS分级与舌骨前移速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呈中度相关(P<0.05)。 结论 强化NMES在改善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方面优于NMES,舌骨喉复合体运动速度增快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病人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0d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明显改善,吞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观察组93.9%,对照组75.8%),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营养状况,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和个体化吞咽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观察组根据吞咽障碍诊断系统评估结果采用个体化综合吞咽治疗,连续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以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记录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级显示吞咽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结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患者SSA和SWAL-QOL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 (均P<0.01)。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障碍诊断系统早期评估下个体化的综合吞咽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肌群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2020年12月治疗的76例脑性瘫痪合并吞咽障碍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肌群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测定两组吞咽功能,评价干预效果,并记录干预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吞咽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干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均未发生喉痉挛、血压波动、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论:脑性瘫痪合并吞咽障碍患儿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肌群训练可有效减轻吞咽障碍,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分为两组:蓝色球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红色球作为研究组,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任务导向训练。连续干预训练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疗效及吞咽功能、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55%)远比对照组(78.18%)更佳(P<0.05);训练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KD-WT)、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均明显改善,研究组KD-W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S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表(GQOLI-74)评分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训练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冰棉签刺激和维生素C刺激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吞咽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冰棉签刺激训练,观察组采取维生素C刺激训练。治疗1周后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评价吞咽功能,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P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心、呛咳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C刺激训练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