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检测多发性硬化 (MS)患者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EL ISA方法测定 5 6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配对标本的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MOG)抗体 ,30例其它神经疾病 (OND)患者为对照。结果  MS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均可测到抗 MOG抗体 ,血清抗 MOG抗体阳性率为 35 .7% ,脑脊液抗 MOG抗体阳性率为 4 2 .8% ,OND组血清和脑脊液抗 MOG抗体阳性率均为 6 .7% ,与 ON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但血清和脑脊液比较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均可检测到抗 MOG抗体 ,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髓鞘碱性蛋白抗体(抗MBP抗体)及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抗MOG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中的表达率,并研究两种抗体对该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03—2013-09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90例为实验组(MS组30例,AM组30例,NMO组30例);同时选取45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患者为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对各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抗MBP抗体、抗MOG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各组及各亚组之间表达水平差异。结果实验组在血清及CSF中的抗MOG抗体和抗MBP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与C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组与AM组血清及CSF中抗MOG抗体阳性率均显著低于NMO组(P0.05)。MS组血清中抗MB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AM组(χ2=4.356,P0.05),其余各亚组及CSF中的抗MBP抗体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MS组血清中的抗MBP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CSF组(χ2=5.963,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中抗MBP抗体、抗MOG抗体高表达,对疾病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血清中的抗MOG抗体和抗MBP抗体含量差异可辅助疾病各亚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纳入的7例患儿中,男6例,女1例。起病症状多样,包括头晕5例,视力下降3例,头痛2例,眼痛2例,嗜睡2例,音量变小1例,肢体活动障碍及关节疼痛1例。2例出现肢体不自主抖动,1例出现惊厥发作后持续昏迷伴呼吸衰竭,1例出现不自主双眼上翻,1例出现尿频、尿痛,1例出现流涎,1例出现小便失禁,1例出现性格改变。7例均行腰穿CSF检查,6例正常,1例白细胞数增高,寡克隆区带均阴性。血MOG抗体滴度波动在1∶10至1∶320。7例患儿头颅MRI异常,受累部位包括额叶、顶叶、枕叶、基底节区、丘脑、视神经、中脑大脑脚、脑桥、小脑、胼胝体、海马等。6例完善脊髓MRI检查,5例正常,1例发现颈胸段脊髓病灶(颈髓为3个节段病灶)。急性期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期临床症状均缓解,3例患儿(包括2例复发)加用吗替麦考酚酯维持治疗后病情无反复。结论儿童MOG抗体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以脑病表现、视力障碍多见,影像学上表现为多部位受累。急性期静脉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复发患儿可加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临床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4.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在多发性硬化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与多发性硬化(MS)临床表现及复发缓解型MS(RRMS)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0例MS、23例其他炎性神经疾病(OIND)、29例非炎性神经疾病(NIND)以及50例神经系统正常的对照(NC)患者血清及脑脊液(CSF)MOG抗体进行检测。结果MS患者CSFMOG抗体阳性率为28.3%(17/60),明显高于NC组[2%(1/50)]和NIND组[0%(0/29)],但与OIND组[21.7%(5/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血清MOG抗体均为阴性。抗体阳性率急性活动期为31.8%(14/44),与稳定期[18.75%(3/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SFMOG抗体阳性的RRMS患者复发时间早于阴性患者,且其第1、2年复发率均高于阴性患者。结论在部分M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异常的MOG特异性B细胞免疫应答,且CSFMOG抗体对RRMS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MOG)抗体病首次发作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和新余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例MOG抗体病患者首次发作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情况。结果 纳入的14例患者中男6例,女8例,中位年龄29.5岁。首发症状以发热和头痛(5例)、癫痫(3例)、头晕(3例)多见。幕上病灶包括丘脑(7例)、皮质下白质(6例)、皮质(5例)、胼胝体(2例)、基底节(2例)。幕下多累及脑干,包括桥脑(5例)、小脑中脚(3例)、中脑(2例)、延髓(2例)。脊髓受累3例,长节段横贯性1例。脑脊液细胞数增高13例,7例脑脊液蛋白升高。血清MOG抗体滴度范围在1∶3.2~1∶512。14例患者均接受静脉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仅1例患者出现视神经炎复发。结论 本组成人MOG抗体病女性稍多于男性,以ADEM表型最多见。幕上病灶以丘脑和皮质下白质多见,幕下以脑桥多见。急性期经静脉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6.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特异性表达于CNS少突胶质细胞质膜和髓鞘最外层,易于与抗体结合成为自身抗体介导疾病的潜在靶标,目前已在多种获得性CNS脱髓鞘疾病(ADS)中发现MOG抗体.MOG抗体引起的ADS致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型多样,儿童更为明显,当前缺乏统一的治疗指南.本文就以上多个方面等展开综述,提高对疾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寡克隆区带(OCB)、抗髓鞘碱性蛋白(MBP)抗体及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 OG )抗体的阳性率,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入组91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其中MS 30例,NMO 61例)及50例神经系统非炎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首先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间OCB、脑脊液及血清中抗MBP抗体、抗MOG抗体阳性率的差异,再分析观察组中MS亚组及NMO亚组间上述指标阳性率的差异。结果2组比较,OCB、血清抗MBP抗体及血清抗MO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MBP抗体及脑脊液抗MO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亚组与NMO亚组,OCB、血清抗MB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MBP抗体、血清抗MOG抗体及脑脊液抗MOG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B阳性对诊断MS具有重要意义。血清抗MBP抗体及抗MOG抗体可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血清抗MBP抗体在MS与NMO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OG抗体阳性的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9例NMOSD患者,根据血清AQP-4抗体以及脑脊液MOG抗体检测结果,分为MOG抗体阳性、AQP4抗体阳性的NMOSD(剔除双阳性者),同时选择13例MS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上述三组患者临床信息,统计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 29例NMOSD患者中血清AQP4抗体阳性者11例,脑脊液MOG抗体阳性者8例。36.4%(4例/11例)AQP4抗体阳性、62.5%(5例/8例)MOG抗体阳性NMOSD患者,以及7.7%(1例/13例)MS患者合并脊髓炎与视神经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8,P=0.028),其中MOG抗体阳性NMOSD患者较MS患者更易合并视神经炎(χ~2=7.289,P=0.014)。MOG抗体阳性NMOSD患者缓解期EDSS分数低于AQP4抗体阳性NMOSD患者[3.50(2.50,4.00),4.00(3.50,6.00),Z=-2.379,P=0.020]。MOG抗体阳性NMOSD脊髓病灶多表现为多发的长节段脊髓病灶,50%(4例/8例)MOG抗体阳性脊髓病灶个数大于1个,与MS组无明显差异,而AQP4抗体阳性组均为单个病灶。MOG抗体阳性NMOSD脊髓病灶长度较AQP4抗体阳性组短[分别(3(2,3)个椎体、4(3,5)个椎体,Z=-2.499,P=0.012],较MS组[(1.25(1,1.5)个椎体]长(Z=-3.447,P0.001)。8例MOG抗体阳性患者中5例存在颅内病灶,3例表现为NMOSD样颅内病灶,余2例表现为MS样颅内病灶,其病灶形态及部位与AQP4抗体阳性组无明显差异,而与MS组存在差异。结论 MOG抗体阳性NMOSD合并视神经炎的患者较多,临床残障程度较轻,预后较好,脊髓病灶为多发的长节段脊髓病灶;颅内病灶的形态及部位与MS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OGAD)在儿童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随着MOGAD表型的不断更新,一些少见表型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用药策略仍未明确。方法分析4例头颅磁共振(MRI)表现为脑白质营养不良样表现的复发型MOGAD儿童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患儿年龄均为4岁以下,头颅MRI示脑白质受损,病变对称及部位广泛,形状大小不一,呈脑白质营养不良样改变;脑电图(EEG)示正常或连续/间断的慢波、棘波/尖慢波;脑脊液(CSF)提示白细胞正常或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采用CBA法检测血清抗MOG-IgG阳性,其他自身免疫抗体及基因遗传检查均为阴性。尽管进行了2次的一线免疫治疗,患儿仍呈复发病程,或应用二线免疫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3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结论 对于发病年龄小、头颅MRI呈脑白质营养不良样改变的患儿,临床医师应尽早进行MOG-IgG检测,确诊后避免激素快速减量或尽早使用二线药物免疫治疗,尽可能减少复发及后遗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 antibody disease, MOG-AD)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炎症性脱髓鞘疾病,临床特征为单相或复发相的神经功能障碍,此类疾病不符合多发性硬化及其他已知神经炎症疾病的典型标准。多数MOG-AD患者血清中MOG抗体呈阳性、脑脊液中为阴性。目前仅有少数报道该疾病患者MOG抗体仅在脑脊液中呈阳性。  相似文献   

11.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anti-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IgG,MOG-IgG)相关疾病(MOG-IgG associated disorders,MOGA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炎性脱髓鞘疾病。目前研究认为,MOG-IgG可能是MOGAD的致病性抗体,MOGAD是不同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和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的独立疾病谱。MOGAD在儿童发病率较高,性别差异不明显[1-3]。MOGAD可为单相或复发病程,主要症状包括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炎等。糖皮质激素(下文简称“激素”)治疗MOGAD有效,但患者常出现激素依赖而反复发作。多数MOGAD患者预后良好,部分遗留残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讨论并总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为该类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2例成人MOG抗体相关疾病病历并分析。结果2例成人MOG抗体相关疾病均以头晕为首发临床症状,例1首次发作表现为双侧脑炎合并癫痫发作,复发表现为视神经脊髓炎。例2表现为逐渐进展的脑脊髓炎。本文2例急性期给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搜索既往MOG抗体相关疾病报道,其中以视神经脊髓炎、横贯性脊髓炎等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是激素冲击结合免疫治疗。结论 目前MOG抗体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且存在影像学滞后于临床表现的情况。因此,对于临床表现或影像学不典型的患者,及早识别、及时治疗是关键。对于部分患者,急性期小剂量激素治疗也可得到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3.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抗体属于抗神经元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中最为常见。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抗体是抗中枢神经系统少突胶质细胞质膜的自身抗体,MOG抗体病属于特发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的一种发病类型。NMDAR合并MOG双重抗体阳性的病例鲜见报道,本研究报道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例NMDAR合并MOG抗体阳性的患者,希望能为临床诊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例儿童MOG抗体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预后及随诊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起病年龄5~10岁,平均(8.0±3.1)岁。首发症状以意识水平下降、癫痫大发作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ADEM)样症状最多见(8例,8/12),其次为视力下降(5例,5/12),其中1例以ADEM样症状和视力下降同时起病。另有3例以ADEM样症状首发,起病后1周左右出现视力下降。12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11例(11/12)可见颅内异常病灶,以皮层下白质(10例,10/11)、脑干(7例,7/11)、丘脑(6例,6/11)、视神经(5例,5/11)受累为主,小脑(4例,4/11)、胼胝体(1例,1/11)亦可受累。9例患者行全脊髓MRI检查,5例(5/9)有异常病灶,均累及颈髓(5例,5/5),3例(3/5)累及胸髓,累及胸髓的病灶均为>3个椎体节段的长节段脊髓受累。12例患者行血清MOG抗体检测,11例(11/12)阳性,另1例(1/12)血清抗体阴性而脑脊液抗体阳性;8例患者行脑脊液MOG抗体检测,3例(3/8)阳性。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均良好,3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MOG抗体相关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以ADEM、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最常见,往往以意识水平下降、癫痫大发作或视力下降起病,其预后相对较好,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缓解临床症状及预防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MOG35-55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建立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35-55(MOG35-55)多肽诱发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模型。方法应用MOG35-55多肽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注射免疫C57BL/6小鼠,观察其临床症状及病理改变。结果EAE组发病率100%,发病时间为免疫后(16.1±3.9)d,呈慢性单相病程;HE染色见EAE组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组织中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血管周围形成炎细胞袖套,白质区明显;Luxolfastblue染色见EAE组脊髓白质脱髓鞘改变;雌、雄小鼠在发病率、发病时间、发病程度及病理改变上均无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以MOG35-55多肽为抗原成功诱发EAE模型,该模型发病率高,病理接近多发性硬化(MS),是研究MS的极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髓鞘寡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4例MOG抗体相关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1.4±14.9)岁。脑炎为最常见的表现形式(11/24),其中皮质脑炎10例;其次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24)、横贯性脊髓炎(3/24)、视神经炎(2/24)、视神经脊髓炎(2/24)。临床表现多样,头痛发热为皮质脑炎型患者最常见症状。24例患者中,9例脑脊液压力升高(190~380 mmH2O);9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8~1 800/mm3),以单个核细胞为主;9例脑脊液蛋白升高(0.46~1.92 g/L)。所有患者血MOG抗体均为阳性,其中有6例患者脑脊液MOG抗体阳性,1例患者合并血清和脑脊液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抗体阳性。所有患者进行了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21例发现有颅内病变,部位累及皮质、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脑膜、视神经、颈髓和胸髓等,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明显高信号,DWI等信号或高信号,ADC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点线、斑片状强化或无强化。12例患者进行了脊髓MRI检查,其中有8例患者脊髓受累,病变主要位于颈髓和胸髓,常累及2个以上节段。24例患者中,除2例拒绝采用免疫治疗外,其余22例采用了激素和/或血浆置换、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除3例患者失访外,对其余21例患者进行了3~24个月的随访,15例患者预后良好,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出现复发;3例患者遗留部分症状。结论 MOG抗体相关疾病的临床异质性大,应重视皮质脑炎型MOG抗体脑炎的诊断;脑脊液多为炎症改变,可见颅内压明显增高或白细胞数显著升高,注意与颅内感染性病变鉴别;血清MOG抗体阳性率高于脑脊液,偶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大多数患者对免疫治疗敏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多肽(MOG35-55)诱发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 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鼠模型。方法应用MOG35-55抗原加完全弗氏佐剂免疫C57BL/6小鼠,利用光镜、电镜观察小鼠组织学改变。结果光镜下可见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呈袖套状改变、血管周围明显脱髓鞘及神经元变性,B ieschowsky银染显示大量轴索肿胀和轴索卵形体的形成,电镜下可见髓鞘结构松散、断裂或融合,包括不同程度的髓鞘重建,脊髓病变广泛,程度重于脑部。结论EAE的病理改变为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白质脱髓鞘及髓鞘重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癫(癎)和热惊厥患儿血清抗心磷脂抗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9例癫(癎)患儿,45例热惊厥患儿及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水平.结果 热惊厥组和癫(癎)组血清ACA-IgG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癫(癎)组血清ACA-IgG阳性率高于热惊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热惊厥和癫(癎)患儿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的变化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与癫癎共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偏头痛与癫癎共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7例偏头痛患者中有癫癎发作6例,其中为局灶性发作2例,全面性发作4例;脑电图有疒间样放电57例,其中6例癫癎患者还有暴发性节律.6例偏头痛和癫癎共病患者经丙戊酸钠治疗后偏头痛和癫癎发作均得到控制;脑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偏头痛与癫癎存在共病现象,丙戊酸钠治疗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多药耐药1(MDR1)基因的表达以及抗癫癎药物和癎性发作在难治性癫癎多药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检测120例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根据析因设计分癎性发作和抗癫癎药物两个因素,共分为A组(难治性癫癎组)、B组(癫癎治疗有效组)、C组(癎性发作未用药组)和D组(健康正常对照组),各30例.结果 4组的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不同(F=4.456,P=0.005),其中癎性发作引起MDR1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F=10.005,P=0.002),抗癫癎药物的作用则不明显(F=0.919,P=0.340),抗癫癎药物与癎性发作两者之间没有交互作用(F=2.445,P=0.121).结论 难治性癫癎患者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是癎性发作而非使用抗癫癎药物的结果,外周血中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评价癫癎耐药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